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學
…注以成均為虞庠者,案虞庠有二:一為大學之北學,亦曰上庠;一為四郊之小學,曰虞庠。《明…在中,故《大戴禮·保傅篇》引《學禮》云,帝入東學、南學、西學、北學、中學,凡為五學。對小學言之,五…傳·太初篇》曰:‘天子旦入東學,書入南學,晡入西學,莫入北學,太學在中央,天子之所自學也…而貴仁;入西學,上賢而貴德;入南學,上齒而貴信;入北學,上貴而尊爵;入太學,承師而問…東堂謂之東學,南堂謂之南學,西堂謂之西學,北堂謂之北學,中央謂之大學。二義云,凡…謂之東學,在南郊謂之南學,在西郊謂之西學,在北郊謂之北學,在國中謂之大學,故鄭 …
——摘自“國學寶典”《周禮正義》-卷四十二
1. 指周代設在京城的最高學府之一。相傳夏﹑商﹑周三代的最高學府內分東西南北四學和太學。
2. 指南北朝時北朝的經學。北朝經師,《周易》、《尚書》、《毛詩》、《三禮》都用鄭玄注,《左傳》用服虔注,《公羊傳》用何休注。北學拒斥老莊之玄虛,繼承東漢學風,以章句訓詁為學問,比較樸實。但墨守經師家法,不敢別出新義,撰述不多。徐遵明、熊安生等為其代表人物。所撰經注,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有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