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怨曲 敕勒歌風——說清人的兩首試帖詩
摘 要:試帖詩是有清一代科舉考試的重要文體之一。清代名家試帖詩有不少佳作值得一讀。《王昭君琵琶出塞》與《斛律金唱敕勒歌》兩首試帖詩,內容都關涉邊塞,一纏綿哀怨,一慷慨豪邁,風格各異,很有特色。從多元視角考量,試帖詩有很多價值有待發掘。
關鍵詞:清人;試帖詩;王昭君;斛律金
試帖詩與八股文一起,成為有清一代科舉考試的重要文體。清代試帖詩名家眾多,難以枚舉;其中亦有不少佳作,值得一讀。楊庚《桐云閣試帖》(收入《七家詩》)中《王昭君琵琶出塞》、《斛律金唱敕勒歌》二首①,就是眾多試帖詩中很有特色的篇章。
試帖詩題目大多出自經、史、子、集,要發揮題目的意思,按著一定的要求來寫。這兩首試帖詩題材都來自史傳,其人物行事都很有名,尤其又都與北方邊塞(今內蒙西部)有關,所以一并論之。
先看《王昭君琵琶出塞》。其詩云:
竟嫁單于去,琵琶別漢宮。
秋將從塞老,聲漫出關雄。
大漠孤臺紫,長城萬柳紅。
回頭辭苑月,彈指向邊風。
身盼金能贖,圖憐畫未工。
酬恩雙淚外,寫怨四弦中。
譜作離鸞曲,催成汗馬功。
文姬他日到,笳拍又相同。
譜寫昭君之怨,成為歌詠昭君詩歌的重要主題之一。收錄于宋人郭茂倩編《樂府詩集》中的《怨曠思惟歌》,托為王昭君自傷之作,故亦稱《昭君怨》。這首大約產生于東漢后期的最早歌詠昭君的作品,即充滿怨抑悲傷之情。而這首試帖詩,就是在歷代歌詠昭君詩歌的基礎上融鑄而成的,并在某些方面發展了怨歌主題。
這首試帖詩從總體基調看,不脫歷代文人“憐其遠嫁”的常套。開頭一“竟”字,透露出昭君遠嫁匈奴為千古恨事,憐惜嘆惋之意宛然。繼而點出秋老塞外,琵琶哀音。“大漠孤臺紫,長城萬柳紅”兩句,化用杜甫《詠懷古跡》(其三)中“一去紫臺連朔漠”句意,寫怨妾辭宮,遠赴塞外,大漠、長城、紅柳,壯闊蒼涼。下面寫其出塞的矛盾心理,委曲盡情。“回頭辭苑月,彈指向邊風”兩句,寫出了昭君留戀漢宮又不得不走的矛盾。“回頭”,狀戀戀之態;“彈指”,點出內心哀怨,惟有借琵琶傾訴。“苑月”與“邊風”構成對比,一綺麗,一凄清,景物中寓無盡情思。
以上為詩的前八句,總寫“昭君琵琶出塞”。下面八句具體寫其出塞的心理及其功績。
后半首的前六句,“盼”與“憐”,“恩”與“怨”、“離鸞曲”與“汗馬功”,兩兩相對,婉曲盡情,頗具雅人深致。
“身盼金能贖,圖憐畫未工”兩句,上句從白居易詩中來,下句點出畫師毛延壽。白居易《王昭君》(其二)云:“漢使卻回憑寄語,黃金何日贖蛾眉?君王若問妾顏色,莫道不如宮里時。”史載昭君是自請出塞,白居易此詩,屬文人遐思,于史實無憑。試帖詩說昭君盼望漢朝用黃金把她贖回,因為出塞是毛延壽把她丑化了所導致的。這實際上就把歷史上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②的事實給掩蓋了。其實,這首試帖詩走的是文人一路,強調的是昭君的不忘漢朝、眷戀君恩,自然就不拘牽于歷史了。接著“酬恩雙淚外,寫怨四弦中,”即從戀君恩角度落筆,而寫其怨抑之深了。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首試帖詩還肯定了昭君出塞和親的功績。“譜作離鸞曲,催成汗馬功”兩句,雖也從離別的悲哀角度回應詩之主調,但畢竟點出了昭君的英雄一面,就使這首試帖詩超越了一般的庸音凡調,而具有了一縷鏗鏘之韻。但最后兩句,以蔡文姬胡笳悲音為陪襯,又使此詩復歸于凄婉了。
