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李白五言絕句賞析

  清康熙年間曹寅主持編撰的《全唐詩》收錄了李白的五言絕句八十六首。明高棅選編的《唐詩品匯》選錄了李白的五言絕句二十三首,并把李白列為五言絕句的正宗詩人。《唐詩三百首》選錄李白五絕三首。李白的五絕是精美絕倫的藝術奇葩,歷來很受人們的喜愛,有許多五絕達到了婦孺皆知,膾炙人口的程度。筆者對李白的五絕也很喜歡,出于自我交流和與人交流心得的目的,特寫此文。

一、對李白五絕格律規范的考察

  李白所作的八十六首五絕中,有三十首詩的格律不合后人所認定的規范,《唐詩品匯》所收錄的李白絕句中就有四首是不合格律的。為了有所區別,通常就把格律不合規范的絕句稱為古絕,把合乎格律的絕句稱為律絕。

  在李白的三十首古絕中,有十首是仄聲韻的。《王昭君二首》中的第二首是葉韻,《玉階怨》是月韻,《襄陽曲四首》中第二首是馬韻,第三首是屑韻,《估客行》則押鄰韻(因為“欲”屬沃韻而“跡”屬陌韻),《秋浦歌十七首》中的第五首是月韻,第十六首是屋韻,《越女詞五首》中的第一首是月韻,第二首是陌韻,第五首是屑韻。

  古絕中其他二十首平聲韻的絕句中,有六首絕句僅僅是上下聯失粘,也就是第二句和第三句失粘。

  《襄陽曲四首》中的第一首:“襄陽行樂處,歌舞白銅鞮;江城回綠水,花月使人迷。”第二句是━┃┃━━,第三句則是━━━┃┃,失粘。

  《高句驪》:“金花折風帽,白馬小遲回;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第二句是┃┃┃━━,第三句是━━┃┃┃,失粘。

  《舍利弗》:“金繩界寶地,珍木蔭瑤池;云間妙音奏,天際法蠡吹。”第二句是━┃┃━━,第三句是━━┃━┃,失粘。

  《系尋陽上崔相渙》:“邯鄲四十萬,同日陷長平;能回造化筆,或冀一人生。”第二句是━┃┃━━,第三句是━━┃┃┃,失粘。

  《巴女詞》:“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飛;十月三千里,郎行幾歲歸。”第二句是━━━┃━,第三句是┃┃━━┃,失粘。

  《自遣》:“對酒不覺暝,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鳥還人亦稀。”第二句是┃━━┃━,第三句是┃┃┃━┃,失粘。

  另有十四首詩則是詩中有不合律的句子。

  《洛陽陌》:“白玉誰家郎,回車渡天津;看花東陌上,驚動洛陽人。”第一句和第二句不合律。

  《靜夜思》:“床前看(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明)月,低頭思故鄉。”兩聯不粘,而且第一句和第二句不合律。

  《秋浦歌十七首》中的第九首:“江祖一片石,青天掃畫屏;題詩留萬古,綠宇錦苔生。”第一句犯孤平,不合律。

  《秋浦歌十七首》中的第十三首:“綠水凈素月,月明白鷺飛;郎聽采菱女,一道夜歌歸。”第一句和第三句犯孤平。

  《賦得白鷺送宋少府入三峽》:“白鷺拳一足,月明秋水寒;人驚遠飛去,直向使君灘。”第一句犯孤平。

  《望木瓜山》:“早起見日出,暮見棲鳥還;客心自酸楚,況對木瓜山。”前三句均犯孤平。

  《奔亡道中五首》之第一首:“蘇武天山上,田橫海島邊;萬里關塞斷,何日是歸年。”第三句犯孤平。

  《怨情》:“美人卷珠簾,深坐顰蛾眉;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第一句和第三句犯孤平。

  《贈內》:“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雖為李白婦,何異太常妻。”第一句非律句。

  《鄒衍谷》:“燕谷無暖氣,窮巖閉嚴陰;鄒子一吹律,能回天地心。”第一句和第三句犯孤平。

  《陪從祖濟南太守泛鵲山湖三首》中的第三首:“水入北湖去,舟從南湖回;遙看鵲山轉,卻似送人來。”第一句和第三句犯孤平,而第三句卻全是平聲。

  《相逢行》:“相逢紅塵內,高揖黃金鞭;萬戶垂楊里,君家阿那邊。”第一句和第二句都不是律句,仄聲貧乏。

  《秋浦歌十七首》中的第六首:“愁作秋浦客,強看秋浦花;山川如剡縣,風日似長沙。”第一句犯孤平。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中的第一首:“船上齊橈樂,湖心泛舟歸;白鷗閑不去,爭拂酒筵飛。”第二句是拗句。

