千古仁君趙禎
宋仁宗
宋仁宗趙禎(1010-1063),北宋第四位皇帝,初名受益,宋真宗第六子,1018年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禎,1023年即帝位,是宋代帝王中在位時間最長的。雖然他在位時,冗官冗兵漸多,土地兼并日益嚴重;對外戰爭也屢戰屢敗,邊患日益嚴重。后起用范仲淹等進行改革,推行“慶歷新政”,亦未克全功。但當政期間,國家太平,邊境安定,經濟繁榮,科學文化發達,人民生活安定,政府正式發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官交子”,當時著名的宰輔名臣有王欽若、張士遜、呂夷簡、陳堯佐、晏殊、范仲淹、文彥博、宋庠、富弼、韓琦、魯宗道、狄青、包拯等,宋朝的經濟、政治發展到最鼎盛時候。
當仁宗死亡的消息傳出后,“京師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兒,皆焚紙錢哭于大內之前”;洛陽市民們自動停市哀悼,焚燒紙錢的煙霧飄滿了洛陽城的上空,以致“天日無光”。訃告送到敵對國家遼國,竟然“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連遼國皇帝耶律洪基也握著使者的手號啕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并將仁宗送給他的御衣“葬為衣冠冢”,歲歲祭奠。當時有人在寢宮的墻壁上題詩寫道:“農桑不擾歲常登,邊將無功更不能。四十二年如夢覺,春風吹淚過昭陵。”宋人陳師錫在奏折中稱:“宋興一百五十余載矣,號稱太平,饗國長久,遺民至今思之者,莫如仁宗皇帝。”“為人君,止于仁”。所謂“仁政”,一直是中國傳統政治的最高理想,但北宋仁宗皇帝趙禎之前,中國沒有一個帝王敢以“仁”自稱或被冠之以“仁”,但趙禎的廟號“仁宗”,卻當之無愧。
來源:國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