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庵咒
古琴曲《普庵咒》不僅是著名的佛教咒語同時也是古琴著名曲目?!镀这种洹酚置夺屨務隆?。它的樂譜最早見于明末的《三教同聲琴譜》(1592)。清代大套琵琶曲和佛教絲竹曲中也有《普庵咒》這個曲名。根據琴譜旁的梵文字母的漢字譯音來看,可能是幫助學習梵文發音的曲調。古代曾有普庵禪師,可能是本曲的作者。一說此曲為杭州隱士李永南作。全曲共十二段,段尾都接以共同的曲調,聽來回還反復,連綿不絕,在琴曲中頗有特點?!短炻勯w琴譜》評:“音韻暢達,節奏自然,令人身心俱靜,可謂平調中第一操也?!睒非褂昧溯^多的撮音,幫助音樂造成了古剎聞禪,莊嚴肅穆的氣氛。曲式上有一些類似絲竹曲中曲牌聯結的形式。其音韻暢達,節奏自然,清夜彈之,似聞暮鼓晨鐘,貝經梵語;如游叢林,如宿禪院,令人身心俱靜。
據現今發現的資料,清代刊載普庵咒琴曲的譜集和抄本共有二十七部。清代譜集所刊普庵咒琴曲以廿一段的〈釋談章〉為主。從《五知齋琴譜》開始,除了刊載廿一段〈釋談章〉外,還增錄了一首十三段的〈普庵咒〉。但是,此曲流傳不廣,除了與《五知齋琴譜》一脈的《自遠堂琴譜》和《襄露軒琴譜》刊載外,(兩譜亦同時刊載廿一段〈釋談章〉,全都與《五知齋琴譜》相同。)就只有道光抄本《琴學韌端》的〈普庵咒〉,和《張鞠田琴譜》的〈釋談章〉。兩曲均注明”三回九轉”,應該屬于十三段的系統。
這時期的《琴香堂琴譜》(二十段〈普庵咒〉),《峰抱樓琴譜》(十九段〈普庵咒〉)和《稚云琴譜》(二十段〈釋談章〉);段數上雖然有些出入,是應該屬于廿一段系統。段數上的差別,是由于樂曲結構中,佛頭或佛尾的刪減造成。
在曲名上,清初大部分琴譜都延用”釋談章”為名。《五知齋琴譜》有意將廿一段琴曲稱為”釋談章”,十三段的題為”普庵咒”;但是除了《自遠堂琴譜》和《襄露軒琴譜》用外,其他琴人則不甚理會。到清中葉,琴譜集中兩曲名的混用,頗令人混淆。
《五知齋琴譜》的十三段琴曲〈普庵咒〉,在譜前有一題解:“參改合成,不用頭尾,三回九轉共十三段?!边@說明此曲是徐祺從〈釋談章〉節錄而成的?!?/p>
十三段琴曲〈普庵咒〉的旋律和節奏,基本上是和〈釋談章〉一樣。但是,它已不是單單靠指法的變化與音域的擴大來增加音樂的色彩,而是采用更有效變奏手法來加強音樂的變化。如:
一、〈起咒〉的【咒首】樂句以多音進復來增強旋律的起伏。
二、〈一回二轉〉的【合尾】,加入散音嵌襯,增添了樂曲的律動感。
三、〈二回一轉〉的【合尾】,強化了走手音的應用,使旋律更流暢連綿。
這里可以看到,十三段琴曲〈普庵咒〉雖然還保留了辭咒,但是從咒語的隨意刪削和挪動,辭咒已從”以琴伴誦”的地位退為琴曲的附庸。即使把辭咒全部除去,這部〈普庵咒〉還是可以以它生動的音樂性作為獨立的琴曲來欣賞。
不過,這首曲并不能得到當時琴人的關注,所以傳習不廣。直到近代,琴人才在此曲的基礎上發展出器樂化的現代琴曲〈普庵咒〉。而上面提到的音樂素材也都成了現代琴曲〈普庵咒〉音樂主題的濫觴。
清末,山東諸城王即甫、王心源、王秀南祖孫三代傳有一份《桐蔭山館琴譜》。后來由王秀南的女兒王鳳襄及婿張育瑾整理出版(1993年,山東文藝出版社)。其中刊有〈普庵咒〉(原題為”普庵妙諦”),是張育瑾的演奏譜。此曲十三段,無辭咒。樂曲結構與旋律和《五知齋琴譜》所刊的相近。相信這是唯一傳習至今的十三段琴曲〈普庵咒〉了。
到了民國,幾首獨立于辭咒的器樂化〈普庵咒〉相繼出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栩齋琴譜》的〈普庵咒〉。當代琴人查阜西、溥雪齋、張子謙、吳宗漢等演奏的,以及《北京琴會譜》都是根據此譜。這也是當今傳習最普遍的普庵咒琴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