與這首凄婉哀音不同,《斛律金唱敕勒歌》一詩卻大有鐵板銅琶之概。其詩云:
不是邊兒曲,秋高敕勒歌。
聽來關月上,遏住塞云多。
爽籟宜撾鼓,雄心欲止戈。
穹廬天色敞,大漢野煙拖。
雕鶚黃塵路,牛羊白草坡。
蒼茫風力勁,慷慨酒顏酡。
未解琵琶訴,如吹篳篥過。
荒荒沙水外,牧唱散明駝。
《敕勒歌》是北朝樂府民歌名篇。《樂府詩集》卷八十六在這首詩下引《樂府廣題》說,“北齊神武攻周玉璧,士卒死者十四五。神武恚憤,疾發。周王下令曰:‘高歡鼠子,親犯玉璧,劍弩一發,元兇自斃’。神武聞之,勉坐以安士眾。悉引諸貴,使斛律金唱《敕勒》,神武自和之。”郭茂倩云:“其歌本鮮卑語,易為齊言,故其句長短不齊。”③戰地歌聲,自不同于香艷小唱: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這首詩歌以大筆勾勒出西北大草原蒼莽遼闊、水草豐茂、牛羊遍地的壯麗景色。元好問《論詩絕句》說:“慷慨歌謠絕不傳,穹廬一曲本天然。中州萬古英雄氣,也到陰山敕勒川。”沈德潛《古詩源》亦云:“莽莽而來,自然高古”。都抓住了此詩自然大氣,豪邁慷慨的特色。聯系斛律金在軍營中放歌的情景,其英雄之氣,宛然直沖霄漢。《斛律金唱敕勒歌》,恰恰給我們展現了這一英雄場景。
茫茫邊塞,廣袤秋空,一曲《敕勒歌》,高亢雄壯,響遏行云。斛律金勃勃雄心隨著歌聲灑滿茫茫荒野、朗朗蒼穹……強勁的秋風從草原吹過,歌者酡紅的酒顏和慷慨的歌聲,永遠定格在歷史的時空。
這首試帖詩,很好地將邊塞景物與《敕勒歌》詩句融匯在一起,描繪出一幅典型的邊塞景象。斛律金正是在這一大背景下放歌的。其英雄壯慨,既有“雄心欲止戈”的企盼和平心理,又呈現為“慷慨酒顏酡”的鮮明外在形象。邊塞背景的描繪,英雄形象的展示,兩者有機結合,相得蓋彰,而創造出一個雄闊渾厚的藝術境界,并從而獲得了震撼人心的強勁力量。
兩首試帖詩,雖都關涉邊塞,但就其風格手法而言,則有不同:前者纏綿哀怨,如秋蟲低訴;后者慷慨豪邁,似虎嘯龍吟。前者多注重昭君心理刻畫,深細豐富;后者多描寫夸飾,鮮明有力。總之,兩者對讀,會給我們不同的審美感受。
試帖詩,這一被學界長期忽視的詩體,尚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挖掘。譬如《斛律金唱敕勒歌》,從解讀《敕勒歌》角度,也是有幫助的。我們相信,只要轉換視角,就會有新的發現。這些,已是題外話了。
參考文獻:
[1]七家詩[C].京師琉璃廠板藏,同治九年.
[2]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7.
[3]郭茂倩.樂府詩集[C].北京:中華書局,1979.
(作者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