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港臺國學類學術會議信息(2012年11月——2013年5月)

1、第十屆亞洲新人文聯網會議:廿一世紀的亞洲人文與高等教育
時間:2012年11月1至3日(周四至周六)
地點:國立成功大學國際會議廳(臺南市東區大學路一號)
主辦單位:國立成功大學文學院、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科研究所
內容簡介:
  臺灣,是第一個加入「世界人文學聯合會」CHCI的亞洲成員,并于2004年創立「亞洲新人文聯網」ANHN成為CHCI分會。「亞洲新人文聯網」年會,是立足亞洲、與世界接軌的年度人文盛會。過去由上海社會科學院、中央大學、中央研究院、香港城市大學、四川大學、廣州中山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知名學術機構依序主辦,邀集國際重要人文學者共聚一堂,分享亞洲各地推動新人文的經驗與成果。

  2012年11月1至3日,第十屆亞洲新人文聯網會議將在臺灣臺南成功大學舉行。主題訂為「廿一世紀的亞洲人文與高等教育」,由臺灣成功大學文學院與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科研究所聯合主辦。通過這次會議研討,我們試圖探討并回應什么是頂尖大學?為什么大學要邁向頂尖?藉由國內與國際接軌的學術交流,從亞洲人文的視角,探索高等教育的未來,及頂尖大學的本質。

  人文精神乃各時代文化的靈魂,非一成不變,須與時并進。因此,面對不同時代的沖擊蛻變后,在目前充滿「國際化」、「量化」、「科技化」與「市場化」的競爭時代中,亞洲人文該如何重新思索創意傳承及發展特色?又該如何以亞洲的立場,反思及審視人文在二十一世紀全球化高等教育場域中的定位與使命?因此,為了響應相關議題并提升大學院校的亞洲人文意識,本年度亞洲新人文聯網會議將討論兩大主軸:第一,亞洲人文教育研究之治理;第二,亞洲人文研究相關議題。在亞洲人文教育研究之治理方面,會議將邀請亞洲頂尖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卸任院長、系主任等,參與小組討論,交流各大學文學院目前面對的問題、困境及因應方式。至于亞洲人文研究相關議題小組,邀請ANHN核心成員、人文學群學者發表相關研究論文。

暫訂議程:
11月2日
13:30-15:30
討論群組一:人文治理相關議題(上)
討論群組二:人文研究相關議題(一)

15:50-17:50
討論群組三:人文治理相關議題(中)
討論群組四:人文研究相關議題(二)

11月3日
09:00-09:50
主題演講

10:10-11:40
討論群組五:人文治理圓桌論壇(下)

2、「從晚明到晚清:文學·翻譯·知識建構」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2年11月1至2日(周四至周五)
地點:中研院文哲所二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中研院文哲所
內容簡介:主持兼評論人:陳瑋芬(中研院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
來讀天都未見書:從官話課本看十八世紀琉球渡唐生的中華體驗(廖肇亨,中研院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清議報》與新詞新概念的傳播(陳力衛,日本成城大學經濟學部教授)
包天笑在清末如何藉中譯日文小說形成民初「教育小說」的概念(陳宏淑,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13:30-15:20
主持兼評論人:紀元文(中研院歐美所副研究員)
天朝的譯者:從「阿耀事件」看通事在近代中英交往史上的位置(王宏志,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翻譯研究中心主任)
經典的流傳與「翻譯」改編:從戲曲《王寶釧》到英語話劇《王寶川》(海震,中國戲曲學院戲曲文獻研究所副所長暨圖書館館長)
西方文學作品中復仇情節的詮釋與借用:以陳景韓翻譯活動為中心(禹玲,湖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

15:40-17:30
主持兼評論人:李根芳(國立臺灣師范大學翻譯研究所副教授)
晚清西學東漸史上的鄺其照(鄒振環,上海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19 世紀中英外交中的翻譯政治 (1860-1900):威妥瑪與學生譯員計劃(關詩佩,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游走于國族意識和個人敘事之間:清末民初的夏洛蒂·科黛 (Charlotte Corday) 形象研究(唐欣玉,重慶郵電大學外語學院講師)

11月2日
10:10-12:00
主持兼評論人:徐東風(美國芝加哥大學比較文學博士)
天主教東傳與清初文人的思想重構:以「敬天」思潮為中心(劉耘華,上海師范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中心教授)
明末天主教白話文本的初步研究(陳慧宏,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傳教士、歐美漢學與翻譯:以近代早期的《孝經》翻譯為中心(潘鳳娟,國立臺灣師范大學東亞學系副教授)

13:30-15:20
主持兼評論人:袁進(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
耶穌會翻譯與近代白話文的興起:論賀清泰譯《古新圣經》(李奭學,中研院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文學觀念的現代化進程:以近代《英華辭典》編纂literature 相關詞條為中心(蔡祝青,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15:40-17:30
主持兼評論人:康來新(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庸中之奇,斯其奇可傳,而其傳可久」──論夏綸《新曲六種》中之倫理意識與知識視野(王璦玲,中研院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補天之恨與后王之期:做為政治寓言的《紅樓夢》(廖咸浩,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暨研究所教授)
胡適翻譯小說底本及與其紅樓夢研究之關系考(張惠,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助理教授)

3、日本四書學史研討會
時間:2012年11月2日(周五)9:00-18:00
地點:國立清華大學人社院B302A室(新竹市光復路二段101號)
主辦單位:清大中文系
內容簡介:議程
9:30-11:00
【主題演講】
主持人:徐興慶
日本的古典教育與漢文——《論語》的「抄物」(戶川芳郎,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

11:15-12:00
【綜合座談】
與談人:佐藤進、戶川芳郎、田世民、鍋島亞朱華

14:00-14:40
【研究發表1】
主持人:藤井倫明
《四書》訓讀中的字音問題——由口語的字音轉變至規范的字音(佐藤進,日本二松學舍大學文學部教授)

15:20-15:50
【研究發表2】
主持人:藤井倫明
大阪懷德堂中井竹山的《四書》研究(田世民,淡江大學日文系助理教授)

16:10-16:40
【研究發表3】
主持人:藤井倫明
日本陽明學者對《大學》的詮釋(鍋島亞朱華,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4、2012年儒學與語文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2年11月2日(周五)
地點: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中正區愛國西路一號)
主辦單位: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儒學中心及中國語文學系
內容簡介:議程
9:15-10:35
主持人:余崇生(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情」與「類」:荀學與二十世紀初中國文論之交涉(周志煌,銘傳大學應中學系副教授)
討論人:吳肇嘉(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兼儒學中心主任)
董仲舒天人感應論的文論內(韓維志,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討論人:張曉生(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10:50-12:10
主持人:陳光憲(德明科大通識教育中心講座教授)
想象的國度:臺灣賦的唐朝時空思(梁淑媛,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討論人:高秋鳳(臺灣師范大學國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華語文主題式課程教學模式之實踐與反思──以美國、韓國、印度尼西亞之學習者為例(張于忻,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討論人:孫劍秋(國北教大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

13:30-15:10
【勤樸樓B1國際會議廳】
主持人:劉兆佑(文化大學中文系兼任教授)
明人文集中春秋學資料探論(張曉生)
討論人:劉德明(新竹教育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山海經.大荒經.大荒北經》「射者不敢北向(鄉)」新說──兼析〈大荒西經〉「射者不敢向西」涵(鄒浚智,警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討論人:吳俊德(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王符潛夫論中民本思想之考察(余崇生)
討論人:周志煌

【勤樸樓1樓C115教室】
主持人:施隆民(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文系兼任教授)
魏禧散文理論探析(馮永敏,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文系教授)
討論人:王基倫(國立臺灣師范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從西方浮士德到東方狂魂──跨文化編創之文本比較研究(楊馥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討論人:羅麗容(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詩經》的文學風格(譚錦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文系教授)
討論人:朱孟庭(國立臺北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15:30-17:10
【勤樸樓B1國際會議廳】
主持人:古國順(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文系兼任教授)
四書通假字例證
討論人:葉鍵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人文藝術學院院長)
「酒」字再辨(吳俊德,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討論人:李淑萍(中央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廣韻東韻字開合口再議(張淑萍,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討論人:金周生(輔仁大學中文系教授)

