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首思鄉詩的繼承和創新
——古典詩文比較之一
思鄉,是中國古代詩人反復詠歌的一個主題,也給我們留下了無數精美華章。稍有一點一中文學常識的人,誰不知道王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及馬致遠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但就像一些偉大的創造發明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取得的一樣,這些精美的思鄉詩之間也有著延續和拓展、繼承和創新。這種關系,在上面三首思鄉名篇中表現得更為典型。
其一是晉人陸機的《門有車馬客行》:
門有車馬客,駕言發故鄉。念君久不歸,濡跡涉江湘。
投袂赴門涂,攬衣不及裳。拊膺攜客泣,掩淚敘溫涼。
借問邦族間,惻愴論存亡。親友多零落,舊齒皆凋喪。
市朝互遷易,城闕或丘荒。墳壟日月多,松柏郁茫茫。
天道信崇替,人生安得長。慷慨惟平生,俛仰獨悲傷。
第二首是初唐王績的《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
旅泊多年歲,老去不知回。忽逢門前客,道發故鄉來。
斂眉俱握手,破涕共銜杯。殷勤訪朋舊,屈曲問童孩。
衰宗多弟侄,若個賞池臺。舊園今在否,新樹也應栽。
柳行疏密布,茅齋寬窄裁。經移何處竹,別種幾株梅。
渠當無絕水,石計總生苔。院果誰先熟,林花那后開。
羈心只欲問,為報不須猜。行當驅下澤,去剪故園菜。
第三首是盛唐王維的《雜詩》: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這三首詩,都是抒發對故鄉的思念;三者的關系,在處理手法上就像電影中的搖景一樣,隨著攝影機的推近,取景框的范圍越來越小,框內的景物越來越集中,最后放大成一個特寫鏡頭——故鄉綺窗前的寒梅。下面我們集中比較一下:這三首詩在情感表達手法上,后者對前者是怎樣學習和借鑒的?在繼承之中又如何創新:通過濃縮,使情節更集中、感情更深厚、風格更含蓄的。
一
陸機的《門有車馬客行》寫于羈留洛陽之時。陸機的祖父陸遜、父親陸抗都是東吳的名將,吳亡后,陸機閉門讀書,十年不出戶。晉武帝太康年末年,他與弟弟陸云同被招到京師,從此被卷入司馬氏內部斗爭漩渦,直到被害,一直未能再返回故鄉,這首詩就是抒發他對遠在江南的故鄉的深切思念,我們從詩中市朝易遷、城闕丘荒等感慨中是不難看出還挾有當年亡國的余痛。
全詩二十句,基本上可分為三個層次。前八句寫詩人急于會見家鄉來客的慌亂動作和急迫心情,以此來表現詩人對故鄉的深切思念。這里出現兩個場面:一是故鄉親人對詩人的牽掛,為了知道詩人的近況,特意派人來駕著車馬、跋涉江湘,千里迢迢來到洛陽;另一是詩人對故鄉親人的深情,詩人通過投袂而起、來不及穿戴、對客撫膺流淚這三個典型動作,來表現他當時的心情。其中的投袂而起和來不及穿戴是強調他急于見故鄉來客的迫切和慌亂。魏晉時代講究禮儀和風度,往往一舉手、一投足失度就會招來終身非議,特別像陸機這樣位尊又有聲望的名士就更要講究這些繁文縟節。但此時詩人竟顧不得舉止風度,居然投袂而起;也無心講究禮儀,換衣而不及裳就匆匆出來會客,這只能說明詩人把親情高高地放在個人聲譽和社會輿論之上。對客撫膺流淚更是一種思鄉真情的流露。既然說是車馬客,看來只是個送信的使者,但詩人竟然把他當成親人,撫膺長嘆、涕淚交流,這大概是愛屋及烏吧!