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傅謹

傅謹

生年:1956年
籍貫:浙江衢州人
職務:中國戲曲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特聘教授、研究所所長
專長:戲劇理論、中國現當代戲劇與美學研究


  傅謹,1956年生,浙江衢州人。1979年3月考入浙江師范學院,在大學期間即開始關注與從事文藝理論研究。1984年考入杭州大學中文系文藝學專業,師從蔡良驥副教授,1987年畢業獲碩士學位;同年考入山東大學中文系文藝學(美學)專業,師從周來祥教授,1991年獲博士學位。1990年8月至浙江藝術研究所工作,1996年5月調杭州大學中文系。1997年10月調中國藝術研究院,先后在戲曲研究所及《文藝研究》編輯部工作。2004年8月調入中國戲曲學院,現任中國戲曲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特聘教授,研究所所長,教育部文科重點基地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教育部高等院校藝術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成員,兼任《人大復印資料·舞臺藝術》顧問。

  從事研究工作十多年來,研究對象橫跨美學與戲劇兩個領域,近二十年主要研究中國戲劇。已出版專著《宗教藝術比較研究論綱》《戲曲美學》《感性美學》《中國戲劇藝術論》《草根的力量–臺州戲班的田野調查與研究》《新中國戲劇史1949-2000》《二十世紀中國戲劇導論》《京劇學前沿》《薪火相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與實踐》《藝術美學講演錄》等十多部,在《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藝研究》《二十一世紀》等海內外重要學術雜志發表論文200余篇,成果逾400萬字。曾獲全國青年優秀美學成果獎、田漢戲劇獎評論一等獎、浙江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北京市文藝評論獎一等獎、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獎二等獎、中國戲劇家協會曹禺戲劇獎·評論獎優秀獎、文化部全國第二屆文化藝術優秀科研成果獎二等獎、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獎二等獎等學術獎項。主持并完成中國國家藝術科學“九五”規劃課題“二十世紀戲劇改革發展研究”、國家藝術科學“十五”規劃課題“中國當代戲劇發展”研究。

一、著作

  1. 《宗教藝術比較研究論綱》,博士論文,文津出版社(臺北)1994年4月出版。
  2. 《戲曲美學》,專著,文津出版社(臺北)1995年7月出版。
  3. 《仕隱之思》,專著,陜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
  4. 《中國寺觀》,合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1月出版。
  5. 《感性美學──一種人性的美學觀》,專著,東北師大出版社1997年 5月出版。
  6. 《審美文化論》,合著,省八五重點課題“經濟發展與審美文化建設”成果,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
  7. 《醉臥花叢》,隨筆集,廣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
  8. 《中國戲劇藝術論》,專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
  9. 《草根的力量——臺州戲班的田野調查與研究》,專著,廣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10. 《新中國戲劇史1949-2000》,專著,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年11月出版。
  11. 《二十世紀中國戲劇導論》,論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
  12. 《二十世紀中國戲劇的現代性與本土化》,論文集,國家出版社(臺北),2005年4月出版。
