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平的學術思想及其啟示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教育實踐的成功離不開正確教育方針的指導。1957年,毛澤東同志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這標志著新中國社會主義教育方針的形成。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并強調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對新中國社會主義教育方針的繼承與發展,同時也為新時代教育實踐提供了正確指導。
作為新中國社會主義教育方針指導下培養出的杰出人才,丁小平先生在一般哲學、人生哲學、心理學、管理學等領域具有系統性的創新體系,在數學、物理、自然辯證法、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教育學等領域也有重大的原始創新成果?!抖⌒∑降膶W術思想及其啟示》一經發表,就引發了較好的社會反響。有的讀者說這不過只是個綱要而已,事實上,以綱要的形式呈現,實則是受篇幅所限,就其內容本身,前文尚未提及丁小平先生在美學、教育學、文化學、宗教學、經濟學、科學史、文學理論、軍事理論、力學、藥理學、農業機械等眾多學科的造詣。鑒于此,文章將進一步介紹丁小平先生的學術成果,使人們進一步了解丁小平先生的學術思想,從中汲取有益之處,以在丁小平先生已有的學術成果的基礎上取得更大成績,為科研服務。尤其是希望人們更加堅信我國的社會主義教育方針必將指引新時代教育取得更加驕人的成就,必將有利于推動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目標的實現,為黨和人民事業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
一、丁小平先生的一些學術成果
?。ㄒ唬┮话阏軐W
在一般哲學方面,前文介紹了丁小平先生自己的哲學體系、在認知哲學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及肯定嵌否定規律。在哲學史上,能夠在一般哲學領域揭示規律的只有黑格爾、馬克思和恩格斯,而丁小平先生在一般哲學領域所做的另一項重要工作就是使辯證法走向成熟。在傳統辯證法那里,不僅規律和范疇揭示得不全面,而且在應用時也會有一定的困難。比如,人們并不知道對立統一規律是演化規律還是作用規律,這與人類未能揭示肯定嵌否定規律有關。丁小平先生辯證法研究成果主要有如下體現:
1、物質世界是萬事萬物的演化過程。
丁小平先生指出物質世界是萬事萬物的演化過程,過程構成世界。每一事物都在按照世界的順序性不斷發生演化,有量變也有質變,這個與時間同向的演化方向可以稱之為縱向。同時,每一事物又與并行的相應事物構成矛盾,而余者作為矛盾居于其中。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即互相對立、互相排斥,互相統一、互相吸引,互相滲透、互相貫通。與時間延續方向垂直的方向稱之為橫向,從縱向上說,一切事物都具有內在的肯定嵌否定結構,事物的演化就是肯定嵌否定結構在本事物與他事物的橫向相互作用下的辯證否定(有時也會發生負否定)過程。從橫向上看,事物的肯定嵌否定結構所呈現的量變和質變使矛盾雙方此消彼長,從而使事物或暫時處于動態平衡(包括接近或遠離),或吞噬(包括混合),或合并共變(包括化合、聚合、加成、復分解,當然抵消也是合并共變,比如正負電子抵消作光子,這也就是黑格爾所謂的“自相矛盾的東西并不消解為零”),或分開(包括分解),或重組(包括置換、取代)等互相作用。據此,把規定事物橫向關系的規律統稱作作用規律,把規定事物縱向關系的規律統稱作演化規律。這樣不難發現,對立統一規律屬于作用規律。
2、世界在縱橫兩個方面的演化過程。
丁小平先生指出世界就是萬事萬物在橫向上相互作用著的、在縱向上量變質變交替的并行演化過程。當然,從橫向上看,一方面一事物是其上一級事物矛盾雙方之一方的組成部分;另一方面,這個事物自身也是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從縱向上看,一方面,一個肯定嵌否定結構是其上一級事物肯定嵌否定結構的組成部分;另一方面,這個肯定嵌否定結構又由若干個下一級肯定嵌否定結構構成。在這個橫縱交錯的作用的演化過程中,一事物橫向上除了各個對立統一關系之外,還有作為事物存在的條件的交互作用關系,本事物與若干它事物構成的若干對矛盾在其外界條件下對立統一,從而決定了事物自己的肯定嵌否定結構的狀態;一事物在縱向上除了肯定因素與否定因素的相互作用之外,并不受其他作用,在自己消亡之前,自己的肯定嵌否定作用以及可能的分化或者生出子事物現象和與它事物的合并現象,決定處在一定外界條件之下的橫向的若干對矛盾的對立統一的結果。
丁小平先生指出一切事物,在橫向上相互間表現為包括對立統一關系在內的各種關系的相互作用,在縱向上表現為組成事物的肯定因素與否定因素的相互作用。
因此,對立統一規律和肯定嵌否定規律就是反映事物聯系和發展的不分主次的基本規律,而量變質變規律是肯定嵌否定規律的數量表現,但不是與對立統一規律和肯定嵌否定規律并行的獨立規律,而否定之否定規律僅僅是肯定嵌否定規律的特例。之所以會有否定之否定,是因為有辯證的否定。之所以不同的事物都會發生辯證的否定,是因為這些事物雖然組分不同,但卻有相同的肯定嵌否定結構,而相同的肯定嵌否定結構是肯定嵌否定規律發生作用的物質前提。
3、建立了全新的規律學說。
