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諸葛瑾
字號:字子瑜
生卒:公元174年-241年
籍貫:瑯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
簡評:東吳重臣,官至太傅
諸葛瑾(174年-241年),字子瑜,瑯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東漢末年三國時期東吳重臣,官至太傅。諸葛瑾是蜀漢丞相諸葛亮的胞兄,其子諸葛恪也在東吳官至太傅。生于經學世家的諸葛瑾,治《毛詩》、《尚書》及《左氏春秋》。
諸葛瑾為避戰亂遷到江東,經魯肅推薦,為東吳效力,胸懷寬廣,溫厚誠信,深得孫權信賴。215年,諸葛瑾奉命出使要劉備歸還荊州。219年,他跟隨孫權討伐關羽。221年,他被派往蜀漢前去求和。在緩和蜀漢與東吳的關系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呂蒙病逝,諸葛瑾代呂蒙領南郡太守,駐守公安。孫權稱帝后,諸葛瑾官至大將軍,領豫州牧。
生??? 平
諸葛瑾,“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后也。父硅,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郡丞”。雖說也算得上是名門望族出身,但到了諸葛瑾父親諸葛硅這一代已經是明顯沒落了。盡管如此,諸葛瑾還是沿襲了后漢時期很多年輕學子的傳統,“少游京師,治《毛詩》、《尚書》、《左氏春秋》”。約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母親章氏去世,諸葛瑾“居喪至孝”,并且“事繼母恭謹,甚得人子之道”。但不久諸葛瑾的父親諸葛硅也病故,一家人頓時失去了依靠。不得已,諸葛瑾一家只好投奔叔父諸葛玄。諸葛瑾到達江東的生活,史料中沒有記載,但從諸葛瑾自己所說的“在流隸之中,蒙生成之福”等情況看,應該是比較清苦的。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由于孫權姊婿弘咨的推薦,諸葛瑾才正式成為孫權帳下的一員,從而邁上仕途。
215年,諸葛瑾奉命出使蜀漢要求劉備歸還荊州,最后以分界結束。219年,跟隨討伐關羽,封宣城侯、綏南將軍,代呂蒙領南郡太守。黃初二年(221年),劉備東伐吳,吳王求和,諸葛瑾給劉備做書曰:“陛下老遠來至白帝,就是因為吳王侵取荊州,危害關羽,怨深禍大。不肯講和,此小人之心。試為陛下論其輕重,及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損忿,計可立決,不復咨之于諸將也。陛下以關羽之親何如先帝?荊州大小孰與海內?俱應仇疾,誰當先后?若審此數,易于反掌。”時或言瑾別遣親人與備相聞,權曰:“孤與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負孤,猶孤之不負子瑜也。”