【勤樸樓1樓C115教室】
主持人:顏國明(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兼人文藝術學院院長)
《論語》「二三子」的構詞探討維(何永清,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討論人:王錦慧(臺灣師范大學國文系教授)
儒學之多維形態論(韓軍,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討論人:朱湘鈺(臺灣師范大學國文系副教授)
儒家思想中的義、命關系(吳肇嘉)
討論人:蔡家和(東海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5、2012年第二屆梵學與佛學研討會「語言、經典、文學與哲學」
時間:2012年11月8至10日(周四至周六)
地點:國立政治大學百年樓330111廳(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佛光大學佛教學院佛教學系
內容簡介:議程
11月8日
9:30-10:40
主持人:黃柏棋
瑪陀婆《生前解脫的探求》(JIvanmuktiviveka)研究(孫晶)
Meaning and Reference: An Indian Grammarian Perspective(何建興)

11:00-12:10
主持人:麥文彪
帝釋天和因陀羅(郭良鋆)
從羅摩品讀迦梨陀娑(黃怡婷)

13:40-15:10
主持人:郭良鋆
古印度天文學東漸考——漢譯佛經里的「宿」和「曜」(麥文彪)
「菩薩苦行」文獻與苦行觀念在佛教史中的演變(劉震)
漢譯佛經「S,N是」句非系詞判斷句(姜南)

15:30-17:00
主持人:劉震
親、疏所緣緣:從部派佛學到東亞有相唯識的過轉(劉宇光)
清辨:陳那的忠實信徒?(何歡歡)
四卷《楞伽》中的「有」、「無」考(常蕾)

11月9日
9:30-10:40
主持人:萬金川
From Therīgāthā to Buddhacarita: Buddhis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Kāvya(萬柏棋)
關于《度母根本儀軌》(Tāra-mūla-kalpa)的文本研究(劉國威)

11:10-12:10
主持人:劉國威
The Three-factor and the Four-factor Theories of ?ābdabodha of Navya Naiyāyikas(巖崎陽一)
“Would rather be a jackal”— Vedāntins’, Buddhists’ and Jains’ Criticism of Nyāya-Vai?e?ika concept of liberation(加藤隆宏)

13:40-15:10
主持人:何建興
《長阿含經》梵、巴、漢本之比對——以《布咤婆樓經》為例(越建東)
漢譯《增壹阿含經》與大乘佛教(關則富)
Nirvā?a and Tathatā in the Yogācāra Texts: The Bodhisattva’s Adaptation of the ?rāvaka-Path(宗玉媺)

15:30-17:00
主持人:黃柏棋
A Transnational Ramayana: Visualizations and Values of an Ancient Epic in Contemporary Media (Patricia Haseltine)
Raajneeti (a 2010 Indian political thriller film): a Modern Adaptation of the Ancient Indian Epic, The Mahabharata.(楊薇云)
An Examination of Mythic Rasa Images in Mani Ratnam’s Film Raavan (2010)(劉季音)

11月10日
9:30-10:40
主持人:孫晶
如何閱讀漢譯佛典?對于傳譯策略的初步反省(耿晴)
近代基督教圣經翻譯與古代佛經早期翻譯之比較初探(朱慶之)
11:10-12:00
綜合討論

6、「2012文化的軌跡:文化治理的想象與實證」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2年11月8至9日(周四至周五)
地點: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教研大樓10樓國際會議廳(新北市板橋區大觀路一段59號)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
內容簡介:本研討會已公布接受發表論文名單:
Hybrid Cultures in Fluid Cities – The Modernising African Subject in Urban Dysfunctionalism (Chan, Stephen)
The Crisis of Creativity in a Free Market Creative Economy: Emergent Strategies for Resistance in Europe and Asia (Hui, Yuk, & Wong, Ashley)
Developmental State and Cultural Policy (Lee, Hye-Kyung)
Art Museum Shop with an Educational Role: A Study of Learning within the Tate Shop (Li, Chieh-Yu)
Organisational Transformation of Public Art Museums in South Korea (Lim, Jade Keunhye)
ReOrienting Cultural Policy: Contending Values and Powers in the Field of Taiwanese Cultural Governance (Liu, Jerry C. Y.)
Quantitative Criteria and National Subsidy: The Israeli Model of Subsidy of the Repertoire Theatre Institutions and its Results (Ronen, Diti)
文明化與奇魅化:當代文化治理的內蘊沖突(王志弘)
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與北京798藝術區的創新策略比較(王宜琴)
從文化產業到文化創意產業——臺灣文化政策的產業化變遷分析(1994-2011)(古淑熏)
博物館年報初探(吳宣頤)
美術館觀眾生活型態與賣店商品選購因素相關性之研究(李俊毅)
博物館實踐少數群體文化權利的想象與挑戰(林頌恩)
我國文化法制的規范模式(林依仁)
從「文化治理」角度看數字典藏計劃:以「數位島嶼」為例探討(城菁汝)
「它山之石,可以攻錯」:由日、韓二國經驗談文化基本法(姚信安)
文化正義的困境及其超越之可能性(倪婉萍)
藝術介入了空間?還是生活?——文建會「藝術介入空間」在臺南漁村的比較研究(郭一勤、林雅齡)
在地面上的空軍——空軍三重一村的集體記憶與再現(陳菀苓)
美術館教育展之家庭觀眾參觀行為研究——以北美館探索藝術展「KoKo自然」為例(陳苡竹)
從少數群體權利談臺灣原住民傳統領域之定位(張宇欣)公私協力關系中非營利組織公共課責議題之研究:以臺北市文化基金會為例(張玉漢)
畫中倩影——博物館學生觀眾如何利用Google協作平臺建構畫中女性形象(張幸真)
現代都市聚落的離散與接枝——由小區再生觀點談臺南中西區的空間權力再書寫(黃淑俐)
以文化之名:探討當代都市奇觀的動員與矛盾(黃微容)
戰后臺灣文化治理的文化轉向與批判——從文化政策與文化基本法制訂之初探(廖凰玎)
地方文化基金會制度的法律爭議探討——以政府對于臺北市文化基金會的藝文補助與行政委托問題為例(盧建志)
嗅覺感官應用在展覽之探討(嚴守賢)

與會論文得以中文或英文撰寫,論文字數中文以10,000至15,000字為原則,英文則以8,000至10,000字為原則。論文格式參考CMS(作者——年代)撰稿體例。論文摘要通過審查者請于2012年10月15日前繳交論文全文電子文件,論文全文不得為已出版者,文責自負,本會不額外提供稿酬。

※本研討會預定于10月上旬公布議程并開放報名,敬請留意官網訊息。

7、「宗教的身體觀」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2年11月10日(周六)
地點:輔仁大學濟時樓9樓國際會議廳(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0號)
主辦單位:輔仁大學宗教系
內容簡介:暫訂議程
9:05-9:55
【專題演講】
主持人:陳德光(輔仁大學社科院院長)
拉內與若望保祿二世的身體神學(武金正,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教授)

10:10-12:10
【第二場:傳統宗教的身體觀(一)】
主持兼評論人:楊儒賓(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藏傳佛教中的身體觀與轉世關系(劉婉俐,華梵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佛道交融視域下的道教身體觀——以重玄學派為中心(林永勝,臺灣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道教符咒法術的身體觀——以《道法會元》為核心(鄭志明,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教授)

13:10-15:00
【第三場:傳統宗教的身體觀(二)】
主持兼評論人:房志榮(輔大神學院教授)
Seven notes about the Christian conception of the body (Gianluca Falconi, Department of Theology and Philosophy, Sophia University Institute)
The Body of Mary: Workshop of the Incarnation, Mirror of God’s Beauty, Synthesis of Creation(余哲安,輔仁大學意大利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默觀道之美——古琴與身心靈生命轉化的靈修(陳德光,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教授)