此外,丁小平先生還建立了全新的規律學說。現實中,最權威的規律定義為:“事物發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全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也指出肯定規律是:“事物運動發展中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其他馬克思主義哲學教材則強調:“只有事物內部的或事物與事物之間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才是規律。”從表面上看這兩個定義似乎不同,其實是一致的?!氨旧怼笔钦l?還是“事物”,即事物是規律的載體。對此,丁小平先生指出:“如果是這樣,就必然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如果α事物的n肯定階段中的Γ本質對Π本質發生必然的作用,β事物的n肯定階段中的Θ本質對Ξ本質發生必然作用,α中的Γ本質也對β中的Ξ本質發生必然作用,那么,當α事物和β事物發生否定進入o肯定階段后,或者此前的m肯定階段,都會有Γ、Π、Θ和Ξ中的某性質消失或尚未發生的狀況。因此,也就會有其中的必然聯系(即規律),要么因為事物處于m肯定階段而尚未發生,要么因為進入o肯定階段而消亡,于是,規律就成了事物所孕育的東西,即規律隨事物的發生而發生,隨事物的滅亡而滅亡。這個說法顯然是荒唐的?!卑凑者@樣的邏輯就會有:“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的規律也是如此。只要資本主義社會還沒有在全世界滅亡,社會主義社會還沒有在全世界取得最終勝利,就不能說這個規律已經最終形成了?!边@里,“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的規律”的說法等價于“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的規律”的說法。如果規律是滯后于事物的,那么,按照客觀規律辦事不就是悖論嗎?馬克思與恩格斯指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倍鞲袼惯€指出:“除了永恒變化著的、永恒運動著的物質及其運動和變化的規律以外,再沒有什么永恒的東西了?!?/p>
究竟怎樣理解規律才是正確的呢?丁小平先生指出,“在”有實在與虛在之分,并不是所有虛在都是實在的現象,規律和規性就是獨立的虛在,而且是永恒的虛在,它們獨立于物質,但規定著物質的運動。規律和規性與運動不同,運動是物質的屬性,而規律和規性不是。規律和規性是有內容的,而且是形而上的東西。任何事物都是物質在特定時間和空間中的具體表現,這是形而下的東西,它們不是規律的載體,規律也不是它們孕育的。如果把規律比作刑法,那么事物就相當于罪犯。刑法規定罪犯的刑罰,法條也與罪犯的行為本質對應,但是刑法并不是罪犯制定的,罪犯也不是刑法的載體。
丁小平先生接著指出,列寧意義的規律的結構是兩端的本質嵌套通過中間的必然聯系連接,即一個必然聯系連接兩端的本質嵌套,當然,連接可以是多杈的,即端處的嵌套可以是多個。具體事物之間的本質或者一個具體事物內部的諸本質,一旦與嵌套的形狀與尺寸相一致,那么,它們之間的關系就會被該必然聯系所規定。相對于列寧意義而言,規律還有一種非列寧意義的,丁小平先生暫且把它叫作規性。規性的結構是嵌套連規定性,即只要具體事物的本質的形狀和尺寸與嵌套一致,該事物就有此規定性。比如,熱力學第二定律就不具備中間是必然聯系而兩端是嵌套的結構,也就是說它陳述的不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本質之間的必然關系。
在解釋規律概念錯誤和混亂的原因時,丁小平先生指出黑格爾、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偉大的哲學家、社會科學家,也是數學家、自然科學家。而此后,幾乎所有研究規律的學者都要么是哲學一流,要么是科學一流,要么都不是一流,導致他們難以弄懂恩格斯的“自然界中的普遍性的形式就是規律”的定義,因此,雖然前蘇聯的教科書也曾用過這個定義,但哲學界最終還是把它放棄。
4、社會規律和規性與自然規律和規性的根本區別。
在丁小平先生的規律學說中,還解決了一個長期令人疑惑的問題——回答了社會規律和規性(在馬克思、恩格斯那里統稱為歷史規律)與自然規律和規性的根本區別。丁小平先生指出,社會規律中的必然聯系和規性中的規定性的組分中包含人,而自然規律中的必然聯系和規性中的規定性的組分中不包含人。這樣一來,當人順應必然聯系和規定性中的要求時,社會規律和規定性就會及時發生作用;當人抵制必然聯系和規定性中的要求時,社會規律和規性就會延遲發生作用,而自然規律和規性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丁小平先生接著指出,既然如此,人類在面對社會問題時,會涉及主觀能動性問題;人類在面對自然問題時,就不會涉及主觀能動性問題,除非把主觀能動性的概念泛化。在社會歷史領域,主觀能動性就表現為按照規律、規性和它們所決定的命題主動行動,當然,前提是科學判斷當前的歷史階段。
丁小平先生順便指出,不存在所謂“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的規律”,“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或“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只能叫作科學的命題,它們都是現象性的東西,背后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才是規律。在當前所處的歷史階段,任何把先驗的規律和命題說成是后驗的,或者坐等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以及坐等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行徑都是對馬克思主義的背叛。