222年,孫權受封吳王,封諸葛瑾左將軍、督公安,假節,封宛陵侯。同年曹真、夏侯尚等圍朱然于江陵,諸葛瑾派兵救援,渡江時被夏侯尚火燒船只,水陸同時進攻所擊退。潘璋未知前來救援,而魏兵日渡不絕,并說:“魏勢始盛,江水又淺,未可與戰。”便將所領,到魏上流五十里,伐葦數百萬束,縛作大筏,欲順流放火,燒敗浮橋。作筏適畢,伺水長當下,尚便引退。同年,孫權稱王,封諸葛瑾為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
226年,孫權得知魏文帝去世后,于八月出兵攻魏。命吳左將軍諸葛瑾部兵分兩路進攻襄陽(今湖北襄樊),親自率軍進攻江夏郡(治安陸,今湖北云夢西南)。孫權一路為魏軍所敗,遂撤兵而走。而諸葛瑾則被司馬懿擊敗,并斬殺吳將張霸,斬首千余級。十二月,升任驃騎將軍。236年,孫權北征,派右都督陸遜與中司馬諸葛瑾攻襄陽。陸遜派親戚韓扁懷揣奏疏上報朝廷,返回途中,在途中遇到敵人,敵人抓獲了韓扁。諸葛瑾聽后,十分恐慌,寫信給陸遜說:“大駕已還,敵人得到韓扁,將我們的虛實全部打聽清楚了。而且河水快干了,最好是趕快離去。”陸遜接報后并未作答復,卻催促人種葑豆(一種蔬菜),與眾將領下棋射箭游戲,一如平常。諸葛瑾知道后說:“陸伯言足智多謀,他這樣做一定自有考慮。”
于是親自來見陸遜。陸遜說:“敵人知道大駕已還,再不用為此籌謀,便專心對付我們。如今敵人已經守衛了要害之處,兵將已經出動,我們自己應當首先鎮定自如以穩住部隊,然后再巧施計謀,退出此地。如果今天就向敵人表明我們要走,敵人會以為我們害怕了,必然會來威逼我們,那就是必敗之勢了。”
于是二人秘密定計,令諸葛瑾坐鎮舟船,陸遜率領全部兵馬向襄陽進發。敵人素來懼怕陸遜,見陸遜要攻襄陽,立即退回城中。諸葛瑾便引船而出,陸遜慢慢整頓好隊伍,大張旗鼓地走上船。敵人不知究竟,反而不敢追擊,于是陸遜全軍安然退出。
241年四月,吳帝孫權分兵四路攻魏:衛將軍全琮率軍數萬出淮南決芍陂(今安徽壽縣南)之水,威北將軍諸葛恪攻六安(今安徽六安東北),車騎將軍朱然攻樊城(今湖北襄樊),大將軍諸葛瑾攻祖中(今湖北南漳蠻河流域)。 五月,全琮入侵芍陂,朱然、孫倫圍攻樊城,諸葛瑾、步騭侵掠柤中,司馬懿自請出兵往討。同年,諸葛瑾病故,死時六十八歲,死前命人葬禮應該簡單進行。
諸葛瑾墓在常州市郊北港鄉連江橋下塘,墓為土墩,占地約五畝,高4-5米。墓前原分左右兩墩,一為印墩,一為劍墩,清道光年間,曾在墩下鋤得篆文”諸葛子瑜之墓”小玉碑,出土漢代玉鎖、玉豬及銅鏡、陶瓷器皿等。今墓已不存,土地為北港磚瓦廠使用。
簡??? 論
諸葛瑾的能力到底如何,如果從他所歷任的職位上看,似乎有點文武全才的味道,比弟弟諸葛亮還要強。文職方面,諸葛瑾擔任過長史、地方太守,武職則有中司馬、綏南將軍、左將軍、大將軍等等。從官職來分析,似乎諸葛瑾還是個大將之才。我們先來看看諸葛瑾參與過的一些戰役:
《三國志·諸葛瑾傳》:“(公元219年)從討關羽,封宣城侯,以綏南將軍代呂蒙領南郡太守,住公安。”
《三國志·夏侯尚傳》:“黃初三年(公元222年),車駕幸宛,使尚率諸軍與曹真共圍江陵。權將諸葛瑾與尚軍對江,瑾渡入江中渚,而分水軍于江中。尚夜多持油船,將步騎萬馀人,于下流潛渡,攻瑾諸軍,夾江燒其舟船,水陸并攻,破之。”
《三國志·明帝紀》:“(公元227年)辛巳,立皇子同為清河王。吳將諸葛瑾、張霸等寇襄陽,撫軍大將軍司馬宣王討破之,斬霸,征東大將軍曹休又破其別將于尋陽。”