  13. 《老戲的前世今生》,隨筆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
  14. 《京劇學前沿》,論文集,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
  15. 《薪火相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與實踐》,論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
  16. 《溫嶺戲班》,專著,廣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
  17. 《戲班》(《草根的力量》再版),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18. 《中國戲劇》專著,中英文版,五洲傳播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19. 《藝術美學講演錄》,專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年3月出版。

二、論文

  1. 《王國維“境界說”辨微》,《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3期。
  2. 《一個文明的神話——讀湯因比〈歷史研究〉》,《中國圖書評論》1987年第3期。
  3. 《論藝術欣賞能力》,《文藝研究》1988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美學》同年第5期復印。
  4. 《審美能力的群體生成》,《學習與探索》1988年第5期。
  5. 《美感:體驗還是判斷》,《文藝研究》1990年第3期。
  6. 《文藝:一種中庸的描述》,《浙江學刊》1990年第4期。
  7. 《藝術創作中的超常思維》,《文藝研究》1990年第5期。
  8. 《群體審美意識初論》,傅謹、朱冠,《南京社會科學》1991年第1期。
  9. 《重建戲劇的感性文化土壤》,《福建戲劇》1991年第2期,獲華東地區第六屆“田漢戲劇獎”評論二等獎。
  10. 《戲曲的抒情本質縱橫談》,《戲劇叢刊》1991年第5期,該文獲華東地區第六屆“田漢戲劇獎”評論一等獎。
  11. 《論藝術的感性功能》,《南京社會科學》1992年第1期。
  12. 《憑誰再敲警黃鐘》,《福建藝術》1992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戲曲》1992年第8期復印。
  13. 《有聲皆歌——論戲曲的聲腔與唱》,《戲劇叢刊》1992年第4期,《人大復印資料·戲曲》1992年第11期復印。
  14. 《美感與焦慮》,《晉陽學刊》1992年第1期。
  15. 《文化建設與純學術》,《山東社會科學》1993年第1期。
  16. 《倒讀戲曲》,《上海戲劇》1993年第3期。
  17. 《中國美學需要什么》,《學術論壇》1993年第3期;《新華文摘》1993年第8期全文轉載;《學術論壇》1994年第1期、第3期發表爭鳴文章。
  18. 《詩意的憂郁氣質——戲曲的美學基調》,《藝術百家》1993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戲曲》1993年第8期復印。
  19. 《傳統戲曲人物塑造與角色的社會抉擇》,《地方戲藝術》1993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戲曲》1993年第11期復印。
  20. 《中國戲曲與西方意義上的“喜劇”、“悲劇”》,《戲劇文學》1993年第8期;《中國文學年鑒·1994》選摘。
  21. 《角兒制雛論——傳統戲曲為什么沒有導演》,《劇影藝術》1994年第1期。
  22. 《〈紅樓夢〉:文化—心理層面的一種解讀》,《浙江學刊》1994年第1期
  23. 《面對一種不可修補的存在——對改編古典名著的非議》,《中國戲劇》1994年第3期。
  24. 《享樂——民眾對戲曲的價值取向》,《藝術百家》1994年第2期。
  25. 《權力話語與戲曲的盛衰》,《美學與文藝學研究》1994年第2期。
  26. 《戲曲:非主流文化的生存策略》,《戲劇叢刊》1994年第3期。
  27. 《邊緣焦慮·國家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原道》1994第1輯。