誠如毛澤東同志指出的一樣:“資產階級工業革命,不是在資產階級建立自己的國家以前,而是在這以后;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的大發展,也不是在上層建筑革命以前,而是在這以后。都是先把上層建筑改變了,生產關系搞好了,上了軌道了,才為生產力的大發展開辟了道路,為物質基礎的增強準備了條件。當然,生產關系的革命,是生產力的一定發展所引起的。但是,生產力的大發展,總是在生產關系改變以后。拿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來說……在英國,是資產階級革命(十七世紀)以后,才進行工業革命(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法國、德國、美國、日本,都是經過不同的形式,改變了上層建筑、生產關系之后,資本主義工業才大大發展起來?!边@與馬克思的論述是一致的。在論述生產關系變革時,馬克思指出:“這個意識(筆者注:指上層建筑意識形式)必須從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現存沖突中去解釋。”也就是說,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發生沖突后,社會革命理論——新的上層建筑意識形式出現,然后發生社會革命,革命的結果是生產關系變更,繼而迎來生產力的大發展。生產關系的變更絕不是坐等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發生沖突后的結果。
?。ǘR克思主義哲學
在馬克思主義研究領域,丁小平先生不僅指出了以往馬克思主義學者對生產力概念的理解錯誤,而且給出了正確的理解是什么。正確理解生產力概念是正確理解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的前提,對生產力概念的錯解必然會導致對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的錯用,必然造成馬克思主義的面目全非。另外,丁小平先生還給出了生產關系更適應原理,補足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后半部分。
1、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喧賓奪主。
通過對馬克思主義原著的深入研究,丁小平先生認為教科書上的馬克思主義嚴重偏離馬克思主義自身。在辯證唯物主義方面,丁小平先生認為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喧賓奪主,并指出馬克思沒有建立過辯證唯物主義,恩格斯做的東西并不一定都反映馬克思的觀點。馬克思所說的唯物主義就是歷史唯物主義,他指出:“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的人類?!辈还苁恰笆忻裆鐣?,還是“人類社會”,說的都是歷史唯物主義問題,這才是馬克思所說的唯物主義,至于實踐唯物主義的提法純屬庸人的杜撰。
2、唯物主義歷史觀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歷史哲學。
在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方面,丁小平先生指出,從第一本馬克思主義教科書誕生或者更早開始,人們對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歷史觀的解讀就發生了嚴重偏差,歷史唯物主義原理(這里還需注意,馬克思的上層建筑定義中并不包括設施部分,包括設施部分的是恩格斯及其之后的人的定義)并不等同于唯物主義歷史觀,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僅僅是唯物主義歷史觀的一部分,唯物主義歷史觀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歷史哲學。馬克思強調“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是“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普遍支配著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發展”,而“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的表述是不夠準確的。同時丁小平先生還指出,唯物主義歷史觀與前蘇聯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共同構成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前蘇聯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教科書至多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一部分,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扭曲。之所以這么說,不僅因為馬克思始終把唯物主義歷史觀作為政治經濟學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還必須弄清楚政治經濟學本身是用于社會制度設計或社會制度分析的,是政治學與經濟學的邊緣科學。政治經濟學也有一定的經濟學功能,但并不是純經濟學。
