讖緯之學
讖緯之學,起于前漢。及王莽好符命,光武以圖讖興,遂盛行于世。漢時又詔東平王蒼正五經章句,皆命從讖。俗儒趨時,益為其學,惟孔安國、毛公、王璜、賈逵獨非之。至宋大明中,始禁圖讖。梁天監已后,又重其制。隋煬帝發使四方,搜天下書籍,與讖緯相涉者皆焚之,為吏所糾者至死,自是無復有其學。至唐,惟余《書》《易》《禮》《樂》《春秋》《論語》《孝經》七緯,《詩》二緯,共九緯書而已。
——摘自“國學寶典”宋·鄭樵《通志略》-藝文略第一/明汪刻本
讖緯之學:流行于中國兩漢時期的一種學說?!白彙?,即一種神秘的預言假托神仙圣人預決吉兇,又分為符讖、圖讖等;“緯”是相對于“經”而言的,以迷信方術、預言附會儒家經典。讖緯之學以陰陽五行學說和董仲舒“天人感應論”為依據,適應了當時封建統治者的需要,故流行一時,在東漢被稱為內學,尊為秘經。魏晉后日漸衰落,劉宋后讖緯之書亦受到歷朝查禁,所存僅少量殘篇,有明《古微書》、清《七緯》等輯本存世。讖緯之書除其中包含的迷信成分外,還含有某些古代自然科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