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法國“漢學三杰”之戴密微——海外漢學家見知錄之十

  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法國陷入二戰(zhàn)前后的泥淖之中,漢學研究全面停滯和倒退。首先是三位有影響的法國漢學大師先后棄世:社會學家葛蘭言因法西斯德國入侵,貝當政府賣國憂憤而死;歷史學家馬伯樂死于納粹集中營;文獻學家伯希和則在看到勝利曙光1945年去世。他們的辭世給處于鼎盛狀態(tài)的法國漢學造成了巨大真空。其次,二戰(zhàn)使中西溝通和人員往來受到障礙。二戰(zhàn)之后,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不承認這個屬于社會主義陣營的新生國家,對華進行封鎖禁運,客居中國大陸的法國漢學家悉數(shù)返回法國,中國留法的學者除古典文學專家和翻譯家李治華外也皆返國,聯(lián)系橋梁中斷,漢學研究已成無源之水,即使是法國漢學界最活躍的中國古典小說譯介也是如此。法國漢學的冷寂局面終于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前期出現(xiàn)轉(zhuǎn)機,1964年,戴高樂將軍率先打破西方對中國大陸的封鎖與中國建交。在戴高樂將軍領(lǐng)導的法國政府倡導下,兩國間的經(jīng)濟文化日益頻繁,漢學研究也在此時開始復蘇和重建,出現(xiàn)了四十年代以后沒有過的好勢頭:在漢學高等教育方面,除了已有的法蘭西高級研究院、巴黎國立現(xiàn)代東方語言學院、羅浮宮學校、里昂大學、波爾多大學外,又在巴黎第四大學、第七大學、第八大學、第十大學、巴黎高等師范學院、馬賽大學、普羅旺斯大學乃至一些中學也設(shè)立中文課程,培養(yǎng)中文人才。在研究機構(gòu)方面,法蘭西國家科學研究院擴充和新設(shè)一系列東方和中國學研究機構(gòu),如中國歷史與文學研究組、敦煌研究組、當代中國研究及資料中心、東亞語言所、華南及印度支那半島研究所、中亞地區(qū)考古:古代文化、環(huán)境與技術(shù)研究組、民族學及比較社會學研究所、國際問題研究所、喜馬拉雅學中心和道教資料中心等,成為繼法蘭西學院之后法國漢學研究的“國家隊”和主力軍。另外還有社會科學高級研究學校、法國中國學研究所、利瑪竇研究所等。法國漢學的復蘇與重建從而走向新的興盛期,當然與一些領(lǐng)軍人物的功績密不可分。這個時段新崛起的漢學代表人物有戴密微(PaulDemiéville)、謝和耐(Gernet,Jacques),白樂日(Balazs,Etienne),埃蒂昂布萊(漢名艾瓊伯,Etiemble,Rene)、卡爾騰馬克·馬克西姆(漢名康德謨Kaltenmark,Maxime)等。戴密微更是法國漢學二十世紀下半葉的杰出代表,與二十世紀以前的儒蓮、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沙畹并稱為“漢學三杰”,被法國漢學界譽為“我們的光芒”( 吳德明《保爾·戴密微漢學論文集·序》,巴黎,1982)
??????????????????????????????????????
  一、學術(shù)道路

  戴密微(Paul Demiéville,1894-1979)法國著名漢學家、佛學家、敦煌學重要學者,“二戰(zhàn)”后法國漢學界的帶頭人,法蘭西學院院士。他是法國漢學的奠基人沙畹的學生,和沙畹以及沙畹的另一位學生葛蘭言并稱為“法國漢學三杰”。戴密微一生由于漢學研究上的杰出成就,所獲榮譽極多:1951年當選金石美文學院院士,后來又獲得了比利時盧萬大學(Universite de Louvain)名譽博士、意大利羅馬大學(Universite de Rome)名譽博士、英國倫敦亞非研究學院(School of African an Oriental Studies)通信院士、英國亞洲研究學會(Association of Asian Studies)通信院士、英國科學院(British Academy)通信院士、日本東洋文庫名譽院士、日本科學院名譽院士等稱號。