15:15-17:05
【第四場:多元文化的宗教身體觀】
主持兼評論人:蔡怡佳(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
肉身空間與救贖展演——「普渡」/「普化」的「圣顯劇場」(王鏡玲,真理大學宗教文化與組織管理學系副教授)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思想中的女性身體觀——對臺灣外勞家庭女看護工的省思(魏嘉華,輔仁大學統資系助理教授)
希爾德加.馮賓根(Hildgard von Bingen)作品中的身體觀點(黃渼婷,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8、第三屆漢學與東亞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2年11月10至11日(周六至周日)
地點:東海大學人文大樓茂榜廳暨H103、H104教室(臺中市臺中港路3段181號)
主辦單位: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
內容簡介:議程
11月10日(周六)
9:20-11:40
主持人:徐興無
文字訓詁與發凡起例:經典釋讀的兩大基本技術(徐興無)
討論人:毛慶
南宋詞壇的復雅之風與三家《和清真詞》(鞏本棟)
討論人:樸順哲
《四論〈昭明文選〉分三體七十六類說》提要(李立信)
討論人:鞏本棟
與活的中國面對面:魏理與中國文化人的交往及其意義(程章燦)
討論人:陳俊啟

13:20-15:10
H103教室
主持人:李立信
文章學的對話:沈德潛《唐宋八家文讀本》與日本賴山陽增評本對讀雜記(曹虹)
討論人:李立信
萬歷年間曹學佺在金陵詩社的活動與影響(許建昆)
討論人:徐興無
戴震《詩經》的淫詩觀研究(樸順哲)
討論人:曹虹

H104教室
主持人:毛慶
當代中國的詭謀文化(王彬彬)
討論人:許景昭
「反向超越」的「集大成」之作:余國藩紅學研究考論(張惠)
討論人:程章燦
中國現當代文學學術史構建芻議:以「五四」文學的學術史探討為中心(張光芒)
討論人:林香伶

15:30-17:50
H103教室
主持人:程章燦
論宋代楚辭研究思想(毛慶)
討論人:劉榮賢
評點與明清小說(許景昭)
討論人:張惠
通信使筆談唱和集以及使行錄所表現的書籍談話樣相(具智賢)
討論人:具仕會
《老樸集覽》研究(樸庸鎮)
討論人:崔南圭

H104教室
主持人:鞏本棟
大陸文學視野中的臺灣文學:以大陸《中國文學史》著述為中心的考察(吳俊)
討論人:許建昆
即景會心:論李叔同詩作的美學與實踐(羅文玲)
討論人:王彬彬
共譜生命的韻律:論沈從文四○年代散文對大自然音籟的審美追求(邱苑妮)
討論人:張光芒
近代詩話外一章:南社詩話史之建構與研究(林香伶)
討論人:羅文玲

11月11日(周日)
8:30-10:20
H103教室
主持人:崔南圭
曾國藩論勤與謙(周欣展)
討論人:李芳瑜
香港之疫災(蕭國健)
討論人:馬桂綿
論楊貴妃及唐代女子肥碩之說(賴慶芳)
討論人:邱苑妮

H104教室
主持人:賴貴三
域外漢籍與《文選》研究:以日本蓬左文庫所藏孤本曾原一《選詩演義》為例(卞東波)
討論人:黃繼立
駱賓王詩歌之探討(白承錫)
討論人:陳明鎬
關于開化期韓中文人交流的一局面:以朝鮮文人金昌熙和袁世凱等交流為中心(金奎璇)
討論人:樸庸鎮

10:40-12;30
H103教室
主持人:劉榮賢
韓國朝鮮王朝易學綜論(賴貴三)
討論人:具智賢
魏晉「擬圣」觀念背后的思想史意義(劉榮賢)
討論人:周欣展
南粵文化與越南文化(馬桂綿)
討論人:賴慶芳

H104教室
主持人:蕭國健
《上博楚簡·周易》與《馬王堆帛書·周易》中「蒙」「需」「訟」卦的文字書體比較(崔南圭)
討論人:申忠均
Aston本《鄰語大方》的特異漢字語(申忠均)
討論人:金奎璇
關于朝鮮后期李元默的燕行以及《行臺漫錄》(具仕會)
討論人:蕭國健

14:00-15:50
H103教室
主持人:羅文玲
老子丹道解:白玉蟬《道德寶章》中的丹道思想(劉見成)
討論人:賴貴三
「此心光明」:陽明學以「日」喻「心」的隱喻原型(黃繼立)
討論人:劉見成

H104教室
主持人:白承錫
《史記》中戰國策士模式之建立與呈現(李芳瑜)
討論人:莫云漢
右腦與中國文字之初探(莫云漢)
討論人:吳俊
詩話體制演變中的一種考據特色(陳明鎬)
討論人:白承錫

15:50-16:50
【綜合座談】
漢學與東亞文化研究的過去、現在、未來
主持人:劉榮賢

9、 日記與社會生活史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2年11月16至17日(周五至周六)
地點: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圓形劇場(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
內容簡介:暫訂議程
11月16日
9:10-10:10
主持人:呂理政(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由日記資料看晚清北臺的社會生活(許雪姬,中研院臺史所研究員)
與談人:林瑞明(成大歷史系教授)
日治時期臺灣人的家族生活與家族法:一個法律與社會觀點的考察(曾文亮,中研院臺史所助研究員)
與談人:陳世榮(央圖臺灣分館參考組編輯)

11:00-12:30
主持人:李瑞騰(臺灣文學館館長)
從杜潘芳格日記探其角色扮演與自我實現(劉維瑛,臺灣歷史博物館助研究員)
與談人:陳昌明(成大中文系教授)
遙遙歸鄉路:臺灣人返鄉前后的生活(何鳳嬌,國史館纂修)
與談人:陳翠蓮(政大臺史所教授)

14:00-15:30
主持人:陳恒安(成大歷史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從宗教儀俗到文明生活:日治時期臺灣人日記中的宴會與社交活動(曾品滄,臺史所助研究員)
與談人:顏杏如(臺大歷史系助理教授)
從日記看日治時期臺灣人飲食營養觀念的變化(李力庸,中央大學歷史所教授)
與談人:陳玉箴(高雄餐旅大學臺灣飲食文化產業所助理教授)

15:50-17:20
主持人:李若文(中正大學歷史系教授)
青年的逸樂與焦慮:陸季盈日記中日治時期休閑生活的考察(謝仕淵,臺灣歷史博物館副研究員)
與談人:林玫君(臺師大體育系教授)
體育活動與地方社會:以日治時期臺灣人日記為中心(林丁國,政大歷史所博士)
與談人:王建臺(長榮大學運動休閑管理系教授)

17:20-17:50
主持人:鍾淑敏(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人物史料數字加值系統之建置:以臺灣日記知識庫和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為例(王麗蕉,中研院臺史所檔案管主任)

11月17日
9:00-10:30
主持人:施懿琳(成大臺灣文學系教授)
日常生活中的賭博(陳文松,成大歷史系助理教授)
與談人:李衣云(政大臺史所助理教授)
凝視李香蘭:1941年臺灣人的追星潮(楊麗祝,北科大文化事業發展系副教授)
與談人:鄭梓(成大歷史系教授)

10:50-12:20
主持人:陳靜寬(臺灣歷史博物館副研究員)
過新年:從傳統到現代節慶生活的轉化與交錯(1890-1930)(林玉茹,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與談人:陳鴻圖(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從《黃旺成先生日記》看蔡蓮舫的社會活動與家庭生活(李毓嵐,中興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與談人:廖振富(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所所長)

13:40-15:10
主持人:薛化元(政大臺史所所長)
資本主義與臺灣農村:日治時期臺灣肥料消費的事例(高淑媛,成大歷史系副教授)
與談人:呂紹理(政大歷史系教授)
臺灣地方社會教育團體成員的日常參與(1936-1941):以臺史博館藏陸季盈日記為例(陳怡宏,臺灣歷史博物館助研究員)
與談人:何義麟(國北教大臺灣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15:30-17:00
主持人:許雪姬(中研院臺史所研究員)
從籾山衣洲日記(1899-1904)看日治初期在臺日人的角色定位(許時嘉,中研院博士后研究)
與談人:黃美娥(臺大臺文系教授)
日治初期在臺日人社會的形成(鍾淑敏,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與談人:黃紹恒(交大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院教授)