  28. 《中和與含蓄——儒家文化與中國古典戲曲的審美特征之一》,《中國文化月刊》(臺灣)1994第11期。
  29. 《站在文明與野蠻邊緣的思考──從浙江昆劇團訪臺說起》,《中國戲劇》1994年第11期。
  30. 《國家化與戲曲劇團艱難的改革道路》,《戲文》1994年第6期。獲華東地區第九屆“田漢戲劇獎”評論二等獎。
  31. 《詩意的憂郁氣質——儒家文化與古典戲曲的審美特征之二》,《中國文化月刊》(臺灣)1995年第1期。
  32. 《面對經典:二十世紀的文化態度》,《浙江社會科學》1995年第3期。
  33. 《超越與重構——論道教信仰中的自然山水和自然人生》,《學術月刊》1995年第7期。
  34. 《夜色正闌珊》,《戲文》1995年第5期。
  35. 《滿園春色關不住》,《中國戲劇》1995年第9期。
  36. 《為女小生增添更豐富的內涵》,《人民日報》1995年12月2日。
  37. 《發掘地域文化內涵強化地域文化特色》,《浙江社會科學》1996年第2期。
  38. 《民族藝術論》,《民族藝術》1996年第3期。
  39. 《關于“推陳出新”的斷想》,《戲劇文學》1997年第2期。
  40. 《話說“改變中國”》,《民族藝術》1997年第3期。
  41. 《陳獨秀〈論戲曲〉與20世紀中國戲曲之命運》,《文藝研究》1997年第5期。
  42. 《學校,你教不教地方戲》,《浙江教育報》1997年10月29日第一版。
  43. 《談傳統戲曲的“推陳出新”方針》,《二十一世紀》1998年2月號。
  44. 《我們都應該怕“尚方寶劍”——元劇札記之一》,《博覽群書》1998年第2期。
  45. 《什么時候才能容忍妓女橫行——元劇札記之二》,《博覽群書》1998年第6期。
  46. 《世紀之惑——中國戲曲向何處去》,《民族藝術》1998年第2期。
  47. 《劇團體制改革迫在眉睫》,《文化月刊》1998年第7期。
  48. 《文化市場發展與劇團體制改革》,《文藝研究》1998年第4期。
  49. 《文化守成——保護戲曲與全球化時代的文化策略》,《人民政協報》1998年7月20日第3版;《人大復印資料·戲劇戲曲》1998年第9期轉載。
  50. 《什么人能當縣官——元劇札記之三》,《博覽群書》1998年第9期。
  51. 《20世紀中國戲劇的現代性追求》,《浙江社會科學》1998年第6期。
  52. 《小人物有大悲哀》,《博覽群書》1998年第11期。
  53. 《宋江與毛澤東的“水滸”觀》,《民族藝術》1998年第4期。
  54. 《走近稀有劇種──觀摩浙江省少數劇種交流演出有感》,《中國戲劇》1998年第12期。
  55. 《〈孔乙己〉和越劇的現代轉型》,《文藝報》1999年1月23日3版。
  56. 《調整劇目評獎的文化策略》,《文化月刊》1999年第3期。
  57. 《近五十年的禁戲》,《二十一世紀》1999年4月號。
  58. 《中國:“禁戲”五十年》,《小說家》99年第3期。
  59. 《論“推陳出新”》,《原道》第5輯。
  60. 《面向21世紀的中國戲劇》,《中國大學人文啟思錄》第三卷,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61. 《民族美學資源的價值及其利用》,《文藝研究》1999年第1期。
  62. 《一種新的創演方式——從市場角度剖析越劇〈孔乙己〉》,《文化月刊》1999年第4期。
  63. 《成就與反思:中國戲劇遺產的當代傳承》,《中國戲劇》1999年第11期。
  64. 《程式與現代戲的可能性》,《藝術百家》1999年第4期,《人大復印資料·戲曲戲劇》2000年第2期轉載。
  65. 《中國稀有劇種的命運與前景》,《中華讀書報》1999年12月8日,《人大復印資料·戲曲戲劇》2000年第1期轉載。
  66. 《六案孔目與技術官僚治國》,《社會科學論壇》2000年第1期。
  67. 《第三只眼看“戲改”》,《戲劇文學》2000年第1期。
  68. 《戲劇危機的劇團視角》,《安徽新戲》2000年第1期。
  69. 《20世紀中國戲劇發展論綱》,《學術界》2000年第2、3期,《新華文摘》2000年第10期轉載。
  70. 《重視“中國經驗”》,《民族藝術》2000年第1期。
  71. 《中國美學面臨的三大問題》,《學術月刊》2000年第4期,《人大復印資料·美學》2000年第7期轉載。
  72. 《國劇的腳色、行當與人物》,《戲劇藝術》2000年第3期。
  73. 《“國劇”正義》,《中華讀書報》2000年8月16日。