3、正確的理解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原理。
丁小平先生指出,對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原理也要做正確的理解。首先,生產關系的意義在于作為“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而不是作為生產力的桎梏;其次,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是通過人主動選擇(革命)而實現的,這里的人既包括勞動者,也包括上層建筑中的人員,而且是在生產關系變為生產力的桎梏時,先進的人們率先產生新的上層建筑意識形式,然后以這個意識形式為革命理論,通過革命建立新的上層建筑和確立新的生產關系(注意,其中的舊上層建筑及其追隨者絕不會袖手旁觀);再次,雖然上層建筑應與經濟基礎相適應,但是上層建筑意識形式是先于經濟基礎發生的;又次,生產力決定的那個生產關系與經濟基礎中的生產關系不同,前者是預設的,屬于社會意識,后者是現實的,屬于社會存在;最后,新的上層建筑是此前革命的上層建筑意識形式的現實化,“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說法是對馬克思相關論述的誤讀。之所以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說法是對馬克思相關論述的誤讀,是因為作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沖突的產物的新的上層建筑意識形式,既是新上層建筑的決定者,又是新經濟基礎的決定者,因而新經濟基礎與新上層建筑的一致性是此前革命的上層建筑意識形式的產物。
新上層建筑意識形式發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沖突,新上層建筑的性質由生產力的水平決定,但新上層建筑的組分和結構并不只由生產力決定,社會文化、社會心理等諸多因素都影響著它。這就是為什么中國與伊朗的經濟基礎相當,而上層建筑及其設施迥然不同的原因所在。鑒于此,以往所說的歷史唯物主義原理應作如下表述: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通過人的主動選擇(革命)實現,經濟基礎因共同為此前的革命意識形式所決定而與上層建筑在多數情況下一致;生產關系對與其共處的同一個生產方式中的生產力直接發生反作用,上層建筑對與其共處的同一個社會形態中的經濟基礎直接發生反作用。這可以稱為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的第一種表達形式。
4、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的一種新的表述形式。
基于對《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透徹研究,丁小平先生還給出了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的一種新的表述形式。丁小平先生指出,把生產資料所有關系及由其所決定的分配關系合稱屬獲關系,即生產資料所屬關系和產品獲得關系,把生產關系除去屬獲關系所剩余的關系叫作工作關系,把生產力與工作關系的統一叫作生產形式,也就是說從生產方式中抽取屬獲關系后所剩余的部分叫作生產形式。這樣就揭示出生產形式原理,即生產力中以生產工具為核心的勞動資料決定了勞動對象的范圍,決定了商品生產中的理論工作關系,即“人與人在勞動生產中的關系”,也就是說決定了工廠或者公司的人員配備關系,即有什么樣的勞動資料就有什么樣的與之相配的工廠或者公司人員配備。最終,實際的工作關系是由所生產的商品與勞動資料共同決定的。
丁小平先生進一步指出,如果把屬獲關系的總和叫做社會基礎,那么也意味著物質生活的生產形式普遍支配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發展。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屬獲關系發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了生產力的桎梏,那么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社會基礎的變更,龐大的上層建筑也在或慢或快地發生著變革。在考察這些變革時,必須把下面兩者區別開來:一種是生產的經濟條件方面所發生的物質的、可以用自然科學的精確性指明的變革,一種是人們借以意識到這個沖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藝術的或哲學的意識形態的形式。判斷這樣一個時代變革的緣由只能從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從社會生產形式和屬獲關系之間的現存沖突中去尋找。如此不難發現:生產形式以人為中介(通過社會革命)決定屬獲關系,社會基礎因共同為此前的革命意識形式所決定而與上層建筑在多數情況下一致;屬獲關系對與其共處同一個生產方式中的生產形式直接發生反作用,上層建筑對與其匹配的社會基礎直接發生反作用。這就是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的第二種表達形式。