17:00-17:30
【綜合討論】
討論人:許雪姬、呂理政、陳恒安、林瑞明

10、第七屆國際暨第十二屆全國清代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2年11月17至18日(周六至周日)
地點:國立中山大學圖資大樓11樓國際會議廳(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及清代學術中心、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內容簡介:議程
11月17日
10:40-12:00
【院士講座】
曹學研究及其與紅學、清史的對話(黃一農,中研院院士)
主持兼引言人:胡曉真(中研院文哲所所長)

13:30-15:00
【A場地】
主持人:戴景賢(中山中文系教授)
清代《詩》《易》互證會通的學術意義與價值(黃忠天,高師大經研所教授)
清.顧棟高《春秋大事表.春秋晉中軍表》證補(黃圣松,樹德科大通識中心副教授)
明末清初穆斯林學者王岱輿著作的經學運用探論(楊晉龍,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
姚際恒「曲禮」述評(劉文強,中山中文系教授)
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胤征〉篇考辨闡義補釋(蔡根祥,高師大經研所教授兼所長)

【B場地】
主持人:王次澄(中央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
陳景云校注《絳云樓書目》探究(王國良,臺北大文獻所教授)
三好:清代文人畫像觀看的一個側面(毛文芳,中正中文系教授)
題畫王昭君與清詩之新變──以宋人題畫昭君為參照(張高評,成大中文系特聘教授)
〈清代文人與花木——以張英、高士奇詩文為例〉(盧慶濱,倫敦大學中文暨內亞系教授兼主任)
人心想望與文學表述:《聊齋志異》「葉生」故事析論(謝明勛,中正中文系教授)

15:30-17:00
【A場地】
主持人:楊晉龍(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
生活在「他齋」:論陳夢林纂修《諸羅縣志》的特色暨其在清代臺灣方志書寫中的價值與意義(江寶釵,中正臺文所教授)
余蕭客編年事輯(陳鴻森,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
李慈銘對干嘉學者的評論(蔡長林,中研院文哲所副研究員)
翁方綱五經附記稿本綜論(賴貴三,臺師大國文系教授)

【B場地】
詞學尊體芻論──以清詞尊體為中心(木齋,吉林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山中文系客座教授)
〈《清代詩文集匯編》之詞學價值〉(王偉勇,成大中文系教授兼通識中心主任)
翁方綱藏蘇軾「天際烏云帖」與十九世紀朝鮮「東坡熱(衣若芬,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鄭板橋的懷古詞研究(徐照華,中山醫大臺文系教授)
從「性情而發」到「詞心醞釀」──清代詞論中主體性的建構(黃雅莉,竹教大中語系教授兼主任)
清代評《夢窗詞》的「才、力」辨(潘麗珠,臺師大國文系教授)

1月18日
8:30-10:00
【A場地】
主持人:待邀請
袁仁林丹道思想研究(林文欽,高師大國文系教授)
續法《楞嚴經勢至念佛圓通章疏鈔》對華嚴思想之運衡――以持名念佛與五教判為核心之考察(陳劍锽,屏教大中語系教授)
清代中期話本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徐志平,嘉大中文系教授兼教務長)
仇注杜詩人名補考(蔡振念,中山中文系教授)
晚清小說海外華人群像析論(蔡雅熏,臺師大應華系教授兼主任)

【B場地】
《漢英潮州方言字典》的音系及其相關問題(張屏生,中山中文系教授)
劉家謀《操風瑣錄》對錢大昕「古無輕唇音」之證補(許長謨,成大中文系教授)
琉球通事書《廣應官話集》所反映的學問體系與其本地化特點(木津佑子,京都大學文學研究科教授)
論潘耒《類音》的音學思想與設計理念(王松木,高師大國文系教授)
華館笛風──試論《袖海編》反映的18世紀長崎唐館(林慶勛,中山中文系榮譽教授)

10:20-11:50
【A場地】
主持人:蔡振念
乾隆三大家:袁枚、蔣士銓、趙翼不同文史成就之探討(王建生,東海中文系教授)
《詩義固說》研究(張健,臺大中文系教授)
清詩話:歷史詩學的繁盛及其完成(張寅彭,上海大學中文系教授)
趙翼「魏收舞文說」衍析(林晉士,高師大國文系教授兼主任)
《人間詞話》「氣象」說── 創造性的模糊思辨(蘇珊玉,高師大國文系教授)

【B場地】
主持人:王璦玲(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
論清代神韻、格調、性靈三大詩論派別對越南十九世紀漢詩理論的影響(阮廷復,胡志明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兼主任)
清初宜興派八股文批評述略──以豐義儲氏為討論中心(陳水云,武漢大學中文系教授)
王文誥《蘇詩總案》作品編年辨誤舉隅(彭文良,重慶大學中文系講師)
從「福建」看近代臺/日/中漢詩文的交涉與互動意義──以《送米溪先生詩文》為分析場域(黃美娥,臺大臺文所教授)
論東吟社的浙地因子(龔顯宗,中山中文系教授)
李景星《史記評議》探析――以武將相關篇章為考察中心(蔡忠道,嘉大中文系教授兼主任)

11、杜維運教授追思紀念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2年11月22日(周四)13:20-17:30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會議室(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議程
13:40-14:20
【主題演講】
孤詣摶成傳世書──試論杜師的史學思維(古偉瀛,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14:20-15:00
沐風聽濤憶杜公──對〈西方史學輸入中國考〉的幾點發想(陳建守,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

15:20-16:00
遙遠的參照──秦漢與羅馬帝國(邢義田,中央研究院院士)

16:00-17:30
【綜合討論】
主持人:陳弱水(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院長)

※本研討會預定于11月上旬公布于臺大歷史系官網,并開放網絡報名,敬請留意臺大歷史系網站訊息。

12、第七屆輔仁大學國際漢學研討會:俄羅斯漢學對認識中國的貢獻
時間:2012年11月23至24日(周五至周六)
地點:輔仁大學倬章樓4樓圣保祿廳(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0號)
主辦單位:輔仁大學華裔學志漢學研究中心、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德國奧古斯丁華裔學志研究院
內容簡介:11月23日
9:50-12:00
【專題一:俄羅斯漢學與中國形象】
主持人:曾淑賢
俄羅斯漢學:過去與現在(閆國棟)
Manchu Studies in Russia in the 18-19th Centuries (Tatiana Pang)
回應人:Vladimir Maliavin, Daniel Mark McMahon

13:30-16:50
【專題二:俄羅斯漢學與中國文學暨文獻學】
主持人:李哲賢
俄羅斯漢學中的中國文學研究:過去與現在(李哲賢)
The Contribution of Russian Sinologists to the Study of Medieval East Asian Scripts (Dmitry Khudyakov)
History and Achievements of Russian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Classics (Maxim Korolkov)
回應人:林英津、柳若梅

11月24日
9:40-12:00
【專題三:俄羅斯漢學與宗教研究】
主持人:張省卿
Russian Research on Orthodox Mission in China: Past and Present (Shubina Svetlana)
Research on Chinese Taoism in Russia: From the Past to Present (Sergey Filonov)
回應人:Piotr Adamek,張超然

13:30-15:30
【專題四:俄羅斯漢學與中國哲學】
主持人:Valentino Castellazzi
Characteristics of Russian Research on Chinese Philosophy (Alexander Lomanov)
Nikolai Sommer (1824–1847): The First Researcher of Neo-Confucianism in Russia (Dmitry Martynov)
回應人:Umberto Bresciani

15:40-17:50
【專題五:俄羅斯漢學與邊界考據】
主持人:Jacques Kuepers
Research on Diaspora of Chinese in Russia during the Soviet Period (Malenkova Anastasia)
Russian Contribution to Archeology of Border Territories of Russia and China (Sergei Alkin)
回應人:Alexander Pisarev

※本研討會已開放在線報名,有意報名者請徑至華裔學志漢學研究中心官網(www.fjac.fju.edu.tw)

13、2012南島民族國際會議「潮浪譜寫共鳴——臺灣原住民與南島民族的心靈會遇與歷史記憶」
時間:2012年11月27至28日(周二至周三)
地點:國家圖書館文教區3樓國際會議廳(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合辦單位:國家圖書館;承辦單位:臺灣太平洋研究學會
內容簡介:
議程
11月27日
9:30-10:10
【專題演講】
Connecting Moana: Communities of Common Interest from Taiwan to Rapanui (Easter Island)(Paul D’Arcy,澳洲國立大學文化歷史及語言學院教授)