  74. 《傳統倫理的當代轉換》,《中國戲劇》2000年第10期。
  75. 《“戲改”與美學的意識形態化》,《文學前沿》2000年第2期。
  76. 《沒賴場,賴和尚——元劇札記之七》,《博覽群書》2001年第1期。
  77. 《向“創新”潑一瓢冷水———個保守主義者的自言自語》,《文藝爭鳴》2001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1年第3期轉載。
  78. 《欣賞經典本身》,《人民日報》2001年2月2日。
  79. 《欲望的旗幟──王仁杰劇作的社會學解讀》,《中國戲劇》2001年第2期。
  80. 《與董健先生商榷:也談戲劇的政治化與民族化》,《劇影月報》2001年第3期。
  81. 《審美批評的限度》,《中國文化報》2001年3月3日。
  82. 《周來祥美學思想的自我超越——評〈再論美是和諧〉》,《浙江社會科學》2001年第2期。
  83. 《知死而后知生》,《博覽群書》2001年第5期。
  84. 《現代戲的陷阱》,《福建藝術》2001年第3期。
  85. 《20世紀中國戲劇史的對象與方法——兼與〈中國現代戲劇史稿〉商榷》,《戲劇藝術》2001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舞臺藝術》2001年第5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2001年第9期轉載。
  86. 《感受草根階層的精神脈動》,《博覽群書》2001年第8期。
  87. 《中國戲劇的當代發展與中國戲劇十七年反思》,《戲劇文學》2001年第8期。
  88. 《呼喚多元的戲劇批評》,《劇本》2001年第8期。
  89. 《理想與人道的二律背反》,《東方文化》2001年第5期。
  90. 《〈魯迅先生〉的音樂語法》,《文藝理論與批評》2001年第5期
  91. 《政治化、民族化與20世紀中國戲劇》,《南方文壇》2001年第5期,《人大復印資料·舞臺藝術》2002年第1期轉載。
  92. 《流沙河的狐相與仙氣》,《博覽群書》2001年第11期。
  93. 《戲劇性的開場》,《華夏時報》2001年11月12日。
  94. 《〈洗馬橋〉與〈龍母傳奇〉》,《華夏時報》2001年11月13日。
  95. 《〈珍珠塔〉的魅力》,《華夏時報》2001年11月15日。
  96. 《昆曲保護與繼承之我見》,《中國文化報》2001年11月24日。
  97. 《藝術學研究的田野方法》,《民族藝術》2001年第4期。
  98. 《盛況固然空前,水平仍待提高——第七屆中國戲劇節芻議》,《文藝報》2001年12月6日。
  99. 《冷眼旁觀京劇節》,《文藝報》2001年12月26日。
  100. 《〈洗馬橋〉的三個亮點》,《中國戲劇》2002年第1期。
  101. 《有分寸才耐人尋味——京劇〈鳳氏彝蘭〉的編導技巧與藝術魅力》,《中國京劇》2002年第1期
  102. 《“學問人”與“自然人”——閑話〈浮生論學〉》,《博覽群書》2002年第3期。
  103. 《“百花齊放”與“推陳出新”——20世紀50年代戲劇政策的重新評估》,《中國京劇》2002年第2期。
  104. 《“路頭戲”的感性閱讀》,《讀書》2002年第4期。
  105. 《“音配像”與京劇的發展空間》,《戲劇之家》2002年第2期。
  106. 《瀕危劇種的生存之道》,《中國文化報》2002年6月19日。
  107. 《樣板戲現象平議》,《大舞臺》2002年第3期。
  108.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讀書》2002年第8期。
  109. 《〈羅生門〉和有關〈羅生門〉》,《中國戲劇》2002年第9期。
  110. 《新社會中的“公家人”》,《上海文學》2002年第10期。
  111. 《“英雄”時代》,《文藝報》2003年1月2日。
  112. 《從百老匯音樂劇〈貓〉看中國的演出市場》,《藝術評論》2003年第1期。
  113. 《工業時代的戲劇命運——對魏明倫的四點質疑》,《中國戲劇》2003年第1期。
  114. 《更接近真實的〈比如女人〉》,《中國文化報》2003年3月8日。
  115. 《什么決定演出市場的開放與繁榮?》,《北京日報》2003年5月18日。
  116. 《非典的城市民謠》,《博覽群書》2003年第6期。
  117. 《“戲改”與政府功能的再思考——答安葵先生》,《戲曲研究》2003年第2期。
  118. 《“故事新編”與“萬家燈火”》,《讀書》2003年第7期。
