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關三疊
古琴曲,產生于唐代,是根據著名詩人王維的七言絕句《送元二使安西》譜寫而成。因詩中有“渭城”、“陽關”等地名,故又名《渭城曲》、《陽關曲》。原詩已飽含深沉的惜別之情,譜入琴曲后又增加了一些詞句,加強了惜別的感覺,表達了作者對即將遠行的友人無限留戀的誠摯情感。
此曲在唐代非常流行,并收入《伊州大曲》作為第三段。唐末詩人陳陶曾寫詩說“歌是《伊州》第三遍,唱著右丞征戍詞。”說明它和唐代大曲有一定的聯系。之所以如此受歡迎,不僅是由于短短四句詩句飽含著極其深沉的惜別情緒,也因為曲調情意綿綿、真切動人。唐代詩人曾用許多詩句來形容過它,李商隱的“紅綻櫻桃含白雪,斷腸聲里唱陽關”等。而且有些詩人同王維生活的年代相距近一個世紀,可見這支曲子在唐代流行的盛況。
大約到了宋代,《陽關三疊》的曲譜便已失傳了。目前所見的古曲《陽關三疊》則是一首琴歌改編而成。最早載有《陽關三疊》琴歌的是明代弘治四年(1491)刊印的《浙音釋字琴譜》。正德間謝琳的《太古遺音》(1511),不注調式,用極簡單的彈法把王維《渭城曲》的原詩演彈十三遍,基本沒有太大的音樂價值。嘉靖間黃龍山在甫京刊出的《發明琴譜》(1530)和萬歷間楊掄在南京刊的《太古遺音》(1609)是一個用凄涼調(緊二五弦各一徽)演奏的九段中型琴曲,用相當“典雅”的詞句把《渭城曲》裝飾豐富了,但是曲調和詞都有些許出入(清同治間l866年黃曉珊《希韶閣琴譜》把唱詞和琴曲減為七段屬這一系統,但用調不同,可能是他自己改編的)。萬歷間楊表正在南京刊的《琴譜正傳》(1585)和萬歷間福建張憲翼的《太古正音》(1609)是同一系統的三段小型曲,但唱詞旋律都不很同。雖然也都是凄涼調,但楊表正對凄涼調是誤解的,他只緊五弦;而張憲翼雖然緊二五兩弦,卻又避開二弦不彈。
現時琴家所彈的,都無例外地用的是清同治間上海張鶴《琴學入門》(1867)的譜本,唱詞與明代不同:
清和節當春,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霜夜與霜晨。遄行,遄行,長途越渡關津,惆悵役此身。歷苦辛,歷苦辛,歷歷苦辛,宜自珍,宜自珍。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依依顧戀不忍離,淚滴沾巾,無復相輔仁。感懷,感懷,思君十二時辰。參商各一垠,誰相因,誰相因,誰可相因,日馳神,日馳神。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芳草遍如茵。旨酒,旨酒,未飲心已先醇。載馳骃,載馳骃,何日言旋軒轔,能酌幾多巡!
千巡有盡,寸衷難泯,無窮傷感。楚天湘水隔遠濱,期早托鴻鱗。尺素申,尺素申,尺素頻申,如相親,如相親。噫!從今一別,兩地相思入夢頻,聞雁來賓。
全曲共分三大段,用一個基本曲調將原詩反復詠唱三遍。故稱“三疊”。每疊又分前后兩段,琴歌開始加了一句“清和節當春”作為引句,其余均用王維原詩。后段為新增歌詞,每疊不盡相同,帶有副歌的性質,分別渲染了“宜自珍”的惜別之情,“淚沾巾”的憂傷情感和“尺素申”的期待情緒。旋律以五聲商調式為基礎,音調純樸而富于激情,特別是后段“遄行,遄行”等處的八度跳進及“歷苦辛”等處的連續反復呈述,情真意切,激動而沉郁,充分表達出作者對即將遠行的友人的那種無限關懷、留戀的誠摯情感。歌曲結尾處漸慢、漸弱,抒發了一種感嘆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