正是因為詩人對故鄉、對親人貯滿深情,方會出現如此慌亂的動作,方會使者如此急切地詢問、盡情地傾吐自己的思鄉。以上是從詩人與親人兩個側面反映親情,表達詩人對故鄉的思念,此為第一層。第二層是向車馬客詢問故鄉及親人的近況,其方法是把詩人的探詢與車馬客的回答揉合到一起來寫。詩人的詢問沿著這樣的思路:邦族情況、親友下落、故鄉風貌,由宗族到親友,從故人到故地,詢問一個接著一個,越問范圍越廣。這既是詩人對故鄉和親人深情思念的一種獨特的表達方式,也反映了游子對故鄉、對親人的共同心聲。因為一個久居外地的游子詢問故鄉的情況,往往是從自己最掛念的事問起,然后逐漸推開,事事都想問及,故鄉的一草一木對遠在外鄉的游子來說,都有一種說不出的親切之感和思念之情。因此,詩人的這些詢問已超出個人情感的范疇,從而帶有普遍意義。但詩人得到的回答卻是邦族親友零落凋喪,故鄉也發生了巨變:當年“朝野歡娛、池臺鐘鼓”,庚信哀的江南現在是“市朝遷易,城闕丘荒”,填壟一天天增多,陵上的松柏也成了蔥一片。盡管詩人在敘述的過程中沒有作過多的表白和品評,但通過描繪出的這一幅幅江南凋零圖,我們可以感覺到詩人的心在為故鄉和親人抽搐和破碎;盡管詩人也沒有點破市朝遷易、城闕丘荒的原因,我們還是可以從中體察出東吳傾覆、國破家亡的難言之痛。詩的最后四句是第三層,是抒發聽到家鄉音信后的感慨。詩人認為天道崇替、人生易老,這是大自然的規律,任何人也逃脫不了。這是在自我安慰,也是在故作解脫,聯擊江南親人的亡故和自己羈留北方的難言之隱,這種故作解脫之語就更令人心酸。據史載:陸機兄弟羈留北方時,家鄉音信斷絕,陸氏兄弟為了打探家鄉和親人的境況,想了很多辦法,最后靠的愛犬黃耳往來于南北才了此心愿。所以,詩中反映的情況和表達的情感,是真實和真摯的。
從以上的分析來看,詩人表達思鄉之情的手法主要有三:一是選擇家鄉來客這個典型的情節,通過他接待客人時的慌亂急迫和親切的動作來表達他對故鄉的深切思念;二是通過對來客的一連串詢問來表現詩人對故鄉一切的關注,又通過來客的回答來展示故國的殘破和詩人由此而生的酸痛;三是用故作解脫之語激起人們對詩人處境和詩人故鄉遭遇的同情。
初唐詩人王績的《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在命題立意和結構方式上都有意識學習和借鑒了陸機的《門有車馬客行》。它的主題也是思鄉,也是以故鄉來客為切入點,也是通過一連串迫不及待的詢問,以及詢問后的感慨來表現自己的思鄉之情,甚至在結構上也一樣,也是分為三層:首先是欣逢故鄉來客,自己殷勤接待,接著是一連串的詢問,是后抒發對此的感慨。但要指出的是,《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對《門有車馬客行》既有學習的借鑒,更有發展的創新,表現在主題更加專一,情節更加集中,即在詩意的濃縮上下了一番功夫,從下面的分析中即可看出這點。
王績詩的第一層雖然也是欣逢故鄉來客時,自己激動的舉止和思鄉的心情,但場面更為集中,線條也更粗放,它省去了親人對已的掛念和來客的千里跋涉,專敘自己見到來客時的激動舉止和感極而悲的情懷:開頭自敘離家日久老大不歸,這似不及陸詩細膩生動,反映出王績詩風平淡疏野的一面,但在表現對象上卻更專一,情節相對來說也更集中。