丁小平先生指出,在一定的歷史階段,資本主義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形式的區別是極其細微的,即只在生產力中的勞動者的思想水平方面有所差別。因此,只要統治勞動者的思想,社會主義社會就可以退到資本主義社會;反之,只要實現勞動者的思想進步(即用馬克思主義武裝),就可以實現社會主義革命,建立社會主義社會。除非生產力中的勞動資料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無法相容的程度,否則,社會主義社會發生資本主義復辟都會表現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適應,盡管這種適應中伴隨著經濟危機,但社會經濟仍然可以保持較高的遞增率。
?。ㄈ┤松軐W
丁小平先生的人生哲學不同于其他人生哲學的根本特征不在于形成體系,而是針對一些基本問題給出了定論。
1、確定人生哲學的內涵。
丁小平先生指出,所謂人生哲學,就是用以相對最佳化解決人生問題的觀念和方法體系,即人生觀體系和人生方法論體系。
2、給人生的目的定論。
丁小平先生指出,人生的目的在于實現人生的意義和實現人生幸福的相對最大化。這里所說的“意義”是非自遣的,當然也可以是自遣的,而“幸福的相對最大化”是自遣的。所謂“非自遣的意義”是人的本能使然,它可以在人類先天的審美理想中找到拓撲原型;所謂“自遣的意義”是自遣意識對非自遣意識反思出來的結果。比如,塞罕壩植樹和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都表現為人生意義,它是人的群體趨利避害本能使然,與人類的審美理想是一致的。當然,如果一個人在有意義的事業中實現了幸福,那么就實現了雙重的人生意義。丁小平先生還指出,道學先生的虛偽在于不敢承認人生應該追求個人幸福的相對最大化;庸俗人士的荒唐在于把人生動物化,贊賞自私,即把人生退回到獸生。
3、明晰自私的愚蠢。
丁小平先生指出,為自己服務和為人民服務是實現個人幸福相對最大化這個事物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多數為自己服務的行為也有不利于實現個人幸福相對最大化的一面,多數為人民服務的行為也有有利于實現個人幸福相對最大化的一面。崇尚為人民服務是正確的人生道路,它既可以實現個人的幸福,又能夠獲得人生意義。極端的自私和極端的利他都必然走向各自的反面。“與傳統所有制所決定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的根本也就在于此。
4、闡釋幸福的構成。
幸福就是舒服、愉快、愜意、自豪、美感、收獲感和崇高感等生理和心理體驗。世人之愚在于以為當了官、發了財、成了名人、得到美食等就等于獲得了幸福,其實不然,幸福的實現在于物質條件與精神條件的構造。
5、給出幸福構造原理。
精神條件和物質條件齊備,幸福就會發生,但是精神條件和物質條件在幸福發生中的作用并不均等。物質條件是幸福發生的弱必要條件,而精神條件是幸福發生的強充分條件,也就是說,只要精神條件滿足得好,即使物質條件不太達標,幸福也會發生。因此,人要想實現幸福,就要構造實現幸福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
6、肯定因果報應天理。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慧有善報,愚有惡報。因果報應論并不是新東西,而問題在于過去人們把它認作迷信,而丁小平先生肯定它是天理,同時給出了幸福與痛苦的實用性定義,即幸福就是善報,痛苦就是惡報。
7、肯定上蒼存在。
上蒼當然不是鬼、神,也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鬼、神的存在。上蒼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就像規律看不見摸不著一樣,但人類可以通過意識感知它的存在。上蒼是宇宙意志,是因果報應的主宰。物質的運動被規律和規性所規定,物質與規律和規性的結合使得世界呈現出宇宙意志。
8、提倡履行人生義務。
丁小平先生指出,在人生問題上,同樣要遵守義務與權利對等的原則,不盡相應的義務就得不到相應的權利。就像要住房子就得盡可能背負巨大經濟壓力的義務一樣。相反,一旦失節就要接受精神煉獄的折磨。
9、給出賦予事物以意義的方法。
丁小平先生指出,“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是個偽命題,生活從不欺騙任何人。事業(或學業)、生活和愛情對個人本無所謂意義,意義要靠自己賦予。賦予事物以意義的方法就是對該事物用心體會并賦予積極的價值判斷,同時加以寄情。
10、給出實現人生幸福相對最大化的前提。丁小平先生指出,就像任何理想的先天稟賦
不是幸福的必然前提一樣,任何不理想的先天稟賦也不是痛苦的必然前提,更不是惡報,只是人生的邊界條件而已。只要人生堅持行進在真、善、美的道路上,就為實現人生幸福相對最大化奠定了基礎。
(四)政治經濟學
1、資本主義短板再生產原理和社會主義長足再生產原理。
在政治經濟學方面,丁小平先生揭示了資本主義短板再生產原理、社會主義長足再生產原理以及資本主義排擠生產工具規律。他指出,社會主義的再生產與資本主義社會的再生產相差在屬獲關系和計劃經濟與非計劃經濟,而不在于生產形式,因此產業鏈與產品鏈在質的方面沒有區別,其區別在于量的方面。在所謂的自由經濟中,最薄弱的產業環節或產品環節決定了整個資本主義社會再生產的水平;在計劃經濟中,從理論上說并不存在最薄弱的產業環節或產品環節,即使實際中出現了最薄弱的產業環節或產品環節,社會主義社會也可以通過各種手段加以解決。這就是資本主義短板再生產原理和社會主義長足再生產原理。
2、排擠最落后的勞動資料是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的基本規律。
