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余嘉錫

余嘉錫

字號:字季豫,號狷庵
生卒:1884年2月9日-1955年1月23日
籍貫:河南商邱
職務: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專門委員
專長:目錄學家、古文獻學家


生平簡介

  余嘉錫(1884-1955),字季豫,湖南常德人,出生于仕宦之家。父親嵩慶公,字子激,清光緒二年(1876年)進士及第,曾任河南商邱縣令。余先生八歲讀書,由余父親自啟蒙,口授《四書》章句、《五經》、《楚辭》、《文選》,后期又讀《四史》和《資治通鑒》等書。余嘉錫在父親的嚴格教導下打下了深厚的治學功底。

  余嘉錫早年即立志著述,14歲即作《孔子弟子年表》,16歲又作《吳越春秋注》。1901年余嘉錫18歲,鄉試中舉。1908年,被選為吏部文選司主事。數月后,父親病逝,丁憂回原籍。辛亥革命后,他在常德師范學堂執教為生。1919年,他到北京,經柯劭忞的介紹,到《清史稿》主編趙爾巽家中,給趙家弟子授課,并借此機會參與了《清史稿》初稿的審閱。當時他有意舉家遷居北京,因夫人陳福彩念及陳太夫人年老未能成行。不料夫人于1927年早逝,他悲痛萬分,親撰墓志銘以悼念亡妻。次年,攜子赴北平。不久余先生與輔仁大學校長陳垣相識,即被陳垣聘為該校講師,同時他還在北大、女子師大、中國大學、民國大學等高校兼課,講授目錄學。自此,余嘉錫先生以淵博的學識、出色的文章揚名于京師學術界。在他的努力下,目錄學亦成為大學國文系的一門課程,他因而享有“目錄學專家”的美譽。

  1931年,余嘉錫任私立輔仁大學教授,兼國文系主任。盧溝橋事變后,北平淪陷。輔仁大學因是德國人主持校務的天主教會學校,未收太大干擾。自1931年至1949年,余先生始終任輔仁大學國文系主任,1942年又兼任文學院院長。1948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國成立后,余嘉錫受聘為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學術委員。1955年除夕在京逝世,享年72歲。

  余嘉錫先生是我國現代著名文獻學家,他畢生致力于文獻學及目錄學的教學及科研工作,其文獻學主要成就集中在目錄學和考據學上。一生著述頗多,代表作有《目錄學發微》、《四庫提要辨證》、《世說新語箋疏》、《余嘉錫文史論集》、《古書通例》等專著。余先生還著有《聚樂堂藝文目錄考》、《目錄要籍解題》、《古籍解題》、《寒食散考》、《疑年錄稽疑》、《太史公書亡篇考》、《宋江三十六人考實》、《內閣大庫碎金跋》、《論校勘學之起源》、《小說家出于稗官說》、《書冊制度補考》、《讀己見書齋隨筆》等學術論文近30篇;又寫有《書儀顧堂題跋后》、《黃顧遺書序》、《藏園群書題記序》、《述也是園舊藏古今雜劇序》、《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序》等書跋16篇;還寫有《漢書藝文志索引》書稿,遺憾的是并未刊行。上述論著對于推動目錄學、校勘學、考據學及歷史編纂學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

學術成就

  余嘉錫先生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著名的文獻學與目錄學家,他一生治學的主要方面就是繼承乾嘉文獻考據學的傳統,以目錄學為治學之鈅,重視掌握目錄以求博通群書。他一生讀書涉獵極廣,自稱:“史、子兩部,宋以前書未見者少;元明以后,亦頗涉獵。”(見《四庫提要辯證》序錄)他的書齋名“讀已見書齋”,主要以明清精刻本為主,但他對傳世典籍閱讀之廣,鉆研之深,分析之細微,考辨之切當,都是超越前人的。,尤其是一部歷時五十余年創作的八十萬字的《四庫提要辨證》,聲振國內外,被譽為“是一部從微觀角度研究我國古籍的著作”。

  余先生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充分肯定并發揚了目錄學“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傳統,進一步提出了“目錄者學術之史”的觀點,并明確提出了目錄學必須要“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才能實現它存在的意義。在這一思想指導下,余嘉錫對目錄學的意義和功用、目錄種類的劃分、體例的編制、目錄的源流及分類均作了精辟的論述。

  作為一位歷史文獻學家,余嘉錫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他的目錄學思想深得傳統目錄學精髓,高度概括了目錄學在學術史上的功用,形成了一套自成體系的目錄學理論,對后世影響很大。與此同時,他在考據學方面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他重視利用版本、校勘之學對史料、史事進行考據,其所著《四庫提要辨證》,既是目錄學巨著,也是考據學的一部力作。余先生還專門寫了《古書通例》一書,對古籍體例作了深入研究。他開拓了以史治小說的考據之路,并利用小說戲劇能寓教于樂的功能,使民眾在娛樂的同時了解了歷史。余先生一生勤奮治學,嚴于義利之辨,講究氣節,將做學問和做人統一起來。

學術成果

  (一)專著

  • 1、《四庫提要辨證》有1937年7月自印本(僅史、子兩部提要),1958年10月科學出版社正式出版,1980年5月中華書局有標點本。
  • 2、《目錄學發微》1963年3月中華書局出版,1991年5月巴蜀書社重印。
  • 3、《古書通例》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4、《世說新語箋疏》1983年8月中華書局出版。
  • 5、《余嘉錫論學雜著》(上、下)1963年1月中華書局出版。