如果說詩的第一層,王詩和陸詩還互有軒輊,到了第二層王詩就明顯超越了陸詩。首先,王詩的內容更集中。陸詩的第二層,主客問答雜揉在一起,既有主人的急切詢問,也有來客的一一作答;內容上既要表現詩人對故鄉的深切思念,又要表現故鄉的破敗,親友的凋喪。王績的詩則集中表現他對故鄉的思念和關心:從自己子侄的近況到故園的池臺的興廢,從園柳的疏密到院梅的開落,內容集中于對故園的關切,其思念之情表達得當然也就更為充分。其次,王詩的主題也更專一。陸詩既表現了詩人對故鄉的思念,又暗抒東吳破滅、兄弟被迫北去的家園之恨。從后一題旨出發,他大力描繪今日江南的凋殘破敗:大族零落、城闕丘荒,市朝遷易、柏冢累累,充滿了朝堂鼎易、人世變遷的追懷和傷感。因此,場面拉得較大,人事糾合也較多。王績的詩則專抒懷鄉之情,而且把探詢的光束集聚于故園這個焦點上,作者所關心的是故園的池臺茅齋、新竹疏柳、小渠寒梅、院果林花。據《舊唐書·王績傳》:王績為人淡泊清簡,“言不怨時,行不忤物”,人稱“樂天君子”,他與隱士仲長子光友善,同“結廬河渚,以琴酒自樂”。從這樣的品格和人生追求出發,他最思念的當然是故鄉的園林,尤其是園內的池臺茅齋、竹柳寒梅了。通過這一聚光的焦點,不但集中抒發了詩人的懷鄉之情,而且也顯示出詩人的品格和追求。比起陸詩來,主題更專一,也多了一些品味。再次,王詩的手法也更巧妙。王詩的第二層,不但專問故園,而且還是一連串連珠炮式的詢問。這種急促的使人來不及回答的發問,生動地表現了詩人急于了解故園一切的急迫心情。這一連串發問在思路上也越問越細、追根求源,由故鄉的親友想到他們生活的故園,由故園再想到園內的池臺、茅舍、林木,再由林木想到其栽種、灌溉、花果的開放和成熟,讓人感到詩人對故園的一草一木都有親切感,都是異常關心的,這樣,詩人對故園的情感也就不言而喻了。
以上為第二層,是全詩的主要部分,也是王詩對陸詩發展和創新的主要所在。接下去的第三層是抒發問后的感慨。與陸詩不同的是,他不再故作曠放、自我排解,而是坦率地流露真情,甚至要立即驅車還鄉,了卻心愿。這種直接表露情感的方法,有它粗疏的一面,但在結構上卻更單純也更緊湊了。
二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王績的《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對陸機的《門有車馬客行》既有繼承又有創新。它的創新主要表現在情節更集中,主題更專一,結構上也更緊湊。
但王績的這首思鄉詩并非至醇至美:它的情感表達比起陸詩雖更為坦率,卻也顯露出粗放的一面;結構上雖更單純、更緊湊了,但顯出含蘊不夠豐厚。也就是說,它還只是塊含有雜質的粗鋼,只有到了盛唐詩人王維的詩砧上,才鍛成繞指柔的百煉純鋼。王維的這首《雜詩》只有四句、二十個字。從數量上看,只有前兩篇詩作的四分之一和五分之一,但其含蘊卻顯得份外豐厚;在情感表達方式上也不像前兩首詩那樣面面俱到,但更顯得純美和余味無窮;在結構上似更簡單甚至平淡,但推敲起來卻倍覺精巧。王維此詩如此境界的取得,當然與多種因素有關,但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采用了濃縮的手法:詩人在濃縮中精煉主題,在濃縮中開拓詩境,在濃縮中增濃詩意。
首先,對接待故鄉來客的場面進行濃縮。描述:或轉述親人對已的惦記,或直抒自己對故鄉的思念,或細寫急于接見家鄉來客的慌亂動作,或描繪感極而悲的面部表情。但在王維詩中卻濃縮為兩句:“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這種不加修飾的近乎口語的詢問,似乎過于平淡、過于質直,實際上卻別有匠心,顯得詩味濃郁、意境深遠。因為這是首小詩,僅有四句、二十個字,詩人卻在詩的一開頭,就讓“故鄉”二字反復出現,這樣一來“故鄉”二字頓時充斥全篇,我們仿佛能感覺到:由于詩人整日把故鄉懸在心頭,因而一見故鄉來客,“故鄉”二字便不斷地脫口而出。