  戴密微于1894年9月13日生于瑞士洛桑。其父在那里任醫(yī)學院教授。1914年從巴黎大學文學系畢業(yè)后,便于次年進入巴黎東方語言學院隨從沙畹(Edouard Chavannes,1865—1918)和烈維(Sylvain Lévi)學習漢語和梵文,同時學習日文。1919年,畢業(yè)于東方語言學院,1920年赴河內(nèi)法蘭西遠東學院工作。1921年6月至1922年1月間,戴密微由法蘭西遠東學院派遣赴中國考察,在北京居住了很長時間,對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1924年,他的第一部重要著作《〈彌爛陀王問經(jīng)〉的漢譯本》以長文的形式發(fā)表。這部著作對《彌爛陀王問經(jīng)》的漢文本與巴利文本進行比較研究,充分顯示了他在佛學和東方語言學方面的功力。1924-1926年被聘為廈門大學教授,擔任西方哲學、佛教和梵文的教學工作。他的學生、法國著名漢學家謝和耐在介紹其生平的文章中寫道:“他在那里開設(shè)形式極多的課程:法文、印度文明和佛教史、中國與西方國家的文化關(guān)系史、亞洲史,他在與中國同事們的交往中也學到了許多知識。”1925年12月,廈門大學成立“國學研究院籌備總委員會”,戴密微列名籌備委員,并參加了國學研究院章程的討論和修改。在廈大,戴密微結(jié)識了哲學系學生、后來成為法國東方學派重要成員的林藜光。林藜光(1902-1945),福建廈門人,1928年從廈大哲學系畢業(yè)后留校任文科助教,1933年到巴黎留學,成為戴密微的老師列維晚年的學生。林藜光逝世后,戴密微整理出版了他的重要遺著《正法念處經(jīng)》(譯注本),還文章。后來戴密微在《法國漢學研究史》中曾感慨道:“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給他造成貧困和對祖國的憂慮,終于客死于法國。他甚至已沒有可能使其國家承認自己已成了一位偉大學者,即在現(xiàn)代和科學基礎(chǔ)上,恢復中國研究佛教的生氣。”在廈大期間,戴密微還與時任哲學兼德文副教授的德國學者艾鍔風(即艾克Gustave Ecke)常有學術(shù)上的切磋。1926年11月,艾克與當時廈大國學研究院的張星、陳萬里一起到泉州訪古考察,發(fā)現(xiàn)開元寺東西兩塔有釋迦佛傳圖等宋代佛教雕刻數(shù)十幅,艾克拍攝了照片。后來,戴密微與艾克以這些照片為基礎(chǔ),對泉州雙塔的佛教圖像、雕刻及其歷史進行研究,合著了《泉州雙塔:中國晚期佛教雕刻研究》一書,于1935年在美國出版。

  1926年7月1日,戴密微離開廈門,前往日本橫濱就任日本東方日法研究所所長。旅日期間,戴密微受命主持編寫大型佛教百科全書《法寶義林》,并出版《〈大乘起信論〉真?zhèn)慰肌罚於怂诜鸾萄芯款I(lǐng)域中的地位。1930年回法國任教,返歐后入法籍,在巴黎高等研究學院和法蘭西研究院任。從1931年開始,戴密微先后執(zhí)掌教席于巴黎東方現(xiàn)代語言學院、巴黎大學(Sorbonne)和高等實驗研究學院第4系——歷史語言系,主持講授佛教文獻學和中國語言文學。1946年,馬伯樂死于納粹集中營,戴密微繼任法國最高學府法蘭西學院“中國語言與文學”講座教授,直至1964年退休。并同年接任法國東方學權(quán)威刊物《通報》主編。1962年,在他的領(lǐng)導下,翻譯、編輯、出版了《中國古典詩選》。1973年,在法國科研中心支持下,著手建立了專門研究敦煌手稿小組,直至1979年3月23日在法國逝世為止。

  戴密微是“二戰(zhàn)”后一個時期法國最有成就和最有影響力的漢學家,在國際漢學界也享有盛譽。1951年被選為金石和美文學科學院的普通院士,并于1959年擔任主席團主席,還是倫敦東方和非洲研究學院與英國科學院的通訊院士,日本東洋文庫和科學院的名譽院士。自1940年之后,不只是在法國,甚至在歐洲、美國以及日本等地,研究東方宗教科學的學者們,都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間接地受到了戴密微的熏陶。在他在諸多學生中,繼他之后成為法蘭西學院教授者,便有專門研究印度小乘佛教的安德烈·巴羅(André Bareau,1921—1993年)、漢學家謝和耐(Jacques Gernet)、專攻日本佛教文化的專家貝納爾·佛蘭格(Bernard Frank)。

