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伯苓
姓名:名壽春,字伯苓
生卒:1876年4月5日—1951年2月23日
年代:民國
籍貫:天津
簡評:中國著名教育家、中國奧運先驅
張伯苓大事年表
1876年(清光緒二年)一歲
四月五日,清明節,生于天津。名壽春,字伯苓,后以字行。
1882(清光緒八年)六歲
幼年因家道中落,無力延時就學,曾入同族人張竹坡家館就讀,后又轉入劉先生辦的義學讀書。
1891(清光緒十七年)十五歲
以優異成績考入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學習航海,學制四年。
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十八歲
在北洋水師實習,隨北洋水師參加黃海戰役。
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十九歲
二月,北洋水師覆沒,滿懷激憤返師歸來。
九月,北洋水師學堂第五屆畢業。因無船,在家閑居一年。
是年冬,娶宜興埠安氏女,因該女久患癆疾,婚后五日去世。
1896年(清光緒二十二年)二十歲
二月,續娶王氏。
同年春,被派往同濟艦服務。
1897年(清光緒二十三年)二十一歲
隨同濟艦到威海衛,辦理威海衛的接收和轉租手續,艦到威海衛的頭一天,降下日本的太陽旗,升起中國的青龍旗;第二天,降下中國的青龍旗,升起中國的帝國旗。他親身參與了這一喪權辱國的接收和轉讓儀式,使他目擊心傷,悲憤欲絕。
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二十二歲
目睹清朝政治腐敗,國事日衰,決心棄武從文,教育救國,退役海軍。
十一月,受天津名紳嚴范孫先生之延聘,在嚴館授西學(英文、算學、理化諸科),時嚴氏子侄五人。
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二十三歲
生長子錫祿。
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二十四歲
七月,八國聯軍攻陷天津城,全家逃往嚴宅避難。由于他通曉英語,支應寇兵的騷擾。一子一女才四、五歲,因染上瘟疫,無衣無藥,均不幸先后死去。
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二十五歲
受津紳王奎章之請,至王館教授西學,時王館有學生六人。每日上午至嚴館,下午至王館授課。
嚴范孫與他商議創辦蒙養小學堂,第二年擴充后,改名為天津民立第一小學堂。
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二十七歲
乘暑假之暇,張伯苓借赴日本參加博覽會之機,考察日本教育。由王奎章捐款從日本購回理科標本儀器若干。回國后,張伯苓對嚴范孫等助威先生說:“吾今而后,乃知辦學之事,非可以草率而為也。如普通學堂,所應改良處甚多。恨吾為局外人,不能干預其事,一試吾所見耳。”
1904(清光緒三十年)二十八歲
嚴范孫聞張伯苓之言,亟欲赴日本一游,懇請張伯苓為向導,張伯苓也愿再往日本考察。五月二十五日,張伯苓陪同嚴范孫到上海,結識湯壽潛、吳昌碩等,并參觀育才書塾,務本女塾等校。二十八日,乘永生船赴日。
六月二日到達東京,結識日本教育家嘉納治五郎、棚橋源太郎等。參觀早稻田大學,高等師范學校,考察日本教育,“知彼邦之富強,實由教育之振興,益信欲救中國,須從教育入手。”
八月八日,乘英船歸國。在歸途中,嚴范孫說:“吾安得于吾津試辦民立中學一處,以作中學之模范。”張伯苓說:“是不難,所慮者無地與錢耳,茍由此二者,吾極愿效綿薄。”嚴范孫聽了非常高興。
九月一日,嚴范孫和張伯苓商議成立中學堂事。
十月十七日,在合并嚴、王兩館的基礎上,創辦中學,定名“私立中學堂”。校址設在嚴宅偏院,經費由嚴、王兩人每月各分擔百兩。第一期招收學生七十三人,分三班,張伯苓任監督。張伯苓教授英文、算學、史地、體育諸科。
年終改稱私立“敬業中學堂”。
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二十九歲
