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湯用彤
字號:字錫予
生卒:1893年6月21日(農歷)—1964年5月2日
時代:近現代
籍貫:祖籍湖北黃梅縣
簡評:哲學史家、佛教史家
年譜簡編
1893年
陰歷六月二十一日出生,字錫予。
父湯霖,字雨三,晚年號頤園老人,湖北省黃梅縣孔垅鎮湯大墩人。《黃梅縣志》謂其于光緒十五年成進士,平蕃(今甘肅莊浪)知縣,未詳何年署平蕃。通說以公之出生地為甘肅渭源。母梁氏,兄用彬。
1897年,四歲
父湯霖知渭源縣。
1908年,十五歲
入北京順天學校,與梁漱溟、張申府等同校,嘗與梁漱溟共讀印度哲學之書及佛教經典。
1909,十六歲
本年,兄用彬自譯學館畢業,獎舉人。后升入國立分科大學,獲文學士學位。畢業后從事軍政活動,累官至民國第一、二屆眾議院議員、國史館協修、國務院國史編纂處處長。有《燕塵拾遺》、《新學名跡考》、《北洋軍志》、《舊都文物略》(與人合著)等多種著作。
1911年,十八歲
七月十三日,雨三公去世。
本年,公與吳宓分別從北京順天學校,西安宏道學校考入清華學校,二人后成摯友。
1913年,二十歲
自前年始迄本年,公列入清華國文特別班研習國文典籍。
1914年,二十一歲
仍在清華學習。自本年九月至明年一月將長文《理學譫言》(凡兩萬三千字)連續刊布于《清華周刊》第十三至二十九期,立論以為“理學者,中國之良藥也,中國之針砭也,中國四千年之真文化真精神也。”全文于朱陸之學之精神闡發尤多。九月至十月,于《清華周刊》第十三、十五、十六期連載短篇實事《孤嫠泣》。
十月,發表《理論之功用》于《清華周刊》第十五期。
十一月,刊布《新不朽論》于《清華周刊》第二十期。
十二月至明年一月,連載《植物之心理》于《清華周刊》第二十七至二十九期。
1915年,二十二歲
二月,于《清華周刊》第三十、三十一期發表《快樂與痛苦》,此篇為未完稿。
冬,公與吳宓等人創辦“天人學會”。
1916年,二十三歲
二月至三月,發表《談助》一文于《清華周刊》第六十五、六十六、六十八、七十期,闡述文學觀。五月,于《清華周刊》第七十五期發表書評四篇及短文《說衣食》。
夏,畢業于清華學校高等科,并考取官費留美,因治療痧眼未能成行。
本年與黃岡張敬平結婚,妻兄張大年,亦民初國會議員。
1917年,二十四歲
任清華學校國文課教師,《清華周刊》總編輯。
本年吳宓入美國弗吉尼亞州立大學學習文學。
本年長子一雄出生。
1918年,二十五歲
夏,赴美留學,入明尼蘇達(Minnesota)州漢姆林(Hamline)大學哲學系學習。自入學起,主要選修哲學、普通心理學、發生心理學,完成的課外論文依次是四篇、四篇、二篇,成績均在九十七分以上。
1919年,二十六歲
六月十九日,入哈佛大學研究院,仍主修哲學。嘗與陳寅恪同時師從Lanman教授學習梵文、巴利文。公初入哈佛,與梅光迪同住。秋學季開學前遷至StandishHall,與吳宓、顧泰來、李達同住。
七月十四日晚,公與陳寅恪由吳宓導引,拜見白璧德教授(Irving Babbitt,1865—1 933年)。白氏為當時頗具影響之文學批評家,博學深思。其學說之核心則是被視作現代保守主義的新人文主義,日后成為《學衡》派之理論來源。此前,公于文化思想方面有頗多觀念與白氏契合;此后,公之治學領域、方法、態度及文化理想、觀念多受白氏影響,一如《學衡》諸公如吳宓、梅光迪等。
暑假期間,與吳宓同留哈佛校園,進暑校。此頃,公與陳寅恪、吳宓被譽為“哈佛三杰”。
1922年,二十九歲
一月,梅光迪、劉伯明、吳宓、胡先骕等人于南京東南大學創辦《學衡》雜志,其宗旨為:“論究學術,闡求真理,昌明國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評之職事,無偏無黨,不激不隨。”公回國前,吳宓郵寄《學衡》各期至哈佛寓所。
夏,獲哈佛大學哲學碩士學位,旋即歸國。由梅光迪、吳宓推薦,應東南大學副校長兼哲學系主任劉伯明之邀,出任哲學系教授。
