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騰崇拜里琴的神圣光環——《七弦味道》(二)
那些遠離現實社會的人們,精神文化的血緣里受到某種自己“看不見的手”的掣肘,一種莫名的恐懼與渴望促使他們反觀母體,去尋找自己之所出的文化之根。而圖騰就演變成了這樣的一個角色。
早在20萬年以前,早期的智人那里便已經有了氏族的標志,圖騰崇拜應該是第一階段,是最早的史前宗教。“日月經天、江河行地”的神秘,“風火雷電、山崩地裂”的無奈與恐懼,由此伴隨著人類發展而誕生的一個個崇拜對象,“天地日月、雷電風火、動物植物、神靈圣人”,在原始信仰的歷史長河中都曾經被先民們朝拜過。假如我們承認藝術起源于非藝術,那么,圖騰觀念就是最早 的藝術之“蛹“。
龍,無所不能、無所不為、呼風喚雨、氣吞山河。動則烏云黃塵,怒則天災人禍,靜則風調雨順,和則國泰民安,龍的神力不可抗拒,龍是先民們心中的無上至尊。回首原始信仰色彩的歷史畫卷,朗朗青天,黃土高臺,香煙繚繞,琴音蒼茫。一群龍的傳人,面對東方,在龍形古琴莊嚴肅穆的散音伴奏下,文身斷發的先民們虔誠跪拜,祈盼蒼龍降福于民……
對龍的頂禮膜拜,到賦予古琴龍的形象,琴從此罩上了神圣的光環,“琴者考天地之聲”,“通神明,驚鬼神”,于是琴和龍一樣,千絲萬縷于天地人間。
原始崇拜賦予了古琴濃郁的圣性,后人把琴以其音、其形、其意,賦予象征“天地日月、仁義禮序”等許多社會性的、哲理性的和人格性的東西。或許正是這些,古琴成了先民們的鐘愛之物。
上古社會發展到唐堯時,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唐堯年紀漸漸老了,他的兒子丹朱不肖,唐堯時常留心天下的賢人,想把帝位禪讓給他。當時,他聽說陽城的許由最賢良,便親自去拜訪他,說明他禪讓天下的來意。可是許由是個清高的人,不愿接受禪讓,連夜逃到箕山下的潁水邊上居住。
許由夏季結巢而居,冬天挖穴而處,饑餓時就從山里尋找食物充饑,干渴時就從河里舀水解渴,過著清貧淡泊的隱居生活。唐堯很是贊賞他的志向,又派使臣來請許由。許由感到唐堯的使臣所說的話污濁不堪,趕忙到潁水河去掬水來洗自己的耳朵。他的朋友巢父牽了一頭牛來河邊飲水,看到他洗耳朵,奇怪地問:“耳朵有什么臟物嗎?”許由說:“沒有臟物,只是聽到了討厭的語言。”巢父又問:。是什么話?”許由說:“唐堯要聘我去做天子。”巢父問他:“你為什么厭惡這件事?”許由回答:“我的志向在青山白云之 間,何必要狗茍蠅營去做什么天子呢!”巢父正要去河邊飲牛,聽 了他的話就離開了,他感到在河的下流飲牛是件恥辱的事。
許由就創作了一首琴曲《箕山操》,這首琴曲唱的意思是:登上箕山眺望天下,山河壯麗,萬物生機勃勃.日月運行,照耀大地,普天下沒有人看不到,在天地之間游樂自在,有什么值得憂慮的。可嘆那唐堯獨自愁悶痛苦,為九州的安泰勞心竭力,為民生之艱而奔走效勞,他認為我清明忠貞,想禪位給我。但我有我自己的樂趣,不會對此左顧右盼。河水繞高山流淌,甘瓜從蔓上垂下,茂盛 的森林成片相連,居住在這里可以傲視唐堯。
這首琴曲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為數不多的琴曲之一。