10:30-12:00
【心靈潮浪——太平洋敘事藝術之異聲共鳴】
主持人:浦忠成(Pasuya Poiconu,考試院考試委員)
發表人:Jon Tikivanotau Jonassen(夏威夷楊百翰大學教授)、黃心雅(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教授)、Arthur Leger(菲律賓東亞牧靈學院主任)

13:00-14:20
【歷史共鳴——戰爭、殖民經驗與和平創造】
發表人:Paul D’Arcy(澳洲國立大學文化歷史及語言學院)、黃智能(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與談人:蔡政良(Futuru Tsai,臺東大學公共文化與事務學系)

14:20-16:00
【潮浪映像──觀看.思索.行動】
主持人:馬紹.阿紀(Masao Aki,原民臺臺長)
與談及影片放映:
龍男.艾薩克克.凡亞思(Lungnan Isak Fangas,阿美族,電影導演)
張淑蘭(Si Yabosokanen,達悟族,紀錄片導演)
張俐紫(Cerise Phiv,臺灣太平洋研究學會/e人籟紀錄片導演)

16:20-17:10
【大洋之風──紀念甘易逢神父】
主持人:高明瑞(文藻大學副校長、臺灣太平洋研究學會理事長)
發表人:魏明德(Benoit Vermander,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臺北利氏學社學術主任)、Rosa Orti Mateu(西班牙穆西亞大學宗教學系教授)

11月28日
9:20-10:40
【原住民歷史研究之共鳴與改寫】
主持人:高德義(Janubark, Teh-I Kao,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
發表人:Morgan Tuimalealiifano(斐濟南太平洋大學社會科學院教授)、Bondan Kanumoyoso(印度尼西亞大學歷史系教授)、Yedda Palemeq(荷蘭萊頓大學歷史系)

13:00-15:00
【新生代學者暨世界南島研究成果發表】
主持人:童元昭(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臺灣大學太平洋研究中心主任)
發表人:巫培誠(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Fabrizio Bozzato(Tamkang University)、洪湘云(Vavauni Ljaljekenang,國立臺東大學南島文化研究所)、張至善(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與資源學系博士班)、陳韻帆(國立成功大學建筑研究所博士班)

15:20-16:00
【專題演講】
Ms.Theresa C. Arriola(太平洋藝術節2016籌備會主席)

16:00-17:20
【綜合座談:朝向跨越與共鳴的太平洋研究視界】
主持人:孫大川(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主任委員)
與談人:Max Quanchi(斐濟南太平洋大學社會科學院教授)、郭佩宜(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臧振華(臺灣太平洋研究學會副理事長、中研院社科中心考古學研究專題中心執行長)

14、海洋、空間意識與文化交會——第二屆輿圖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2年11月27日至29日(周二至周四)
地點: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北棟3樓第一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清華大學歷史所
內容簡介:9:10-10:10
【專題演講】
主持人:謝國興(中研院臺史所研究員兼所長)
講題待定(馮明珠,故宮博物院院長)

10:30-12:30
主持人:謝國興
長城輿圖與長城遺址調查(李孝聰,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與談人:徐泓(東吳大學歷史系教授)
水利署典藏日治時期圖資之評介與運用(顧雅文,中研院臺史所助研究員)
與談人:林春吟(京都大學人間環境學研究科博士)
天涯若比鄰——記美國國會圖書館所藏中文古輿圖(林天人,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研究員)
與談人:李孝聰

13:30-15:30
主持人:徐光臺(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awangdui maps: A reassessment(Alexei Volkov(瑯元),清華大學歷史所副教授)
與談人:Joe Dauben
Maps, Space and Place: Mathematics, Land Surveying and Cartography from the Maps at Fangmatian and Mawangdui to Matteo Ricci’s Mappa Mundi. (Joe Dauben,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與談人:瑯元
Surveying the Coast: Theory and Practice as reflected in mathematical sources and maps (Andrea, Breard, University of Lille1)
與談人:Angela Schottenhammer(University of Ghent, Belgium)

15:50-17:50
主持人:包樂史(Leonard Blussé, Prof. History Department, Leiden University)
Birth of New Perspectives through Integration of Origin Maps: In the Case of “Haedong cheguk ch’ongdo”(高橋公明,名古屋大學國際開發研究科國際協力專攻教授)
與談人:劉序楓(中研院人社科中心副研究員)
A Study on the Shapes of the Korea as an Insula in the 16th-17th Century European Cartography(吳一煥,韓國慶熙大學)
與談人:高橋公明
馮應京刻印“doi mappamondi piccoli”與利瑪竇《萬國二圜圖》考(徐光臺,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與談人:李紀祥(佛光大學歷史系教授兼人文學院院長)
9:00-10:00
【Keynote Speech】
主持人:劉翠溶(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特聘講座)
The Spatial Imagination: National and Local Perspectives(Peter Kees Bol(包弼德),Carswell Professor of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ivilizations, Director Harvard Center for Geographic Analysis)

10:20-12:20
主持人:李弘祺(清華大學歷史所講座教授)
Coastal and Maritime Spac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aps (Angela Schottenhammer)
與談人:賴進貴(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An Ignored Compressed Space: The Private Navigational Lore, the Early Global Integration, and the Recreation of the Chinese Concept of Transnational Space in 1500 and 1800 (Gang Zhao, Department of History, University of Akron)
與談人:鄭維中(荷蘭萊頓大學歷史學系博士)
Late Ming World-Mapping. Notes on the ‘Tianxia jiubian fenye renji lucheng quantu’ from 1644) (Achim Mittag, University of Tuebinggen)
與談人:石文誠(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13:30-15:30
主持人:王明珂(中興大學文學院院長)
《四川省四路關驛圖》考釋(覃影,西南民族大學旅游與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
與談人:王明珂
彩繪本滿漢文甘肅地圖考(盧雪燕,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副研究員)
與談人:林士鉉(臺北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從地圖看清代晉商的茶葉貿易路線(賴惠敏,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
與談人:覃影

15:50-17:50
主持人:范毅軍(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
光緒時期帕米爾界務問題探討——以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外交輿圖為例(陳維新,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助研究員)
與談人:張中復(政大民族系副教授)
晚清臺灣全圖與番俗圖的繪制初探(陳宗仁,中研院臺史所助研究員)
與談人:洪健榮(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Maps that Guide Your Airplane Pilot: Aeronautical Charts, 1909 – 2012(Ralph E. Ehrenberg,美國國會圖書館地圖部主任)
與談人:范毅軍

11月29日
主持人:宋兆霖(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研究員)
“Contrasted perceptions of maritime space in the mid-19th century: The Yale Maps and Western Hydrography”(Stephen Nicholas Guy Davies, Honorary Research Fellow,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s Centre of Asian Studies)
與談人:包樂史
Southeast Asian Routes and Place Names in the Yale University Chinese Navigational Map Book and Some Comparisons with Earlier Rutters(Geoffrey Wad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Singapore)
與談人:李弘祺(清華大學歷史所講座教授)
Kunlun Islands and Island as a Mountain Standing out from the Sea(Dorofeeva-Lichtmann Vera, CRNS-EHESS, France)
與談人:李弘祺

11:20-13:20
主持人:施添福(中研院臺史所兼任研究員)
海洋想象與臺灣治理:清代臺灣輿圖中的海洋意象(夏黎明,東臺灣學會)
與談人:湯熙勇(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從臺灣的鄰島到鄰國:地圖知識下巴布揚、巴丹群島的西班牙殖民拓展(李毓中,國立清華大學歷史所助理教授)
與談人:方真真(國北教大臺灣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1919-1920年臺灣霍亂疫情與世紀流感的時空交會——一個歷史GIS與量化史料的對話(郭俊麟,國立東華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與談人:劉士永(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11月29日
14:20-16:20
主持人:許雪姬(中研院臺史所研究員)
近代城市地圖與開埠早期上海城市空間的研究(張曉虹,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與談人:孫慧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河道變遷對區域聚落景觀之影響——以明清時期開封府地區為例(白璧玲,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GIS小組組員)
與談人:蔡泰彬(彰師大歷史學研究所教授)
清代黃河下游的治河政策與地貌變遷——十八世紀江蘇省河工檔案輿圖為中心的討論(鄭永昌,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副研究員)
與談人:蔡泰彬

