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夢陽
字號:字獻吉、號空同
生卒:1473—1530
籍貫:河南扶溝
簡評:明代復古派“前七子”領袖人物。
人物生平
李夢陽的先世是扶溝(今河南扶溝)人,明初從戎,徙居陜西慶陽。其曾祖父從軍,在戰爭中殉職,曾祖母改嫁,而其祖父遂不得不早早自立,從十三歲時就往來于彬縣、寧縣做些小生意,所幸經營得當,漸有名氣,足堪支撐起自己的一個小家庭。但好景不長,這位商人因打抱不平遭貪官陷害,最終死在獄中,當時他已經有了三個兒子,次子李正是李夢陽的父親。
李正九歲喪父,家庭遇到這樣的打擊,隨之而后的艱辛自不待言,到李夢陽出生時,他的家境仍然貧窮。李夢陽后來有詩“母之生我日初赫,缺突無煙塌無席”,即當時境況的寫照。
公元1475年,命運終于肯向李夢陽一家顯示出笑容,李夢陽的父親在當年取得貢士功名,授阜平縣學訓導,不久離家赴任,四歲的李夢陽也隨父前往阜平。六年之后,也就是公元1488年,成化十七年,李正補任封丘(河南封丘)溫和王府教授,李夢陽又一次跟隨父親上任,這期間,他開始學習傳統的四書等。到了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李夢陽十七歲,已經學有所成,在當地很有些影響,被稱為“李才子”。詩書典籍塑造了李夢陽的才情,王府生活拓展了李夢陽的視野,到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他已經對廣闊的世界躍躍欲試,準備跨出第一步——參加每三年一次的河南鄉試。
然而這一次嘗試是失敗的,李夢陽落榜,他不得不抱著失望等待下一次機會。這固然給人以焦灼,也不能不說是一種磨練,何況,在等待的三年中,他也迎來了人生的一次小轉折——迎娶了開封城中左夢麟的女兒。左氏家族本屬官宦世家,又同朱明皇室有姻親,與“微而貧”的李氏確實是門不當,戶不對,但左夢麟對李夢陽其人非常看好,堅持把十六歲的女兒嫁給了這個年輕人。他們成親的次年,左氏生長子李枝,隨后不久,李夢陽攜妻帶子回到故鄉慶陽,預備在陜西應三年一度的鄉試。
到慶陽之后,李夢陽首先拜會了慶陽知府丁紳,在一番談論過后,丁紳把他推薦給陜西提學楊一清。
楊一清(1454—1530)是云南安寧人,先于弘治末年受命總制陜西三鎮軍務,因不肯依附宦官劉瑾而獲罪去官。在陜西任提學時,他創建正學書院,選拔優秀人才親自督教。當楊一清見到李夢陽時,覺得這個人天資聰慧,博覽群書,很快決定將他納入門下。自此李夢陽每日跟隨楊一清左右,刻苦鉆研,曾為楊一清作《邃庵詞》,楊讀后大為驚嘆,以為當以文章名天下。在科考之前,當時文壇領袖李東陽致信楊一清,認為當年的解元可能是華州張潛,而楊一清的回答是,如果沒有李、張二生,張潛就會是第一了——李,是李夢陽,張,是張鳳翔,這兩個人在后來的歲月中各自成名,相交莫逆。果然,李夢陽在第二次鄉試中奪得了“解元”桂冠。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他又在京城會試中登榜進士,開始在京師任職,觀政通政司。
不久,李夢陽的母親卒于京師官邸,時年五十四歲,李夢陽悲慟不已,匆匆扶靈趕回大梁(開封),開始守孝。第二年,二十三歲的李夢陽在當地招生授徒,吸引了不少弟子與前來討教的學者。曾作《吊申徒狄賦》,并作樂府詩三十二篇。
母親過世的第三年,李夢陽按照傳統遷母柩會葬慶陽城南,他的父親也向王府請假,一同回到慶陽故鄉。自大梁至慶陽路程較遠,心內悲憂,旅途顛簸,埋葬妻子后月余,李夢陽之父竟然也去世了。李夢陽再一次開始處理至親的喪事,于哀痛中,他在慶陽度過了三年時光。
