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去病
生卒:1974-1933
字號:字巢南,號垂虹亭長
籍貫:江蘇吳江
簡評:中國近現代政治人物、詩人、詞人、社會活動家、南社創辦人
出色的革命宣傳家
1903年中國教育會改為愛國女學。這年的夏秋間,陳去病回到上海,任愛國女學教師。這是蔡元培先生創辦的一所學堂。任教者大都是革命黨人,內地志土也常以此為聯絡機構。
1903年10月28日,沙俄軍隊強行占領我國奉天(今沈陽);1904年2月8日,日本突然襲擊旅順口的俄國艦隊,日俄戰爭爆發。新的事變使拒俄運動再次出現熱潮,但清政府面對日俄帝國主義在中國領土上的爭奪,卻厚著臉皮宣布“中立”。陳去病于2月14日在《俄事警聞》報上發表文章,譴責清政府厚顏無恥的嘴臉,并呼吁:“大盜人室,主人酣眠,其亡,我中國人民有不為再重奴隸者乎?夫至為再重奴隸,而我中國人民休矣休矣!思求伸而不得,將恢復兮何年?暗暗死囚,沉沉黑獄,我黃帝子孫,尚有重見天日之期乎?”所謂“再重奴隸”指的是清王朝的和帝國主義的奴隸,陳去病在這里實際上已經提出了反帝和反清雙重任務。陳去病在愛國女學任課期間,利用課余時間研究明清之際的歷史;編輯《陸沉叢書》,該書原計劃輯錄野史、雜著共10種,但實際上只出版了初集4種,即《建州女直考》、《揚州十日記》、《嘉定屠城記》、《忠文殉節記》。他在輯《陸沉叢書初集》題首中寫道:“胡馬嘶風蹀躞來,江花江草盡堪哀。寒潮欲上凄還咽,殘月孤明冷似灰,誓死肯從窮發國,舍身齊上斷頭臺,如今揮淚搜遺跡,野史零星土一杯。”明末清兵南下時,在揚州等地野蠻殘酷地屠殺了大批漢族人民,陳去病的《陸沉叢書》忠實地記載了這段充滿腥風血雨的歷史,因而成為當時流行的反清讀物。
不久《俄事警聞》改為《警鐘日報》,1904年6月下旬,陳去病任上海《警鐘日報》主筆,有題《警鐘日報》一首詩表達他當時的心情:“鑄得洪鐘著力撞,鼓聲遙應黑龍江。何當警徹雄師夢,景命重新此舊邦?”他希望通過自己的革命宣傳,激起同胞們的愛國熱忱,寄寓自己振興祖國之大志。不久,又編寫了一本《清秘史》,包括《滿州世系圖》、《二百四十年間中國舊族不服滿人表》等內容。當然在現代人看來,書中有很濃的狹隘種族敵視情緒,但是它將“興中會首領孫文謀起兵于廣州”列入大事年表,可說是首創。
陳去病在編輯《警鐘日報》期間,一個偶然機會,觀看了京劇《瓜種蘭因》,該劇根據《波蘭衰亡史》改編,寫波蘭戰敗求和,割地賠款,名為外國史事,實際上處處影射清朝政府。他對該戲大為欣賞,并結識了京劇名演員汪笑儂,把《瓜種蘭因》的劇本在《警鐘日報》上連載,過后為之出版小冊子。不久他又看了汪笑儂主演的清初名劇《桃花扇》,時間雖然過去了二百多年,但是孔尚任所描寫的南明興亡史引起了陳去病強烈的共鳴。汪笑儂的藝術實踐使陳去病認識到,戲劇是一種有力的宣傳工具。
1904年8月21日,陳去病在報上發表論文《論戲劇之有益》,文章分析了戲劇藝術的感染力及其宣傳教育上的直觀性,論述了革命戲劇的重要作用。其中指出:“舉凡士庶工商,舊逮婦孺不識字之眾,茍一窺睹乎其情狀,接觸乎其笑啼哀樂,離合悲歡,則務不情為之動,心為之移,悠悠油然,以發其感慨悲憤之思而不自知”。“此其奏效之捷,必有過于勞心焦思,孜孜砣砣以作《革命軍》、《駁康書》、《黃帝魂》、《落花夢》、《自由血》者殆千萬倍”。希望革命黨人深入梨園,與戲劇藝人結合,編演宣傳革命思想的新戲。