  律絕五十五首中有十三首是通過補救才算合律的。補救的方法大體上有自救、對救和隔聯救三種。

  第一種是自救。所謂自救,就是在本句得到補救。

  《秋浦歌十七首》中的第四首:“兩鬢入秋浦,一朝颯已衰;猿聲催白發,長短盡成絲。”第一句中的“入”和“秋”就是拗救。

  《杜陵絕句》:“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間;秋水明落日,流光滅遠山。”第一句中的“杜”和“陵”是拗救,第三句中的“明”和“落”也是拗救。

  《醉題王漢陽廳》:“我似鷓鴣鳥,南遷懶北飛;時尋漢陽令,取醉月中歸。”第三句中的“漢”和“陽”是拗救。

  《勞勞亭》:“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楊柳青。”第四句中的“楊”和“柳”是拗救。

  第二種是對句補救。所謂對句救就是當出句出現拗字時,在對句的相應位子上改用相反的平仄來補救。

  《襄陽曲四首》中的第四首:“且醉習家池,莫看墮淚碑;山公欲上馬,笑殺襄陽兒。”第三句的第三個字和第四句的第三個字時互救的。

  《秋浦歌十七首》中的第三首:“秋浦錦駝鳥,人間天上稀;山雞羞綠水,不敢照毛衣。”第一句的第三個字和第二句的第三個字時互救的。

  《陪從祖濟南太守泛鵲山湖三首》中的第一首:“初謂鵲山近,寧知湖水遙;此行殊訪戴,自可遠歸橈。”第一句的第三字和第二句的第三字時互救的。

  第二首:“湖潤數千里,湖光搖碧山,湖西正有月,獨送李膺還。”第一句的第三字和第二句的第三字時互救的。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中的第一首:“今日竹林宴,我家賢侍郎;三杯容小阮,醉后發清狂。”第一句的第三字和第二句的第三字時互救的。

  第三種是隔聯救。所謂隔聯救就是上聯的對句有拗字,那么就改用下聯出句相應位子上字的平仄來補救。

  《秋浦歌十七首》中的第七首:“醉上山公馬,寒歌寧戚牛;空吟白石爛,淚滿黑貂裘。”第二句的“寧”字與第三句的“白”字是互救的。

  《秋浦歌十七首》中的第八首:“秋浦千重嶺,水車嶺[山取]]奇;天傾欲墮石,水沸寄生枝。”第二句的“[山取]”字與第三句的“欲”字是互救的。

  《奔亡道中五首》之第二首:“亭伯去安在,李陵降未歸;愁容變海色,短服改胡衣。”第二句的“降”字與第三句的“變”字是互救的。

  第三首:“談笑三軍卻,交游七貴疎;仍留一只箭,未射魯連書。”第二句的“七”字與第三句的“一”字是互救的。

  詩詞之所以需要格律,僅是為了使詩詞吟詠起來能夠和諧流暢,而不佶屈聱牙。詩詞的格律理論是后人從前人的好詩中分析歸納出來的,從前人的好詩中來,又反過來指導后人創作。通過上述考察,我們可以認為,在詩詞創作方面,格律只是形式,不必拘泥,但是必須遵循使詩詞誦讀或吟唱起來能夠和諧這個基本原則。已經有了格律理論后,今人創作格律詩詞就得遵循其格律規范,這是非常必要的,是詩詞創作的基本規范之一。有些時候,為了不因形式妨礙內容,只要不過多地影響韻律的和諧,適當改變格律應該是允許的。被認為五絕正宗的大詩人李白雖然有那么多的五絕詩不合律,那是在李白那時代,詩詞創作對格律的要求并不像后世那么嚴格,而且李白也沒有標明自己的詩就是絕句或律詩。所以李白作品中有不合律的詩不能成為現代人創作格律詩詞可以不拘格律的理由。今天創作詩歌,只要不注明格式,那就是自由的,可以不受格律的約束,一旦注明了格式那就要合乎歷來被公認的格律,這是規范。