尤其是下句“應知故鄉事”更是大巧之拙,從表面上看,似乎是廢話:上句已說“君自故鄉來”,當然會“知故鄉事”。但惟有這樣寫,方有一種類似兒童的天真和親切,也更能表現出詩人急于打探故鄉消息的急迫心情,也將詩人在特定環境下的情態、口吻表現的更加生動傳神。我們讀起來,似乎能感到這兩句是脫口而出,是詩人內心深長的鄉戀積? 而成、噴薄而出。比起陸機和王績的那兩首思鄉詩,場面大大地濃縮了,但詩意也更加濃郁了。
其次,是對所探詢的故鄉之事進行濃縮。陸機詩中對所探詢之事范圍很廣,從親朋故舊到市場城闕,詩人都一一打聽,急于知道。王績詩中所探詢之事到比較集中,僅限于故園,但卻更為細致,對一池一臺、一草一木都要細細追問,尋要究底。這種無所不問或一連串細問的題材處理方式,對表現詩人思鄉的情切和愛鄉的情深無疑是有益的,但相比之下,王維的詩在題材的處理上卻更經濟,也更含蘊:它不像陸詩那樣邊問邊答,也不像王績那樣一味細詢,而只問了一句,“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詩人這樣處理有兩個好處:一是使思鄉之情表現得更為集中,也更典型。一個人對故鄉的深厚感情,并不是一種抽象的概念,而是與故鄉的親人和景物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而這些人和物又往往組成一些生活片段,讓游子在回憶之中引發親切之感,激起思念之情。這種片段,可能是重大事件,它給游子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也可能是瑣屑的生活小事,它反復地在游子的眼前閃現,讓人回味起來更有一種親切感,王維選擇的正是后一種片段:這株寒梅開放在故鄉的綺窗前,伴著詩人度過了青少年時代,那寒梅的芬芳與書齋的墨香在綺窗前飄合在一起,送走了詩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也記下了詩人家居時的苦惱、甜蜜和希望,因此,這株寒梅成了詩人故鄉生活的象征,也成了詩人思鄉之情的集中寄托。另外,這是株梅樹,而且是寒梅,寒梅那種傲霜斗雪的不屈精神和冰清玉潔的高潔操守,對青少年時代的詩人無疑是個激勵;對詩人不茍合取容、清心寡欲性格的形成無疑是個促進,所以,當詩人踏上仕途、嘗盡人生酸苦后,在回想起故鄉綺窗前的那株寒梅,就會心神交會、倍覺親切。因此,用這兩句詩來代表鄉思,顯得既集中又典型。二是使鄉思表現得更簡潔也更含蘊。“詩如看山不喜平”,平鋪直敘、一覽無余,會敗壞詩的韻味;直抒其情、敞開心扇,弄不好就會影響詩的深度。那種長長清單式的詢問,不一定比一兩個精心設計的鏡頭更能反映鄉情;同樣地,那種邊問邊答的抒情方式也不一定比有問無答、情不外露更耐人尋味。王維的《雜詩》選擇的正是后一種表現方法。他只問了一句:“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便戛然而止,既不寫客人的回答,更談不上對著花還是未對著花感慨的抒發。當然,讀者也不會那么傻,真的去追問寒梅開沒開花?我們只會對詩人發問的深意悠然心會,只會從中體察到詩人那濃郁的鄉情和淡泊的操守,并會從中引發出無盡的遐想——詩的韻味,詩的深厚的含蘊,都從這兩個有問無答的結尾中綿綿地牽扯了出來。這也是王維的《雜詩》對前兩首詩的發展和創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