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春秋穀梁傳》乃儒家經典之一,與《左傳》、《公羊傳》同為解說《春秋》的三傳之一。所記載的時間起于魯隱公元年,終于魯哀公十四年。其作者相傳是子夏的弟子,戰國時魯人谷梁赤(赤或作喜、嘉、俶、寘)。起初也為口頭傳授,至西漢時才成書。
一般認為《穀梁傳》比《公羊傳》晚出,屬今文經學,其宗旨亦在闡發《春秋》經中之微言大義,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只有少量敘事。著重宣揚儒家思想,務禮義教化和宗法情誼,為緩和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穩定封建統治的長遠利益服務,因而也受到統治階級的極大重視。它是我們研究秦漢間及西漢初年儒家思想的重要資料。
該書最早見于漢初陸賈《新語》,但其所記之真實性尚有疑問。漢武帝時,衛太子習《公羊》,兼習《穀梁》,此后學者不多,宣帝時才立于學官。漢代有《穀梁外傳》和《穀梁章句》,皆佚。東晉范寧有《春秋穀梁傳集解》。唐初楊士勛有《春秋穀梁傳注疏》。清代后期,今文經學復興,《穀梁》亦隨《公羊》之后而盛極一時。清鐘文烝著《穀梁補正》,泛取唐宋以后諸家之說以補正范注楊疏。其后廖平著《穀梁古義疏》,柯劭忞著《穀梁傳注》,皆有所成就。
通行本有清阮元《十三經注疏》本,中華書局影印,1980年第1版。
本書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