  119. 《二十世紀中國戲劇的現代性與本土化》,《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第4期。
  120. 《平民視角與波普手法——從評劇〈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談開去》,《戲劇文學》2003年第7期。
  121. 《媒體與當代戲劇發展策略——再談工業時代的戲劇命運》,《中國戲劇》2003年第8期。
  122. 《拒絕“原創”的N個理由》,《上海戲劇》2003年第10期。
  123. 《生活在別處》,《讀書》2003年第11期。
  124. 《雜說電視與戲劇》,《博覽群書》2003年第12期》
  125. 《甚于無知謬誤之禍》,《戲劇文學》2003年第12期。
  126. 《2003年中國劇壇擇要》,《上海戲劇》2003年第Z1期。
  127. 《聚焦: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戲曲》,《福建藝術》2004年第1期。
  128. 《戲劇究竟有多“危機”?》,《文藝報》2004年3月20日。
  129. 《戲劇命運與傳統面面觀》,《福建藝術》2004年第2期。
  130. 《婺劇:腔調與劇種》,《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
  131. 《解讀“復仇”迷思》,《劇本》2004年第4期。
  132. 《2002-2003中國戲劇鳥瞰》,《大舞臺》2004年第2期。
  133. 《我所理解與期待的 “都市戲劇”》,《中國戲劇》2004年第4期。
  134. 《陳飛:成功地走在坎坷路上》,《中國戲劇》2004年第7期。
  135. 《影響當代中國戲劇編劇的理念》,《粵海風》2004年第4期。
  136. 《鄧小平為新時期文藝松綁》,《文藝報》2004年9月2日。
  137. 《我們如何失去了甌劇》,《讀書》2004年第9期。
  138. 《“吐苦水”:1962年開封戲劇界名老藝人座談會》,《南方文壇》2004年第5期。
  139. 《透過孟冰之眼的黃土地》,《劇本》2004年第9期。
  140. 《書承志,永繼斯文——越劇〈藏書之家〉的文化價值》,《中國戲劇》2004年第9期。
  141. 《〈文化多樣性公約〉與中國的國家立場》,《博覽群書》2004年第10期。
  142. 《沒有“知識”,如何“公共”?》,《博覽群書》2004年第11期。
  143. 《對全國劇團體制改革幾個重要試點的剖析》,《福建藝術》2005年第1期。
  144. 《江志岳和他的青年越劇團》,《中國文化報》2005年1月27日。
  145. 《困頓與前景:戲劇如何重獲生機》,《文藝爭鳴》2005年第2期。
  146. 《作為學科的“京劇學”》,《京劇的歷史、現狀與未來暨京劇學學科建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2005年5月。
  147. 《模仿和原創我們究竟需要誰?》,《藝術評論》2005年第6期。
  148. 《雅正可得其所乎?》,《讀書》2005年第6期。
  149. 《“文化下鄉”與“鄉下文化”》,《文藝報》2005年7月14日。
  150. 《作為學科的“京劇學”》,《戲曲藝術》2005年第3期。
  151. 《重建文化自信 堅守藝術本體——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評選感悟》,《福建藝術》2005年第5期。
  152. 《“先生”們的改革》,《讀書》2005年第12期。
  153. 《傳統節慶之魂何時歸來》,《文匯報》2006年2月10日。
  154. 《如何讓戲劇批評更有效》,《文藝報》2006年2月25日;《戲劇文學》2006年第6期。
  155. 《市場經濟背景下的文藝體制改革——在北京文藝論壇上的發言》,《博覽群書》2006年第2期。
  156. 《文人與藝人:誰有權改革京劇?》,《中國京劇》2006年第3期。
  157. 《業余研究很可能會把一些嚴肅的學術問題漫畫化》,《紅樓夢學刊》2006年第2期。
  158. 《如何讓朱買臣故事有教育意義——老戲新說之一》,《博覽群書》2006年第3期。
  159. 《挑戰與回應——評泉州市木偶劇團新劇目〈欽差大臣〉》,《中國文化報》2006年4月22日。
  160. 《身體對文學的反抗》,《讀書》2006年第4期。
  161. 《貧賤夫妻的經濟學——老戲新說之二》,《博覽群書》2006年第4期。
