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太炎
字號:初名學乘,字枚叔,后更名絳,號太炎,后又改名炳麟
生卒: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
年代:清末民初
籍貫:浙江馀杭人
評價: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革命家,一代儒宗
生平簡介
章太炎于1869年1月12日出生于浙江杭州府余杭縣東鄉倉前鎮一個末落的書香門第。初名學乘,后改名炳麟,字枚叔,號太炎。早年又號“膏蘭室主人”、“劉子駿私淑弟子”等。幼受祖父及外祖的民族主義熏陶,通過閱讀《東華錄》、《揚州十日記》等書,不滿于滿清的異族統治,奠定了貫穿其一生的華夷觀念,并在后來與《春秋》的夷狄觀以及西方的現代民族主義觀點相結合,形成具有其個人特色的民族主義觀。
1891年(光緒十七年),章太炎入杭州詁經精舍,師從俞樾、譚獻等,關注經、子之學,初步確立對“今古文”界線的認識,此后幾年陸續完成《膏蘭室札記》、《春秋左傳讀》等。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后,章太炎曾為強學會捐款,與康、梁通信。1897年到上海任《時務報》主筆。但終因不滿康有為倡言建立孔教,自稱“教主”,遭康氏門徒麥孟華等人的圍攻毆打,憤而離瀘返杭。此后與較為穩健的“中體西用”派王文俊、宋恕、陳虬等人相往來,創辦“興浙會”,為《實學報》和《譯書公會報》撰稿。
1898年春,章太炎受張之洞邀請,赴武昌籌辦《正學報》,不到一月即離去。七月,在滬任《昌言報》主筆,發表《商鞅》、《弭兵難》、《書漢以來革政之獄》等。戊戌政變后,章太炎因參加維新運動被清廷通緝,遂攜家避難臺灣,任《臺灣日日新報》記者。1899年夏,東渡日本,與梁啟超等人修好,并與孫中山相識。不久返回上海參與《亞東時報》編務工作。此時章太炎的排滿觀和古文經立場日益明確,在蘇州出版了其著作《訄書》的第一版(木刻本),由梁啟超題簽。
1900年義和團事件發生后,晚清趨新的士大夫嚴復、汪康年、唐才常等在上海組織“中國議會”以挽救時局,章太炎應邀參加。在會上,章太炎主張驅逐滿、蒙代表,并割辮明志。
1901年往蘇州東吳大學任教,宣揚民族民主革命,引起江蘇巡撫恩銘的注意。次年二月,為避恩銘等人追捕,再次流亡日本,暫寓橫濱《新民叢報》社,與梁啟超、孫中山相會。期間接觸到西方哲學、社會學、文字學等領域的學術著作。當年夏回國后,重新改定《訄書》(即《訄書重訂本》,1906年于東京出版鉛印本,改用此前鄒容的題簽),并有撰寫《中國通史》的計劃,與梁啟超同為現代中國“新史學”的奠定者。
1903年,因發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并為鄒容《革命軍》作序,觸怒清廷,被捕入獄,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蘇報案”。1906年出獄后赴日本參加同盟會,主辦《民報》,成立國學講習會。清政府下令預備立憲。梁啟超在《新民叢報》鼓吹立憲,反對暴力革命。章太炎在《民報》撰文予以批駁。由此展開了革命派與改良派的論戰。章太炎主張“以國粹激勵種性”,“以宗教發起熱情”,其《民報》上的文字,乃是以佛理說革命,主張“革命之道德”。撰有《中華民國解》,為“中華民國”國號的創始者。
后因《民報》問題與孫中山、汪精衛、黃興等發生矛盾,乃由提倡光復轉入專心論學,著有《文始》、《新方言》、《國故論衡》、《齊物論釋》等。其中《國故論衡》為近代學術史上有數之巨制,開辟了漢語言文字學、經學、文學、及哲學心理學的現代化研究的先河。1909年又編有《教育今語雜志》,撰寫若干白話述學著作,以普及學術。
1911年辛亥革命后,章太炎回到上海,向黃興提出“革命軍興,革命黨消”的勸告,并在檳榔嶼《光華日報》連載發表政論《誅政黨》。1912年2月任南京臨時政府樞密顧問。是年冬又任袁世凱政府東三省籌邊使。1913年4月從長春返回上海。6月,針對孔教會提議設孔教為國教,發表《駁建立孔教議》,反對定孔教為國教。在袁世凱鎮壓二次革命之后,章覺察袁世凱包藏禍心,于1913年8月進京討袁。袁不見,章乃以大勛章作扇墜,至新華門大罵,遂遭袁氏囚禁,關押在龍泉寺。被袁世凱囚禁時期,猶為吳承仕等人講學不輟,后集為《菿漢微言》。此間,再次修訂《訄書》,改題《檢論》。又集其著作為《章氏叢書》,先后由上海右文社及浙江圖書館出版鉛印及木刻本。1916年6月袁世凱死后,章恢復自由,前往上海。
