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語文文言文注釋商榷
【內容摘要】新版的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所選文言文的注釋和標點,編寫組都精益求精﹑字斟句酌,下了很大功夫,對教學大有好處。但是,智者千慮,難免一失,有的前人說解不誤,編者卻另作新解,反而齟齬難通;有的卻不做注釋;有的注釋不當,不合語境,模棱兩可。
【關鍵詞】文言文;注釋;望文生義;不合語境
新版的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本的文言文注釋基本是準確的,通過對教材認真研讀,發現個別文言文注釋中:有的前人說解不誤,編者卻另作新解,反而齟齬難通;有的不做注釋;有的注釋不當,不合語境,模凌兩可。這無疑給講授文言文和學習文言文造成了不便。本文把有待商榷的地方例舉出來,供大家參考。
一
前人說解不誤,編者卻另作新解,反而齟齬難通。
《詩經·小雅·采薇》:“我戍未定,靡使歸聘。”語文課本直接翻譯為:“我駐守的地方還不安定,沒有人可委托去打聽家里的消息?!弊屑毻魄?,其實不合常理,生硬別扭。為什么說“沒有人可委托”呢?就看你委托不委托。其實前人對此已有正當明確之解釋,編者卻未采納。唐陸德明《經典釋文》:“靡使,本又作靡所。”清人馬瑞辰的《毛詩傳箋通釋》中說:“此承上‘我戍未定’言之,言其家無所使人來問,非謂無所使人歸問。”前文已重申“曰歸曰歸”,說明回家的消息已經報告給了家人,然而至今未歸。我們試推想:家人心急如焚,但由于我駐守的地方還不確定,家人就沒地方派人來問?!懊沂箽w聘”的主語應是家人。這樣才符合詩歌語境。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虛室有余閑。”教材注釋“虛室”為“空室”。不當,難道說房子里是空的嗎?是一無所有嗎?不是,這里其實是用典?!肚f子·人間世》:“虛室生白?!?清王先謙《莊子集解》:“司馬(司馬彪)云:‘室,喻心,心能空虛,則純白獨生也?!桑ǔ尚ⅲ┰疲骸^察萬有,悉皆空寂,故能虛其心室,乃照真源’”。按:“虛室”指的是一種澄澈明朗,心無掛礙的心境。
二
選文有的地方學生容易誤解,應該注釋,但是沒有注釋。
《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薄耙酪馈苯滩臎]有注解。新版《辭海》:“依依:輕柔貌。一說隱約可辨貌?!闭Z義可通,但與下句的“霏霏(紛紛)”不能形成對仗,解釋欠佳。清人馬瑞辰的《毛詩傳箋通釋》對此解釋較為精確,考證也詳明。馬氏云:“《韓詩》薛君《章句》曰:‘依依,盛貌?!盾囕牎吩姡骸辣似搅帧秱鳌罚骸溃久病!瘎t‘依依’亦當訓盛,與《韓詩》同。依,殷古同聲,依依猶殷殷,殷亦盛也?!?/p>
辛棄疾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句中,“佛貍”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小名,“佛”字該怎么讀呢?教材沒有注釋?!顿Y治通鑒·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棄寫臺格以與之云:‘斬佛貍首,封萬戶侯,賜布絹各萬匹?!?元·胡三省注:“臺格,宋臺所立賞格也。佛讀如弼。”? 《詩·周頌·敬之》:“佛時仔肩,示我顯德行。”毛傳:“佛,大也。”鄭玄箋:“佛,輔也?!标懙旅鳌督浀溽屛摹罚骸班嵰翦觥保懙旅髡J為,“佛”讀作“弼”是鄭國的一種地方方言)。這里“佛”通“弼”。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古‘弼’字其音均與‘佛’近,故‘弼’可借作‘佛’也。”“燾”有覆蓋之意,諸葛亮《請宣大行皇帝遺詔表》“邁仁樹德,覆燾無疆?!薄盃c”又引申為庇蔭。如:燾冒(蔭庇)?!板觥庇休o佐輔助之意。因此“弼”與“燾”有相近之處,古人的名與字,在意義上,一般是一脈相承的。因此“佛”字該讀bì,作為中學語文教材應該注出讀音。
三
有的注釋不當,不合語境,望文生義。
《戰國策·荊軻刺秦王》:“于是太子預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趙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藥淬之。以試人,血濡縷,人無不立死者?!?/p>
新版語文教材注釋“濡縷” 為“沾濕衣縷”。仔細品讀語段,聯系語境。就會發現這條注釋有誤。這段文字主要是要說明這把匕首非同一般,鋒利無比。然而用一把普通的匕首去刺殺人,血流出來,也會沾濕衣縷的。如果在淬火時把毒藥浸到普通的匕首上,去刺殺人,人也會立刻死掉的。難道燕太子丹用“百金”求得的匕首是一把普普通通的匕首嗎?不是,教材對“血濡縷”的注釋有誤。由于匕首異常鋒利,刺得很深,刀口又小,肌肉內部壓強很大,鮮血像一根絲線一樣冒出來?!翱|”不是衣縷,在這里是名詞用作狀語,“像一根絲線一樣”,并且狀語后置。
《史記·項羽本紀·鴻門宴》:“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瘎t與斗卮酒。”此條教材沒有單獨注釋“斗”,注釋“斗卮”為“大酒杯”。讀者誤以為“斗”有大意??疾楣糯墨I典籍,“斗”主要表“小”意:“斗帳”,小帳;“斗食”,古代俸祿微薄的小官;“斗室”,狹小的屋子;“斗筲”,《論語·子路》:“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斗筲”,喻人的才識短淺,氣量狹窄。饒炯《說文解字部首訂》:“斗當為枓之古文,本酌酒器而容十升者。”《說文解字》:“枓,勺也。從木,從斗。”《玉篇·斗部》:“枓,有柄,形如北斗星,用以斟酌。”饒說甚確?!妒酚洝垉x列傳》:“作為金斗?!彼抉R貞索隱:“凡方者為斗;若安長柄,則名為枓,音主。”甲骨文“斗”字有柄,形如北斗星,像勺子的形狀?!岸贰钡谋玖x就是舀酒的勺子。后來借用為市制容量單位,十升為一斗?!墩f文解字》:“卮,圜器也。一名觛?!鼻宕躞蕖墩f文解字句讀》:“應劭注〈漢書·高祖紀〉云:‘卮,鄉飲酒禮器也。古以角作,受四升。’”由此“斗”為舀酒器,“卮”為飲酒器。故“斗”名詞活用為動詞,“舀酒”。 “則與斗卮酒”可譯為“就給他舀了一杯酒”。
【參考文獻】
[1]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M].北京: 中華書局,1989年3月第1版.
[2]王先謙.莊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0月第1版.
[3]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第1版.
[4]王筠.說文解字句讀[M].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7月第1版.
[5]司馬光 胡三省音注. 資治通鑒[M].北京: 中華書局,1997年11月第一版.
[6]顧野王.玉篇[M].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9月第1版.
(作者單位:甘肅省渭源縣第一中學? 748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