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瀚文,中國體育誠信重建的起點
近日,在廣州舉行的第三屆“國學杯”全國業余圍棋公開賽上,一個不滿17歲的圍棋少年許瀚文,在賽后獲知自己不符合參賽資格,毅然將10萬元獎金和冠軍證書一并退還組委會。這消息猶如冬日暖陽,瞬間溫暖了無數人幾近冰封的心。
這是一則典型的誠信故事,也是國學杯創辦的宗旨“棋品如人品,棋道即人道”的忠實踐行。
在錦標主義泛濫、急功近利大行其道、視輸贏為唯一目標的中國競技體育圈里,如此品“棋”兼優的少年不得不讓人敬佩。
這個時刻,圍棋少年許瀚文所釋放出的正能量,早已超越競技體育本身的勝負所涵蓋的意義。但這種能量只是屬于有資格釋放的人,并非每個運動項目的每個參賽選手都能夠憑一己之力可以釋放的。有多少人在這位17歲的少年面前能夠理直氣壯地和他握一下手呢?
多少年來,在各種運動會上,爆出了多少虛假問題,假資格,假年齡、興奮劑,可以說樣樣俱全。大到奧運會,有國籍之爭,再到全運會,有戶口之爭,這種請外援、找幫手的事在其他的運動會上,就更多了。哪怕在一個系統的內部的運動會上都可能發生。
在九月份舉行的第七屆全國農運會,被爆出有多名專業棋手在不具備參賽資格的情況下更名換姓參賽,農民運動會上出現了假農民。
其實,說穿了,作假的目的只有兩個字:名和利。理解這種現象并不難,無論是農運會、城運會、大運會、全運會還是奧運會,成績是考核運動員、教練員和體育官員的唯一指標。正因為這樣,形成了現在對成績的過分追求,這種過分追求讓體育在這些人心目中產生異化,成績成為體育的唯一追求。為了成績,可以不擇手段,可以踐踏任何規則。于是,農運會派上專業選手,青年隊比賽派上成年選手。
正因如此,近幾年來,在國際賽場上,我們運動員的資格問題一直受到外界的指責。2010年,中國體操選手董芳霄被證實在2000年參加悉尼奧運時未滿規定的16周歲,導致奧委會決定將中國隊在悉尼獲得的女子團體銅牌收回。
2009年,廣東省體育局下令對15000名青年運動員進行調查,發現竟高達1/5的選手年齡涉嫌造假,為的就是與低齡選手競爭獲得優勢。
魯迅曾說:自己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別人的。許多人也不是一開始就用懷疑的眼光來看待中國體育的,但事實卻一次又一次地教育了善良的人們。
這是中國體育的道德危機,這更是中國體育的一種信譽危機。在作假成風的氣氛內,今天,一個不滿17歲的圍棋少年許瀚文站出來用自己的行動給中國體育界多年的造假之風一記響亮的耳光,他告訴我們,體育比賽的真諦是公正,公正的前提是真實。
黑夜,給了我們黑色的眼睛。有人用它尋找光明,而有人就此迷失方向。中國體育,需要誠信的光明,需要道德的重建。而這一切,請從許瀚文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