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德,拿什么來詮釋?
學術誠信:最硬性的指標
如果說課堂是教師面對學生最直觀的方式,那么支撐教師站到講臺上的就是平時的學術研究。在我國乃至世界的高校中,學術研究成果都是評價一個教授的硬性指標。對于師德而言,在學術中表現出的誠信,同樣也是最硬性的師德評價標準。
近年來,學術造假、論文抄襲一直是備受關注的問題,不僅事關教師個人事業發展,更對高校的名譽乃至國家的形象產生巨大的影響。2009年,浙江大學賀海波論文造假事件就對學校名聲造成了巨大的負面影響。去年,華中科技大學的張松因論文造假而受到處分,華科大重申了“對學術不端行為‘零容忍’”的態度。今年3月,德國國防部長古藤貝格因博士論文涉嫌造假被取消了博士學位,并迫于壓力最后宣布辭職,因為社會輿論普遍認為,論文造假反映的不只是一個人在研究能力上的欠缺和學術態度上的漠視,更是一個人誠信缺失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