十月十七日,支那內學院開學于南京公園路,歐陽竟無始講《唯識抉擇談》,一時學人云集。錢穆載:“錫予在中大(按東南大學為中央大學之前身),曾赴歐陽竟無支那內學院聽佛學,熊十力、蒙文通皆內學院同時聽講之友。”
十二月,《評近入之文化研究》發表于《學衡》第十二期,成為《學衡》社員。
1923年,三十歲
本年兼任支那內學院巴利文導師,并授“釋迦時代之外道”及“金七十論解說”兩課。《釋迦時代之外道)發表于《內學》(支那內學院年刊)第一輯。
《叔本華之天才主義》發表于《文哲學報》第三期。
五月、七月,譯文《業里士多德哲學大綱》發表于《學衡》第十七、十九期。
十二月,譯文《希臘之宗教》發表于《學衡》第二十四期。
1924年,三十一歲
四、五月之交,東南大學裁并西洋文學系。
《佛教上座部九心輪略釋》發表于《學衡》第二十六期。
《印度哲學之起源》發表于《學衡》第三十期。
1925年,三十二歲
仍執教于廣東南大學哲學系,并任系主任。清華學校改為國立清華大學,附設留美預備部及國學研究院。吳宓赴北京主持清華國學研究院籌建工作,聘梁啟超、王國維、趙元任、陳
寅恪為研究院教授,此四人被尊稱為清華四大導師。
《釋加時代之外道》發表于《學衡》第三十九期。
1926年,三十三歲
夏,轉任天津南開大學哲學系教授、系主任。其間,所授課程甚多,包括:邏輯學、西洋哲學史、現今哲學、印度哲學史、實用土義、社會學綱要。曾做過《氣候與社會之影響》的講演,并擔任《南開大學周刊》顧問。
本年,吳宓欲薦公出任清華國學院哲學教授,未能如愿。
1927年,三十四歲
農歷正月十五日,次子一介生于天津。
夏,赴南京,任中央大學哲學系教授、系主任。
本年,因北伐戰爭,《學衡》停刊一年。
1928年,三十五歲
元月,《學衡》復刊。
《南傳念安般經》發表于《內學》第四輯。
女一平出生。
1929年,三十六歲
仍執教于中央大學。
《印度哲學史——緒論》發表于《國立中央大學半月刊》。
本年編成講義《印度思想史稿》,緒論之外分十四章;并成油印講義《隋唐佛教史稿》。
1930年,三十七歲
四月,《讀慧皎“高僧傳”札記》發表于《史學雜志》第二卷第四期,《國立中央大學半月刊》第八期。
夏,北京大學文學院長胡適請公至北大哲學系任教。每學期兩門課程,中外并授,或中國佛教史、印度哲學,或歐洲哲學(大陸理性主義、英國經驗主義)、哲學概論。
《學衡》再度停刊一年。
1931年,三十八歲
元月,《學衡》復刊,五月印行第七十五期后三度停刊,此后不定期出版。
《唐太宗與佛教》發表于《學衡》第七十五期。
《唐賢首國師墨寶跋》及《矢吹慶輝“三階教之研究”跋》發表于《史學雜志》第二卷第五期;《攝山之三論宗史略考》發表于《史學雜志》第二卷第六期。
修改講義《隋唐佛教史稿》,并成鉛印本。
1932年,三十九歲
《竺道生與涅槃學》發表于《國學季刊》三卷一號。
1933年,四十歲
發表《釋道安時代之般若學述略》于《哲學論叢》五月號。
七月十五日,《學衡》之精神導師白壁德在美國去世。
七月,《學衡》出版第七十九期后,永久停刊。
1934年,四十一歲
指導王維誠完成學位論文《老子化胡說考證》,并于《國學季刊》四卷二號發表《王維誠“老子化胡說考證”審查書》。
《大公報》三月十七日發表《評“唐中期凈土教”》。
本年起,任北大哲學系主任。
1935年,四十二歲
四月十三日,中國哲學會第一屆年會在北平召開,公與金岳霖、馮友蘭當選為哲學會常任理事。
《讀“太平經”書所見》發表于《國學季刊》五卷一號。
《釋法瑤》發表于《國學季刊》五卷四號。
五月,上海中華書局印行《吳宓詩集》,集中收有吳宓贈公詩文多篇,并收有《談助》一文之局部,分別見卷二、卷末。
1936年,四十三歲
四月初四日,中國哲學會第二屆年會在北平舉行,公出席會議,并宣讀論文《關于“肇論”》。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一卷一號發表The Editions of the Ssǔ-Shin-Erh-chang-ching,Trans. by J. R. Ware.