  二、漢學成就

  戴密微精通多種語言,幾乎掌握并能夠熟練運用與漢學有關(guān)的一切語言:漢文、越南文、日文、梵文、藏文、俄文以及其他歐洲語言。治學范圍及其廣泛,涉及佛教文獻學、中國佛教史、歷史學和文學等范疇,著述極為豐富,專著、論文及書評約300余種。

  在漢學研究中,他最感興趣,最著力、成果也最豐碩的是佛教研究尤其是禪宗研究。以此為起點,向兩個方面拓展:一方面是中國思想史,從《莊子》及其注疏者開始直到18世紀的戴震等思想家,以及佛教與道教教義之間的比較研究;另一方面是與佛教研究有直接關(guān)系的敦煌俗文學研究,并拓展到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翻譯和研究。

  佛學研究??

  戴密微的中國哲學研究,以中國佛教研究尤其是禪宗研究成績最為卓著,也最為重要,可以說貫穿他的整個漢學研究,并成為他的整個漢學研究的靈魂。

  他的博士論文《那先比丘經(jīng)漢譯本研究》(《那先比丘經(jīng)》又名《彌爛陀王問經(jīng)》(1924年出版漢譯本),即梵文(Milindapa&ntilde;hā),在該經(jīng)的漢文本及其巴利文本之間作了比較研究,可以說是繼承了沙畹與烈維之遺風。《<大乘起信論>真?zhèn)慰肌罚?929年)一文,則顯示了他有關(guān)漢文經(jīng)典的博大精深知識。他在從事瑜伽師地論、阿毗達摩論等方面的哲學研究時,也下過很大的功夫。這些著作奠定了戴密微在他長期從事的佛教研究領(lǐng)域中的特殊地位,更確切地,是在佛教漢文資料領(lǐng)域內(nèi)的地位。在留居日本時,他擔任過根據(jù)漢、日文資料編寫的大型佛教百科全書《法寶義林》的主編,并于1929—1931年間出版了前三冊。其中發(fā)表的大量文章和條目都是佳作,特別是有關(guān)以佛教音樂“梵唱”以及有關(guān)“病”一詞為主題的兩文,更為名噪一時。1952年,他研究了敦煌寫本中有關(guān)吐蕃禪宗文書,由此而出版了《吐蕃僧諍記》一書,成為研究中世紀印度、吐蕃和中國中原佛學學者們的必讀著作。他在名著《吐蕃僧諍記》中,出色地論述了8世紀末漢僧摩訶衍同印度僧人蓮華戒在吐蕃王宮中的一次宗教大辯論,在書中他不僅發(fā)表了許多敦煌寫本(主要是巴黎國立圖書館第4646號伯希和敦煌漢文寫本,即《頓悟大乘正理決》)內(nèi)容,同時還結(jié)合各種資料,對這次宗教會議的來龍去脈,吐蕃諍會的歷史背景及其相關(guān)的各種問題作了深入研究。該書以其資料豐富、注釋詳盡而有見地受到學術(shù)界高度評價,被認為是一部評議該時期印、中佛教徒對寂靜主義爭論的不可多得的重要作品,為敦煌學、佛教學和藏學的代表著作

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吐蕃僧諍記》????

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吐蕃僧諍記》

  另外他還寫有幾篇有關(guān)中國禪宗之肇始的文章。除了論述《維摩詰經(jīng)》對中國文學、詩詞、思想的影響之外,戴密微先生也曾著手研究過與俗文學處于同等重要地位的佛教入冥界說。他對于佛教圖像、雕刻的知識,他對于佛教圖像、雕刻的知識,可見于他與美國埃克(G.Ecke)合著的有關(guān)泉州古雙塔的研究。1972年,發(fā)表了又一著名佛教著作《臨濟語錄》的法譯本。此外,他還寫有許多禪宗研究成果,如慧能的《六祖壇經(jīng)》(1944-1947)等。