學校更名為私立第一中學堂。為解決師資問題,又設師范班,以嚴、王兩館年長學優者陶孟和、時趾周等充任師范生,半教半讀。
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三十歲
中學堂成立三載,學生人數驟增,校舍狹窄,不敷使用。時天津邑紳鄭菊如先生捐助地名南開的空地十余畝,作為擴建中學之用。后由嚴、王二氏,及徐菊人,盧木齋,嚴子均幾位先生,共襄義舉,集銀二萬六千兩,作為新校舍建筑經費。
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三十一歲
新校舍第一座樓房,即東樓告成,二月十三日遷入新址,校名改稱“南開中學堂”。
七月,生次子錫羊。
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三十二歲
第一屆南開中學畢業生:梅貽琦、張彭春、喻傳鑒等三十二人畢業。
八月,張伯苓作為直隸代表赴歐美調查漁業,同時參觀考察歐美教育發展情況。監督一席由嚴約沖擔任。
十二月,三子錫祚生。
東,其父張久庵病逝。
1909年(清宣統元年)三十三歲
南開中學堂第一次公演張伯苓自編、自導、自演的新劇《用非所學》,目的在于練習演講,改良社會。
九月,經張伯苓介紹,其妹張祝春與馬千里結婚,實行新式婚禮,對社會影響甚大。
十月,全國第一屆運動會在南京舉行,張伯苓率南開學生三人參賽,并任總裁判。
是年,張伯苓在西沽公理會教堂受洗為基督徒,他滿懷宗教熱誠,多為社會服務。
1910年(清宣統二年)三十四歲
正月,提學使盧木齋由公款撥助南開中學堂經費每月銀百兩。
1911年(清宣統三年)三十五歲
一月九日,為營救革命黨人溫世霖,張伯苓去直隸督署,“為之剖辯,全力無效”。
三月,天津客籍學堂與長蘆中學并入南開中學堂,學生增至五百人。
三十一日,當選天津基督教育會董事長。
十月,辛亥革命爆發后,天津市面緊張。
十一月七日,張伯苓、嚴范孫等在咨次局商談維持地方治安辦法。
是年,受聘兼任北京清華學校教務長,半年后辭職返津。
1912年(民國元年)三十六歲
四月,校名改稱“南開學校”,監督改稱“校長”,仍由張伯苓擔任。
是月,四子錫祐生。
七月,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召開臨時教育會議,張伯苓竭力主張實行蔡元培《對于教育方針的意見》提出德、智、體、美四育的教育宗旨。
1913年(民國三年)三十八歲
四月二十九日,張伯苓在修身班發表演說,提出“三育并進不可偏廢”。
五月,南開與天津、唐山各校舉行聯合運動會,南開獲勝。
十一月十七日,在張伯苓的支持下,南開新劇團成立。
十二月十日,張伯苓宣布新章,其中有學生未逾二十歲不準娶親,否則革退。
1915年(民國四年)三十九歲
一月二十九日,張伯苓因公赴京。
三月六日,專門科同學在張伯苓家中開茶話會,并有各種游戲茶點助興。
三月二十五日,南開義塾董事部聘張伯苓為顧問。
三月二十九日,張伯苓在修身班演講說:“吾國以小國而受人欺,良可惜也。疆域如此之大,何以言其為小國耶。試問海內親國事為己事者幾人哉?以斯人而為四法國,吾見蕞爾其小也。國果大,有受人欺者哉。然則吾輩之應為者,則充此國而益大之耳”。
三月三十日,張伯苓約直隸(河北)全省來津開小學教育會議的代表二百余人在南開學校開茶話會,并發表演講。
四月初,張伯苓與嚴范孫先生同赴河南調查學務。
四月,全國教育會議在天津召開,張伯苓與嚴范孫出席。三十日于青年會宴請各省代表。
五月九日,張伯苓率運動員郭檀彬、王文達等七人赴上海參加第二屆遠東運動會,并與嚴范孫、范源廉、陶孟和等人至杭州、南通參觀各學校。
八月三日,張伯苓、嚴范孫約請江蘇省視學校侯保三來南開演講教育問題。
秋、增設英語專門科一班,起建平房八間,籌辦義塾。
九月二十八日,張伯苓因公赴南京。
十月三十一日,北京南開同學會成立,梅貽琦任會長,張伯苓到會發表演講。
十一月,張伯苓受聘短期代理直隸女子師范學校校長。
是年,張伯苓將中學事務交時趾周主持。
1916年(民國五年)四十歲
一月,張伯苓在修身班發表演說,談南開學校的教育宗旨和方法。他說:“其目的則造成德育、智育、體育完全發達,而能自治、治人,通力合作之一般人才,以應對時勢之需要。”
二月二十三日,張伯苓在修身班演講,告誡放假回家的學生要“戒賭”。
