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學
漢學至鄭君而集大成,于是鄭學行數百年;宋學至朱子而集大成,于是朱學行數百年。懿彼兩賢,師法百祀。其巍然為一代大宗者,非特以學術之閎通,實由制行之高卓也。以經學論,鄭學、朱學皆可謂小統一時代。鄭學統一,惟北學為然;所謂寧道孔、孟誤,諱言鄭、服非;若南學,則兼用偽孔、王、杜,而不盡宗鄭、服;是猶未得為統一也。朱學統一,惟南方最早。金、元時,程學盛于南,蘇學盛于北。北人雖知有朱夫子,未能盡見其書。元兵下江、漢,得趙復,朱子之書始傳于北。姚樞、許衡、竇默、劉因輩翕然從之。于是元仁宗延祐,定科舉法,《易》用朱子《本義》,《書》用蔡沈《集傳》,《詩》用朱子集《傳》,《春秋》用胡安國《傳》,惟《禮記》猶用鄭注,是則可謂小統一矣。尤可異者,隋平陳而南并于北,經學乃北反并于南;元平宋而南并于北,經學亦北反并于南。論兵力之強,北常勝南;論學力之盛,南乃勝北。隋、元前後遙遙一轍,是豈優勝劣敗之理然歟?抑報復循環之道如是歟?
——摘自“國學寶典”清·皮錫瑞《經學歷史》-九、經學積衰時代/清光緒三十三年湖南思賢書局本
所謂宋學,又稱理學、道學、新儒學。是以中晚唐的儒學復興為前導,由韓愈、李翱開啟的將儒學思想由外轉而向內,援佛道以證儒理,通過兩宋理學家多方共同努力而創建的中國后期封建社會最為精致、最為完備的理論體系。由于這個思想體系以“理”作為宇宙最高本體,以“理”為哲學思辨結構的最高范疇,所以被稱為理學。這個思想體系雖以儒家禮法、倫理為核心,卻因其融合佛道思想精粹而區別于原始儒學,所以被稱為新儒學。到清代時,考據學大興,清儒們推尊漢儒,對宋代理學家空疏解經的弊病肆意攻擊,遂呼之為“宋學”以示與“漢學”相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