  1945年起,他在巴黎大學(Sorbonne)和高等實驗研究學院歷史語言系,主持講授佛教文獻學,并于1972年,發(fā)表了又一著名佛教著作《臨濟語錄》的法譯本。此外,他還寫有許多禪宗研究成果,如慧能的《六祖壇經(jīng)》(1944-1947)等。在佛教研究上,戴密微還將其研究擴展到中國思想史,從《莊子》及其注疏者直到18世紀的一些思想家如戴震等人的研究,以及佛教與道教教義之間的關(guān)系研究。戴密微還關(guān)心佛教在中國的表現(xiàn)形態(tài),注意中國佛教在唐代、特別是在武后時代的歷史,尤其是佛學的印度資源,佛經(jīng)漢譯的真?zhèn)魏投U對詩詞的影響等問題。

  敦煌學研究

  這也是他的佛教研究有拓展開來的。他是沙畹及其弟子中對敦煌學作出重大成績并產(chǎn)生廣泛影響的漢學家。治學自研究敦煌經(jīng)卷始,繼之及于禪宗、禪意詩、文人詩。這方面的著譯有《中國古代詩歌選》、《敦煌曲》(與饒宗頤合作)、《敦煌白畫》、《禪與中國詩歌》、《中國文學藝術(shù)中的山岳》、《一個唐代民間詩人:王梵志》、書評專集《敦煌學近作》(1971)等。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還與王重民合作研究敦煌漢文寫本,1982年法蘭西學院又發(fā)表其遺作《王梵志詩附太公家教》。《一個唐代民間詩人:王梵志》則從文化學角度,探討這位在敦煌藏經(jīng)洞被發(fā)現(xiàn)的唐代民間詩人詩作,也是法國學者敦煌學研究中第一部文學專論,出版于戴密微去世后的八十年代初。

  其敦煌學的研究和成果主要有:上個世紀三十年代與王重民合作研究敦煌漢文寫本。1952年發(fā)表《拉薩宗教會議》(后改名《吐蕃僧諍記》)。書評專集《敦煌學近作》,1971年。與饒宗頤合作出版《敦煌曲》和《敦煌白畫》。 1982年法蘭西學院發(fā)表其遺作《王梵志詩附太公家教》。 論文集有《戴密微漢學論文選集》和《戴密微佛學論文選集》。

  中國古典詩歌研究??

  戴密微對中國文學極富鑒賞力,他的中國文學研究主要表現(xiàn)在跟他的佛教研究有直接關(guān)系的敦煌俗文學研究,以及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翻譯和研究。

  他從研究敦煌經(jīng)卷始,繼之及于禪宗、禪意詩、文人詩乃至整個中國古典詩歌研究。尤其是評介中國古典詩歌深入細致,推動了法國中國文學研究的發(fā)展。他主持編譯的《中國古詩選》(1962)是法國漢學家選編的第一部中國古典詩歌的總集,他為此撰寫的長序,也是第一篇中國古典詩歌通論。此書的編譯匯集了法國漢學界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主要力量,一代名家戴密微、安德列·達夢(Damon,Francis-Yves),后起之秀桀溺、吳德明、儒伯,以及華裔學者李治華、梁佩貞等皆參加了編譯,可以說是法國漢學界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實力的一次展示,在法國的中國古典文學流播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中國古詩選》選譯了上自《詩經(jīng)》下到清代374首詩詞,共204位中國古代詩人的作品。書前有戴密微寫的一篇“導言”,以詩一樣的語言和火一樣的激情評介了中國古典詩歌的特征和價值:中國古典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是嚴謹?shù)摹⒕傻模念}材與自然界緊密相連。你們會隨時透過那些含義始終是具體的詞語,發(fā)現(xiàn)中國浩瀚無垠的疆土、與人類相適應的宇宙,以及從心靈深處發(fā)出來的超越語言的低沉回響。你們會在一個一切都是寧靜、淳樸、悠逸的世界發(fā)現(xiàn)自我。你們會感到與這相比,其它的一切詩歌似乎都有些過于啰索”。這是在為中國古典詩歌的短小辯護,也是對“中國缺少史詩”之類西方批評的反擊,更是對中國古典詩歌結(jié)構(gòu)特點和藝術(shù)魅力的細致體察,沒有對中華文化的熱愛,沒有對中國古典詩詞的深刻研究和掌握,是無法做到的。《中國古典詩選》的出版是二次大戰(zhàn)以后法國漢學界的一件大事,在法國研究中國古典詩歌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推動了法國漢學界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翻譯和研究工作,同時在整個漢學界都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尤其是《中國古典詩選》所翻譯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等40多位唐朝詩人的106首詩詞,更引起了極大的反響,極大地推動了法國漢學界唐詩的翻譯和研究,促使法國本世紀的《唐詩》翻譯和研究出現(xiàn)一個新高潮。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由他的學生或就教于他的法國當代知名的中國古詩專家編譯著述的《宮廷詩人司馬相如》(吳德明)、《古詩十九首》、《牧女與蠶娘》(桀溺)、《嵇康的生平和思想》、《詩與政治:阮籍》(侯思孟)、《唐詩語言研究》(弗朗索瓦·程)承其后,把中國古詩的研究推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道教研究