  162. 《百年越劇與農民的公共生活》,《南風窗》2006年第10期。
  163. 《風塵的想象與寫真——老戲新說之三》,《博覽群書》2006年第5期。
  164. 《“百日集訓”與戲曲演員的培養》,《中國京劇》2006年第6期。
  165. 《變臉迷思的終結》,《西部時報》2006年6月9日。
  166. 《廣西舞臺藝術的2006》,《光明日報》2006年6月9日。
  167. 《藝術正隨大眾傳媒起舞?》,《中國藝術報》2006年6月16日。
  168. 《昆曲〈十五貫〉新論》,《戲劇》(中央戲劇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
  169. 《祠堂與廟宇:民間演劇的空間闡釋》,《民族藝術》2006年第2期。
  170. 《楊四郎的倫理底線——老戲新說之四》,《博覽群書》2006年第6期。
  171. 《昭君怨,文姬恨——老戲新說之五》,《博覽群書》2006年第7期。
  172. 《從關羽到關老爺——老戲新說之六》,《博覽群書》2006年第8期。
  173. 《滄海桑田:二十世紀中國戲劇版圖巨變》,《文藝研究》2006年第9期。
  174. 《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老戲新說之七》,《博覽群書》2006年第9期。
  175. 《走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京劇》,《藝術評論》2006年第10期。
  176. 《西湖山水還依舊——老戲新說之八》,《博覽群書》2006年第10期。
  177. 《百年越劇和茅威濤的追求》,《人民日報》2006年11月3日。
  178. 《越劇誕生地何以出現新說?》,《文匯報》2006年11月12日。
  179. 《我們需要更多的〈《人民公敵》事件〉》,《文藝報》2006年11月16日。
  180. 《誰是最可愛的人——老戲新說之九》,《博覽群書》2006年第11期。
  181. 《農村女性對溫情的守望——花鼓戲〈十二月等郎〉印象》,《光明日報》2006年12月8日。
  182. 《2006文化戲劇占據北京舞臺》,《北京日報》2006年12月26日。
  183. 《易卜生的靈魂飄在中國上空》,《中國圖書評論》2007年第1期。
  184. 《我們如何站在大師的肩膀上?》,傅謹、童道明,《中國藝術報》2007年1月12日。
  185. 《螟蛉有子,蜾蠃負之——老戲新說之十》,《博覽群書》2007年第1期。
  186. 《戲曲轉身 面向傳統》,《文藝報》2007年2月6日。
  187. 《人鬼情未了——老戲新說之十一》,《博覽群書》2007年第2期。
  188. 《呼喚“戲劇”的文學性》,《劇本》2007年第3期。
  189. 《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的藝術威脅》,《民族藝術》2007年第1期。
  190. 《美人計的成本和風險——老戲新說之十二》,《博覽群書》2007年第3期。
  191. 《傳統與市場是京劇重振的兩翼》,《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年4月16日。
  192. 《京劇崛起與中國文化傳統的近代轉型——以昆曲的文化角色為背景》,《京劇與中國文化傳統——第二屆京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7年5月。
  193. 《本源·本體·本色——當下中國戲劇理論的三個關鍵詞》,《戲劇文學》2007年第5期。
  194. 《找回被遮蔽的農村文化價值》,《人民日報》2007年6月8日。
  195. 《〈老戲的前世今生〉后記》,《博覽群書》2007年第7期。
  196. 《中華民族藝術的絢麗長卷——〈中華藝術通史〉與李希凡總主編的學術貢獻》,《中國文化報》2007年7月28日。
  197. 《中國戲劇的世紀性轉折》,《中國新聞周刊》2007年第30期。
  198. 《重新尋找話劇在中國的起點》,《文藝報》2007年8月28日。
  199. 《京劇改革的梅蘭芳啟示》,《中國新聞周刊》2007年第33期。
  200. 《京劇崛起與中國文化傳統的近代轉型——以昆曲的文化角色為背景》,《文藝研究》2007年第9期。
  201. 《李瑞環和“京劇音配像”的文化貢獻》,《博覽群書》2007年第9期。
  202. 《東方藝術的身份確認——梅蘭芳1930年訪美的文化闡釋》,《中國京劇》2007年第9-10期。
