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賈誼
字號:賈生 生卒: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 籍貫:河南洛陽 簡評:西漢時期著名思想家、政論家、文學家
人物生平
賈誼的一生相當短暫,總共只有三十三個春秋,但他的經歷卻非常豐富。他的家鄉在河南洛陽,從小就博覽群書,對儒家經典有過系統的學習,而且頗有心得。
公元前183年,賈誼十八歲,被河南郡的最高行政長官吳公召置門下。吳公后來在朝中當過廷尉,史書稱他為吳廷尉。這位吳廷尉從學于李斯,是荀子的再傳弟子,賈誼又曾經從荀子的弟子張蒼受《左傳》,因此,在學術源流上,賈誼受荀子的影響較大。此外道家黃老之學對賈誼也有重要影響。他曾與黃老學者司馬季主有過學術討論,并完全折服于對方。
賈誼在河南守吳公門下待了四年之后,文帝初立,網羅天下人才。經由吳公的推薦,賈誼以22歲的年齡,便入朝做了博士。
在朝期間,賈誼發表有許多論疏。首先是作《過秦論》,從政治哲學的高度,探討為政的“攻守之勢異”。在文帝元年時,他上《論定制度興禮樂疏》,批評西漢初期禮義廢壞的現象,提出“定制度,興禮樂。改正朔,易服色”的建議,這一建議實際是董仲舒“三統說”的濫觴。文帝二年,賈誼上《論積貯疏》,主張鼓勵農業生產。最后,他還上書建議列侯就國,這篇論疏今已不存,但其建議卻被文帝采納。
賈誼在朝居官只有兩年,創議卻不少,這種才能使得文帝對他相當重視,想要讓他任公卿之位,可是丞相、太尉等高帝舊臣均堅決反對。后來,賈誼厭惡文帝的幸臣鄧通,“數廷譏之”,由此見疏于文帝。
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賈誼出為長沙王太傅。彼時的長沙王叫吳差,是當時僅存的一位異姓諸侯王,轄內戶口與大多數郡、國的戶口相比都要更少。賈誼長居北方,忽然要到南方卑濕之地,“自以為壽不得長”,又是被貶,心情自然十分糟糕。經過汨羅屈原自沉之處時,情有所感,遂寫下了千古名作《吊屈原賦》。
賈誼在長沙任職有四年時間,一方面竭心盡力,恪盡職守,另一方面仍向文帝上書陳述政見。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高帝舊臣周勃系獄,出獄后感慨“吾嘗將百萬軍,然安知獄吏之貴乎!”賈誼得知,上疏以禮待大臣。此后大臣有罪,均自殺而不受刑。文帝五年,朝廷下令許可民眾私人鑄錢,賈誼上《諫鑄錢疏》,極力反對,然而未獲允可。
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賈誼見鵩鳥飛入室內,按古人說法,鵩鳥是一種不祥的鳥,如果飛入房舍,即代表主人就要離開這座房子。他因此作《鵩鳥賦》,表達了對自己前途去向疑惑而無可奈何的心情。
文帝六年(公元前174年),賈誼被召回京。當時文帝正坐在宣室吃祭祀天地的肉,看見賈誼,就問賈誼鬼神的由來和其實質,直到深夜也不覺疲倦。李商隱詩云“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即指此事。這次談話過后,文帝把他派到了梁國擔任太傅。
在梁國任中,賈誼依舊不斷上書,建議削藩、以德懷匈奴而非和親、以禮治國等等。班固寫《漢書·賈誼傳》時,將這段時期的疏文擇出大略收入傳中,就是后世流傳的《陳政事疏》,又稱《治安策》。
梁懷王劉揖是文帝少子,好讀詩書,很受文帝寵愛,與賈誼也相處甚歡。然而文帝十一年(公元前169年),劉揖入朝時不慎墜馬去世。這對賈誼的打擊很大,一方面擔憂文帝因此怪罪于自己,另一方面,劉揖的死亡也使他異常哀傷。因此他“自傷為傅無狀,常哭泣”,在次年(公元前168年)也匆匆地走完了他的人生道路。
后世影響
賈誼的一些重要政見對西漢政治有較深遠的影響。例如,賈誼主張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強調加強中央集權,在當時礙于時勢無法實行,但到了景帝時,便通過晁錯付諸實施。武帝時實行推恩令,實際也貫徹了賈誼當年的建議。
賈誼繼荀子之后,提倡陽儒陰法,為以后的中國歷代統治者提供了一個政治思想的模式。且他明確提出“民本”一概念,對之加以系統發揮,這在中國歷史上意義重大,董仲舒、王符等政治思想的淵源即起于此。賈誼還比較全面地論述、發展了農本思想,主張強本抑末,后世許多思想家、政治家都受此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