  起佛教研究,戴密微的道教研究似乎要遜色些,但是正如日本的漢學家福井康順等所說,在道教研究這一領(lǐng)域,無論如何也“不能漏掉”戴密微的名字。他對《莊子》中的《逍遙游比》、《齊物論》和《秋水》等篇,作過學術(shù)價值很高的論述。1945年,在京都大學人文研究刊物發(fā)表有《家教之謎》,分析了《莊子·天運篇》中的問題。1955年在《通報》上發(fā)表書評,分別對荷蘭戴聞達(Jau Julius Lodewijik Duyvendark,1889—1954)的《老子道德經(jīng)》譯注和法國馬克斯·康德謨(Max Kaltenmark)的《列仙傳》譯注進行了詳細的評論。所有這些都表明,他的道教研究,也有很高造詣。還必須指出的是,戴密微對整個中國哲學,尤其是中國文化思潮演變的關(guān)注,就是研究《莊子》所引發(fā)的。1945年至1949年,戴密微在法蘭西學院連續(xù)多年的研究課題,就是對《莊子》和歷代《莊子》注釋的分析和研究。通過這一研究,使他有機會對從上古至乾隆時代,以及此后的中國思想史,尤其是莊子思想和宋、明理學,中、西最初的哲學思想,作一番深入的研究。同時,也正是通過這一研究,使他對中國哲學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他還提出為什么《莊子》自漢末至三國起,隨著“清談”風氣和玄學發(fā)展,再次得到提倡。在唐代根據(jù)佛教哲學傳統(tǒng)而被重新詮釋,后來到了宋代,又根據(jù)理學觀點對它作了研究?而最后,在“考證學”時代,為什么研究家們又根據(jù)訓詁學的觀點對其進行新的考察?此外,還是通過對《莊子》的研究,使他對康熙、雍正、乾隆時代的中國思想家的興趣,從而對顏元及其顏李學派、戴震和章學誠等一代名流進行研究。

  他還發(fā)表了許多有關(guān)法國漢學史方面的文章,總結(jié)法國漢學發(fā)展的經(jīng)驗和成果:如,《法國漢學研究史簡述》、《亨利·馬伯樂》、(亨利·馬伯樂與漢學的未來》等。正如日本的漢學家福井康順所指出的,由于學識、智慧和非凡的工作能力,戴密微所涉及到的漢學研究已不是某幾個領(lǐng)域,而是“整個中國的研究”

附一、年表

  • 1894年9月13日,戴密微生于瑞士洛桑。其父在那里任醫(yī)學院教授。
  • 1911年伯爾尼中學畢業(yè),其后赴慕尼黑、倫敦、愛丁堡和巴黎深造。
  • 1915年,年進入巴黎東方語言學院隨從埃瑪紐埃爾·愛德華·沙畹和烈維學習漢語和梵文,同時學習日文。
  • 1918年,自法國國立東方現(xiàn)代語言學院畢業(yè)。
  • 1919年,畢業(yè)于東方語言學院,入法蘭西遠東學院,投身漢學大師沙畹門下。
  • 1920年赴河內(nèi)法蘭西遠東學院工作。
  • 1921年6月至1922年1月間,戴密微由法蘭西遠東學院派遣赴中國考察,在北京居住了很長時間,對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 1924-1926年來華,受聘于廈門大學教授,擔任西方哲學、佛教和梵文的教學工作。
  • 1924年,發(fā)表的第一部重要著作即是對《彌蘭陀王問經(jīng)》作各種漢譯文之研究。
  • 1926年至1930年,他以日佛會館寄宿生的身份達到東京,在日本東京法國會館任研究員兼館長。
  • 1931年開始,戴密微先后執(zhí)掌教席于巴黎東方現(xiàn)代語言學院、巴黎大學(Sorbonne)和高等實驗研究學院第4系——歷史語言系。
  • 1946年,馬伯樂死于集中營,戴密微繼任法蘭西學院中國語言文化教授。
  • 1951年,戴密微被選為金石和美文學科學院的普通院士。
  • 1952年發(fā)表《拉薩宗教會議》(后改名《吐蕃僧諍記》)。
  • 1956年,兼任《道報》編輯。
  • 1959年,承擔了主席團主席的職務(wù)。
  • 1962年,在他的領(lǐng)導下,翻譯、編輯、出版了《中國古典詩選》。
  • 1964年,退休。
  • 1971年。 與饒宗頤合作出版《敦煌曲》和《敦煌白畫》。
  • 1973年,在法國科研中心支持下,著手建立了專門研究敦煌手稿小組。
  • 1979年3月23日,在法國逝世逝世。
  • 1982年法蘭西學院發(fā)表其遺作《王梵志詩附太公家教》。