二月二十八日,張伯苓提議組織樂群會,以期幫助住校學生及住津學生之樂趣。
三月六日,張伯苓特約軍醫學校校長全希伯大夫來校演講關于衛生各事。
三月,直隸學務聯合會在天津召開,張伯苓被推選為會長。
三月十七日,張伯苓率足球隊和籃球隊赴京與清華學校比賽,獲勝,并發表講演。
五月十七日,張伯苓率體育代表隊赴北京參加北部學校聯合運動會,南開學校奪魁。張伯苓發表《中國急宜講求體育》的演說,同時當選華北體育聯合會副會長。
五月二十一日,北京南開同學會慶祝母校優勝之喜,張伯苓到會發表演講。
七月,張伯苓率周恩來等南開新劇團團員十人,赴津郊高住李氏小學編寫新劇。
八月初,北游考察張家口、宜化等地學校教育。
九月四日,直隸省中學校會議在天津舉行,張伯苓當選為大會主席。
十月底,張伯苓應邀去沈陽、吉林等地演說。
十一月,張伯苓在修身班上發表談愛國的演說。
十二月二十三日,南開舉行第九次畢業式,張伯苓致辭說:“救國問題甚屬重要,有精神方有物質,欲造物質必先造精神,教育事業強國之善股票。”
是年,辦專門部及高等師范部各一班,均因經濟拮據,一年后停辦。
1917年(民國六年)四十一歲
一月,南開學校學生滿千人,召開全體師生紀念會并攝影留念。
二十一日,張伯苓在歡迎梁啟超的大會上發表演講,指出:“須知我南開最短者,即為不識時務,蓋其中紈绔子弟居多數,易流入浮躁愚魯之境。”要求學生注意深入社會實際,讀“活書”。
二月,張伯苓決定每周六召開教員會議,研究教育管理。
二月十三日,張伯苓在修身班上演講,對學生進行青春期衛生教育。
四月六日,張伯苓與校董嚴范孫,學生周恩來等到志德禮堂觀看南開新劇《一元錢》的演出。
四月,張伯苓派馬千里、時趾周赴日本考察教育。
五月一日,張伯苓赴上海參加全國教會學校教育會議。
同月,第三屆遠東運動會日本東京舉行,張伯苓為總領隊,代表中國出席。南開有七名運動員參加。月余返校后,提倡同學改長衫為穿短服,以杜時弊。
八月十四日,張伯苓由津啟程至滬,乘日船經日本去美國,入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研究教育,并考察美國私立大學組織情況,校長一席由專門部主任張彭春代理。
十八日,張伯苓一行七人到達日本,十八日在東京漢陽樓中國青年會召開的歡迎會上發表演說:“設想造新中國,使與世界列強平等。”又說:“余敢斷言,將來做事能以南開精神成功者,即為公二字。”
? 廿日,參觀博物館,三越吳服店及丸善書局等處。
?
? 廿二日赴美。
?
?1918年(民國七年)四十二歲
?
? 一月,南開新增校章規定,對品學兼優家境清貧的學生,實行學費借助,卒業后六年還清。
?
? 三月,張伯苓由美致函留日南開同學會,勉勵同學,努力求學,“朝以新思想變舊社會”。
?
? 五月,嚴范孫、范源濂到美國考察與張伯苓會晤。張每晚給嚴講教育,并共同研究美國私立大學之組織,以俾日后籌辦南開大學。
?
六月,張伯苓在美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進修。曾用英語發表演講說:“中國教育之兩大需要;一為發達學生之自創心;一為強學生之遵從紀律心。”
十一月,張伯苓在美國葛林乃爾大學發表題為《中國學制之變遷及其將來》的演說。
十二月,歸國途中,張伯苓在東京與南開同學周恩來等合影留念。
二十四日,張伯苓和嚴范孫等返回天津,南開師生及軍樂隊到車站歡迎。
1919年(民國八年)四十三歲
一月二十五日,張伯苓在教育廳于河北高工禮堂召開的集會上講演訪美感想,他說:“今后教育當尚實、尚理想、按科學法教之做事。當利用物質,利用科學。當學組織。當學社會科學,即打破舊家族制度,而成國家。”
二月十五日,張伯苓在南開學校樂賢會上對千余名學生家長發表演說:“是以須自造民國,而教育事業益不可緩。”
三月,張伯苓去背景,同梁士詒、周自齊、草潤田洽談,他們三個人認捐四十萬元公債券,利息每年可得二萬四千元。后又去保定見直隸督軍曹錕。
四月,張伯苓、嚴范孫去山西太原參加第七屆華北運動會。
十二月,在陽泉受孔祥熙歡迎,十三日閻錫山在督署宴請張伯苓等,十七日在山西大學發表演說。二十七日,張伯苓與嚴范孫去南京見江蘇督軍李純,籌措大學經費。
五月,“五四”運動發生,張伯苓致電北洋政府總統徐世昌,要求釋放北京被捕代表。
?