二、詩中有酒有精神

  李白是詩仙,喜飲酒,酒后詩興勃發,自然有精神。下面就從這八十六首絕句中,選十首與酒相關的詩進行簡要的分析,以期領悟李白五絕中的酒與精神。

  《送殷叔三首》之第三首:“痛飲龍筇下,燈青月復寒;醉歌驚白鷺,半夜起沙灘。”龍筇是一種竹子。在一個寒涼的夜晚,人們在竹林下痛飲,燈光是青暗的,自有一種寒氣,月光很皎潔,送來的也是寒氣,醉后的人們高歌不歇,夜半了,歌聲驚起白鷺,飛向沙灘。燈光與月光之寒,醉酒的人心之熱,交融在在一起。竹是綠的,燈光是青的,月光如銀,白鷺是白的,月下的沙灘也應該失敗的,整體色調是那是冷冷的和諧,人高歌而白鷺驚飛,這是動態,寧靜的夜晚的動態就顯出了精神。這是一種令人進入神仙境界的浪漫。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之第一首:“今日竹林宴,我家賢侍郎;三杯容小阮,醉后發清狂。”這里用了是竹林七賢的故事。宴洞庭正如當年竹林七賢的飲宴,竹林七賢中有兩個阮:阮籍和阮咸。因為阮咸是阮籍的侄子,所以這里的小阮當指阮咸。侍郎叔飲了三杯酒,就像阮咸那樣狂歌不歇。這狂歌不是糊涂的歌,而是清醒地抒發情懷志向的歌。可見其醉非真醉而是將醉而未醉,或許根本沒有醉而佯醉。由此可見,李白是推崇竹林七賢的,李白也在以竹林七賢自喻。

  第二首:“船上齊橈樂,湖心泛舟歸;白鷗閑不去,爭拂酒筵飛。”這是一幅美麗的畫卷,浩淼的洞庭湖波光粼粼,湖心游蕩著小舟一葉,舟上人飲酒狂歌,藍天下白鷗飛翔,白鷗始終不愿意飛向遠處,而不時地拂著酒筵而低飛,人鳥共樂,天水一色,此時此景還有什么愁苦呢?在詩人筆下,白鷗通人性,所以它們不愿離開詩人們,它們也想參加宴飲,與人共樂。

  第三首:“劃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酒后自然豪情齊天,在詩人的意象中,詩人借著酒力,輕輕抹去君山,使這洞庭湖更加廣大,使這湘水更加浩淼。在詩人看來,這洞庭湖的水就是巴陵的酒,所以這洞庭的秋就會是長醉的秋,這好似多么有韻味又精神的洞庭湖之游啊。這君山,要被李白抹去的君山是否就是指自然中的君山呢?恐怕在李白的心理蘊藏著秘密,他暗中希望能把那些阻擋他們前程的勢力輕輕抹去。

  《銅官山醉后絕句》:“我愛銅官樂,千年未擬還;要須迴舞袖,拂盡五松山。”銅官山在安徽的銅陵,銅陵產銅。從“千年未擬還”出發理解“銅官樂”,當指詩人在銅官山所享受到的快樂。五松山亦在銅陵。酒醉以后,詩人興奮地舞之蹈之,詩人舞蹈起來長袖飄拂,可以拂盡五松山,可見詩人豪氣之博大。有酒可樂,詩人就不想再回長安去了,那自然是不愿低頭折腰事權貴的傲慢者的心態,同時也是壯志難酬,滿腹才華無處發揮作用的失意者的心態。

  《九日龍山飲》:“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這龍山應當指湖北的龍山。在菊花盛開的時節,被逐的詩人在龍山飲酒。醉了,帽子被風吹走了,詩人還在狂舞不歇,直到月光灑下了大地。在這里,詩人的帽子真的被風吹落了呢,還是詩人聯想起了東晉孟嘉參加大將軍桓溫舉辦的重陽宴飲的事跡而有所感悟呢?無論是哪一種情況,都表現了詩人不拘小節的豪放心態。

  《魯中都東樓醉起作》:“昨日東樓醉,還應倒接[罒離];阿誰扶上馬,不省下樓時。”因醉了酒,倒系了頭巾,不知道被誰扶下樓梯,也不知道被誰扶上馬背。這真是一副醉態。這種醉態,只有山簡將軍擁有過。所以詩人一旦酒醉就會想起這位山簡公來。

  《醉題王漢陽廳》:“我似鷓鴣鳥,南遷懶北飛;時尋漢陽令,取醉月中歸。”鷓鴣鳥是很重感情的動物,對于離別而去的兄弟始終有驅之不去的懷念和擔憂。詩人以鷓鴣鳥自比,就表明詩人對長安的人和事的牽掛,當然也有詩人對家人的牽掛。然而詩人有酒自樂,自然不愿意再北去入長安了。詩人醉了,連陪他的漢陽令也找不到了,那就只能在醉中踏著月光回去。

