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不興
別名:弗興
生卒:不詳
朝代:三國吳
籍貫:不詳
簡評:佛畫之祖
曹不興,亦名弗興,三國時吳國著名畫家,生卒不詳。是文獻記載中最早一位畫家,主要創作活動在孫權黃武年間(222—229),與善書法的皇象、善弈的嚴武、善數的趙達等并稱為吳中“八絕”。善畫龍、虎、馬及人物,南朝齊謝赫曾于秘閣中見過曹不興所畫之龍頭,嘆曰:“觀其風骨,名豈虛成!”將其列入《古畫品錄》。
吳赤烏元年(228年)冬十月,孫權游青溪,看到一條赤龍由天而降,凌波而行。因此,便讓曹不興繪其形狀,因繪得成功而得到孫權的贊賞。《尚書故實》等曾記載關于他畫龍的傳說:宋文帝時曾久旱不雨,祈禱無效。有人取來曹不興畫的龍放在水旁,不一會兒,果然雷聲隆隆,大雨傾盆。曹不興筆下的動物栩栩如生。據裴松之《三國志?吳錄》:他為吳大帝孫權畫屏風時,誤落筆墨,他便順手繪之成蒼蠅。孫權以為真是蠅子飛到了畫上,便舉手彈之,留下“落墨為蠅”的畫壇佳話。
曹不興最擅長的是人物畫。據許嵩《建康實錄》載,他曾在寬五十尺的素絹上作畫,所畫人物的頭面、手足、肩背、前胸等皆不失尺度。謝赫曾稱之曰:“江左畫人吳曹不興,運五千尺絹畫一像,心敏手疾,須臾立成。頭面手足,胸臆肩背,無遺失尺度。此其難也,唯不興能之。”(《古畫品錄》)
曹不興人物畫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些佛像,如世傳的《維摩詰圖》、《釋迦牟尼說法圖》等就最早出自他手。他是文獻記載中知名最早的佛像畫家。佛教在東漢時傳入中國,活動地區主要在中原。三國時,由僧人支謙和康僧會先后傳入江南。相傳康僧會遠游至吳,孫權為之建造建初寺,并令之設像行道。曹不興看到西方佛像,便據以繪之。或繪卷軸以供禮拜,或圖寺壁以助莊嚴,所作大佛像有的高達5丈,氣魄恢宏,莊嚴妙相,仰之彌高,令人肅然,對佛教東漸起到一定的推動。由此,佛像便盛傳天下。他被譽為“佛畫之祖”。有的繪畫介紹中把“曹衣出水”和“曹家樣”歸為曹不興所創,實誤。這一佛教繪畫和造像風格乃后來北齊著名畫家曹仲達所創。特色是所繪人物多用細筆緊束,衣紋折皺緊貼身體,富有立體感,似衣披薄紗,又如剛從水中冒出之感,故稱為“曹衣出水”,又號“曹家樣”。但曹不興在佛像繪畫上的開啟之功是不可否認的。曹不興之后,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畫家漸漸多了起來。世傳曹不興的畫風為衛協所師承,再傳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等,不僅佛像畫綿延不絕,風行百代,而且人物畫也精益求精,蔚成大觀。
曹不興作品早已散佚不存。據《貞觀公私畫史》記載,隋朝時宮內還藏有曹不興所畫的官本《龍頭樣》四卷、《青豀側坐赤龍盤龍圖》二卷、《南海監牧進十種馬圖》一卷、《夷子蠻獸樣》一卷,是比較可靠的曹不興畫跡。
曹不興沒有畫跡流傳,也未留下有關繪畫的言論和著述,但卻是中國繪畫發展關鍵時期的重要人物。曹不興將形制規范、筆法簡略、題材同一的“古畫”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改造。筆法精細,肖形技巧高超。他善于創造各種生動逼真的形象,這些造型樣式被作為樣范而長期廣泛的流傳,影響了整個社會的審美風氣。在繪畫發展至“存形”的階段,他的狀物手法與細微的描繪,正適應了人們對這一發展的要求。因而相對來講處于依附地位或裝飾地位的“古畫”,在他手上開始全面走向了自身的獨立發展進程。
曹不興也沒有完整的事跡流傳,但從一些零星的記載來看,他并不是朝廷的御用匠人,而是一個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相當有名望、有影響的自由職業畫家。他身為吳中“八絕”之一。所謂八絕,是指當時書、畫、算、相、棋、占夢、星象、候風氣等領域的八名高手,其中善書的皇象、善星象的劉敦、善算的趙達等,都是歷史上的知名人物。善畫被列為“八絕”,正說明畫已經成為較重要的文化標志之一,它不但受到上層文化圈的特殊重視,而且已漸漸成為獨立的門類影響社會文化。曹不興作為一個有較為自由的創作條件,也更重視作品的藝術追求的畫家,使得他的繪畫能在較高的文化層次上產生一定影響而頗具特色。從中外藝術發展規律來看,這類較有主動權的職業畫家,往往是繪畫從“匠作”上升到更高文化層次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人物。謝赫《古畫品錄》將之列為上品,居顧愷之上。后人把他與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合稱為“六朝四大家”,皆是對其在中國繪畫史的重要地位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