六月,張伯苓在教職員會議上贊揚學生愛國運動:“此次學生奔走呼號,純系愛國之確證,放假期內猶復勤不休,其心可見,其志可飲。”并決定免除學期考試。
七月六日,張伯苓赴太原參加全國教育研究會會議。
二十九日,張伯苓在南開宴請美國教育家杜威。杜威在津演講《教授科學的方法》,張伯苓任翻譯。
八月,天津第二批請愿團到北京,十四名代表被捕。張伯苓等紳商代表赴北京請愿,要求懲辦鎮壓山東愛國舉動的濟南鎮守使馬良。
九月二十五日,南開大學城里。分文、理、商三科,招收新生九十六人。周恩來免試入學。冰凌為大學部主任,是日舉行開學典禮,黎元洪、嚴范孫等參加,張伯苓講話。
朝鮮反日愛國青年樸世榮長途跋涉來津報考南開,張伯苓“壯其志而憐其清貧”特許免費入學。到1921年,南開大學共接納朝鮮學生七人。
十月,乘車赴沈陽演講并考察教育。
十一月十三日,應邀去上海參加圣約翰大學四十周年紀念大會。鑒于張伯苓“醉心教育,成績卓然”,該大學特授予他名譽文學博士學位。
為便于學生赴外國留學,張伯苓在南開設留學顧問處,聘請教師為擬去英、美、法、日等國留學的學生提供咨詢。
十一月二十五日,張伯苓在紀念大學城里大會上演講說:“個人應具有固有之人格,學校亦當獨立校風。”
十二月十四日,張伯苓委托周恩來在修身班上宣布南開改革大綱。
1920年(民國九年)四十四歲
春節,張伯苓到天津警察廳看望因參加“五四”運動被捕的周恩來等南開同學。
三月,約請嚴慈約、范源濂、孫子文、李琴湘、蔣夢麟、王浚明、陶孟和、劉蕓生和卞俶成等九人為南開大學校董。
九月,得河南六河溝煤礦董事長李組紳年捐三萬元,借創辦南開大學礦科費用。
十月,赴南京為李秀山吊喪。
1921年(民國十年)四十五歲
一月六日,特請梁啟超頒發大學各組網球優勝獎品。
同月,張伯苓召集南開大學教職員及學生代表約二十人,在北京香山慈幼院開會,討論學校改革事宜,張伯苓提出辦學方針為:“校務公開,責任分擔,師生合作。”
三月,隨著南開大學學生人數日益增多,校舍明顯狹窄,于是在城南八里臺租購公地七百余畝,開始籌建大學校舍。
江蘇督軍李純(秀山)遺囑,以家產十分之一(五十萬)充南開大學基金,學校立“秀山堂”以志紀念。
五月,第五屆遠東運動會在上海舉行,張伯苓任會長兼總裁判。
九月,張伯苓邀請善守義來校指導籃球隊。
十二月,美國教育家孟祿博士由南京高等師范教務部主任陳鶴琴陪同參觀南開。張伯苓與之座談,并與冰凌赴京參加孟祿召開的教育討論會。
1922年(民國十一年)四十六歲
在八里臺得地七百畝,起建新校舍。
二月,赴京參加中華教育改進社事所成立會。到會者有熊希齡、蔡元培、胡適、范源濂、嚴范孫、陶行知等。張伯苓在會上發言。
二月二十日,張伯苓為提倡體育,特邀東南大學體育專科主任麥克樂來校指導體育運動。
三月,南開教職員成立“集金贖路委員會”,張伯苓等五人為委員,他捐伍佰元。
五月,根據1921年十月全國教育聯合會通過的新學制案,中學部改用“三三制”。
七月,南開第一期暑期學校開學,學生三百余人。
十月,美國教育家推士博士來津考察自然科學教育,張伯苓主持“科學教授研究討論會”,推士發表演說。
十月十八日,張伯苓在南開大學第四次始業式上發表演講,談教育之目的,他說:“而教育之目的無他,在求此解決吾華困難之方而已。此問題吾非一時所能解決者,然‘百尺高樓以地起,事無大小,全在精神。’”
十二月,美國羅氏基金駐華代表來南開接洽為南開大學建筑科學館捐款事宜。
1923年(民國十二年)四十七歲
三月,大學得美國羅氏基金團捐助建筑費十萬元,設備費二萬五千元,又有袁述之捐七萬元興建科學館,名曰:“思源堂”。
五月,第十屆華北運動會在天津舉行,張伯苓出席并主持大會。
六月,南開大學舉行第一屆畢業典禮,畢業生二十億人。
八月,大學部遷入八里臺新校址。
范文瀾被聘為大學預科國文教員,李濟教授教“人類學”。
九月五日,南開女中部成立,分兩半招生七十余人。張伯苓在開學式上演講。