1917年3月對段祺瑞參戰主張表示反對。7月參與護法運動,任海陸軍大元帥府秘書長,為孫中山作《代擬大元帥就職宣言》。1918年離開廣州途徑四川、湖南湖北,東下上海。1920年擁護“聯省自治”運動。1922年在上海講學,曹聚仁根據記錄整理為《國學概論》。但章太炎始終沒有放棄對黎元洪、吳佩孚、孫傳芳等新舊軍閥勢力的期望,反對國民革命軍北伐。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章太炎采取不合作態度,自命“中華民國遺民”,曾遭國民黨上海黨部通緝。
1930年代后,活動限于上海、蘇州一帶。晚年主張讀經,并據《春秋》“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之義,力主對日強硬。1935年,在蔣介石資助下,于蘇州錦帆路開設章氏國學講習會,招收最后一批學生,并出版學刊《制言》。章太炎晚年學術由漢學轉向宋學及王陽明之心學,而其經學成就亦更注重魏晉經學,上窺兩漢經學之不足,撰有《漢學論》。又曾撰《救學弊論》批評現代教育體制,主張回歸民間辦學和書院教育。
1936年6月14日,章太炎因鼻竇癌于蘇州錦帆路寓所病逝。時值抗戰前夕,章太炎遺言:若有外族入主中華,我后世子孫永世不可奉其官祿。
章太炎一生經歷了戊戌維新改良運動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兩個歷史時期,走過曲折的道路,是中國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革命家和社會活動家。早年接受西方近代機械唯物主義和生物進化論,在他的著作中闡述了西方哲學、社會學和自然科學等方面的新思想、新內容,主要表現在《訄書》中,認為“精氣為物”,“其智慮非氣”;宣稱“若夫天與上帝,則未嘗有矣”,否定天命論說教。其思想又受佛教唯識宗和西方近代主觀唯心主義影響。隨舊民主主義革命失敗,他退居書齋,鉆研學問,粹然成為一代儒宗。在學術上,他涉獵甚廣,經學、哲學、文學、語言學,文字學、音韻學、邏輯學等方面都有深湛造詣。關于儒學的著作有《儒術新論》、《訂孔》等,所著《新方言》、《文始》、《小學答問》,上探語源,下明流變,頗多創獲。其宣揚革命的詩文,影響亦很大。一生著述頗豐,約有400余萬字,但文字古奧難解。主要著作由后人編入《章氏叢書》、《章氏叢書續編》和《章氏叢書三編》,自1982年起上海人民出版社陸續出版《章太炎全集》,網羅繁富,有中國文化百科全書之稱。
章門弟子眾多,當時的北京大學,有名的教授,大都出之于章太炎的門下,如:黃侃、朱希祖、錢玄同、周樹人(魯迅)、沈兼士等。章太炎為人戲謔,以太平天囯為例,封黃侃為天王,汪東為東王,朱先生為西王,錢玄同為南王,吳承仕為北王。當年二十七歲的胡適獨樹一幟,在大師環伺的北京大學,教起《中國哲學史》,其講義《中國哲學史大綱》頗多沿襲章太炎在《國故論衡》下卷“諸子學”諸篇的觀點。胡適實為章太炎中年以前學術衣缽的繼承者。但此時章太炎本人的學術已經有所轉向,故對胡適的中國哲學史研究不甚滿意。胡適則在《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1922年)中說:“章炳麟的古文學是五十年來的第一作家,這是無可疑的。但他的成績只夠替古文學做一個很光榮的下場,仍舊不能救古文學的必死之癥,仍舊不能做到那‘取千年朽蠹之馀,反之正則’的盛業。”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1922年)稱章太炎為清學正統派的“殿軍”。魯迅在1936年臨終時回憶其師章太炎:“考其生平,以大勛章作扇墜,臨總統府之門,大詬袁世凱包藏禍心者,并世無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獄,而革命之志終不屈撓者,并世亦無第二人。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