《三國志·吳主傳》:“(公元234年)夏五月,權遣陸遜、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孫韶、張承等向廣陵、淮陽,權率大眾圍合肥新城。是時蜀相諸葛亮出武功,權謂魏明帝不能遠出,而帝遣兵助司馬宣王拒亮,自率水軍東征。未至壽春,權退還,孫韶亦罷。
《晉書·帝紀第一》:“二年(公元241年)夏五月,吳將全琮寇芍陂,朱然、孫倫圍樊城,諸葛瑾、步騭掠桓中,帝請白討之。……六月,(司馬懿)乃督諸軍南征,車駕送出津陽門。帝以南方暑濕,不宜持久,使輕騎挑之,然不敢動。于是休戰士,簡精銳,募先登,申號令,示必攻之勢。吳軍夜遁走,追至三州口,斬獲萬余人,收其舟船軍資而還。”
通過這幾段史料可以發現:諸葛瑾的后半生似乎在軍事方面涉足較多。不過,雖然諸葛瑾打過的仗的確不少,但是在軍事方面的能力其實是不怎么樣的,雖然說不上是個常敗將軍,但屬于軍事能力低下。正如《三國志·諸葛瑾傳》注引《吳錄》中所說的那樣:“瑾性弘緩,推道理,任計畫,無應卒倚伏之術”,軍事非其強項。然而諸葛瑾精通為官之道,方方面面應付自如,算得上是個孫吳政壇的不倒翁。
首先來看看諸葛瑾是如何應付自己的主子孫權的。《三國志·諸葛瑾傳》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答案:(諸葛瑾)與權談說諫喻,未嘗切愕,微見風彩,粗陳指歸,如有未合,則舍而及他,徐復話事造端,以物類相求,于是權意往往而釋。不僅如此,諸葛瑾與其他的皇室成員也是關系密切。《三國志·孫皎傳》中就提到:“(孫皎)輕財能施,善于交結,與諸葛瑾至厚”。這些關系,都能為諸葛瑾地位的穩固打下良好的基礎。
諸葛瑾能在孫吳政壇屹立不倒,一直身居高位,這與其性格上的小心謹慎、官場上的左右逢源、處事深謀遠慮,都是密不可分的。三國志作者陳壽評曰:“諸葛瑾、步騭并以德度規檢見器當世。”黎東方于《細說三國》一書指出:“沒有周瑜、魯肅,便不會有建安十三年(208年)的赤壁之戰,沒有諸葛瑾,也不會有猇亭之役以后的吳、蜀言歸于好。”
由此可見,諸葛瑾與周瑜、魯肅等人,同為孫權所倚重,在吳國有舉足輕重地位的人物。
宗??? 族
祖先:
- 諸葛豐,漢元帝時任司隸校尉,他以執法嚴格、性情剛直見稱。
父輩:
- 諸葛圭,諸葛瑾父親。東漢末年為泰山郡丞。于諸葛亮幼年已死。
- 諸葛玄,諸葛瑾叔父。本為豫章太守,后投靠劉表,照顧諸葛亮和諸葛均。
兄弟姊妹:
- 諸葛亮,諸葛瑾之弟。蜀漢丞相,兄弟二人于公事上都不帶親屬感情。
- 諸葛均,諸葛瑾之弟。在蜀漢官至長水校尉。
- 諸葛瑾有兩位妹妹,一位嫁給龐山民,一位嫁給襄陽望族蒯氏。
堂兄弟:
- 諸葛誕,諸葛瑾堂弟,三國時曹魏大臣和重要將領,官至征東大將軍,后在壽春發動叛亂反抗司馬昭,兵敗被殺。
子女:
- 諸葛恪,諸葛瑾長子,三國時孫吳權臣,后被誅。
- 諸葛喬,諸葛瑾次子,后成為諸葛亮養子。官至翊武將軍,早逝。
- 諸葛融,諸葛瑾三子,在父兄中特別奢侈,諸葛恪被誅后飲藥而死。
- 諸葛氏,諸葛瑾之女,后成為其好友張承續弦妻子。
孫:
- 諸葛恪、諸葛融各有三名兒子,與諸葛恪一同被誅。
- 諸葛攀,諸葛喬之子。因諸葛恪被殺,無嗣,便回吳作諸葛瑾之后。
玄孫:
- 諸葛顯,諸葛攀回吳后,仍然留在蜀國。蜀亡后與諸葛京一同被遷到河東郡定居,成為諸葛瑾一脈唯一傳人。
國學網老秦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