《哲學評論》第七卷第一期發表《漢魏佛學的兩大系統》(第一屆中國哲學年會報告摘要)。
約在本年,嘗與蒙文通南行至金陵,共同主持歐陽竟無所設之《涅槃》講會。
1937年,四十四歲
農歷五月初二,幼子一玄出生。
盧溝橋事變發生后,集《大林書評》,凡五篇:《評“考證法顯傳”》、《唐賢首國師墨寶跋》、
《矢吹慶輝“三階教之研究”跋》、《評曰譯“梁高僧傳”》、《評“小乘佛教概論”》,前三篇載《微妙聲》第三期,后兩篇載《微妙聲》第八期。與湯鄉銘、周叔迦任《微妙聲》編委。
年底,輾轉至長沙臨時大學,因文學院設在南岳衡山,旋轉赴南岳。
1938年,四十五歲
本年仍任北大哲學系主任,兼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長。
1939年,四十六歲
《讀“人物志”》發表于昆明《益世報》讀書雙周刊第一一九至一二一期。
1940年,四十七歲
此頃,指導王明研究道教。后此,王明成《“太平經”合校》,成為研究道教必讀資料。對魏晉玄學之研究頗有進展。
《讀劉劭“人物志”》發表于《圖書季刊》新二卷一期。魏晉玄學研究兩篇:《魏晉玄學流別略論》、《向郭義之莊周與孔子》刊載于《國立北京大學四十周年紀念論文集》。
本年,《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獲抗戰時期教育部學術研究一等獎(哲學類)。
1942年,四十九歲
與陳寅恪、吳宓等人同列第一批教育部部聘教授。
《王弼大衍義略釋》發表于《清華學報》第十三卷第二期。
1943年,五十歲
《文化思想之沖突與調和》發表于《學術季刊》第一卷第二期。
《王弼圣人有情義》發表于《學術季刊》第一卷第三期。
《王弼之“周易”、“論語”新義》發表于《圖書季刊》新四卷一、二合刊。
《向郭義之莊周與孔子》發表于《哲學評論》第八卷第四期。
1944年,五十一歲
《隋唐佛教之特點》發表于《圖書月刊》第三卷第三、四期。
1945年,五十二歲
《印度哲學史略》由重慶獨立出版社印行,本書由1 929年講義修改而成。
1946年,五十三歲
六月,因公至重慶,其間由賀麟暫代哲學心理學系主任。七月,返回北平。
《謝靈運“辨宗論”書后》發表于天津《大公報》十月二十三日《文史周刊》第二期。
1947年,五十四歲
春,結束魏晉玄學一課,隨即授英國經驗主義一課。此頃,仍任哲學系主任兼文學院院長。校長胡適熱衷于政治活動,常因公去南京,諸多校務均常委托公與傅斯年協理。
夏,應加利弗尼亞大學之請赴美講學,授“漢唐思想史”一年,撰有英文講義。
本年于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會議上當選為院士,兼任評議員。
1948年,五十五歲
夏,婉拒哥倫比亞大學講學之邀,決定回國。九月返北平。
未幾,胡適來電促公南下,國民黨政府且派人送來兩張機票,勸公南下。公弗允。
1949年,五十六歲
被推選為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主席(時,北大無校長)。
本年,周恩來曾赴北大于孑民堂與公及北大諸教授座談。公甚佩服其人之氣度與學識。
本年,當選為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
1951年,五十八歲
本年始不再授課。
1952年,五十九歲
全國院系調整,北大遷至西郊,馬寅初任校長,公出任主管基建、財政之副校長。
1953年,六十歲
中國科學院成立,公任歷史考古專門委員會委員。
1954年,六十一歲
本年,曾出席由《人民日報》主辦的胡適批判會議,歸后即患腦溢血。病甚重,長期臥床。此后學術活動或撰寫文章多由任繼愈助理。
1955年,六十二歲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由中華書局重印。
1956年,六十三歲
哲學社會科學部成立,任學部委員,《歷史研究》、(哲學研究》編委。
1957年,六十四歲
《魏晉玄學論稿》由人民出版社印行。
1959年,六十六歲
當選為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三屆全國政協常委。
1960年,六十七歲
《印度哲學史略》由中華書局重印。
1961年,六十八歲
此頃,已不能撰寫長文章,每天遵醫囑只能工作一兩個小時。但仍堅持治學,撰寫短文。
《康復札記四則·“妖賊”李弘·“云中音誦新科之誡”·何謂“俗講”·佛與菩薩》發表于《新建設》六月號。《針灸·印度古醫書》發表于《新建設》七月號。
《談一點佛書的“音義”》發表于十月十九日《光明日報》。
1962年,六十九歲
《魏晉玄學論稿》由中華書局再版。
《往日雜稿》由中華書局印行。
《論中國佛教無“十宗”》發表于《哲學研究》第三期。
《關于慧深》發表于十月十四日《文匯報》。
《從一切道經說到武則天》發表于十一月二十一日《光明日報》。
1963年,七十歲
五月一日晚,上天安門城樓觀賞焰火,由周恩來導見毛澤東。毛詢問公之身體狀況,囑公量力而行寫短文,并言其閱讀過公所撰全部文章。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由中華書局再版重印。
《給巨贊的信(關于東漢佛教的幾個問題的討論)》發表于《現代佛學》第二期。
《中國佛教宗派補論》發表于《北京大學人文科學學報》第五期。
1964年,七十一歲
《讀“道藏”札記》發表于《歷史研究》第三期。
三月,因心臟病住進醫院治療。
五月一日,病逝。
(參見《湯用彤全集·湯用彤年譜簡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