九月十七日,張伯苓在大學部開學式上演講說:“辦大學之目的在信學以致大。學以易遇,學以救國,救世界,學能求真理,又能改善人格。”
十一月一日,張伯苓在高級修身班上演講說:“途近年來因為本校籌款,在校時日甚少,每以為恨。”
十二月四日,張伯苓應煙臺青年會之月,前往演講三天。
十二月二十一日,張伯苓參加南開女中新校舍奠基儀式,并發表演講。
1924(民國十三年)四十八歲
二月,張伯苓在全體教職員特別會議上提出“開誠布公,根本改造”,作為南開學校的行政大綱。十二日,張伯苓在開學式上發表演講,指出學校要不斷改革,鼓勵學生自治,并分送師生建議書,號召師生對學校一切事項提出建議。
同月,張伯苓擔任學生教育研究會顧問。
六月,赴武昌參與第三次全國運動會。
八月,中華全國體育協會成立(簡稱全國體協),王正延、張伯苓任第一任名譽會長。
九月,張伯苓對學生發表講話,談南開學校的教育,訓練方針及今后的責任。
十月十七日,南開學校建校二十周年,全校舉行盛大慶祝活動,張伯苓發表講話。
十一月,張伯苓召開大學評議會會議,討論用過于講課問題。
十二月四日,孫中山北上抵津,五日張伯苓擬召開歡迎會,邀請孫中山蒞校演講,孫中山因病未出席。八日特請孫中山秘書黃昌谷在思源堂講《中國工業化之現狀》。
1925年(民國十四年)四十九歲
二月,張伯苓提倡組織“出校同學會”,以聯絡出校同學。
三月十九日,張伯苓在南開學校紀念孫中山先生大會上發表講話指出:“孫先生為一代偉人,百世師表。”“吾人極應本先生之精神認清目標去干,竟先生未竟之業”。
五月七日,男中、女中兩部舉行國恥紀念會,張伯苓任大會主席,會后加入市民團體游行。
三十日,“五卅”慘案發生,全校師生組織“五卅”后援會,并募款支援上海罷工工人。
十一月,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調查團陶行知等來校。張伯苓設宴招待,陶行知在南開演講《學做一個人》、《教學合一》。
是年,受聘任齊魯大學董事長,并任中國教育學會理事。
十二月十七日,張伯苓在南開學校高中周會上演講,提出“學行并重”。
1926年(民國十五年)五十歲
春,張伯苓應山東煙臺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之邀,到煙臺作“教育救國”演講。三天之內,講演幾乎到十次。
四月,在廣州的南開校友慶祝張伯苓五十壽辰,周恩來前往參加。
六月十九日,國民黨政府批準中山大學籌委會組成。張伯苓、林祖涵、陳其瑗、蔡孑民、于右任等三十人為特聘委員。
七月中旬,何廉到南開大學任教,張伯苓帶領何廉拜訪嚴范孫。竺可楨也受聘到南大任教。
秋,南開大學礦科因經費拮據停辦。
十一月,中華民國拒毒會第二屆年會推舉張伯苓為特約委員。
同月,為兩江女子體育師范學校四周年紀念題詞:“強我種族,體育為先、平均男女,促進健全。欽羨貴校,巾幗英賢。懦弱之恥,以雪前湔。四載孟晉,奮迅無前。起衰振靡,用廣師傳。俚俗恭祝,壽考萬年。”
十二月,美國斯坦福大學校長威爾伯博士在日本東京出席泛太平洋學術會議后來津,參觀南開大學,張伯苓宴請。十八日,張伯苓為南開經費事,致函張作霖。二十七日,致函馬寅初,邀請來南開大學講演。三十一日,致函張學良,希望設法維持吉林毓文中學財政。
是年,顏惠慶組閣,聘請張伯苓任教育總長,他表示不做官,辭不往。
張伯苓召集大、中學兩部教職員開會,計劃舉辦“社會視察課”,聘定趙漠野先生為專任干事,目的為培養學生的實際觀察力,進一步熟悉社會。
1927年(民國十六年)五十一歲
七月一日,南開大學社會經濟研究委員會在秀山堂成立。
七月,張伯苓利用暑假在南中禮堂召開了學校工作改革討論會。當時有人送給大會一面橫旗,上面寫了“干、干、干”三個大字。張伯苓提出表揚說:“這正是我們南開的精神。不過還要弄清楚應當怎么干!”
