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創作很熱 能否帶來佳作
趙仁珪: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華詩詞學會常務理事
王立平:作曲家、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音樂文學學會副主席
9月7日,國務院參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館中華詩詞研究院在北京正式掛牌。當前社會的詩詞創作很熱,許多縣級單位都設有詩詞學會,全國每年詩詞作品數以萬計,如果結集出版,一年就是一部《全唐詩》。但這些詩詞作品,舊體詩往往不合格律,似是而非;新體詩常常刻意標新,晦澀難懂。詩詞創作的熱度能否帶來優秀作品,來浸潤我們的心靈?
在當代社會,談起文學,小說成為主流。不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多是因為自己的小說作品獲獎,將中國的文學作品介紹給世界,也往往首選小說。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與被視為“街談巷議”的小說相比,詩詞往往更被看重,是傳統文化的精華
趙仁珪:談起中國的傳統文化,常以經、史、子、集四部歸類。我覺得在這四部中,詩詞所在的集部當是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和集大成者。毋庸置疑,經部中也有很多精華,如《孟子》中的民本思想,但經部中的很多思想觀點都和中國封建社會的專制統治和專制思想相聯系,存在根本性的局限和錯誤。史部是傳統文化的重鎮,中國豐富的歷史文化典籍中,保留了大量寶貴的歷史資料,使后人能看到歷史發展的軌跡,從中得到經驗和教訓,但這些精華往往被大量的統治權謀所淹沒,所以糟粕也不少。子部能較全面地體現中華傳統文化的結晶和智慧,尤其是先秦諸說開啟了后代學術思想和哲學的體系,但它的問題是越到后來越變得缺乏創造力,變得越龐雜、越玄虛以致荒誕。而集部有幾個優點:一是編排體例的系統清晰;二是時間跨度大,能反映出學術、思想、文學創作不斷發展變化的脈絡,誠如王國維先生所云,“一代有一代之文學”;三是內容全面廣博,舉凡哲學、社會、歷史、學術見解和各類駢散文章、詩詞歌賦無不收錄其中。其中的詩集,尤其值得我們格外重視與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