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主編《古代漢語》《逍遙游》注釋補正
【內容摘要】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1999年第三版校訂重排本)內容豐富、體例完備、水平較高、影響很大。但《逍遙遊(節選)》注釋有幾處不當,值得商榷。尤其是“培風”一詞向來難解。文章綜合運用文字、音韻、訓詁與古文獻資料,比較互證,考釋了“培風”一詞的含義,對清代訓詁名家王念孫的訓詁成說提出了質疑,并且補充修正了近人劉武之說。
【關 鍵 詞】古代漢語;培風;槍;至;補正
一、“而后乃今培風”
《古代漢語》:“而后乃今,等于說然后才。”“而后”是然后之意,“乃”為才。那么“今”字是何意?沒有注釋。如果解釋為“如今”,顯然文意捍格難通。按:“今”是即、就的意思。《戰國策·韓策一》:“十日之內,數萬之眾,今涉魏境。”《史記·伍子胥列傳》:“王(楚平王)不聽,使人召二子(指伍奢之子尚及員),曰:‘來吾生汝父;不來,今殺奢也。’”因此“而后乃今”是“然后才就”之意。作為教材應對“今”字作出正當明確之解釋,不能含糊其詞。
“培風”一詞自古難解,各種注本一般采用清代訓詁學家王念孫的說法。《讀書雜志·莊子》:“培,馮也。《周禮·馮相氏注》:‘馮,乘也。’鵬在風上,故言馮。培、馮聲近義通。《漢書·周緤傳》,緤封蒯城侯,顏(顏師古)注:‘呂忱蒯音培,《楚漢春秋》作馮城侯。’是培、馮音近之證。”近代著名學者劉武云:“王念孫之說太迂曲。武意‘培’當為‘掊’之誤,字形相差甚微,易誤也。”然劉武只是臆測,并無確鑿之證據。筆者試運用文字、音韻、訓詁之法證明補釋劉說。
《說文》:“培,培敦(加厚)。從土,咅聲。”《左傳·定公四年》:“分之土田、培敦。”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土田,培敦即土田附庸。”培敦的附庸義是加厚、裨益的引申。故“培”有增厚之意。又《說文》:“陪,重土也。一曰滿也。從阜,咅聲。”“重土”就是重疊的土堆。徐灝《說文段注箋》:“重土為陪,引申為凡相重之稱。”相重,故有增厚之意。又《說文》:“醅,醉飽也。從酉,咅聲。”蓋“醉飽”亦有厚、多之意。“掊”有聚斂之意。聚斂,故增厚。《詩經·大雅·蕩》:“曾是強御(強梁暴虐),曾是掊克。”《經典釋文》:“掊克,聚斂也。”朱熹《詩集傳》:“掊克,聚斂之臣也。”《漢書·敘傳第七十下》:“曾是強圉,掊克為雄”,顏師古注“掊克”為“好聚斂,克害人也。”似分掊、克為二義,“掊”為聚斂。甚確。聚斂,故增厚。又《說文》:“掊,從手,咅聲。”
故從“咅”得聲之“培”、“陪”、“醅”、“掊”四字同源,均有增厚之意。又“培”與“掊”都從咅聲,音同,可通假。按:“掊”又有擊打之意。《莊子·人間世》:“吾為其無用而掊之。”司馬彪注:“擊破也。”《戰國策·秦策》:“勾踐終掊而殺之。”“培風”即掊風。此處“掊”兼擊打和厚兩層含義。前文云:“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因此“掊風”就是用翅膀拍打大風、厚風之意。如是,大鵬才能高飛九萬里。
二、“搶榆枋而止”
“搶”,王先謙《莊子集解》本,作為“槍”,《古代漢語》誤為“搶”。朱東潤主編《中國歷代文學作品》和王力主編《古代漢語》均注“搶”為“突過”。皆誤。《說文解字》:“槍,歫也(抵據的槍械)。”又《說文》:“歫,止也。一曰:槍也。一曰:超歫。”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許無拒字。歫即拒也。此與彼相抵為拒,相抵則止矣。”若此處“槍”解釋為止,則與后之“止”文意重合。按:此處,“槍”應為跳躍之意。桂馥《說文解字義證》:“《史記·王翦傳》曰:‘投石超距。’《索隱》:‘超距猶跳躍也。’”且后文云:“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槍”解為“跳躍”,則文意前后相顧、密合無間。
三、“適莽蒼者,三飡而反,腹猶果然。”
朱東潤主編《中國歷代文學作品》和王力主編《古代漢語》均注:“飡同‘餐’。”沒有對“三飡”作注解。人教版高二語文教材注:“三餐,一日的意思。意為只需一日之糧。”此條可謂前后矛盾,彼此互異。若一日就說一日,何謂三餐?人去郊野,整整一日,肚子還很飽。這也不近情理。若說“一日之糧”,既然已經帶了一日之糧,有東西吃,那當然肚子飽著。高二語文課本注釋,恐誤。按:《說文解字》:“餐,吞也。湌,餐或從水。”“餐”的本義是吞食。甲骨文“餐”字從水,從一食器。(參見馬如森《殷墟甲骨文實用字典》上海大學出版社 2008年4月第1版 371頁)食器底下的水是吞食食物時流在外面的。“三”是多意。“三飡”即多吃食物,去郊外,要吃飽,以防餓。但由于距離近,返回來時,肚子還飽著。如此文意便通。“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這說,去的地方越遠,則聚的糧食越多。反面以證文章之主旨,物皆有所待,難以達到逍遙自由之境界。
【主要參考文獻】:
[1]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第1版.
[2]王念孫.高郵王氏四種 讀書雜志[M].南京:鳳凰出版社(原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
[3]劉武. 莊子集解內篇補正[M].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0月第1版.
[4]楊伯峻. 春秋左傳注[M]. 北京: 中華書局,1990年5月第2版.
[5]徐灝. 說文段注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6]班固 顏師古注.漢書[M].北京: 中華書局,1962年6月第1版.
[7]王先謙. 莊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0月第1版.
[8]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M].北京: 中華書局,1989年3月第1版.
[9]桂馥. 說文解字義證[M].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7月第1版.
[10]馬如森.殷虛甲骨文實用字典[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原發表于《語文學刊:高等教育版》2012年第6期 (節選)
(作者單位:甘肅省渭源縣第一中學? 748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