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寶典》建設與應用學術研討會暨2.0版上線啟動儀式在京舉行
國學網訊:2022年2月22日下午,由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和國學網聯合主辦的大型中華古籍全文檢索數據庫《國學寶典》建設與應用學術研討會在北京紫玉飯店召開,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語言大學、中央民族大學、首都師范大學、中國歷史研究院、光明日報、國家圖書館、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中國社會科學院、中華書局等單位的近三十位專家學者蒞臨會議。
《國學寶典》是中華古籍在數字時代的首次大規模集結,與北京大學愛如生2005年推出的《中國基本古籍庫》、中華書局2014年推出的《中華經典古籍庫》,可謂鼎足而三。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國學寶典》也在不斷成長,從最初的單機版,到后來的網絡版,再到最新的手機版,普及越來越廣,傳播越來越遠,可以說見證了古籍數字化從興起到興盛的發展歷程,見證了信息技術對古籍整理和研究的巨大革命。經過二十余年的不懈努力,迄今《國學寶典》收書種數已逾1萬種,總字數達22億字,規模遠超同儕,無論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有了根本性的提升。
研討會后的當晚22點22分22秒,舉行了隆重的《國學寶典》2.0版(www.gxbd.com)上線啟動儀式,全庫1萬種傳世文獻正式上線。
下午的研討會上,首都師范大學校長方復全院士首先致辭,回顧了首都師范大學二十年來在古籍數字化領域的探索和成果。從2003年全國高校系統第一個專業研究機構電子文獻研究所的設立,到2008年北京市重點交叉學科數字文獻學的獲批,再到2014年全國首個數字文獻實驗室的建成,首師大一步一個腳印,始終緊跟時代的前沿。而《國學寶典》在整個學科發展中無疑發揮了基礎作用。此外,首師大也十分重視人才的培養,2014年開始招收第一屆數字文獻學研究生,迄今已連續招收七屆,為古籍數字化源源不斷輸送著有用人才。未來首師大仍將在古籍數字化領域繼續加大投入,期望建成一座真正集科研實驗、數據加工、資源挖掘、古籍收藏、實物展覽、虛擬體驗、教學互動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數字文獻實驗平臺,并力爭建成國家級數字文獻實驗室。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向云駒代表中國文聯、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向《國學寶典》致賀,認為《國學寶典》的建設,是一項基礎性、示范性、表率性的工作,與中國文聯曾先后發起的“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口頭文學遺產數字化工程”等編纂項目,同樣都是在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倡的“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正如中國文聯馮驥才主席所說,“我們應該把優秀傳統文化的家底弄清,一網打盡”,而這只有借助數字化,才能徹底實現。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去年剛成立了“文明互鑒”專項基金,將助力古籍數字化事業的發展。
由于疫情或工作等原因,還有許多專家學者未能與會。但獲悉《國學寶典》新版上線,都紛紛發來賀電賀信,題寫賀詩賀詞。首都師范大學副校長雷興山宣讀了部分賀信。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專門致訊,對尹小林先生在古籍數字化方面的卓越貢獻和成就予以高度贊許。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館長胡曉明寄詩三首,并表示有幸見證了《國學寶典》從一顆小樹苗成長為參天大樹,使用期間受益良多,研究上有許多突破,教學上有許多創新,相信“《國學寶典》一定是中國古籍接受史中的一座里程碑”。