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不興畫龍
魏赤烏中不興之青溪,見赤龍出水,上寫獻孫皓,皓送秘府。至宋朝,陸探微見畫嘆其妙,因取不興龍置水上,應時蓄水成霧,累日雱霈。謝赫云:“不興之跡,代不復見。秘閣內一龍頭而已。觀其風骨,擅名不虛。在第一品陸之下,衛之上。”李嗣真云:“不興以一蠅輒擅重價,列于上品恐為未當。況拂蠅之事,一說是楊修。謝赫黜衛進曹,是涉貴耳之論。”彥遠按:楊修與魏太祖畫扇誤點成蠅,遂有二事。孫暢之述,《畫記》亦云。而李大夫之論,不亦迂闊?況不興畫名冠絕當時,非止于拂蠅得名。但今代無其跡,若以品第,在衛之上,則未敢知。(一人白畫,雜紙畫龍虎圖,紙畫青溪龍、赤盤龍、南海監收十種馬,夷子蠻并獸龍頭四,并傳于前代)
——摘自“國學寶典”/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四/明王世貞王氏畫苑本
曹不興,亦名弗興,三國時吳國著名畫家,生卒不詳。是文獻記載中最早一位畫家,主要創作活動在孫權黃武年間(222—229),與善書法的皇象、善弈的嚴武、善數的趙達等并稱為吳中“八絕”。善畫龍、虎、馬及人物,南朝齊謝赫曾于秘閣中見過曹不興所畫之龍頭,嘆曰:“觀其風骨,名豈虛成!”將其列入《古畫品錄》。
吳赤烏元年(228年)冬十月,孫權游青溪,看到一條赤龍由天而降,凌波而行。因此,便讓曹不興繪其形狀,因繪得成功而得到孫權的贊賞。據說,宋文帝時,曾逢久旱,一連幾個月滴雨未下,田地干裂,莊稼焦枯。人們天天跪在地上,虔誠地向蒼天祈禱,也不管用。后來,不知誰的主意,取來曹不興畫的龍放在水旁,不一會兒,果然雷聲隆隆,大雨傾盆。當然,這是一個巧合。不過,卻也說明曹不興的繪畫技巧是十分高超的。
《尚書故實》等曾記載關于他畫龍的傳說:宋文帝時曾久旱不雨,祈禱無效。有人取來曹不興畫的龍放在水旁,不一會兒,果然雷聲隆隆,大雨傾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