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立本故事二則
立本,顯慶中累遷將作大匠,后代立德為工部尚書,兄弟相代為八座,時論榮之。總章元年,遷右相,賜爵博陵縣男。立本雖有應務之才,而尤善圖畫,工于寫真。《秦府十八學士圖》及貞觀中《凌煙閣功臣圖》,并立本之跡也,時人咸稱其妙。太宗嘗與侍臣學士泛舟于春苑,池中有異鳥,隨波容與。太宗擊賞,數詔座者為詠,召立本令寫焉。時閣外傳呼云:“畫師閻立本。”時已為主爵郎中,奔走流汗,俯伏池側,手揮丹粉,瞻望座賓,不勝愧赧。退誡其子曰:“吾少好讀書,幸免面墻,緣情染翰,頗及儕流。唯以丹青見知,躬廝役之務,辱莫大焉!汝宜深誡,勿習此末伎。”立本為性所好,欲罷不能也。及為右相,與左相姜恪對掌樞密。恪既歷任將軍,立功塞外;立本唯善于圖畫,非宰輔之器。故時人以《千字文》為語曰:“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馳譽丹青。”咸亨元年,百司復舊名,改為中書令。四年卒。
——摘自“國學寶典”/後晉·劉句等《舊唐書》卷七十七·列傳第二十七
閻立本(約601~673),中國唐代畫家兼工程學家。漢族,雍州萬年(今陜西省西安臨潼縣)人,出身貴族。其父閻毗北周時為駙馬,因為閻擅長工藝,多巧思,工篆隸書,對繪畫、建筑都很擅長,隋文帝和隋煬帝均愛其才藝。入隋后官至朝散大夫、將作少監。兄閻立德亦長書畫、工藝及建筑工程。父子三人并以工藝、繪畫馳名隋唐之際。
一
被人稱為丹青神化的唐代畫家閻立本。出生在雍州萬年(今西安市)一個繪畫藝術之家。他在父親和哥哥的培養下,十六七歲就已落筆不俗,名噪鄉里。但閻立本卻總覺得自己的水平還比不上一些古代的名畫家,決心吸取各家之長,做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有一天,有人告訴他,在長江之濱的荊州,新近發現了一塊張僧繇的繪畫石刻。閻立本一聽,喜形于色,暗想,張僧繇是南北朝時代的“畫圣”之一,尤其是他畫的龍,栩栩如生,令人叫絕。我何不前往荊州,一飽眼福啊!
于是,他毅然帶上筆墨紙硯,踏上了千里行程。
經過兩個多月的跋山涉水,閻立本終于平安到達了荊州。他住進旅店,風塵未洗,就請店家領他去看繪畫石刻。繪畫石刻是在一家菜園的角落里,上面已被涂上了許多污泥,不少地方難以辨認。石刻周圍,荒草叢生,烏鴉鼓噪,陰森森的。
閻立本打眼一看,大失所望:“原來不過如此,我白來一趟了。”可回店之后,他又覺得自己有點太輕率了。第二天一早,他回到原處,擦掉污泥,細看一番,才發現畫中果然有不少妙處。
第三天,他提來一桶水,把石刻認真沖刷了幾遍,再細心端詳,反復揣摩,更覺得張僧繇的技藝高人一籌。他越看越入迷,白天看不夠,晚上又打起燈籠繼續觀賞。就這樣,閻立本在石刻前竟一坐就是十幾天。
二
唐太宗有一次同侍臣們乘舟在御苑的池中游玩賞景,看到池中有奇異的怪鳥在水面上隨波浮游。唐太宗手拍船欄桿叫好多次,命令在座陪同的侍臣們當場賦詩贊詠,又命令隨侍的宮人宣召閻立本前來將怪鳥畫下來。宮人們當即向岸上傳呼道:“召畫師閻立本到青苑玉池拜見皇上!”當時,閻立本任主爵郎中。聽到傳召后,他急忙跑步趕來,大汗淋漓,立即俯身池邊揮筆繪畫起來。而且,滿面羞愧不堪。事后,閻立本告戒他的兒子說:“我小時候愛好讀書,值得慶幸的是我還不是個不學無術的蠢材。我都是有感而發才寫文章。在同行中,我的文章寫得還是比較不錯的。然而,我最知名的是繪畫。可是,它卻使我象奴仆一樣地去侍奉他人,這是莫大的恥辱。你應該深以為戒,不要學習這種技藝了。”
到唐高宗在位時,閻立本官為右丞相,姜恪原是守邊將領,憑著戰功做了左丞相,又遇上饑饉,國子監里的學生都放假讓他們回家去了。同時又規定三省、六部及御史臺的低級辦事人員必須通曉一門《經書》。當時有人賦得打油詩一首言說這件事:左丞相是個威震大漠的驍將,右丞相是個馳譽畫壇的名家。三館學生都放羊回家了,三省、六部及御史臺的辦事員卻要通曉經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