1904年10月初發起出版刊物《二十世紀大舞臺》,該刊分圖畫、論著、傳記、傳奇、班本、小說、叢譚、詼諧、文苑、歌謠、批評、紀事等欄。第一期中的《安樂窩》一劇,規定以女丑扮演慈禧太后,尖銳地譴責她窮奢極欲,不管民間死活,不顧國家淪亡;還有一副為還在執政的慈禧太后寫的壽聯諷刺說:“今日幸頤園,明日幸南海,何時再幸古長安?億兆民膏血全枯,只為一人歌慶有;五十割交趾,六十割臺灣,而今又割東三省,四萬里封圻日蹙,欣逢圣壽祝疆無。”當時西太后正在慶祝七十壽辰,發表這樣的作品有很大的風險,陳去病無疑將個人安危置之度外了。他又先后發表了很有影響的作品《告女優》、《南唐伶工楊花飛別傳》、《日本大運動家名優宮崎寅藏傳》、《舞臺掌故》、《軒渠志》及新排時事壯劇《金谷香》等。《金谷香》寫不久前上海發生的一則新聞:罷職官僚王之春到滬活動,勾結俄國軍官和領事,有所圖謀;安徽人萬福華在金谷香萊館槍擊王之春,但未成被逮,劇中萬福華唱:“罵一聲,王之春,你好無賴,私下里,和外邦,暗地安排。全不想,我中國,連遭顛沛,都為那,俄羅斯,種下禍胎。還有那眾奸臣,私將國賣,因此上,眾外邦,兵艦齊來。到如今,東三省,連年受害。”該劇從萬福華被捕到《金谷香》發表,不過幾十天。它反映了陳去病力圖使戲劇迅速為革命服務的熱情。二十世紀初的上海,新戲一度頗為活躍,陳去病是一位積極倡導者。梁啟超是最早重視戲劇創作的,1905年前后發表了幾個劇本。但是從理論上闡述戲劇對社會的教育作用,提出改革戲劇、宣傳革命的主張,應當首推陳去病,他是近代中國主張戲劇改革的第一人。
《警鐘日報》和《二十世紀大舞臺》相繼被封,因和購槍械謀起事涉嫌,事發遭緝。陳去病潛至蘇州女學任教,又遭緝,后避到鎮江承志中學任教。這一時期,他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搜集、整理明末文人和抗清志士的著作上。明末吳江有個抗清英雄吳易,1645年起兵抗清,以太湖為根據地,幾次大敗清兵。1646年被捕,英勇不屈,在杭州草橋門被凌遲處死。1905年夏天,陳去病得到他的遺稿,為之整理成集,定名為《吳長興伯遺集》。吳江還有位文人志士叫吳炎,明亡后遁跡湖州山中,組織驚隱詩社,成員有顧炎武、歸莊等近百人,影響很大;1663年,因受明史案牽連,在杭州弼教坊被清政府凌遲。陳去病收集了他的作品,也為他整理成集,定名為《吳赤溟先生遺集》。之后陳去病又完成了兩部著作,《煩惱絲》敘述清初漢族人民抗拒剪發蓄辮的史實;另一部為《五石脂》,敘述東南志士的抗清逸事,兼錄詩文。
1907年,陳去病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后,開始編著《明遺民錄》。這是一部大型傳記總集,凡例規定,入清后“有隱居不仕,長為農夫以沒世者,皆為搜羅,入之錄中;其或曾叨一第及身受一職者,如候朝宗之倫,雖文學彬彬,亦概所屏斥。”全書以地理區劃為綱,原計劃很大,但實際上只發表了直隸、山東、山西三省的40多個人物,講述了明清之際出現的大量義勇之士,在反對清朝統治者的斗爭中英勇頑強,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的可貴品格。表彰故人,借以鼓勵新人,為發展中的反帝反清民主革命推波助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