16:40-18:40
主持人:黃富三(中研院臺史所兼任研究員)
Mapping out the China Sea(包樂史)
與談人:黃富三
B. Bort的海圖研究(翁佳音,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與談人:李毓中
耶魯大學所藏十八世紀中國航海圖的研究”(A Study of the 18th-Century Chinese Navigational Map in Yale University’s Map Collection)(李弘祺)
與談人:林天人

15、第四屆數字典藏與數字人文國際研討會
時間:2012年11月29日至30日(周四至周五)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霖澤館國際會議廳(臺北市徐州路21號)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數字典藏研究發展中心
內容簡介:

  由于國科會數字博物館計劃與數字典藏國家型計劃的大力推動,數字化儼然成為各典藏機構進行珍貴文化資產保存和展示的重要工具與方式。在此同時,由文化資產轉化而來的各種類型之數字資源亦不斷累積和擴展,一方面讓相關資源和信息可以更容易且更廣泛地被社會大眾所取用,另一方面也為知識的探究與創造開啟了更多新的可能性。

  在數字科技與信息分析技術的協助下,主題多元、數量龐大、且來源分歧的數字典藏資源,不僅可以跨越機構邊界、甚至國界而連結整合,更可以進行跨文本、跨主題、跨領域的數據分析及關聯性建立。透過數字資源的大規模聚合,及可自由調整的數據串連方式,使得隱含在數據中的多重脈絡、和經由脈絡串連產生的現象和集體意義,能夠被發現和被觀察。而該如何解讀及詮釋這些脈絡、現象和意義,又該如何找出值得進一步探究的議題,則有賴人文研究者的眼光。

  數字人文是運用信息技術處理人力所無法處理的數據量,企圖從中尋找出尚未被觀察到的現象,并發掘出新的研究材料、新的研究議題、和新的研究取徑;在此過程中,需要信息科技與人文視野的不斷互動,兩者缺一不可。而數字典藏所累積的龐大資源,正是數字人文在臺灣發展的重要基礎與能量。

  本研討會將邀集人文研究者與信息學者共同討論希望信息技術能夠提供人文研究者什么樣的分析工具與研究環境,而人文研究者又能藉此進行什么樣的意義發掘與議題探討,期待能為數字人文找出新的研究方向與觀點。

會議信息
時間:2012年11月29至30日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霖澤館 國際會議廳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數字典藏研究發展中心
會議網址:http://www.dadh.digital.ntu.edu.tw/
活動報名:預計于2012年11月1日開放在線報名系統
聯絡電話:02-3366-9847
Email:digital@ntu.edu.tw

會議主題:本研討會之探討主題,包含(但不限)以下領域:
·數字文獻的建置及其在人文研究的應用
·歷史信息擷取與分析
·應用于人文研究數字文獻的信息科技,如數據探勘、社會網絡分析、可視化、圖像化等
·地理信息系統GIS在人文研究的應用
·其它信息科技與人文研究議題的結合

16、「2012近世意象與文化轉型」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2年11月29至30日(周四至周五)
地點:國立中正大學文學院國際會議廳(嘉義縣民雄鄉大學路168號)
主辦單位:中正大學中文系
內容簡介:
◎專題演講
(美)伊維德 中國文學史中之物質技術與斷代
(美)浦安迪 由訓詁附注至文本主體:古典評注文字轉成思想與文學的主軸數據

◎論文發表
(美)尤德 介于小說與非小說之間:新發現的清初話本小說早期西譯以及其文體轉換問題
(美)郭劼 近世中國視覺文化與男性同性關系之想象
(日)大木康 明末「惡僧小說」初探
(日)船越達志 從金陵十二釵的形象多面性看《紅樓夢》的成書過程:以賈探春、史湘云、妙玉、李紈為中心
(新加坡)蕭馳 設景與借景:從祁彪佳寓山園的題名說起
(韓)崔溶澈 中國小說在朝鮮刊行與傳播的文化意義
(韓)李光哲 朝鮮近世漢文楹聯的來源與內涵
(港)陳國球 朱自清與現代中國文學批評
(大陸)夏曉虹 梁啟超家庭講學考述
(大陸)廖可斌 從天倫到人倫:晚明文學中的親緣關系書寫
(大陸)陳廣宏 近代文章學的成立與清末桐城派文論
(大陸)鄭利華 明代正德、嘉靖之際宗唐詩學觀念的承傳、演化及其指向
(大陸)張伯偉 東亞文學中杜詩典范的變異
(大陸)解玉峰 元曲雜劇后來的舞臺遺存
(大陸)陳文新 從《新石頭記》的典范重構看清末民初的文化轉型
(大陸)徐永明 湯顯祖戲劇在英語世界的傳播及研究
(大陸)萬新華 試論傳統美術史向現代美術史學之轉型
(臺)嚴志雄 魔鬼在細節中——王漁洋研究與「手抄本文化」
(臺)王鴻泰 明清的訊息傳播與媒體社會
(臺)陳韻如 奇幻真如-吳彬畫風與晚明文化
(臺)簡錦松 1937年臺灣精英陳逢源眼中的中國近世意象
(臺)金培懿 奇異趣·情義理·人間道:由《譚海》、《淞北夜譚》論日本吉士佳人典范之近代轉型意涵
(臺)范宜如 「物」體系:晚明筆記體著作中的物質書寫及地方知識
(臺)侯雅文 朱祖謀詞之節慶書寫(待定)
(臺)王學玲 清順治、康熙前期京師詩壇的盛世話語-以北籍仕清文人群體為考察
(臺)潘少瑜 海上繁華:《紫羅蘭》半月刊的時尚書寫與西方圖像
(臺)陳韻  經、史、小說之間的轉換、重構與詮釋:《東周列國志》的型塑考察
(臺)江寶釵 從日治時期臺灣全島詩人大會看臺灣詩社的轉型與時代意義
(臺)毛文芳 明清畫像文本抒情意涵的近世轉型
(臺)賴錫三 流變之道與文化常新:《莊子》的道體、主體、身體、語言文化之體的解構閱讀
(臺)汪詩佩 從「曲境」、「畫境」到「意境」:元雜劇《七里灘》與「富春山居圖」
(臺)江俊龍 臺灣客語話語權力的消長及書寫環境的發展:從民間故事的采集與整理實務中討論
(臺)張書豪 攻異端與息邪說:朱子的諸子學
(臺)林芷瑩 學派的復音:祁彪佳與劉宗周交游考論

17、第六屆臺南市哲學學會學術研討會「重探∑:開創思潮與跨越疆界」
時間:2012年12月1日(周六)
地點:國立成功大學光復校區修齊大樓26308教室(臺南市大學路一號)
主辦單位:臺南市哲學學會
內容簡介:
「影響的焦慮」——論鍾文音《情人的城市——我和卡蜜兒、莒哈絲、西蒙波娃的巴黎對話》(羅夏美,南臺科大通識中心副教授)
古老佛經與現代天文學宇宙觀的浪漫相遇——《長阿含?起世經》與《華嚴經》宇宙觀的科學想象圖景(趙東明,中研院文哲所博士后研究)
跨越時代與開創新局──日治時期臺灣鸞賦之書寫研究(1896-1915)(王淑蕙,南臺科大通識中心講師)
色彩存有學之初步建構──從臺灣客家色彩談起(郭正宜,高苑科大副教授)
論「臺原偶戲團」跨界交融的劇場創意(王淳美,南臺科大通識中心副教授)
傳統文學與現代養生:蘇軾涉醫詩中健康之方探析(南臺科大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18、2013戲曲表演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3年1月3至4日(周四至周五)
地點:中國文化大學曉峰紀念館國際會議廳(臺北市士林區華岡路55號)
主辦單位: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戲劇學系
內容簡介:
一、研討會宗旨:戲曲表演藝術是上個世紀以來崛起的戲曲研究領域。經過數十年的實踐,更多學者意識戲曲創作中愈來愈細致的分工要求。相對于西方戲劇在表演藝術上的探討,中國傳統戲曲在表演的研究上,仍有相當大的空間足資發展。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戲劇學系自成立伊始,即具有優良的表演傳統。無論師資或教學方向,亦多偏向以傳統戲曲訓練作為教學的堅實基礎,對于戲曲表演的實踐與教學方法亦有深刻體悟。近年來傳統戲曲的大環境不斷改變,表演藝術的表現型態愈趨多樣化。當前的戲曲舞臺已不僅止于固守傳統,在保有傳統元素之外,創作者大膽地將創意與理念注入戲曲以新的血脈與靈魂。眾聲喧嘩、百家齊鳴的呈現,我們深感戲曲的未來將有各式各樣的發展面向,亦足見戲曲表演藝術在理論的建立上將是趨勢所在。本研討會延續本系于2011年所舉辦的「跨越與實踐——2011戲曲表演藝術學術研討會」,并擴大為國際型研討會,將針對戲曲表演理論、實務及教育體系、導演理念、與舞臺美術等課題,邀請國內外在此領域已有多年研究經驗與成就并累積一定學術成果與聲望的學者,希望藉此機會發表學者個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外,亦能就此研討主題作深度的討論與意見交換,俾使討論更多元,使彼此的研究能更深化豐富,并擴大研究視野與國際觀。

