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士”不能寫成“大學仕”
今春農歷三月二十,我終于游覽了心儀已久的荊州古城。荊州古城也稱江陵古城,因為這里不僅有我國府城中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城垣,而且還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官船碼頭和楚王之行宮。秦滅楚后,江陵就成為歷代封王置府的重鎮;三國時期,荊州更是走上了歷史的前臺,成為群雄逐鹿之地。李白的詩句“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之中的“江陵”即指此。 江陵古城因秦破郢之后置江陵縣,故而得名。其后兩千多年里,江陵作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故有“一城二名”之說。
在游覽江陵古城的時候,有幸參觀了明朝東閣大學士張居正舊居。張居正是明朝中葉一位極其重要的政治家,其推行的“一條鞭法”的賦稅改革制度,為減輕百姓負擔起到了關鍵作用,對明朝中后期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極大地促進作用。這是當年讀書學歷史時從課本上獲得的初淺認識。遺憾的是在張居正舊居內的多處牌匾上,竟將“大學士”寫成了“大學仕”。
稍有一定文字功底的人都知道,“仕”與“士”并不是一個字,不可通用,特別是“大學士”一詞中的“士”萬萬不可寫成“仕”,否則就會貽笑大方!
“仕”與“士”的用法很復雜,三言兩語是很難說清楚的,但大體也無外乎以下意義。
“仕”的基本意義是“做官”之意。最為人們所熟悉的一句古語“學而優則仕”(《論語.子張》)中的“仕”就是這種用法。這是“仕”的最基本的意義,這一用法在古典文獻中舉不勝舉——這里不再贅述。
“士”的含義和用法相當復雜,并非三言兩語能夠解釋清楚的,但最基本意義是對人的稱呼或尊稱。如志士、修士、俠士、寒士、學士、甲士、壯士、處士、居士、辯士、碩士、博士、隱士、文士、義士、上士等等。
“士”,在上古之時是掌刑獄之官;商、周、春秋時期為貴族階層,多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以后,常常對統治階級中知識分子的統稱;戰國時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士”,有著書立說的學士、有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陰陽歷算的方士、有為人出謀劃策的策士等等。雖然如此,但“士”還是多用于讀書人,如:
1、古代在國學讀書的學生。
《周禮·春官·樂師》:“帥學士而歌《徹》。” 鄭玄 注:“學士,國子也。”《儀禮·喪服》:“大夫及學士則知尊祖矣。”孔穎達疏:“此學士謂鄉庠、序及國之大學、小學之學士。”
2、泛指普通讀書人。
《莊子·盜跖》:“使天下學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徼幸於封侯富貴者也。”晉葛洪《抱樸子·崇教》:“省文章既不曉,覩學士如草芥。”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但成學士自足為人,必乏天才勿強操筆。”唐韓愈《答殷侍御書》:“每逢學士真儒,嘆息踧踖,愧生於中,顏變於外。”明何景明《彭中丞四民圖歌》:“漁奔樵竄學士徙,縱有隴畝無人耕。”
3、猶學者,做學問的人。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華陽博議下》:“介甫、元晦自是學士,不得以所長沒之。”
正是由于“士”多用于讀書人,因而民間習慣上稱有文采的飽學之士為“學士”,最著名的莫過于稱蘇東坡為“蘇學士”了。人們所熟知的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和張耒不是被稱之為“蘇門四學士”嗎?一般說來,“學士”大多是指舞文弄墨、沒有多大實權的官員,官階一般不很高。
“學士”作為官名是后來形成的,以學士為司文學撰述之官。魏晉時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北齊置文林館學士,北周置麟趾殿學士,皆掌著述。南朝梁有抄撰學士,隋有東宮學士。唐初開文學館,以大臣十八人兼學士,討論文典,號稱十八學士,又置弘文館學士,講論文義,商量政事。唐太宗時命學士起草詔令,無名號。乾封(666-667)后,命文士在翰林院起草詔令,時稱為北門學士。開元十三年(725)置集賢院學士,撰集文章,整理經籍。開元二十六年(738)又置翰林學士,掌起草詔令,沿襲至明,如李白在唐玄宗時期就曾任翰林學士。
“大學士”是明清時期的官名,比“學士”的官階要高許多。大學士, 又稱內閣大學士、殿閣大學士等。
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為了加強皇帝的集權,朱元璋廢除了自秦始皇以來二千多年來的丞相制度。在中央,廢除中書省,親統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在地方各省設立三司,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督指揮使司,實行民政、司法、軍事的三權分立,直接由皇帝統領。由于皇帝每天要批復兩百多份奏章,批閱四百多份文件,工作量實在過于龐大,洪武十五年(1382年)不得不設殿閣大學士,為皇帝顧問,幫助皇帝處理日常政務。一開始大學士并無實權,類似今日的秘書之職。
明成祖朱棣選翰林官解縉、胡廣、楊榮等入直文淵閣,參預機務,閣臣預務自此始,稱為內閣,有人漸升為大學士,但品階只有正五品。
仁宗朱高熾增置謹身殿(后改建極殿)大學士,后大學士常以三孤(即少師、少傅、少保合稱三孤)兼任尚書,地位尊崇,為皇帝起草詔令,批答奏章,雖無宰相之名,而有宰相實權,號稱輔臣。
明武宗正德中期以后,內閣權力急速發展,首輔大學士的職權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須與宦官合作,才能執掌大政。東閣大學士張居正就是這一時期的首輔大學士,執掌大權長達十年之久。
清朝沿用明代內閣制,但內閣受制于議政王大臣會議,只是轉達表章的機構,大學士并不入閣辦事。
最初明朝大學士共有“四殿”、“兩閣”。四殿者,即中極殿大學士(原為華蓋殿)、建極殿大學士(原為謹身殿)、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兩閣者,即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清朝的“四殿”、“兩閣”與明朝的名稱稍有不同,即“中和殿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乾隆年間改“中和殿大學士”為“體仁閣大學士”,成為“三殿三閣”。
由此可知,“大學士”是專有名詞,是一種官名的稱呼,不可隨意更改字形,就像我們的姓名,猶如宋朝“包拯”的姓名不可寫成“鮑拯”一樣。
“大學士”比“學士”更有學問,怎么能將“大學士”寫成“大學仕”呢?
荊州古城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歷代文人薈萃,騷客云集。兩千多年前這里就是楚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今天又 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就是這樣一座享譽天下的歷史文化名城,卻出現了不該出現的“大學仕”硬傷,實在是不應該呀!
二零一二年三月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