從母喪開始,李夢陽一直在家丁憂守制,未受官職,到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二十七歲的李夢陽才離開家鄉,回到京城就職。當時李東陽門生滿朝,經常聚集在一起講說文義理,與李東陽同為閣老的劉梅軒對此非常不滿,認為不該在詩文小道上花費這樣多的心思。由于李夢陽所參加會試的主考官是李東陽,有一層師生關系,李夢陽又常以文才為人稱道,因此劉梅軒也以同樣的態度看待他,在安排官職時只給了他正六品的戶部山東司主事。
劉梅軒的看法當然無法左右李夢陽的興趣,任職期間,李夢陽一邊處理政事,一邊傾心于文學。當時文壇上古學之風漸興,多賴于李東陽倡導,李夢陽也繼其志向,努力提倡古學,特別是在詩歌理論上屢有創新之見。一時士林中以他為中心,漸漸形成了一個文人集團,他們經常聚會論詩,甚至于通宵達旦,為弘治末年、正德初年的文學復古運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文學之外,李夢陽在政務上也多有建樹,即使事務繁忙瑣碎,他也總能有條不紊,并且顯示出了一種剛正不阿的風骨。他在監察居庸關、倒馬關、紫荊關三關關稅時用法嚴整,不徇私情,使多年的稅政積弊為之一清,這當然觸碰到了一些權貴的利益,為此他甚至被屈入獄。當然,冤獄很快洗清,李夢陽也迅速復官,在戶部供職,但這并不是他遇到的最后一次政治斗爭。
弘治、正德年間,各地矛盾尖銳,河北、四川等地農民紛紛起事,明孝宗于弘治十八年(1505年)決心實行新政,廣納諫論,要求朝野大小官員上折陳述興利除弊的治國良策。李夢陽當即擬寫《上孝宗皇帝疏稿》,洋洋五千言,備陳二病、三害、六漸,乃至指名道姓的批評皇親國戚,孝宗皇后之弟張鶴齡。呈上疏文不久,張鶴齡即上朝奏辯,皇后亦向孝宗皇帝說及李夢陽該殺的十大罪狀,李夢陽由此又一次進入了詔獄。所幸孝宗明理,很快就把李夢陽釋放,僅以罰俸了局。李夢陽出獄后本性不改,依舊對那些權貴無所畏懼,路遇張鶴齡時,竟然以鞭子打碎了他的兩顆門牙!對此,時人作詩稱“半醉唾罵文成侯”,這次事件始末也成為了當時朝野談論的話題。
弘治十八年,孝宗駕崩,武宗即位。在年僅十五歲的武宗左右生出了“八虎”,即宦官劉瑾、馬永成、高鳳、羅祥、魏斌、丘聚、谷大用、張永。這八虎為自己擁有權勢,引導皇帝不理朝政,專事享樂。在這種情況下,李夢陽起草《代劾宦官狀稿》,要求將劉瑾等人拿問,但劉瑾等人恩寵正盛,自然無法被輕易撼動。參與上諫的群臣多被治罪,而李夢陽被勒令致仕。
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李夢陽南返開封,聚徒授學。到正德三年,劉瑾方知《代劾宦官狀稿》出于李夢陽之手,遂重新羅織罪名,矯詔派親信將李夢陽帶回京城下詔獄。這一著始料未及,且兇多吉少,李夢陽在監獄中,在悲憤復雜的心情里,作《述征賦》——“鳳鳥之不時與燕雀類兮!橫海之鯨固不為螻蟻制兮!誠解三而之網吾寧溘死于道而不悔兮!”好在李夢陽有許多至交好友及敬重他的士人出力營救,當年秋天,李夢陽特赦釋歸。
正德五年八月,劉瑾伏誅,李夢陽復起,外放江西按察司提學副使。他在江西首先整頓了白鹿洞書院,將周敦頤、朱熹二先生祠改為宗儒祠,撰《白鹿洞宗儒祠記》以記其事,并主持重修《白鹿洞新志》。除此之外,還在江西倡辦社學,教化百姓子弟,選培人才,發展地方教育。
正德七年,耿介的李夢陽又一次寫下近萬言的奏疏——這一次是彈劾江西巡按御史江萬石不能體察江西百姓災難,對總督陳金所領廣西土兵蠻橫劫掠,賊盜并起的情形不聞不問。不久,李夢陽再次入獄,直到正德九年,經過士子、朋友的諸方奔走,得以獲釋。隨后,李夢陽罷官回鄉。
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李夢陽感到身體不適,就在當年冬天,他溘然長逝,臨去前,寫下了最后一段話:
“生敢無私,死敢無欺,質雖凡近,高遐是期。或謂弗然,請試察之。剛而寡謀,自信靡疑。眾雖見惡,君子是之。即不見是,天豈不知。老而覺悟,途窮數奇。賁志長畢,命也何為。空同八篇,潦草綴詞。”
文章分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