丁小平先生還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自由競爭使得最落后的那部分勞動資料所生產的商品的生產成本高于或等于市場價格,從而使得最落后的那部分勞動資料退出生產領域,這樣必然會打破勞動資料與勞動者自然相對平衡的關系。剝削的原因在于勞動資料相對稀缺和勞動者相對過剩所造成的不平等交易,這是最落后的那部分勞動資料退出生產領域的必然結果,而不在于可變資本和不變資本的界定。在社會主義社會,按勞分配為全部勞動資料的使用提供了必要條件,而最落后的那部分勞動資料是否退出生產領域由勞動資料的系統進步決定。排擠最落后的那部分生產工具或者說排擠落后的勞動資料是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的基本規律。
?。ㄎ澹┕芾韺W
1、自組織和他組織的分類與特征。
與西蒙等不同,丁小平先生指出組織是貫徹并執行特定意志的人的群體,組織可以分為自組織和他組織兩種。所謂自組織就是在共同理念作用下所形成的人的群體;所謂他組織就是組織者通過與成員進行利益交換所形成的執行特定意志的群體。自組織的根本特征在于共同的理念化作成員共同的意志,其動力是自生的;他組織的根本特征在于組織者之外的成員的動力是組織者施加的。當然,也有自組織與他組織兩種原理交織型組織,比如斯大林時期的布爾什維克。
2、組織的理念、文化、戰略、策略。
組織總要有它的理念(一般表現為哲學)、文化、戰略、策略,這些軟件決定著組織的生命力。在現實中,很多公司以利潤最大化為意志,也沒建立企業文化,更沒有戰略和策略。如此看來,似乎這樣的組織既無理念(哲學),又無文化和戰略、策略,其實不然。沒理念(哲學)本身就是它的理念(哲學),沒文化本身就是它的文化,沒戰略和策略本身就是它的戰略和策略。
以企業為例,以愿景為核心的觀念和方法體系構成了企業理念或哲學;與本企業相關的觀念、信念、語言、習慣、習俗、作風等構成企業文化;公司運營方略的宏觀技巧和微觀技巧構成企業的戰略和策略,其中,企業重組、合作和市場營銷是不可或缺的?,F代企業的理念、文化以及戰略和策略是一以貫之的,這是時代的要求。隨著資本主義制度度過中期和進入末期,企業之間的競爭白熱化,競爭內容也從低端進入高端,即企業的理念、文化乃至戰略和策略這些軟資本以及人才成了競爭的根本。之所以說這些軟資本的競爭是高端競爭,是因為資本規模、設備先進、工人技能甚至是高技術的擁有不再是企業望塵莫及的了,這種競爭已經變為低端競爭。同時,金錢也不再是獲取人才的根本,因為誰都愿意為獲取人才下血本,人才更為關心的是自我實現。
3、企業競爭最終導致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必定勝利的原理。
企業存在的目的是實現投資者投資利潤率的最大化,可現實是歷史上和當今的資本主義制度下的企業幾乎都是非全員股東型公司,但高端競爭卻要求企業的理念、文化以及戰略和策略的核心內涵是為公司全員的,而不僅僅是為股東的,否則就無法最大限度地調動企業全員的積極性。即企業若不想在競爭中失敗,企業就得與非股東共享效益,而虧損卻往往要股東承擔。股東會主動解決股份全員共享問題,這樣也就合情合理地實現了共同奮斗、風險共擔和利益共享??梢?,資本主義進入末期,競爭的白熱化所導致的企業之間的高端競爭現象,最后會導致企業的股份全員均占化。而行業資本家總體的股份全員化后,在競爭下又必然導致各行業總體資本家全體股份的全員化,即社會總資產股份的全民化,否則全部資本家就會多敗俱傷。至此,全民所有制和計劃經濟自然而然實現。如上就是企業競爭最終導致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必定勝利的原理,對于社會主義社會,實現按勞分配向按需分配轉型是自我革命的結果。
(六)數學
前文闡述了丁小平先生對現行微積分原理錯誤的論述及其重建微積分原理的指導思想,其實丁小平先生對整個現代數學都做了系統梳理和重建建議。丁小平先生指出,只就現行實變函數理論而言,它就是一個無法邏輯自洽的體系,究其根本問題出在現行數學的數-形模型上,因此只有建立新的數-形模型,實變函數理論才可能走向科學化。
丁小平先生指出,現行實變函數理論體系中有眾多錯誤,現在只談最根本性的錯誤:
1、總體與其局部可以一一對應純系囈語。
設A、B、C、D、E為無限集合,A=B+C+D,再設C=E,則E為A的真子集。A中的真子集C足以與E一對一對應(有公理保證),故而,E中再無元素可與B和D對應。這個簡單的證明對無限集合和有限集合都適用。光看到A與E中的元素是無限的,在列舉法中就忽視A與E的增長速度的做法不妥當的。這種做法錯在以為既然E是無限集合,那么E就可以與另一無限集合(B+C+D)中的元素一一對應下去,可是忽視了C與E是同步的無窮多,從而導致B和D在E中再也找不到對應項。相反,誰舉出某一個對應方式,誰就得給出可以這樣列舉的證明。忽視兩個集合的增長速度(即關聯關系)的列舉方式是不可行的,當說E是A的真子集時,這就已經是關聯關系了。
2、測度理論的錯誤。
丁小平先生指出,現行實變函數理論在尋找測度的數學承擔者時使用的是排除法,而在具體過程中犯了丟項的錯誤,因此這樣的測度理論是沒有科學性的。為了兼顧代數與幾何,我們就從解析幾何角度談起。在坐標系中,數軸上的任意區間由代數數(點)與超越數(點)與數隙(兩點間距)共同構成,也就是說數與點是一對一對應的,兩點之間有空隙,兩數之間也如此。而Lebesgue忽視了數隙(兩點之間的間隙)的存在,因此得出區間的測度由超越數承擔的錯誤。按傳統數-形模型的邏輯,測度應該由數隙(點隙)承擔。從解析幾何意義上說,超越數及其對應的點與代數數及其對應的點沒有任何本質上的差別,因此代數數及其對應點的測度為0,超越數及其對應點的測度也同樣為0。
超越數與其他無理數一樣,與有理數只是產生原理不同而已,由產生原理所決定的性質是真實的,余者(超越數承擔了區間的測度)都是杜撰的。狄利克雷不等式指出,對于任何一個超越數,任何一個正整數q,人們總能找到有理數p/q,使得該超越數與p/q差值的絕對值小于1/q的某個倍數。當q趨于無窮時,1/q趨于0。這就告訴人們,有理數是可以任意靠近超越數的,有理數和超越數之間的間隙可以無限小,那么超越數就不可能充滿數隙,那又怎么構成測度呢?這樣來看,數學家們把劉維爾不等式作為“依據”所形成的超越數理論是不是缺乏嚴謹性呢?
