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操
《水仙操》又名《秋塞吟》、《搔首問天》、《屈子天問》。
《水仙操》取材于伯牙學琴的故事:春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伯牙,隨成連先生學古琴。他掌握了各種演奏技巧,但是老師感到他演奏時,常常是理解不深,單純地把音符奏出來而已,少了點神韻,不能引起欣賞者的共鳴。老師想把他培養成一位真正的藝術家,有一天,成連先生對伯牙說:“我的老師方子春,居住在東海,他能傳授培養人情趣的方法。我帶你前去,讓他給你講講,能夠大大提高你的藝術水平。”于是師徒兩人備了干糧,駕船出發。到了東海蓬萊山后,成連先生對伯牙說:“你留在這里練琴,我去尋師父。”說罷,就搖船漸漸遠離。
過了十天,成連先生還沒回來。伯牙在島上等得心焦,每天調琴之余,舉目四眺。他面對浩瀚的大海,傾聽澎湃的濤聲。遠望山林,郁郁蔥蔥,深遠莫測,不時傳來群鳥啁啾飛撲的聲響。這些各有妙趣、音響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覺心曠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許多。伯牙產生了創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譜成音樂,于是他架起琴,把滿腔激情傾注到琴弦上,一氣呵成,譜寫了一曲《高山流水》。
沒多久,成連先生搖船而返,聽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興地說:“現在你已經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師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來這濤聲鳥語就是最好的老師。此后,伯牙不斷積累生活和藝術體會,終于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這個故事是否具有真實性并不重要,它反映的是我國古代琴家們已經認識到體察現實對創作及表演的重要性。至于目前流傳的《水仙》,很多琴家并不認為它是表現上述題材,而是表現了昭君出塞的歷史故事,因而名之為《秋塞吟》。并作了《水仙》一曲。目前流傳的《水仙》,有很多琴家認為是表現昭君出塞的歷史故事,故又名《秋塞吟》。可是最早刊載《秋塞吟》的《太音遺補》(1557)中又分明是另外一曲。《春草堂琴譜》(1744)以后還有人把它與屈原的故事聯系起來,故又名《搔首問天》或《屈子天問》。譜初見于清代《五知齋琴譜》中。注明傳自金陵琴派,“時腔,非古調也。”曲調“纏綿幽咽,頓挫悠揚”,“逸韻冷然,摹神之作。”此曲有著纖麗柔美的藝術風格和層次分明的章法結構。
歷代琴譜題解
《二香琴譜》
伯牙學琴於成連先生,三年而不成。成連云:“我師方子春在東海中,能移人情。”乃與俱至海上,成連剌船而去,句時不返。伯牙延望無人,但聞海水洶涌,林岫杳冥,萃鳥啁啾。悄然而悲曰,“先生移我情哉”!援琴而作水仙之曲,遂為天下妙。是曲,李玉峰先生得之廣陵吳觀星。逸韻泠然,摹神之作也。
《悟雪山房琴譜》
琴苑要錄:水仙操,伯牙所作也。伯牙學琴於成連,三年不成,至於精神寂寞,情之專一,未能得也。成連曰:“吾之學,不能移人之情,吾師方子春,在東海中”,乃赍糧從之,至蓬萊山,留伯牙曰:“吾將迎吾師”,刺船而去。句時不返,伯牙心悲,延頸四望,但聞海水汩沒,山林窅冥,君鳥悲號,仰天嘆曰:“先生將移我情矣”。乃援琴而作歌曰:“繄洞渭兮流澌濩,舟楫逝兮仙不還,移情愫兮蓬萊山,嗚欽傷宮兮仙不還”。
《雙琴書屋琴譜集成》
鶴山息齋李夢庚覺生傳譜。陳仲屏先生所得意名譜。此曲譜已見過多家,總不如此譜精細自然,撫之自得其入妙之趣,接三記。
《枯木禪琴譜》
伯牙所作。因隨成連先生入海,聽澎湃之音,悟得琴理,所謂海上移情者也。韻淡調疏,須輕彈低拂為妙。
《琴操》
水仙操者,伯牙之所作也。伯牙學琴於成連先生,先生曰,“吾能傳曲,而不能移情。吾師有方子春者,善於琴,能作人之情,今在東海上,子能與我同事之乎。”伯牙曰:“夫子有命,敢不敬從?”乃相與至海上,見子春受業焉。(下有闕文)
《初學記》
水仙操,伯牙所作。
《樂府古題要解》
舊說,伯牙學鼓琴於成連先生,三年不成,至於精神寂寞,情志專一,尚未能也。成連云,“吾師子春在海中,能移人情。”乃與伯牙至蓬萊山,留伯牙曰,“吾將迎吾師”。刺船而去,句時不返。伯牙延望無人,但聞海上汩沒漰澌之聲;山林窅寞,群鳥悲號。愴然嘆曰,“先生將移我情!”乃援琴而歌之。曲終,成連刺船而還,伯牙遂為天下妙手。
《太平御覽》
樂府解題曰,水仙操,伯牙學琴於成連先生,三年不成。至於精神寂寞,情之專一,尚未能也。成連云,“吾師方子春,今在東海中,能移人情。”乃與伯牙俱往,至蓬萊山,留宿伯牙曰,“子居習之,吾將迎師”。刺船而去,句時不返。伯牙近望無人,但聞海水洞滑崩澌之聲;山林寂寞,群鳥悲號。愴然而嘆曰,“先生將移我情!”乃援琴而歌,曲終,成連回,刺船迎之而還,伯牙遂為天下妙手矣。
《琴史》
伯牙,古之善琴者也。見稱於春秋之后,雜見於諸家之書。嘗琴鼓琴於成連先生,三年不成;神妙寂寞之情,未能得也。成連曰,“我雖傳曲,未能移人之情。我師方子春,在東海中,能移人情。與子共事之乎?”乃共至東海上蓬萊山,留伯牙曰,“子居習之,我將迎師”。刺船而去,句時不返。伯牙心悲,延頸四望,寂寞無人;徒聞海水洶涌,群鳥悲鳴。仰天嘆曰,“先生亦以無師矣,蓋將移我情乎!”乃援琴而作水仙之操云。……(伯牙)
《通志》
琴操五十七曲、十二操,水仙操,世言伯牙所作。伯牙學鼓琴於成連先生,三年不成;至於精神寂寞,情之專一,尚未能也。成連云,“吾師子春在海中,能移人情。”乃與伯牙至蓬萊山留伯牙曰,“吾將迎吾師。”刺船而去,句時不返,伯牙延望無人,但聞海上水汩沒漰澌之聲;山林窅寞,群鳥悲號。愴然嘆曰,“先生將移我情!”乃援琴而歌之。曲終,成連刺船而還,伯牙遂妙絕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