有虞氏重華,史稱虞舜,他的后母心腸歹毒,幾番設計要殺死他,舜只好逃到歷山腳下獨自開荒種地,他常常看見布谷鳥在樹上哺養它的小鳥,想到自己是一個從個喪母的孤兒,又受到后母百般的虐待,不禁感慨萬分,倍加思念親人,于是作了一首琴歌,意思是登上高高的歷,有只鳥在展翅高飛,看那只鳩鳥在山巒間徘徊,河水滔滔清冷宜人,深谷里鳥鳴嚶嚶不說的話污濁不堪,趕忙到潁水河去掬水來洗自己的耳朵。他的朋友巢父牽了一頭牛來河邊飲水,看到他洗耳朵,奇怪地問:“耳朵有什么臟物嗎?”許由說:“沒有臟物,只是聽到了討厭的語言。”巢父又問:。是什么話?”許由說:“唐堯要聘我去做天子。”巢父問他:“你為什么厭惡這件事?”許由回答:“我的志向在青山白云之 間,何必要狗茍蠅營去做什么天子呢!”巢父正要去河邊飲牛,聽 了他的話就離開了,他感到在河的下流飲牛是件恥辱的事。
后來人們向唐堯推薦了舜,說舜既賢孝又能干,可以傳給他天子的位置。于是,唐堯就把他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了舜做妻子,又叫他的九個兒子和舜一起共同生活,看看他是不是真正的賢人,同時還賜給他一張琴。舜做了天子的女婿,忽地平步青云,但對父母卻不記念舊仇,反而更加賢順。唐堯從女兒和兒子那里得知舜是可信賴的人,就把 天子位置禪讓給了舜。舜做天子的幾十年中,為天下百姓做了很多 好事,最后也效仿唐堯,禪位給治理洪水有奇功的大禹。舜被古人 尊奉為上古道德典范的圣人。
舜的一生非常喜歡音樂,尤擅彈琴自唱,故而,唐堯把兩個女兒嫁給舜時,特意送他一張琴。舜做天子治理國家頗為有方,又命樂師把十五弦瑟添了八弦,成為二十三弦的瑟,又命樂師整理帝嚳時代師咸所作的《九招》、((六英》、《六列》等曲,成為新的樂曲,《書·益稷》上說,《九招》演奏起來清揚婉轉,好似百鳥歌鳴,演奏時連鳳凰都雙雙飛來朝見舜。后來的孑L子在齊國聽了這首曲子的 演奏,止不住連聲贊嘆:“這樂曲太感動人啦,真是盡美又盡善,叫 人三月不知肉味呵!”
舜自當天子以來,無日不以天下百姓為念,一個人獨居時,就只喜歡彈奏五弦琴,伴隨著琴音的節奏,唱著他自己創作的《南風》歌曲,意思就是:南方吹來的和煦的風啊,可以消除人民的愁悶啊。南方吹來的及時的風啊,可以增長人民的財富啊。舜撫琴自唱的《南風》曲,一直為后世琴家稱賞,《南風》琴曲之所以被奉為琴道典范,恐怕是因為它“德如泉流”、“以平天下之心”、“以琴道致和平也”的緣故。“和”是中國古代音樂審美意識中最為人崇尚的理想境界,而古琴音樂恰恰很好地體現了中國傳統音樂思想, 《南風》正是“心平德和”的平和之聲,對后世的影響堪稱澤被萬代。
漢代以前的琴,像《詩經》中提到的“琴瑟友之”的古零,形式并不固定。
琴界一般認為“唐圓宋扁”。唐琴與宋朝等琴形相比,違形較為渾田,一般又在頸、腰內收部分作圃角處理。唐琴的造型,各處比例均比較合理,既美觀又便于彈奏。北宋初年的琴形,基本是模仿唐琴。后來,琴面的弧 度浙漸自渾圈向扁平變化,形成了唐固宋扁的風格。
注:娥皇女英
中國古代傳說中堯的兩個女兒。也稱“皇英”。長曰娥皇,次曰女英,姐妹同嫁帝舜為妻。舜父頑,母囂,弟劣,曾多次欲置舜城死地,終因娥皇女英之助而脫險。舜繼堯位,娥皇女英之其妃,后舜至南方巡視,死于蒼梧。二妃往尋,淚染青竹,竹上生斑,因稱“瀟湘竹”或“湘妃竹”。二妃也死于江湘之間。自秦漢時起,湘江之神湘君與湘夫人的愛情神話,被演變成舜與娥皇、女英的傳說。后世因附會稱二女為“湘夫人”。
文章來源:《七弦味道——經典古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