日本廣島大學副校長佐藤利行表示,《國學寶典》的誕生,使中國古典學研究得以世界規模快步向前邁進,希望能更多發揮《國學寶典》的作用,讓中國古典學研究繼續不斷發展。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館長程健表示,《國學寶典》自2012年開始在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使用以來,支持了整整一代人的教學工作,已成為哥大師生進行中國古典文獻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山西高校人文社科基地河東文化中心主任李安綱教授賀詩一首:“貳零廿二愛心真,國學精神寶典新。京兆翰林豐府庫,大千一鍵掌中珍。”浙江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黃靈庚、暨南大學文學院教授東方龍吟、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曹旭、陳飛、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吳言生、上海大學中文系教授楊逢彬、四川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化學院院長周文德、中華書局編審劉尚慈等專家學者則親自撰文,熱情洋溢地講述了同《國學寶典》的結緣之旅。
中國藝術研究院終身研究員、著名文化學者劉夢溪先生專程現場視頻連線向《國學寶典》致賀,并談到人文學科的研究,離不開材料和工具,只有掌握便捷的工具,才能積累充足的材料。而《國學寶典》正是這樣一種工具,是他自己最早使用的數據庫,現在也仍在使用,可以說是其個人的數據庫啟蒙,多年來受益極大。
隨后,《國學寶典》創始人、首師大電子文獻研究所所長尹小林就《國學寶典》的建設和應用情況,向與會嘉賓做了匯報。他將《國學寶典》形象地比作一艘文化航母,指出其建設是一個復雜精密的系統工程,涉及到大大小小方方面面的問題,需要運用自動比對、自動標點、自動排版等許多古籍數字化專門技術才能解決。而像《國學寶典》這樣的超大型數據庫,對于學術研究的助益,也絕非小型數據庫可比,將深刻改變傳統學術的研究方法甚至研究方向,從而掀起一場學術研究的革命。他并提出了兩大愿景,一是在首都師范大學成立數字產業學院,二是將《國學寶典》完全公益化,推出公益版。
對于這兩大愿景,在座專家無不為之動容,皆予首肯支持,認為產業化和公益化實質是古籍數字化的一體兩面,互為依托,正所謂行穩方能致遠。
光明日報原副總編李春林稱揚《國學寶典》公益化無異于種大福田,施大功德,建議將其應用范圍進一步擴大至新聞出版行業和中小學校園,并期待《國學寶典》未來能有更多技術突破,實現個性化閱讀模式。
國家圖書館原館長詹福瑞認為,數字產業學院的提議極具戰略眼光,而以目前首師大數字文獻學的建設基礎,是完全可行并切實落地的。至于《國學寶典》公益化,考慮到對整個行業的影響,或許可以徐徐圖之,先開放常用文獻,再一部分一部分逐級開放。這項事業不僅需要高校系統的強力支撐,更需要積極尋求社會支持,才能真正做下去。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邱運華亦持相同觀點,作為曾經的首都師范大學副校長,幾乎見證了數字文獻學和《國學寶典》的每一次成長,二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其中艱辛,感同身受。他并特別提到了國學網一直在籌備的中國家譜數字化工程,呼吁各方力量能襄助盡快推動。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學部委員劉躍進認為,隨著古籍數字化的發展,諸如輯佚學等一些傳統學術,很可能被逐漸替代而消失,而《國學寶典》便是這個替代者,其公益化必將造福社會,但亟需由國家出手,整合學術界、出版界等各方力量,統籌規劃,全面施行。
北京大學教授李零亦贊同由國家統籌規劃古籍數據庫的公益化,并著重強調在啟動公益化之前,一定要打好地基,選好底本,并按照不同的學科和課題進行分工,由各領域的權威專家來負責把關。
北京大學教授傅剛談到當前人文領域各學科申報課題的一些亂相,尤其是有很多重復項目,既浪費了國家資金,也浪費了人力物力,公益化很可能為將來的古籍資源整合提供一個契機和平臺。中國的人文學科所用的評價標準仍然是外國的SCI,我們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大數據庫,建立自己的國家評價標準,不要再盲目跟隨西方的評價體系,這理應被提升至國家文化戰略層面。《國學寶典》的優勢是本身就屬高校學科建設的一部分,與學術界聯系至為緊密,最了解研究者們的需要,在制定古籍數字化標準方面大有可為。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濤回顧了與國學網合作共同編纂整理《中華易學全書》的經歷,前后近十年,切切實實參與了《國學寶典》的建設。《國學寶典》目前所收以中國古籍為主,期待將來加大域外漢籍的整理,開拓新的領域。