二、研討會主題:戲曲表演藝術

三、研討會子題:
(一)戲曲表演理論與實踐
(二)戲曲劇本與導演構思
(三)近當代臺灣戲曲發展
(四)戲曲文化與高等教育
(五)戲曲舞臺美術的創作

本研討會已公布審核通過論文如下:
臺灣戲曲小劇場的實驗與跨越(侯云舒)
歌仔戲《狂魂》之改編書寫策略及其藝術特質(楊馥菱)
當代戲曲「話劇加唱」現象研究綜述(王俊彬)
《節婦吟》的戲劇性、主旨與版本比較(李漢臣)
「酸」書生與「丑」商賈——論宋元戲曲中書生與商賈類型角色的詼諧與科渾表演(張惠思)
論京劇武戲之套曲應用及昆班承演(林佳儀)
六十年來(1952-2012)海峽兩岸對梨園戲藝術教育的建構與轉變(曹珊妃)
論湖北地方小戲的生存空間與發展范式——以「陽新采茶戲」為中心的田野調查與研究(韓晗)
論戲曲藝術與高校校園文化的融合(姬可周)
重要時程
論文全文截止日期:2012年11月15日(四)

19、吳經熊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3年4月12至13日(周五至周六)
地點:文藻外語學院吳蘇樂教育中心
主辦單位:文藻外語學院吳蘇樂教育中心
內容簡介:吳經熊(1899-1986)是著名的法學家、文學家、翻譯家、駐梵蒂岡公使,曾參與中華民國法制之檗劃,包括〈憲法〉和〈民法〉起草,為二十世紀初中國和歐美法理學之會通、華洋文化交錯之知識分子代表。中年以后皈依天主教,不但獨力翻譯新約《圣經》全部,亦譯舊約之〈圣詠〉,法學論述也漸傾向圣多瑪斯精神,對中國法哲學思想和基督宗教神學有深刻研究,其哲學和法理學研究及宗教著作豐碩,成就斐然。晚年傾向從事文化整合融通的著述,如作英譯《老子道德經》、《自然法與基督文明》(The Natural Law and Christian Civilization),并以耄耋之齡著《哲學與文化》、及《內心悅樂之源泉》和《唐詩四季》等書。近年來吳經熊之法律哲學思想,又重新在中國大陸受到重視。

文藻外語學院獲香港中文大學之天主教研究中心協辦,將于2013年4月12日至13日舉辦一場國際研討會,歡迎國內及海外學者投稿,借用不同的學術專業觀點,以吳經熊為核心對象,從史學、哲學、法學、文學、宗教學、藝術、文化學和翻譯學等多重學科角度,進行討論交流。本籌備會業已征得吳經熊先生之幼子吳樹德教授發表一篇特約論文,介紹吳經熊博士與牟敦(Thomas Merton)書信來往的心靈神交紀要。

本研討會論文可用中文或英文發表,題材可包含以下各子題,惟不限此等子題:
吳經熊的法理思維
法理藝術
法學論著
自然法的主張
與何姆斯(O.W. Holmes)之心靈交流
吳經熊的哲理文化認知及見解
吳經熊之司法實務特色
吳經熊與《圣經》翻譯因緣
吳經熊之文學見解和視域
出使生涯和世情論述
吳經熊之哲學和宗教探索
跨越東西方文明的行誼和成就

請于2012年9月1日前提交論文摘要(中文或英文,不超過三百字,MSWord文檔)連同個人簡歷一份(含通訊地址和電話/傳真號碼),以電郵方式寄至「吳經熊國際學術研討會籌備小組」王志堅教授:90035@mail.wtuc.edu.tw。如獲接受,籌備組將發出正式邀請函。大會期間,發表人將獲食宿招待之禮遇。

20、第十三屆淡江大學「文學與美學」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3年5月17日(周五)
地點:淡江大學(新北市淡水區英專路151號)
主辦單位:淡大中文系
內容簡介:
一、主辦單位: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

二、會議日期:2013年5月17日(周五)

三、會議主題:「抒情與敘事」:「抒情」與「敘事」兩者,既涵蓋了人的內心和現實世界,也兼括了主觀的抒發與客觀的敘述。它們不但是文學與美學的領域里永遠的重要課題,更是現今中文學界的熱門議題。有見于此,本次研討會將它們規劃為雙主題,便是希望提供國內外的學者專家們一個極佳的學術平臺,在此互相切磋,交換心得,冀望能藉此更加豐富中國文學的研究成果。

四、會議發表人:公開征求國內外學者針對會議主題撰寫論文,本會議亦歡迎研究新銳來稿。

五、會議地點:淡江大學淡水校園

六、審查方式:投稿學者之論文題目及綱要,由籌備委員會邀請專家匿名審查,錄取者已于8月15日前通知,進行撰稿。

七、論文撰寫相關事項:
(一)、截稿日期:2013年3月1日前,繳交完整論文紙本及電子文件。
(二)、撰寫格式請至官網下載附件檔案。

八、聯絡方式:
(一)、稿件寄送e-mail: 600010226@s00.tku.edu.tw
(二)、聯絡人:喬書瑾小姐、葉人豪先生
(三)、聯絡電話:886-2-26252380,0934018956
(四)、傳真:886-2-26209930
(五)、聯絡地址:新北市淡水區英專路151號淡江大學中文系

21、第十七屆臺灣地理學術研討會暨黃朝恩教授榮退紀念研討會
時間:2013年5月18至19日(周六至周日)
地點: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師范大學地理學系
內容簡介:國立臺灣師范大學地理學系謹訂于2013年5月18-19日舉辦「第十七屆臺灣地理學術研討會暨黃朝恩教授榮退紀念研討會」,歡迎地理學相關領域的學者、專家與研究生報名參加。
本屆會議主題為「十二年國教下地理教育與環境教育的展望」,分七子題:(1)臺灣地理教育的回顧與展望;(2)國際地理教育的發展與借鏡;(3)環境教育、防災教育、海洋教育與永續發展;(4)十二年一貫地理課程的整合;(5)地理教育與小區資源的整合;(6)數字典藏與信息通訊科技融入教學;(7)其它地理教育相關議題。
本研討會邀請有興趣發表文章者于2012年7月31日前繳交500字以內的論文摘要(中、英文各一),大會將于2012年8月31日通知論文摘要審查結果,并邀請于本研討會發表論文,論文全文于2013年4月15日截稿。欲參加者請填寫報名表,并按時程將摘要與論文傳送至會議聯絡處。
會議重要時程:
論文全文截稿:2013年4月15日
論文發表日期:2013年5月18-19日

會議聯絡人:李宜梅助教
電話:02-77341652

22、第二十二屆詩學會議——緣情言志?終極關懷:詩與宗教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3年5月24日(周五)
地點:國立彰化師范大學白沙大樓五樓國際會議廳(彰化市進德路1號)
主辦單位:國立彰化師范大學中文系
內容簡介:
會議主題:詩學的研究與教學,是彰師大國文系創系以來的軸心。詩是宗教傳布的途徑之一,宗教意識往往也體現在詩中。茲為賡續研究成果,擬以「詩與宗教」為主題,舉辦「第二十二屆詩學會議――緣情言志·終極關懷:詩與宗教學術研討會」。