3、新的數—形模型基礎上重建實變函數。
丁小平先生指出,只要糾正前述錯誤,在新的數-形模型基礎上重建實變函數,問題就能得到解決。在數學的新數-形模型問題上,當今世界上一切微積分教材在微分的定義上都是錯誤的,實變函數理論的錯誤也一樣,都源自現行數學的數-形模型,而難以發現現行數-形模型的錯誤與難以構想新的數-形模型的原因,又在于囿于無窮分割思想的限制。實數本是靜態數系,也就是說不管實數有多少,它的總數都是確定的,可是無窮分割思想所衍生的任意兩個數(點)之間都可以插入第三個數(點)的思想,把實數變成了處于無限增多的動態數系,數軸上任意區間中的點也處于無限增多之中,這顯然是荒謬的。
要想實現代數與幾何的統一就得把數與點對應起來,同時還要構成數軸。構造方式是:既然任意區間中的實數總量是確定的(注意,這是對無限分割思想的矯正),那么一個數(點)向相鄰的另一個數(點)增長就定義作。從實數上說,是相鄰兩個數的動態過渡;從幾何上說巨多個能長出線段。就是測度的數學承擔者,微分就是,是任意實數。是動態的,代數學也要給出動態量與靜態數的運算規則,即相應的代數結構。
(七)中西醫結合理論
中醫學有古典中醫學與現代中醫學之分,因此中西醫結合也有古典中醫學與西醫的結合和現代中醫學與西醫學的結合之分。作為中醫理論家,丁小平先生認為中西醫結合在理論上和實踐上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問題也不少,主要表現在基本指導思想上的偏差。
1、有效結合中醫辨證和西醫分子病理學。
在中西醫結合診斷學中,沒有解決西醫借鑒辯證強化診斷問題,也沒有解決中醫借鑒分子病理學強化辨證問題,而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在于理解辯證的分子病理學意義與西醫分子病理的辯證意義。
2、在藥物使用上中西醫應相互借鑒。
在中西醫結合治療學中,中醫首先應該做的是弄清西藥,尤其是常用的西藥的性味及其歸經,西藥用于患者后,對虛實、寒熱、表里和陰陽方面的作用進行總結;西醫首先應做的是弄清中藥,尤其是常用中藥在西醫意義上的病理和藥理中的作用。這些是中西醫結合的前提,不可把中西醫結合理解為中西醫獨立并治。中西醫結合的根本不在于“中、西醫”,而在于“結合”。丁小平先生說:“現行中西醫結合教材展現了中西醫結合的理論和實踐。不管是中西醫結合生理學,還是中西醫結合診斷學乃至治療學中,基本上都表現為中、西醫分立,而不是中、西醫結合?!?/p>
3、中西醫結合發展需理清中西醫概念。
丁小平先生還指出,中西醫結合做得不夠好,還在于中西醫概念混亂,尤其表現在中西醫的藥物、器械和手法上。中、西醫的區別不在于藥物、器械和手法最初屬于誰,而在于用哪一醫學的思想駕馭。西醫使用黃連素并不是剽竊中醫,因為西醫是按照自己的藥理和病理使用黃連素的;中醫把阿莫西林放到自己的組方中也不見得是黔驢技窮,要看是不是按照氣味、歸經和君、臣、佐、使關系來進行使用。中西醫借鑒、中西醫融合和中西醫結合的前提都在于中、西醫各自按照自己的理論甄別對方的藥物、器械和手法。
?。ò耍┟缹W原理
揭示美學原理的意義毋庸贅述,遺憾的是依據充分且邏輯自洽的美學原理始終未能建立起來。美學原理沒有建立起來的原因很多,丁小平先生認為主要有索緒爾在《普通語言學》所指出的語言誤區、進化生物學、心理學、一般哲學、認知哲學、科學哲學等學科水平不能滿足現實要求等。有鑒于此,丁小平先生以其生命哲學的廣義主客體方法為指導,利用其所建立的第四代心理學,結合進化生物學、古生物學、比較心理學已有成果,給出了他美學原理?,F在簡述如下:
1、趨利避害是生命的規性。
丁小平先生的生命哲學認為主體與客體的最根本關系是利害關系。延續至今的一切生命都具備趨利避害的根本本能,否則它怎么從無生命的有機大分子狀態進入生命態,就怎么退回無生命態。趨利避害是生命的規性,也是人學基本定律。在生命的DNA或RNA內貯存了趨利避害本能信息、生命源動力信息和利害標準信息,并通過信號系統,或神經索,或初級腦,或大腦(包括小腦)表達。
而作為主體的生命要成功地趨利避害,就得具備趨利避害原動力和利害標準或利害意識,否則,個體乃至整個種群也會滅絕。利害標準,在低等生命那里表現為程序,在高等生命那里表現為利害意識。利害標準或利害意識,不僅要確保主體當下正確趨利避害,而且還要使得未來的努力方向正確。否則,主體即使不當下死掉,也會因趨利避害方向錯誤而滅絕。
2、本初價值意識和本初向美意識
丁小平先生將利害意識中確保當下正確趨利避害的部分稱之為本初價值意識,而爭取未來努力的方向正確的部分稱之為本初向美意識,當然,價值意識與本初向美意識有交集,這二者的并集就是利害意識。隨著生命的進化生命的利害標準也日益豐富,不同階段生命的利害標準的豐富程度也有差異。本初向美意識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但從個人身上幾乎體現不出來,它是隨進化而變的。低等動物靠本初向優反射程序進化;非靈長類動物靠準本初向美意識進化;非人靈長類動物靠低級本初向美意識進化;人靠中級本初向美意識生產、生活和進化。
事物都是組分按照一定的結構構成的,不管是本初向優反射程序,還是準本初向美意識,乃至本初向美意識都由幾何要素、物理要素、化學要素和生理與心理要素按先天拓撲結構構成,即形態的拓撲結構和形象的拓撲結構。這里所說的形態既包括形式,又包括姿態;這里所說的形象以心理為核心的諸要素所構成的形象。一句話,本初向美意識必須有足夠的能力概括客體的形態和形象,從而,把握人生的走向。作為大自然的杰作——人,就只其本初向美意識一項,也是無數規律的巧奪天工。別看只形態和形象兩項,它們就可以審視萬事萬物,比如選擇什么樣的物品、怎樣把握自己的形體、怎樣把握他人形體、怎樣自內在角度把握自己和怎樣從內在角度辨識他人等,從而,幫助人指示人生方向。
