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譙周
字號:允南
朝代:三國時期
生卒:約公元201年-270年
籍貫:巴西西充國(今四川西充)人
簡評:著名的儒學大師和史學家
生平簡介
譙周的父親譙(山并)是一位學者。他學識宏富,尤善《尚書》,對于諸經及圖緯書的造詣也很深,因而在益州頗有名氣。劉焉、劉璋父子統治時期,州郡政府多次辟請他出仕為官,皆遭拒絕。后不得已,譙(山并)應州府之召,暫作過一段師友從事的職務。
在譙周的幼年時期,譙(山并)不幸去世。由于家境貧寒,譙周被寄養在舅父家里。他酷愛讀書,家中雖然經濟困難,但譙周卻從不肯把精力放到治理產業方面來,整日孜孜不倦地誦讀典籍,以至達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經過多年的苦讀,譙周成了博貫古今、精通六經的碩儒。特別是他一手詞理淵通的好文章,更引起學人的景仰。但是其口才不佳,雖然為人聰慧,而不善言辭表達,屬于性格內向的一類人。
譙周的青少年時期,益州地區的形勢一直不夠安定。先有劉璋與漢中張魯的爭斗,后又發生劉備入蜀,攻陷成都,逐走劉璋,建立蜀漢政權的變故。蜀漢章武三年(223),劉備在夷陵兵敗后病逝于白帝城,其子劉禪嗣位,是為后主。諸葛亮受劉備臨終遺命,以丞相兼領益州牧,總攬朝政。在他的治理下,蜀漢的政局漸趨穩定。為了緩和與彌縫統治階級內部的派系矛盾,其中主要是益州地主集團與外來地主集團之間的矛盾,諸葛亮適當地啟用當地的知名人士為官。這樣,譙周以有學識而被諸葛亮薦舉為益州的勸學從事。
建興十二年(234),諸葛亮病故,大將軍蔣琬接替諸葛亮執政。蔣琬提升譙周為典學從事,總管一州學校、生徒的訓導、考核和升免等事。這一年,譙周三十三歲。
延熙元年(238),后主立其子劉璿為太子。譙周與李撰等一批著名的學者同時被選調到太子府任職。他先為仆,后轉為家令。
蜀漢后主劉禪是一位平庸低能的君主。諸葛亮在世期間,他懾于乃父遺命,被迫“父事丞相”,在諸葛亮面前唯唯諾諾,言聽計從,因有所約束,未出過大錯。諸葛亮死后,劉禪貪圖奢華享受的惡性日漸暴露。他屢次想廣修宮室,采擇民女,以供玩樂。但由于受到蔣琬、董允等人的強烈抵制,也未盡如意。延熙九年(246),蔣琬、董允相繼去世。主管朝政的費祎信任陳祗,使用他接替董允的侍中職務。陳祗是個玩弄權術的政客,與宦官黃皓互為表里,操弄權柄。對于后主劉禪,陳祗、黃皓阿意順從,百般迎合。劉禪遂如釋重負,肆意胡為起來。于是,他經常外出游逛,并增造后宮,廣設伎樂,沉湎于酒色之中,不理朝政。
譙周對劉禪的荒唐行徑,非常反感。這一年,他上疏進行勸諫。譙周以新莽末年的歷史為例,說明政權的得失與人心的向背關系極大。他說,王莽敗后,群雄擾攘,豪杰蜂起,都想奪得政權。這些人中以更始皇帝劉玄和公孫述的力量最強,但他們一個個注意的只是快情恣欲,游獵享受,從不知體恤百姓疾苦,關心人民的生活。終因喪失人心,遭到失敗。而漢光武帝劉秀從善如流,廣納眾諫,注意理冤獄,力節儉,施仁政,遵法度。這些作法深得人心,歸附的人越來越多,終于由弱變強,兼并諸雄,成就帝業。譙周希望后主以劉秀為榜樣,敬賢任才,力修內政,樹立起完成光復漢室,統一天下的雄心大志。在上書中,他還提出了省減樂官、停止興造的具體建議。
劉禪對于譙周的上書,很不以為然,不僅不采納他的建議,反而疏遠了他。這一年,譙周被免去太子家令的職務,改任中散大夫。(此處有疑問,據《三國志·譙周》傳載,譙周上書劉禪后,“徙為中散大夫,猶侍太子。”,此處并未看到譙周被免“太子家令”的記載。