附二、主要論著

  • 《按照真諦解釋的佛教宗派的起源:中國學和佛學雜集》,1931-1932年出版。
  • 《法國的漢學研究歷史的概貌》,載于日本東京東方學會東亞文化研究所出版的英文刊物《亞洲學報》(拉丁文和英文混排刊名為Acta Asiatica,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Eastern Culture)1966年第11期內(nèi)。
  • 《中國古典詩歌選集》,此書由戴密微寫了介紹性前言,由鐸爾孟(André d’Hormon)老先生選詩,在戴密微領(lǐng)導下由一個翻譯小組集體譯出。初版于1962年由伽利瑪爾出版社在巴黎出版;1978年由該社再版發(fā)行。1982年又由該社作為《詩集》叢書再次出版,這一版共有571頁。
  • 《吐蕃僧諍記》,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臺灣千華書局1993年再版,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年再版。
  • 《法國漢學研究史》,《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1980年第1期。
  • 《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法國漢學研究》,《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1980年第3期。
  • 《中國和歐洲的最早哲學交流》,《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1982年第3期。
  • 《拉薩宗教會議僧諍記》序,《敦煌學輯刊》,1982年第2期。
  • 《新發(fā)現(xiàn)的吐蕃僧諍會漢文文檔案寫本》,《國外藏學研究譯文集》第3輯,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 《從敦煌寫本看漢族佛教傳入吐蕃的歷史》,《國外藏學研究選擇》,甘肅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
  • 《馬可波羅時代蒙古人的宗教形勢》,《國外中國學研究譯叢》第2輯,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 《敦煌變文與胡族習俗》,載《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研究通訊》1992年第1期。
  • 《王梵志詩附太公家教》,載《高等中國研究所叢書》第26卷,1982年。
  • 《禪宗:《敦煌俗文學作品(王梵志2)》[L’ecole du Tch’an:texts de litérature,vulgaire de Touen-houang(Wang Fan-tche,Ⅱ)],1958年。
  • 《王梵志詩研究》(Etude de I’oeuvre poétique Wang le Zélateur),1959年。
  • 《馬伯樂》,載《亞細亞學報》第234卷,1943-1945年版,1947年版。
  • 《馬可·波羅時代中國的宗教形勢》,載《極東:意大利中東和遠東研究所馬可·波羅700周年壽誕學術(shù)討論會文集》,羅馬,1957年版。
  • 《法國的東亞研究組織》,載《亞洲研究學報》第18卷,1958年。
  • 《東方現(xiàn)代語言學院的的漢語教學》,載《東方語言學院150周年紀念》專號刊,巴黎,1948年。
  • 《南宋陵墓》, 載《法蘭西遠東學院學報》,25期中國古詩選》,戴密微主編,1968年出版書評專集《敦煌學近作1971年與饒宗頤合作出版《敦煌曲》和《敦煌白畫》耿昇譯,甘肅人民出版社。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闽侯县| 彰武县| 富源县| 宣威市| 正宁县| 东丰县| 罗城| 进贤县| 中宁县| 府谷县| 曲阜市| 巫溪县| 海伦市| 青州市| 晋城| 瓮安县| 介休市| 怀来县| 紫云| 房山区| 岳普湖县| 景东| 定陶县| 阿瓦提县| 襄垣县| 红原县| 资溪县| 冷水江市| 江阴市| 新巴尔虎左旗| 平罗县| 溧水县| 奈曼旗| 桂东县| 日照市| 普安县| 德令哈市| 平定县| 罗源县| 新乡市| 亳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