研討子題:
1、現代詩人/詩作的宗教信仰(含民間信仰)/信念
2、現代詩人/詩作的宗教情懷/情操
3、現代詩人/詩作的宗教追尋/實踐
4、現代詩人/詩作的宗教精神/意識/意味
5、現代詩人/詩作的宗教感/宗教體驗/宗教的解脫
6、其它

會議發表人:公開征求國內外學者針對會議主題撰寫論文,本會議亦歡迎研究新銳來稿。

會議地點:國立彰化師范大學白沙大樓五樓國際會議廳

報名日期:2012年11月15日(星期四)前,請先繳交所擬訂論文題目及提要(請至相關網址下載附件),以電子文件寄彰化師范大學國文系收,聯絡方式請見下文。

審查方式:投稿學者之論文題目及綱要,由籌備委員會邀請專家匿名審查,錄取者將于12月15日(星期六)前通知,進行撰稿。

論文撰寫相關事項:
(一)截稿日期:2013年3月1日前,繳交完整論文紙本及電子文件。
(二)撰寫格式請根據隨函所附之論文體例(請至相關網址下載)。

十、聯絡方式:
會議籌備召集人:胡瀚平、蔣美華
聯絡人:施宣妃
地址:500彰化市進德路一號彰化師大國文系辦公室
電話:(04)7232105-2612 傳真:(04)7211181
郵寄E-mail:t097970@cc.ncue.edu.tw

23、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50周年系慶活動——承繼與拓新:漢語語言文字學國際研討會
時間:2012年12月17日至18日(周一至周二)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新界沙田)
主辦單位: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內容簡介: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謹訂于2012年12月17日至18日舉辦「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五十周年系慶活動——承繼與拓新:漢語語言文字學國際研討會」。會議邀請超過一百名海內外專家學者,聚首一堂,交流最新之研究成果。討論范疇包括漢語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及語法學。于此四大范疇,本系邀得四位當代殿堂級大師作主題演講嘉賓,即主講文字學的裘錫圭教授、音韻學的丁邦新教授、訓詁學的蔣紹愚教授及語法學的貝羅貝教授(Alain Peyraube)。四位學術巨匠麇集香江,誠為近年國學界之盛事。

以下為四大范疇所屬之分題:
(一) 文字學:
1. 基于出土文字數據的語言學研究
2. 各類古文字資料研究
3. 近代漢字和現代漢字研究
4. 漢語和漢字關系研究
5. 漢字學理論研究

(二) 音韻學:
1. 漢語音韻學文獻研究
2. 漢語語音研究(實驗語音學、音系學、音韻學)
3. 漢語語音史研究
4. 中外漢語音韻學史研究
5. 漢語方言區域語音歷史演變研究
6. 潘重規教授、周法高教授漢語音韻學術思想研究
7. 方言音韻研究

(三) 訓詁學:
1. 傳統訓詁學專著研究
2. 訓詁方法及理論
3. 訓詁學的現代應用與價值
4. 訓詁學與傳世及出土文獻的研讀
5. 訓詁學與辭典編纂

(四) 語法學:
1. 現代漢語語法研究
2. 古代漢語語法研究
3. 漢語史研究(形態與句法演變、語法化與漢語類型學)
4. 方言語法研究

本研討會的籌委會成員包括馮勝利教授(主席)、張洪年教授、張雙慶教授、何志華教授(系主任)、沈培教授、萬波教授、黃耀堃教授、鄧思穎教授、潘銘基教授、張錦少教授、羅奇偉先生、黃正謙博士(秘書)

24、書寫中國翻譯史:第五屆中國譯學新芽研討會(The Fifth Young Researchers’ Conference On Chinese Translation Studies)
時間:2012年12月20至21日(周四至周五)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香港新界沙田)
主辦單位: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翻譯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為推動青年學者積極參與中國翻譯研究、促進學術交流,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翻譯研究中心自2004年起每兩年舉辦「中國譯學新芽研討會」,現擬于2012年舉行「第五屆中國譯學新芽研討會」,以「書寫中國翻譯史」為主題,邀請約二十位青年學者宣讀論文,并請四至五位翻譯研究知名學者進行講評。有關詳情開列如下:

主辦單位: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翻譯研究中心

贊助:宋淇翻譯研究紀念基金

會議日期:2012年12月20至21日(周四至周五)

會議地點: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

會議主題:以「書寫中國翻譯史」為主題,時期不限,重認真的個案研究或史料上的發掘和探討

會議語言:普通話及英文

申請資格:從事中國翻譯研究的助理教授、博士及碩士研究生

報名辦法:于2012年1月31日前提交申請表格及論文摘要(500字為限)。申請人通過第一輪評審后,須于7月31日前提交論文全文,并經第二輪評審通過后正式獲得宣讀資格。申請表格可于翻譯研究中心網頁(http://www.cuhk.edu.hk/rct/ts/young_conf.html)下載。

費用及津貼:研討會不設會務費,本中心為所有獲得宣讀論文資格的參加者提供往返原居地及香港之交通津貼(上限為港幣2,500元正),以及會議期間的住宿及膳食。

聯絡人:呂匯思小姐
電話:(852)3943-7385
傳真:(852)2603-5110

25、十九至二十世紀初翻譯與東亞現代化國際研討會
時間:2013年5月29至31日(周三至周五)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新界沙田)
主辦單位: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翻譯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本研討會旨在探討19至20世紀初翻譯與東亞各國現代化的關系。

  為應對西方勢力入侵的嚴峻挑戰,東亞各國在19至20世紀初開展一系列現代化改革,涵蓋軍事、政治、經濟、科技、醫療、法律、行政、外交、教育、文學以至傳媒等方面,帶來深遠影響,直接塑造了20至21世紀的「現代」東亞。

  現代化不等同于西化,但無可否認,19世紀西方在當時確被視為「現代」的象征,東亞各國在不同程度上透過學習甚至仿效西方來進行現代化改革。在引入與傳遞西方思想、理論、概念與實踐經驗的過程中,翻譯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本會議邀請學者自組小組或以個人名義,就以下或其它相關課題提交論文摘要,經會議籌備委員會篩選后在會議上宣讀論文:
·翻譯與「現代化」概念在東亞的推行
·翻譯在推動東亞各領域現代化過程中扮演的角色
·東亞現代化過程中輸入的西方譯作及其影響
·譯者、贊助人及東亞現代化翻譯活動中其它重要人物與機構
·經翻譯引進的西方思潮及知識在東亞現代化中的流播和應用
·其它國家及地區的翻譯活動對東亞現代化的貢獻

宣讀論文時間:每篇論文宣讀時間為20分鐘,答問時間10分鐘。每一自組小組時間為1小時30分,以3篇論文為限。

會議語言:普通話及英語。

報名程序:請將報名表與論文摘要在2012年9月30日前電郵至翻譯研究中心。

費用:會議不收取會議費。參加者須負責其交通及食宿費用。如有需要,可提出住宿補貼申請,由翻譯研究中心視乎會議預算及學者需要決定補貼金額。

官方網站:會議詳情、個人與小組報名表、交通、住宿及其它訊息請參見官網。

重要日期:
1.摘要提交截止日期:2012年10月31日
2.會議論文接受通告:2012年12月1日
3.注冊截止日期:2013年3月31日
4.會議日期:2013年5月29–31日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蒲城县| 台南县| 通江县| 嘉祥县| 花莲市| 祁门县| 瓦房店市| 平江县| 芮城县| 长寿区| 象州县| 汉源县| 德保县| 黄山市| 敦化市| 聊城市| 通榆县| 丽江市| 周至县| 五台县| 泰和县| 吴桥县| 如皋市| 田东县| 泸定县| 平罗县| 历史| 洞口县| 堆龙德庆县| 东乌珠穆沁旗| 五大连池市| 泗阳县| 台前县| 泰和县| 迁安市| 冕宁县| 武清区| 山东省| 尼木县| 正蓝旗| 上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