  203. 《〈京劇學前沿〉后記》,《博覽群書》2007年第10期。
  204. 《薪火相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與實踐》,《博覽群書》2007年第11期。
  205. 《“京劇學”:能否從滯后到超前》,《光明日報》2007年11月16日。
  206. 《美人計的成本和風險》,《領導文萃》2007年第12期。
  207. 《他的歷史影像需要細讀——張雅心影展觀后》,《中國攝影家》2007年第12期。
  208. 《為京劇培養跨世紀的高端人才》,《中國京劇》2007年第12期。
  209. 《只有“梅蘭芳”還遠不夠》,傅謹、甄宏戈,《中國新聞周刊》2007年第45期。
  210. 《“忠孝節義”有什么不好》,《中國圖書評論》2007年第12期。
  211. 《我們需要更多小劇場》,《人民日報》2007年12月12日。
  212. 《晉劇〈傅山進京〉與文人戲的新高度》,《上海戲劇》2008年第1期。
  213. 《大眾傳媒時代的傳統藝術》,《天津社會科學》2008年第1期。
  214. 《戲曲,蕭條中的希望》,《文藝報》2008年1月24日。
  215. 《讓什么樣的京劇進校園?》,《中國新聞周刊》2008年第8期。
  216. 《農民依然看戲難》,《人民日報》2008年3月28日。
  217. 《京劇在當代文化語境中的定位》,《光明日報》2008年3月28日。
  218. 《〈大將軍〉和“人藝”的林兆華時代》,《讀書》2008年第4期。
  219. 《整舊如舊的全本〈長生殿〉》,《北京日報》2008年5月26日。
  220. 《全本〈長生殿〉與上昆的意義》,《藝術評論》2008年第6期。
  221. 《薪火相續賴傳人》,《人民日報》2008年6月26日。
  222. 《評論家的操守》,《文藝報》2008年7月1日。
  223. 《中國戲劇發源于鄉村祭祀儀禮說質疑——評田仲一成〈中國戲劇史〉》,《文藝研究》2008年第7期。
  224. 《繁榮戲劇需要新思維》,《當代戲劇》2008年第4期。
  225. 《戲曲教育呼喚更多自主空間》,《光明日報》2008年7月18日。
  226. 《當代文化語境和上海京劇院的成功之道》,《中國文化報》2008年7月26日。
  227. 《多彩藝術人生的幸福指數》,《中國文化報》2008年8月4日。
  228. 《回歸傳統與思想解放——新時期三十年中國戲劇的發展主線》,《中國戲劇》2008年第8期。
  229. 《建構向下兼容的藝術學理論體系》,《藝術教育》2008年第9期。
  230. 《我們何以走向世界卻迷失自我——中國藝術三個成功傳播個案的解讀》,《文藝爭鳴》2008年第9期。
  231. 《發現自己:21世紀初戲曲傳統的復歸——以歷史題材劇目為主軸的考察》,《南方文壇》2008年第5期。
  232. 《全球化時代的中國戲劇》,《藝術百家》2008年第6期。
  233. 《浙江在中國戲曲史上的地位與貢獻》,《文化藝術研究》2008年第3期。
  234. 《昆曲〈十五貫〉新論》,《文化遺產》2008年第4期。
  235. 《中國舞蹈理論的頂梁柱——資華筠先生〈舞思〉的啟示》,《文藝報》2009年1月13日。
  236. 《寫人與寫事》,《劇本》2009年第1期。
  237. 《梅蘭芳與京劇之美》,《光明日報》2009年1月22日。
  238. 《敘事與抒情——戲情與戲理之二》, 《劇本》2009年第2期。
  239. 《誰是造成“文化包工頭”的罪魁?》,《中國新聞周刊》2009年第10期。
  240. 《“國劇”釋義》,《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9年3月26日。
  241. 《京劇與梅蘭芳的文化意義》,《中國京劇》2009年第4期。
  242. 《唱戲,還得做戲——戲情與戲理之三》,《劇本》2009年第4期。
  243. 《要精品也要市場》,《人民日報》2009年4月24日。
  244. 《要思想,也要一點娛樂——戲情與戲理之四》,《劇本》2009年第5期。
  245. 《三十年戲曲創作的現代性追求及得失》,《文藝研究》2009年第5期。
  246. 《三思京劇現代戲》,《京劇與現代中國社會——第三屆京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2009年5月。
  247. 《戲曲流派是什么和怎么是》,《福建藝術》2009年第3期。
  248. 《多樣文化與傳統藝術》,《人民政協報》2009年5月25日。