清華大學教授廖名春感慨《國學寶典》實乃以一己之力而為國家之事,能成長到如今的規模,所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所帶來的便利也是不言而喻。諸如輯佚輯校輯釋之類的課題項目,最適合交由國學網來進行數字化,而無需再重復申報社科基金,且可以隨輯隨做,發布上網,即查即用,百益無害。
中華書局編審柴劍虹呼吁學術界和出版界在團結協作的基礎上共同推動古籍數據庫的公益化,切實反映學者和讀者的需要,尤其是民國以來的史料文獻和研究論著也應被納入收錄范圍,目前《國學寶典》的民國文獻還略嫌不足,有待繼續擴編。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曹立波多年來致力于《紅樓夢》研究,自述寫作《紅樓夢評傳》時所用便是《國學寶典》,并期待《國學寶典》能收入《紅樓夢》的更多版本,同時也可以引入當今虛擬現實等多種技術手段以助益教學。
著名藏書家韋力先生從版本學的角度談到對原始版本的關注,建議《國學寶典》除了收錄通行匯校本之外,還應兼收并蓄更多古本,尤其是珍本、善本,盡量存其原貌,方便進行版本差異比較。
中國歷史研究院吳笑天先生認為,古籍是文史哲研究的基礎,數字化發揮了古籍的潛能,《國學寶典》對國學傳播的貢獻勿庸置疑,并特意刻章一枚“賡續文脈”以致賀,愿共同推動古籍數字化的產業化和公益化。
北京語言大學教授方銘致力于先秦文學的研究,此次專題書法一幅為賀,“一騎絕塵”四個大字力透紙背。
首都師范大學左東嶺、趙敏俐、馬自力、李均洋幾位教授可以說是看著《國學寶典》慢慢發展壯大的,他們對《國學寶典》的呵護之情溢于言表,《國學寶典》的建設亦傾注了他們的許多心血,并細數了每一次文字載體的變化所引發的巨大革命,而《國學寶典》正是古籍數字化時代的開創者。
在當晚舉行的《國學寶典》2.0版上線啟動儀式上,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杜曉勤教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劉石教授亦專程趕來慶賀。杜曉勤教授與《國學寶典》緣份非淺,可說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位使用者,對于《國學寶典》的前世今生娓娓道來,巨細靡遺,令人大開眼界。
劉石教授特意撰聯一幅以致賀:“國有珍奇堪傳世,學無涯涘賴作舟。”并代表清華大學人文學院中國古典文獻研究中心與首都師范大學電子文獻研究所達成戰略合作協議,未來將共同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和課題的研究,尤其是要全力建設中華文化知識總庫和圖譜,形成一套足以覆蓋各個領域、對接各種場景的文化基礎設施體系,以滿足當前對于中華文化元素應用日益增長的迫切需求。
最后,《星光大道》2021年度總亞軍趙學飛受邀演唱了由屈塬作詞、浮克作曲的《走進這扇門——國學寶典之歌》,將活動推向高潮。
如今古籍數字化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我們正在迎接一個新的時代。2021年4月,中宣部印發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十四五”重點項目規劃》,在所確立的23個重點項目中,“國家古籍保護及數字化工程”名列第二,僅次于“中華文化資源普查工程”,可謂是重中之重。
古籍是我們寶貴的遺產,承載著民族的記憶和祖先的智慧。我們不但有責任保護好古籍,更有責任利用好古籍。而數字化在整理和傳播古籍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不同朝代、不同地域、不同形態的古籍,借助信息技術,得以突破時空的局限,瞬息之間直抵每一個讀者的內心,無廣弗趨,無遠弗屆,無堅不入,無微不至。而隨著5G的加速建設,數字化勢必又將迎來新一輪的技術大爆發,《國學寶典》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