延熙十六年(253),主持朝政的費祎被魏將刺殺。費祎死后,蜀漢的政局急轉直下。后主更加寵信黃皓,聽憑他肆意弄權,敗壞政事。朝中的大臣,或與黃皓勾結,狼狽為奸;或受其毀謗,橫遭排抑。接替費祎職務的姜維,一則畏怕黃皓的勢力,二則急于立功,所以長期居外,連續向曹魏用兵。由于姜維不顧國力,貿然出擊,所以一再損兵折將,大敗而還。窮兵黷武和政治腐敗,把百姓搞得疲弊凋瘁,怨聲載道。譙周對此十分不滿。延熙二十年(257),他猛烈抨擊朝政,并與尚書令陳祗展開了激烈的辯論。他知道自己的意見,不會受到朝廷的重視。退朝以后,遂采用兩人對話的體裁寫了一篇譏諷時政的文章《仇國論》。在文內,譙周提出治國的根本在于養民恤眾的主張。他說,周文王以少勝多,是作到了注意養民;勾踐以弱勝強,是由于能夠恤眾。不顧百姓疾苦,不能與民休息是造成社會動亂的原因,所謂“民疲勞則騷擾之兆生,上慢下暴則瓦解之形起?!彼A言,蜀漢“極武贖征”,必然“土崩勢生”,如果“不幸遇難,雖有智者將不能謀之矣”。譙周勸告后主,“不為小利移目,不為意似改步,時可而后動,數合而后舉”,“射幸數跌,不如審發”。就是說,與其每戰必敗,不如慎重出擊。
景耀六年(263),掌握曹魏實權的司馬昭看到蜀漢政權已面臨土崩瓦解之勢,遂決定出師滅蜀。這年冬,他派鐘會率兵十萬,由漢中趨劍閣;命鄧艾領眾三萬,自狄道入蜀。幾路大軍中,鄧艾一支首先獲得成功。他一路攀木緣崖,冒險而進,渡陰平,陷江油,下綿竹,長趨直入,逼近成都。
對于這種危急局面的出現,后主劉禪事先毫無思想準備。黃皓等人愚弄他,屢進鬼巫之說。劉禪真的以為敵人不會來攻,故不作任何防備。待魏兵猝至,百姓迸散,劉禪才慌了手腳,急忙召集群臣會議,商討對策。由于形勢急迫,“不與政事”的譙周也例外地被召參加了會議。
群臣商議了許多,意見不能統一。這個說,吳蜀兩國是聯盟,東奔孫吳是有條出路;那個講,南中七郡,阻險斗絕,易守難攻,南下或許死而復生。爭爭吵吵,議論紛紛,舉朝上下,不知如何是好。
這時,譙周別樹一幟,提出降魏的主張。他認為,東奔吳國的意見不能成立。魏吳兩國,實力相差懸殊,魏能并吳,吳不能并魏,已成定局。投奔吳國是稱臣,投降魏國,也是稱臣,與其向小國稱臣,不如向大國稱臣,以免受再辱之恥。至于南下,也不是好辦法。首先,大敵逼近,人心離散,恐怕無人愿意南行。再說,魏人此行誓在滅蜀,陷落成都也不會放棄南下追擊的機會。況且南中諸夷,平時猶不安定。如果據守此地,增征貢賦,也就會激起他們的反叛。所以,乘沒有勢衰力竭的時候投降魏國,可以得到優待。這是唯一明智的選擇。
譙周的主張代表了益州地主集團的普遍情緒。他們早已對蜀漢政權失去了希望,認為這一外來政權,給他們帶來的只是災難,從未有過任何的好處。在被解除太子家令職務不久,譙周曾與蜀郡學者杜瓊一起散布過曹魏代漢是天意的言論。后來,譙周屢次在劉備、劉禪的名字上作文章,說什么:“先主諱備,其訓具也;后主諱禪,其訓授也,如言劉已備矣,當授與人也”(《三國志·杜瓊傳》)。意思是講,蜀漢政權的壽命在劉備時代就該結束了,劉禪只有等待被別人消滅的分了。
經過譙周的反復勸說,劉禪聽從了降魏的建議。由于譙周主降有功,司馬昭封他為陽城亭侯。晉武帝代魏后,譙周幾次被加官,歷任騎都尉、散騎常侍等職務。泰始六年(270),他病死在洛陽。
后世的許多史學家對譙周誘勸劉禪不戰而降的作法,給予了指責。孫盛在對蜀漢實力進行分析之后,認為當時如果沒有譙周的勸降,蜀國是不會滅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