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思想的矛盾分析
內容摘要:《老子》一書從一開始也就是第二章便充分暴露了其思想體系中頗具特色的辯證思維與作為中心思想的“道”論之間的矛盾。而“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更是不打自招地從理論上承認了其辯證法與“道”論之間的這一對矛盾。通過矛盾的分析,將更加有助于我們理解《老子》這部奇書的思想。
關鍵詞:辯證思維;“道”論; 矛盾;《老子》
作者簡介:劉榮,女,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2006屆碩士研究生。
《老子》一書五千余言,卻自成體系、哲理充盈,在宇宙論、辯證思維、政治智慧、人生哲學、認識論等方面均有深刻、精到的闡述和論證。已有不少學者指出,老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大哲學家。老子之后興起的道家學派,推尊老子為開山祖師。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影響可謂至巨且深。盡管我們公認老子其人和其書的巨大影響和價值,但作為中國哲學初創時期的哲學家,老子的思想難免會有不完善、不成熟甚至互相抵牾之處,這種情況同樣普遍出現在被稱作“軸心時代”的哲學家們的思想當中。這樣說并非有意否定老子的思想價值,我們卻是在承認并尊重老子思想價值的前提下,在認真考察《老子》文本的基礎上得出的初步結論。準此,本文擬就盡量如實地揭示并分析老子思想體系中有關辯證思維和“道”論之間的矛盾問題。
一、矛盾問題的提出
老子思想體系中的有關辯證思維和“道”論之間的矛盾存在問題最先也是最明確地出現在《老子》第二章中??梢哉f,《老子》第二章拉開了老子思想線索中這兩個矛盾的序幕。此后,這兩個矛盾于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內貫穿至終。因此,對《老子》第二章的解讀就成了我們認識和揭示老子思想中上述兩個矛盾的切入口。第二章的內容如下: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
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前兩句話的意思是說: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成為美,丑的觀念也隨之產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不善的觀念也隨之產生了。有和無相互生成,難和易相互完成,長和短相互形成,高和下相互包含,音和聲相互和調,前和后相互隨順,這種狀況是永恒的不變的。
老子在此想要強調指出的是,萬事萬物莫不存在著對立相反的一面,對立的雙方彼此依存并相互轉化。顯然,老子已經有了明顯的辯證意識。他不囿于常人思考和行事的片面與固執,倒是靈活地也更加全面地把握住了事物的辯證規律,并認為這是“恒”也,是永恒不變的真理。
我們接著釋讀后面的內容:因此有道德的人以“無為”的態度行事,施行“無為”的教導。他讓萬物興起而不加倡導,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作育萬物而不自恃己能,有所成就而不自我夸耀。正因為不自我標榜,因此他的功業不曾消失。
第二章文義既明,我們現在可以從整體上進行把握了。我們注意到,老子第三句話用“是以” 開頭,“是以”即所以、因此的意思,在此做表因果關系的連詞。那么,“是以”之前的內容當為之后的原因,而之后的內容當為之前的結果了,這是邏輯上的共識。照理,本章以“是以”斷開,應是一段完整意義上的因果關系命題。可結果怎么樣呢?參照我們上面的釋文,第一、二句與第三句根本是風馬牛不相及嘛!他們是不著邊的平行體,看不出絲毫的相交,也就是說他們之間本沒有關聯,在文義上是各自獨立存在的,卻又為何雜糅在一起了呢?