八月,第八屆遠東運動會在上海舉行,張伯苓任總裁判。
九月十日,南開大學社會經濟研究會委員會(后來改為經濟研究所)成立。商學院何廉教授任主任。
九月,張伯苓去東北考察。十一月在南開大學成立“滿蒙研究會”,后改名“東北研究會”。
十月十七日,張伯苓在南開二十三周年特刊上發表文章《今后南開的新使命》。
是年,奉軍張學良主持北方政局,聘張伯苓任天津市長,他辭而不就。
十一月二十三日至十二月四日,學校為限制學生曠課特訂新章程,引起南開風潮。張伯苓因此辭職,經董事會挽留后復職。
1928年(民國十七年)五十二歲
一月,張伯苓致函張學良,邀其為“滿蒙研究會”名譽董事、張學良為該會捐銀洋五百元。
二月,張伯苓為太平洋國安討論會會員。
四月,張伯苓攜“滿蒙研究會”主任干事傅恩齡赴東北三省調查研究,月余返津。
八月,南開小學成立。聘美國人阮芝儀博士為實驗導師,從事設計教學法的實驗。
和四月,前直隸提學使盧木齋捐款十萬元,為南開大學建“木齋圖書館”。
同月,李典臣捐贈舊藏中文典籍七萬冊。盧木齋捐贈二萬冊。
十一月二十四日,南開學校董事,教職員為張踐行,歡送張伯苓赴日、美、英、法、意、瑞等國考察教育,第二年九月回國。
是年,南開大學募款委員會發表《南開大學發展方案》,提出“土貨化”為本校發展方針,即“以中國歷史、中國社會為學術背景,以解決中國問題為教育目標”。
1929年(民國十八年)五十三歲
一月二十五日,張伯苓抵達紐約,聯絡美國著名人士孟祿、克魯百垂克,加特等聯名為南開募款。
三月,南開學校創辦人之一嚴范孫逝世,時張伯苓在歐美未歸。后募款在南開中學部建范孫樓一棟,立嚴范孫銅像,以志紀念。
四月十九日,張伯苓在美國費城各學校參觀后對中國留學生發表演講。
六月二十日,張伯苓在英國廣播無線電臺演講“將來科學教育之需要”。二十二日,對旅英同學講話:“在國外讀書,不要忘記祖國。”
七月,在英國倫敦與英國生育節制委員會會員詳細討論節制生育問題,主張“節制生育、改良人種”,并請其代購全套節制生育器具寄回中國。
九月,蔣廷黻、肖公權、李繼侗等南開大學的骨干教員離開。
九月二十三日,張伯苓赴歐美考察后,在歡迎會上發表演講。
十月,南開校友總會成立,擬募款八萬元建范孫樓一棟。
秋,許多在南開大學工作多年的骨干教員,包括蕭遽、蔣廷黻、肖公權和李繼侗,一起離開南開,去清華任教,給南開的工作和學校的名聲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由于南開拿不出那么多的薪金,讓他們復職是不可能的。清華不擇手段地招聘教師,激怒了張伯苓。張伯苓決定把南開大學發展的重點放在培養企業人才和工程技術人才上。而當時的國立清華和國立北大尚未包括這兩個領域。
十月十九日,張伯苓為范孫樓舉行奠基儀式并講話。
是年冬,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唐納教授受太平洋學會派遣,前開考察南開大學社會經濟研究、金陵大學農村調查及定縣平民教育。在南開大學居住三月余。
1930年(民國二十年)五十五歲
二月二十八日,張伯苓與伉乃如赴南京籌集經費。
三月十六日,張伯苓赴遼寧參加東北大學校務討論會。
二十八日,張伯苓赴北平參加華北球賽大會。
四月二十一日,張伯苓為東北大學事務赴遼寧。
五月二十四日,張伯苓被推選為第十五屆華北運動大會執行總裁判,與章輯五、田秩會、侯洛茍、嚴仁穎赴濟南。
夏,為獎勵清寒優秀學生,南開大學設立特種獎學金。
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五十六歲
春,“東北熱河后援協進會”在北京成立,張伯苓被推為大會主席。
三月,大學成立應用化學研究所,張子丹任主任。
七月,教育部聘張伯苓、吳邦偉等十九人為全國體育會議籌備委員會委員。
十二月,大學改制為學分制。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五十七歲
九月,張伯苓攜大學教授李適生等人前往綏遠視察墾植及畜牧業。
十六日,南開舉行本期全體教員聚餐會,張伯苓發表題為《南開教育今后應注意各點》的講話。
十月,第五屆全國運動會在南京舉行,張伯苓任總裁判。
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五十八歲
三月,南開大學設立算學獎學金、梁士詒助學金、思源助學金、覺頓獎學金,以資獎勵優秀學生。
春,依據大學組織法,成立經濟研究所,何廉任所長,方顯庭為研究主任。
五月五日,張伯苓參加河北省新生活運動成立會,并發表演講。