3、形態美和形象美分類依據。
如果把審美對象上所具有的與本初向美意識或者審美幻想相一致的要素稱作美的話,那么,與本初向美意識或者審美幻想中形態結構相一致的物質要素就叫作形態美,與本初向美意識或者審美幻想中形象結構相一致的物質要素就叫作形象美。例如,當人們把蒙娜麗莎畫像作為審美對象時,蒙娜麗莎的相貌滿足審美幻想中的形式部分,我們就說蒙娜麗莎具有形式美;蒙娜麗莎畫像的動態滿足審美幻想中的動態部分,我們就說蒙娜麗莎具有姿態美。兩者合起來叫作形態美。再例如,當人們把黃繼光畫像作為審美對象時,黃繼光的形象滿足審美幻想中的形象部分,我們就說黃繼光具有形象美。有鑒于此,美就可以分作形態美和形象美兩大類。形態美指的是事物、自然或者人的形式和姿態引起審美主體產生美感的那些要素,而這些要素往往表現為線條、形狀、軟硬、聲音、色彩、味道和狀態等;形象美指的是人的形象引起審美主體產生美感的那些要素,而這些要素往往表現為情境、行為和心靈。
4、審美意識的構建與美感的實現。
審美意識源于本初向美意識,是無意識與非自遣意識的共建成果,無意識利用本初向美意識與非自遣意識中的社會認知和意向在非自遣意識中構建審美意識,并使審美意識成為審美活動的直接原因。但審美意識超越本初向美意識,比如,審美超越功利。審美意識中的標準部分叫作審美幻想。審美當然要依托審美意識或者其中的審美幻想,但即使審美意識或者其中的審美幻想相同的兩個人對同一個審美對象也未必產生完全相同的審美結果,因為審美過程還有審美理解參與,而人與人的審美理解能力會有不同。拋開性別和年齡,人的本初向美意識是相通的,除非某個體生理不正常,但是,人的審美幻想在共性的前提下是有個性的,個性是由于人的后天生存體驗修正而發生的。
如同有了愛情意識后就會不自覺地不停尋覓心儀戀愛的對象,一旦如愿就會產生幸福感一樣,審美意識也會使人不自覺地不斷尋覓,在審美客體所具有的要素及其結構與審美幻想一致后,就會產生美感。愛情意識單元也好,審美意識單元也罷,它們都被無意識通過非自遣意識賦予強大的心理能量。心理能量的富有,對自己而言表現為心理壓力,即焦慮、心煩等,而一旦宣泄就會感覺舒服、愉快等,這就是美感,從而,暫時輕松。
再比如,科研中遇到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便不自覺地在非自遣意識中繼續“思考”,因為在自遣意識中“百思”已經賦給問題以能量。當問題得以解決后,問題會在自遣意識中以靈感的形式冒出來美感的發生與靈感的發生有些相同,所不同的是:第一,本初向美意識在人的整個生命過程中一直以意向形式在非自遣意識中運行,當客體的要素與審美幻想中的某元素或者某單元發生拓撲相似后,心理反應發生,即心理能量瞬時釋放——美感發生;第二,與靈感發生不同,審美意識以本能形式在人的整個生命過程中不斷向非自遣意識中的意向元素或意向單元賦能,因此,心理反應發生時總要伴隨著大量的心理能量釋放,即美感總是較強烈甚至是很強烈,除非頻繁重復審美,致使心理能量賦消相抵。
事實證明,審美具有權威的現實批判性。之所以這樣,就是因為審美意識是指向未來的,因為未來要優于今天,而且是即將的今天。美感是大自然以精神獎勵的形式為其發展到高級階段的生命選擇好種群延續方向的誘導。
二、丁小平學術成果的教育啟示
中國人應堅定教育自信,相信在習總書記新教育方針的指引下,中國的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會走在世界的前列。可以引用丁小平先生的話來回答以下這些問題。丁小平先生取得令人驚嘆的學術成果與習總書記的新教育方針有什么關系?丁小平先生只是個案,是否能證明毛澤東所提出的社會主義教育方針的成功和高明?
丁小平先生說過:“我諳熟毛主席關于教育的任何一段論述,我是毛主席教育方針的受益者……我同時代的人大多與我不同,他們扛不住時髦和洋化的誘惑,半途而廢了?!彼€說:“毛主席的‘學習就其本質而言是自學’受詬病甚多,而我深得其益?!倍⌒∑较壬f:“新教育方針的出臺,是民族的大幸?!隆⒅恰Ⅲw、美、勞’的提法與毛澤東主席制定的教育方針是一致的,而且,更精準。習近平總書記懂教育?!?/p>
早在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就明確提出了新的教育方針“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并強調“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2019年9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指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字字千金,都是經過多年總結摸索才得出來的?!?/p>
習近平總書記的教導字字珠璣,可現實中總不免存在落實不力的地方,其中不能排除洋奴思想作祟的因素。丁小平先生的學術成就使得當代中國人可以充滿自信地落實習總書記所制定的新教育方針,指引新時代的教育取得更加驕人的成就,同時必將有力推動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目標的實現,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培養更多優秀人才。
(作者單位:1.董朝輝:北京大學;2.楊靜云:中國社會科學院;3.孫彩霞:清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