  249. 《“故事新編”與“萬家燈火”》,《中國戲劇獎·理論評論獎獲獎論文集》,2009年6月。
  250. 《寫英雄,唱英雄——戲情與戲理之五》,《劇本》2009年第6期。
  251. 《回歸傳統與思想解放——新時期三十年中國戲劇的發展主線》,《新時期戲劇創作研究文集》,2009年7月。
  252. 《地方題材與地方戲——戲情與戲理之六》,《劇本》2009年第7期。
  253. 《電影〈梅蘭芳〉的聯想》,《中國圖書評論》2009年第8期。
  254. 《距離產生美——戲情與戲理之七》,《劇本》2009年第9期。
  255. 《梅華香韻展東瀛 京劇之花吐芬芳——記日本中國文化節“京劇之花——梅蘭芳”展活動》,《中國文化報》2009年10月28日。
  256. 《秦腔〈大樹西遷〉與西部文化闡釋》,《光明日報》2009年10月30日;《當代戲劇》2009年第5期。
  257. 《英雄能不能有缺點——戲情與戲理之八》,《劇本》2009年第11期。
  258. 《兒女情長與家國情懷——戲情與戲理之九》,《劇本》2009年第12期。
  259. 《市場:連接文藝與現實的捷徑》,《中國文化報》2009年12月19日。
  260. 《跨界的界限:以榮念曾的戲劇創作為中心》,《南方文壇》2010年第1期。
  261. 《“三大戲劇體系”的政治與文化隱喻》,《藝術百家》2010年第1期。
  262. 《女子越劇興盛的背景與策略》,《藝術評論》2010年第1期。
  263. 《找回失落的“孔子”》,傅謹、劉玉琴,《人民日報》2010年2月25日。
  264. 《“現實”如何重歸當代戲劇》,《文藝爭鳴》2010年第5期。
  265. 《南通伶工學社的興衰及啟示》,《戲劇》(中央戲劇學院學報)2010年第1期。
  266. 《公有公理 婆有婆理——戲情與戲理之十》,《劇本》2010年第4期。
  267. 《越劇〈紅樓夢〉的文本生成》,《紅樓夢學刊》2010年第3期。
  268. 《全本〈長生殿〉的文化意義》,《文藝報》2010年5月17日。
  269. 《京劇〈曙色紫禁城〉的時代性》,《中國文化報》2010年5月18日。
  270. 《劇團體制改革的背景、目標與路徑》,《福建藝術》2010年第3期。
  271. 《文化批評的新方法與新視角——中國戲劇家協會首期編劇讀書班講課提綱》,《劇本》2010年第8期。
  272. 《“小戲”崛起與20世紀戲劇美學格局的變易》,《戲劇藝術》2010年第4期。
  273.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戲劇發展》,《四川戲劇》2010年第4期。
  274. 《大制作:大要有大的道理》,《光明日報》2010年9月17日。
  275. 《現代戲曲教育體系的建構及其內涵》,《戲曲藝術》2010年第4期。
  276. 《“立”在舞臺的章益清》,《中國戲劇》2010年第12期。
  277. 《深耕傳統 開拓市場——京劇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后的省思》,《中國文化報》2010年12月29日。
  278. 《〈說客〉:面對歷史的一種姿態》,《藝術評論》2011年第1期。
  279. 《從周至秦腔劇團看秦腔的未來——在首屆秦腔文化(周至)高層論壇上的發言》,《當代戲劇》2011年第1期。
  280. 《文化體制改革與戲劇的未來》,《戲劇文學》2011年1月15日。
  281. 《“戲曲”考》,《人民政協報》2011年1月31日。
  282. 《中國戲曲的現代轉身》,《中國藝術報》2011年2月16日。
  283. 《山歌應在田埂回響》,《人民日報》2011年4月1日。
  284. 《京劇能否出現新的流派?》,《光明日報》2011年4月13日。
  285. 《務必重視文化“夾心層”》,《人民日報》2011年4月26日。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雄市| 玛纳斯县| 张家界市| 太仆寺旗| 宜良县| 通许县| 礼泉县| 手机| 凤翔县| 西乡县| 仁布县| 湘潭市| 交城县| 盘锦市| 阿克苏市| 海丰县| 南郑县| 荃湾区| 拜泉县| 佛坪县| 南溪县| 江阴市| 武夷山市| 彩票| 琼海市| 利川市| 梅州市| 婺源县| 庆安县| 四平市| 梅州市| 任丘市| 夏河县| 辰溪县| 伊春市| 绥化市| 赣州市| 开平市| 和平县| 荣昌县| 太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