十月,第四屆華北運動會在津召開,南開拉拉隊組成“勿忘國恥”,“勿忘東北”等字形,進行表演,當即收到日本人的反對好忌恨。張伯苓支持學生的正義行動。
十七日,南開卅周年慶日,于學忠送大鐘一座。校長張伯苓宣布“公”“能”為南開校訓,目的在培養學生“愛國愛群之公德,與夫服務社會之能力。
十二月四日,張伯苓入川。十二月三日途經宜昌,逗留三日,在異常期間應各方之請,為各學校學生講話。張伯苓說:“‘自私’實在是中國民族一種最大的劣根性。”
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五十九歲
南開校友總會為紀念南開學校成立三十周年及張伯苓六十壽辰,發起“三六獎學金”募款運動,實募六萬九千余元。
是年,就任全國禁煙委員會委員。
冬,張伯苓赴四川考察教育。
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六十歲
年初,全國禁煙會議在重慶舉行,張伯苓應邀出席。他見華北局勢危急,決定在川設立南開分校。
三月,張伯苓命中學部主任喻傳鑒到四川籌備中學。四月在重慶沙坪壩興建校舍,九月開學,定名“南渝中學”。兩年后改為重慶南開中學。
五月十五日,周恩來致信張伯苓,信中說:“曾聞師言,中國不患有共產黨,而患假共產黨。自幸革命十年,所成就者,尚足為共產黨證,未曾已假共產黨之行敗師訓也。”
十月十七日,張伯苓主持嚴范孫銅像揭幕典禮。
十一月六日,張伯苓離津赴上海參加全國體育協進會,會后去南京,十六日至重慶籌募辦學經費,并未“重慶南渝中學”組織董事會,張群、吳達銓、盧作孚、胡子昂等為理事。
十二月,為慶祝圣誕節,馮玉祥贈張伯苓景泰藍鼎,上題“恭賀圣誕”四字。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六十一歲
七月,“七七”事變發生。南開大學、中學于二十八、二十九兩日慘遭日機轟炸。張伯苓三十日在南京對《中央日報》記者發表講話:“敵人對此次轟炸南開,被毀者為南開之物質,而南開之精神將因此挫折而愈益奮勵。”
八月,南京政府教育部令國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遷往湖南長沙,合組臨時大學。十月一日開學,因日寇的轟炸,十二月臨時大學決定遷往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原三校校長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分任常務委員,主持校務。
是年,張伯苓被推為故宮博物院理事會理事。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六十二歲
五月十三日,武漢南開校友在漢口金城銀行開會歡迎張伯苓。周恩來出席并講話。張伯苓特請周恩來為南渝募款。
七月,張伯苓出任第一屆國民參政會副議長。
南渝中學更名南開中學,學生已增至一千五百余人。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六十三歲
一月,周恩來應張伯苓與南開重慶校友會的邀請,參加校友報告會。并以《抗日必勝的十大論點》為題,作了重要講話。
九月,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在重慶南開中學內恢復,至抗戰勝利時,先后培養出研究生三十五名。
同年,教育部組織圖書征集委員會,張伯苓任會長。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六十四歲
元月,張伯苓對美發表廣播演說,指責美國政府向日本提供軍火,慫恿侵略中國。
七月,患攝護腺腫大病。
八月二十二日,日機以重慶南開為目標,投彈三十余枚,校舍被毀,損失頗巨,事后張伯苓命人立即修建。此間敵機威脅雖重,但學校工作并未停頓。
九月,參加第二屆國民參政會,被選為主席團副主席。
成立重慶南開臨時小學,招生百余人。
1941年(民國三十年)六十五歲
加入國民黨。
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六十六歲
美國總統羅斯福私人代表到重慶南開中學參觀。回國后,著“天下一家”一書,對張伯苓推崇備至。
因患攝護腺腫大病,入重慶中央醫院治療。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六十八歲
