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夫差矛
吳王夫差矛 春秋 湖北省博物館藏
吳王夫差矛,春秋末期吳王夫差時所鑄青銅兵器,1983年科出土于湖北江陵馬山五號墓。通長29.5厘米,矛身與劍身相似而較短,中線起脊,兩面脊上均有血槽,血槽后端各鑄一獸頭。骹中空,骹口扁圓,口沿內(nèi)凹。矛體滿飾菱形幾何暗紋。基部有2行8字錯金銘文:“吳王夫差自乍(作)甬(用)鈼。”據(jù)專家考證,鈼為矛屬刺兵器。此矛冶鑄精良,保存完好,現(xiàn)藏湖北省博物館。
吳王夫差為吳王闔閭之子,于公元前495年繼王位。闔閭為越王勾踐打敗傷死,夫差立志復(fù)仇,于次年在夫椒(今江蘇吳縣西南太湖中)擊敗越王勾踐,使越降服。繼而開挖邗溝,轉(zhuǎn)師北上,在艾陵之戰(zhàn)中全殲十萬齊軍。公元前482年在黃池(今河南封丘西南)會盟諸侯,與晉爭霸獲勝。后因不聽伍子胥之言,被越乘虛攻入都城。經(jīng)笠澤之戰(zhàn)和對姑蘇的長期圍困,于公元前473年為越所滅。他向勾踐求和未成,自殺,自殺前,以袂掩面曰:“吾無面目以見子胥也!”(《史記·卷六十六》)
銘文:吳王夫差自乍(作)甬(用)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