第一、二句中天才地發現了相反相成規律之后,老子卻將筆鋒驀得一轉,講“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他為何不說圣人該處有為之事,行有言之教呢?為什么不是萬物作而始,生而有,為而恃,功成而居呢?有為與無為,有言與不言…,順著老子在第一、二句中所闡明的思路,也該是相反相成呀!可老子在此偏偏一反前說,以非常堅定的口氣認定“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理所當然和天經地義的行為,理應如此;對于“有為和有言”之類的行動則只字未提。不惟如此,老子還特別冠以“是以”二字以加強語氣。①這樣一來,在我們理解本章的內容時明顯地感受到了一種前后語義上的落差。我們分明覺察到,老子在第一、二句與第三句之間似乎遺漏了一些內容,而這些內容正是邏輯上下文的必需。否則,我們對“是以”以下的內容在全章中的地位感到特別的突兀和不解。難道是老子有意的漏掉那些內容還是錯簡的緣故?②或者其他我們不可知的原因?如果是錯簡致此,我們也認為錯得巧妙和機智,這得以使我們從《老子》的一開始(因是第二章)就明了了老子思想體系中的矛盾,因此愈到后來我們才更加清楚地理解老子思想中的矛盾伏筆其實從一開始也就是這兒就已埋下了。那是老子故意遺漏了么?非也。事實上,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對“圣人”一詞的準確理解上?!笆ト恕焙我猓康兰业摹笆ト恕保瑖漓`峰先生在其《老子達解》中譯為“有道的人”,我們傾向于是。“有道的人”中的“道”又是何意呢?“道法自然”,即道的本質是自然而然的,不受外在強力干擾的?!笆ト恕币簿褪求w認自然、不妄為的人,他們過著虛靜、不爭的理想生活。我們知道,老子創立的學派所以稱為“道家”,正在于“道”的概念和涵義在道家思想中的核心地位。老子已將“道”升華到了哲學意蘊的高度,它是宇宙的本原、支配物質世界運動變化的規律,也是人類社會必須遵循的基本法則。這樣一來,“圣人”(“得道的人”)以無為的態度行事,施行無言的教導(“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被老子置于神圣在上而不可動搖的地位了,老子因此違反了他之前倡導的辯證思維方式而走向了“道”論的絕對和唯一。
以上探討了老子思想系統中兩個矛盾問題的起因,但僅僅這些還不足以加深我們對矛盾的認識和了解。下面就針對辯證思維方式與“道”論分別作一番專門的論述。
二、辯證思維與“道”論及其矛盾
萬物是相反相成的辯證思維無疑是《老子》一書的特色,前面我們已對此略微展開過論述。但這種思維的特色又不局限于第二章中,綜觀《老子》全書,作者不管對自然、社會還是人生、政治等方面的思索無一不閃耀著辯證的光輝,略舉數例: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二十二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二十六章)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二十七章)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三十六章)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五十八章)
兵強則滅,木強則折。(七十六章)
另外,兩兩對立的概念在《老子》書中可謂俯拾皆是,如巧拙、動靜、盈沖、曲全、枉直、洼盈、少多、敝新、雌雄、白辱、輕重、靜躁、歙張、弱強、廢興、取與、貴賤、明昧、進退、成缺、辯訥、寒熱、禍福、損益、正奇、柔剛、虛實、開闔、清濁、存亡、親疏、主客、終始、治亂、成敗、有為無為、有事無事、有道無道[1]76等等。這一系列彼此對立的概念,讓我們想見老子體驗生活、觀察世界的細致和精微。
小結一下:老子的逆向思維使他得以高明地窺探到事物對立和相反的一面,事物的對立雙方又非孤立的存在,他們彼此依存,互為存在的根據;他們更是能夠向著相反的方向進行轉化,即物極必反之理。萬物莫不如此,此為萬物存在之規律。
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那個動蕩不安、戰爭頻起的苦難歲月里。③當其時,各個諸侯國之間為著擴張領土、掠奪人口進行無止無息的侵略戰爭,“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2]516諸侯國內的統治者為了滿足一己的貪欲和享樂,對民眾進行搜刮剝削,致使民瘼深重、民不聊生。老子深感于此,認為所有這一切禍亂和災難的根源在于統治者的“有為”政策,也就是政治決策和執行中的多欲、妄為,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五十七章)
便是對有為政治導致的惡果的最好寫照。
我們說過,老子是體驗生活的高手,他總能用他那一雙銳利的眼睛發現常人所不及。以《老子》書為例,老子慣于把天、地、人看作一個有機的整體,他總是善于從生活經驗和自然現象中提煉出一些適用于社會和人生的法則,我們稱之為“推天之道以明人之道”,姑舉數例: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二十二章)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七十七章)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八十一章)
而且大多數情況下,老子在敘述“推天之道以明人之道”上,慣用一種固定的語法結構,前面敘述“天之道”如何,后面接著用“是以”二字說明“人之道”如何如何。在老子的心目中,人間世的一切行為都應該效法“天之道”,大自然的秩序和規律才是人類行事的準則和必須遵守的規范。
可“天之道”有哪些特點呢?它有何威力使得現實界必須依從呢?《老子》二十五章對此作了明確的回答: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一詞并非指自然界,老子的意思是“自然而然”。“道法自然”正如我們之前說過的“道”的本質是自然而然的意思。那么,作為有著宇宙的本原、萬物運動變化的總規律等內在規定性的“道”,其向下落實到現實界的政治生活中,也必然要求體現“道”的這種“自然而然”特性。老子因此將“無為”作為政治生活中居于最高位的“圣人”所必須遵循的實踐法則?!盁o為”并不是不為、不去做,而是說要不妄為,即順其自然、自然而然之意。所以凡是違背了“無為”要求而在政治中肆意妄為、強力作為的一切“有為”行為均是老子痛斥和反對的。老子從有為政治中感到實行無為政治的必要,這恰好體現了辯證思維的特色。但事情遠未結束。根據我們前面的推論,“無為”已被老子提到了體現“道”的特點的高度,也就是說,“無為”在政治中的地位如同“道”是宇宙的本原一樣不可移易了,它是絕對的完美的惟一的政治,從此與有為劃清界限,兩不相爭,遑論二者的相互轉化!
