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德,拿什么來詮釋?
學生喜歡那些在課堂上以真心、真情、真知對待他們的老師,上海外國語大學的小李同學最喜歡新聞學院趙老師的課。“趙老師上課富有激情,四十多歲的人一上課就像年輕了二十歲,講起課來神采飛揚,不僅講新聞知識,還講做記者,做人”,小李這樣介紹自己的老師。“有一次老師早上8點的課,一直上到12點半,其間一口水都沒喝,神奇的是沒有一個學生提前離開,因為老師講課太精彩了。”提起這次異乎尋常的拖堂,小李不僅沒有不滿,反而對趙老師滿是佩服。
但是,令人遺憾的是,近年來一些教師并不那么重視課堂的重要作用。有的照本宣科,講完課便走人,上課猶如趕場子;有的一味投學生所好,天南海北神侃一通,主課卻草草幾句,臨考試劃出考試范圍,只為贏得學生一時歡心。更有甚者,像廣西某職業技術學校藝術系的張老師,其表現讓學生們大跌眼鏡:“張老師上課常常遲到、早退甚至無故曠課,課間休息時間過長更是家常便飯。她經營著一家服裝店,上課時間電話不斷,還不時透露出希望同學們到服裝店購買服裝的愿望。”
張老師等人的行為讓“師德”二字無從提起,也讓我們思考:姜仁駒院士等教師身上彰顯出的“教書”與“育人”密不可分,對師德建設有著很好的示范作用,但在物欲橫流的今天,師德僅靠個人素質維護,靠輿論約束,是行不通的。在詮釋師德的重要平臺——課堂上,除了教師自我對道德的追求,校方如何發揮管理效用,也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