夏,張伯苓召集在昆明的南大教職員赴渝,商討復校計劃。
十月,張伯苓在《校慶特刊》上發表《四十年南開學校之回顧》的文章,文中詳盡地闡述了南開學校四十年的發展歷史。
為慶祝南開成立四十周年,張伯苓七十壽辰,南開校友發起“伯苓四七獎助基金”運動,募款六百余萬元。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六十九歲
一月,國民黨政府為表彰張伯苓的辦學成績,授予一等景星勛章。
五月五日,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重慶召開,張伯苓當選中央監察委員。
八月,日本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勝利。
九月,毛主席、周恩來去津南村看望張伯苓。
十月二日,張伯苓派黃鈺生、喻傳鑒回津辦理復校工作。十七日,南開中學招生,并決定次日為“復校紀念日。”
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七十歲
五月四日,西南聯大結束,北大、清華、南開三校開始“復原”。南開大學遷返天津。
六月,因攝護腺腫大病赴美醫治,在美期間接受恩倫比亞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
秋,大學本科各院系自昆明回津,次年春,經濟研究所也自重慶遣返天津。
十二月,張伯苓由美回國。二十九日,上海南開校友百余人在國際飯店歡迎,上海市長吳國楨致辭。
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七十一歲
一月三日,張伯苓到達南京,住西康路十九號,五日出席南京校友歡迎會,張伯苓演說:“近期內的中國,應側重兩個目標:一為工業化,一為民主化。”黃鈺生報告天津復校情形。
十四日,到達重慶。
三月十九日,張伯苓由重慶回到天津,當張伯苓到達天津東站時,月臺上與天橋上人如潮涌,水泄不通。當天在南開大學勝利樓客廳會晤前來歡迎的校友及新聞記者,并發表講話。
六月二十九日,張伯苓在女中禮堂召集在津校友舉行茶話會,并就組織公能學會,參加偽國大代表競選事致詞。
八月,張伯苓以十七萬張選票當選所謂“天津市國大代表”。
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七十二歲
三月二十九日,張伯苓在南京參加偽“行憲國大”會議。
五月,蔣介石囑天津市長杜建時轉張伯苓電報一份,敦請張伯苓出任國民黨考試院院長,張伯苓表示“我不愿做這些事,我是辦教育的餓,還是辦教育的好。”不日,蔣介石又來電敦促,他礙于情面,只好應允。
七月,張伯苓與張群同機飛往南京,出任南京政府考試院院長。不久避居重慶。大學校長一職由何廉擔任(任職后幾天就走了)。
十二月,蔣介石指示護送張伯苓夫人及家人去南京。
1949年 七十三歲
重慶解放前夕,蔣介石、蔣經國曾先后三次至重慶南開中學津南村張伯苓住宅勸其去臺灣,均被張伯苓婉言拒絕。張伯苓后來自嘆“一腳踏在臭溝里”。
十一月三十日,重慶解放。
1950年 七十四歲
一月,在津南村第一次患中風癥。
二月十四日,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張伯苓打電報向毛主席表示祝賀。
五月三日,重慶南開中學教職員工歡送張伯苓北歸,合影留念并到機場送行。張伯苓回到北京,受到周恩來總理的歡迎。他暫住北京西城傅作義舊宅。
九月十五日,張伯苓自北京返津。臨行前,周恩來總理和鄧穎超同志為其餞行。
十月,張伯苓在南開大學問張鏡譚說:“你說哪個黨好?”張鏡譚感到詫異時,他卻自問自答地說:“我看還是共產黨好,毛主席偉大!我的孫子張元靜已經參加了人民解放軍……”
1951年 七十五歲
二月十四日,第二次中風,口角歪斜,說話不能。
十九日,黃鈺生代為起草遺囑。
二十三日,下午六時張伯苓病逝,終年七十五歲。周恩來總理前往張宅吊唁,并對在場的南開校友講話:“人民政府對張校長很關心,對他寄予希望,沒想到他故去了,很可惜。”“張校長辦教育這么多年,確實是有貢獻的,咱們都是他的學生。”
二月二十六日,《天津日報》以《前南開校長張伯苓病逝,遺囑友好同學擁護人民政府》為題,發表張伯苓遺囑。
三月三日,《人民日報》摘要刊載張伯苓遺囑。
——“張伯苓大事年表”摘自《張伯苓傳》,鄭致光主編,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