老子由“天之道”觀察生活的本領不僅在政治領域中有所表現,同時據此創設了他的一套人生哲學。在他的人生哲學里,處后、不爭、柔弱、謙下等品質是應該具備的,老子并將其同樣升華到“道”的高度給予絕對化。例如他說: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故幾于道。(八章)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九章)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十九章)
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二十章)
在老子看來,世人凡事只知去爭、去取、去顯露自己的鋒芒,而不曉得其實只有處弱、不爭、含斂、忍辱負重才是處世和致勝的有力武器: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七章)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二十二章)
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六十七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七十八章)
綜上,老子一方面成就了他的思想體系中極具特色并成為后來中國古典哲學寶貴財富的辯證法;另一方面,卻又在他的辯證法系統內部打開了一個缺口,讓神通廣大、無所不包、無所不在的“道”乘虛而入并凌越一切、駕馭一切,如此,辯證法顯得不再辯證,而“道”論成了老子思想中的核心和關鍵。
三、結語
繼承了“古之道術”并善于從生活世界中類推和總結經驗由此而形成的老子的龐大辯證法思想體系,雖說在包括今天在內的幾千年歷史上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并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畢竟還是薄弱的?!拔覀兒苋菀装l現老子常使用類比法(Analogy)去支持他的論點。例如,他從柔弱的水可以沖擊任何堅強的東西,因而推論出柔弱勝剛強的結論來。這種類比法的使用,雖然有相當的說服性和提示性,但是并沒有充分的證據力。因為你可以用同樣的形式例舉不同的前提而推出相反的結論來。”[3]40這樣的辯證法因之是不徹底的、不堅定的?!盀闊o為,則無不治”、“柔弱勝剛強”、“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等一系列體現“道”的品質、蘊涵“道”的特性的論斷的出現無疑從根本上顛覆了本就不夠強大深厚的辯證思維;而老子提出的“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四十章),更是從理論上論證了這一對矛盾?!胺凑叩乐畡印?,意思是說,萬物在“道”的作用下向相反的方向運動不息并最終返回到原點,因此又是一種循環運動。第十六章對此作了清楚的詮釋: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由“反者道之動”,老子揭示出相反相成和物極必反這兩條重要的辯證規律。但這又非老子的主要目的。老子意在引出貴柔、守雌、不爭、謙下等的“弱用之術”,即“弱者道之用”。只有安于柔弱、不爭、虛靜等狀態的一面才是契合于“大道”的道理所在。因此,老子提出的“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也已經明確地暴露了其思想中辯證法與“道”論的內在矛盾。
注釋:
①高亨《老子正詁》中認為:“‵是以′二字疑后人所加?!独献印吩瓡?,本不分章,后人強為分之,有文意不相聯而合為一章者,遂加“是以”或“故”等字以聯之?!惫P者以為,“是以”二字即便真為后人所加,也加得合情合理。所謂的“后人”不過是在深諳老子意旨的前提下替老子添了一加強語氣的妙詞罷了。
②陳鼓應先生主此說。參見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66頁注釋部分。
③關于老子的生活時代問題,學術界的爭論久矣多矣。參考前人說法并結合晚近出土的郭店楚墓竹簡的整理成果,筆者傾向于認為老子生于春秋末期,與孔子同時但年長于孔子。
參考文獻:
[1]陳鼓應,白奚.老子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2]焦循.孟子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7.
[3]陳鼓應.老莊新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