  (二)論文

  • 1、《聚樂堂藝文目錄考》《圖書館學季刊》2卷第3期,1928年9月。
  • 2、《目錄要籍解題》《北平圖書館月刊》4卷2期,1930年1月。
  • 3、《古籍解題》《師大國學叢刊》1卷1期,1930年11月。
  • 4、《北周毀佛主謀者衛元嵩》《輔仁學志》2卷2期,1931年9月。
  • 5、《晉辟雍碑考證》《輔仁學志》3卷1期,1932年1月。
  • 6、《水滸傳宋江平方臘考》《清華周刊》37卷9、10期,1932年5月。
  • 7、《書冊制度補考》《文獻特刊》,1935年10月。
  • 8、《牟子理惑論檢討》《燕京學報》20期,1936年12月。
  • 9、《小說家出于稗官說》《輔仁學志》6卷1、2期,1937年6月。
  • 10、《論校勘學之起源》天津《益世報》人文周刊3期,1937年7月15日。
  • 11、《寒食散考》《輔仁學志》7卷1、2期,1938年12月。
  • 12、《宋江三十六人考實》《輔仁學志》8卷2期,1939年12月。
  • 13、《漢武伐大宛為改良馬政考》《輔仁學志》9卷1期,1940年6月。
  • 14、《駁蕭敬孚記皇甫持正集舊鈔本》《圖書季刊》新2卷2期,1940年6月。
  • 15、《殷蕓小說輯證》寫于1942年,后收入《余嘉錫論學雜著》。
  • 16、《疑年錄稽疑》,《輔仁學志》10卷1、2期,1942年12月。
  • 17、《楊家將故事考信錄》《輔仁學志》13卷1、2期,1945年12月。
  • 18、《謝承后漢書傳本之有無》《經世日報》讀書周刊第5期,1946年9月11日。
  • 19、《洪亮吉之地理學》《經世日報》讀書周刊第7 期,1946年9月25日。
  • 20、《水滸傳之俗語》《經世日報》讀書周刊第9期,1946年10月9日。
  • 21、《楚辭釋文考》《大公報》(上海)文史周刊第4期,1946年11月6日。
  • 22、《荀子性惡篇“偽”字解》《經世日報》讀書周刊第18期,1946年12月11日。
  • 23、《張籍之里貫及其病眼之時間》《經世日報》讀書周刊第53期,1947年8月20日。
  • 24、《太史公書亡篇考》《輔仁學志》15卷1、2期,1947年12月。
  • 25、《釋傖楚》《史語所集刊》20本下冊,1949年12月。

  (三)序跋

  • 1、《新續古名家雜劇跋》寫于1928年12月,后收入《余嘉錫論學雜著》。
  • 2、《書儀顧堂題跋后》寫于1929年4月,后收入《余嘉錫論學雜著》。
  • 3、《王西莊先生窺園圖記卷子跋》寫于1932年6月,后收入《余嘉錫論學雜著》。
  • 4、《跋施愚山試鴻博后家書》寫于1933年11月,后收入《余嘉錫論學雜著》。
  • 5、《漢池陽令張君殘碑跋》《輔仁學志》4卷2期,1934年6月。
  • 6、《巴陵方氏藏書志序》《北平圖書館館刊》8卷6期,1934年12月。
  • 7、《跋王石*父子手稿》寫于1935年5月,后收入《余嘉錫論學雜著》。
  • 8、《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序》見楊樹達《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商務印書館,1937年。
  • 9、《書章實齋遺書后》《圖書季刊》新2卷3期,1940年9月。
  • 10、《述也園舊藏古今雜劇序》寫于1940年12月,后收入《余嘉錫論學雜著》。
  • 11、《跋李文公集》《大公報》(上海)文史周刊第4期,1946年11月6日。
  • 12、《書晉書桓玄傳后》《大公報》(上海)文史周刊第6期,1946年11月20日。
  • 13、《黃顧遺書序》《經世日報》讀書周刊第22期,1947年1月8日。
  • 14、《跋舊抄本中興館閣錄》《經世日報》讀書周刊第26期,1947年2月12日。
  • 15、《藏園群書題記序》《經世日報》讀書周刊第35期,1947年4月16日。
  • 16、《四庫提要辨證序》見《四庫提要辨證》,科學出版社,1958年。
  • 另:余先生《內閣大庫碎金跋》及《王覺斯題丁野鶴陸舫齋詩卷子跋》二文的寫作時間及最初發表刊物未詳。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丘北县| 阿城市| 含山县| 博乐市| 白玉县| 博白县| 灌阳县| 大姚县| 简阳市| 北流市| 屏东市| 丰宁| 咸丰县| 宜春市| 浮梁县| 萨嘎县| 江源县| 古蔺县| 鞍山市| 辉县市| 德钦县| 昌平区| 昭通市| 涪陵区| 昌吉市| 盐亭县| 商城县| 克拉玛依市| 台南县| 孟州市| 大港区| 奉新县| 织金县| 将乐县| 保康县| 偃师市| 修水县| 鸡东县| 农安县| 电白县| 辽宁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