  《自遣》:“對酒不覺暝,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鳥還人亦稀。”在花間飲酒,與花對飲,不覺醉了,就躺在了花下。落花裝飾了他的衣服,他仍然沉醉不醒。后來漸漸醒來了,慢慢地起來,在溪邊的月光下漫步,鳥兒回窩了,人們也漸漸地稀少了,他還在慢慢地走著走著。此時的李白是安逸舒適還是惆悵茫然?看來,兩者兼而有之。

三、情抒月光下,美在朦朧中

  常言道:墻里開花墻外紅。為什么墻里的人感覺不到花之紅艷而墻外的人卻感覺到了呢?這是因為墻里的人太熟悉這花了,連同這花的缺點都很了解,所以就削弱了對花的紅艷的感覺。又有人說:月下看美人更要美計分。為什么會這樣呢?月下看人是朦朧的,朦朧中看人看物總是會隱去許多弱點而凸現出更多優點的。所以說美往往存在于朦朧狀態。李白是很善于捕捉美描寫美的藝術家。所以在李白的五絕中就有不少寫月下情朦朧美的詩。請看下面的例子。

  《玉階怨》:“玉階坐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佇立玉階,直至露水侵濕了羅襪,是誰在玉階上佇立那么長久呢?看來應該是少婦,而且還應該是美人。他為什么要佇立玉階?可以猜想那是在盼望貴人的回來。久久未見人歸來,那就只好退入房中。她失望了,打算不再想望了,于是就放下了簾幕。然而,思想無疆,簾幕擋不住,于是就隔著水晶簾望明月,思緒飛向了天涯。朦朧中,美人先是佇立遠望,然后隔簾望月,這中間還有美人移步,玉手下珠簾的美妙動作,真是一幅畫,又是一曲歌,情在月下,美在朦朧中。

  《靜夜思》:“床前看(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明)月,低頭思故鄉。”過去所謂的“床”不一定就是現在所說的睡床,往往把一種坐具也叫作床。這里的床應該指睡床,如果人還坐在坐具上,那么就不會有是霜是月分不清的感覺。夜深了,人醒了,輾轉翻側,看到了床前的白光,是月光?是寒霜?心頭疑慮,就舉頭看窗外,原來窗外月正圓,光皎潔,此時怎不鉤起詩人的心緒而想起故鄉的人和物來?月下之情真,朦朧之美凄楚。

  《淥水曲》:“綠水明秋月,南湖採白蘋;荷花嬌欲語,愁殺蕩舟人。”秋月涼如水,湖水明似月,月光下小舟蕩漾,那是人在南湖采白萍。遲開的荷花在月光下嬌艷欲語,與采萍人交相輝映。面對如此美艷的荷花,蕩舟人開始犯愁了,為什么?原來蕩舟的人是美女,她正與荷花比美,她確信自己勝過荷花,然而又怕萬一被心愛的人誤解,心里總是忐忑不安。正是月下之情切,朦朧之美艷。

  《秋浦歌十七首》之第十三首:“綠水凈素月,月明白鷺飛;郎聽采菱女,一道夜歌歸。”水綠而凈,月白而明,白鷺驚飛,采菱女和她的情郎一同唱著夜歌歸來,綠水和明月是靜態的,白鷺、采菱女和其情郎是動態的,靜中有動,富有生氣,水綠月白是視覺的感受,歌聲回蕩是聽覺的感受,這是畫是詩又是音樂,既寧靜閑適又歡快活潑,這種情和美洋溢在整個空間。

  《賦得白鷺送宋少府入三峽》:“白鷺拳一足,月明秋水寒;人驚遠飛去,直向使君灘。”明月下,秋水寒,白鷺已經本來拳起一足歇息了,然而卻被人驚動,驚飛的白鷺飛向了使君灘。萬縣有使君灘,湖北宜昌也有使君灘,兩者都在三峽邊上。詩人借白鷺的去向來交代宋少府的去向。明月、秋水、白鷺、人是這幅壯麗圖畫的基本元素。水靜、月寒,是多么靜謐的夜啊!就在這靜謐的夜里,突然白鷺驚飛,顯然這是人之動引發的,動靜相映,生趣盎然。白鷺是受驚以后“遠飛去”的,那么宋少府是不是也是因為某種原因而被迫去三峽的呢?這就給了人們許多想象的空間。

  《夜下征虜亭》:“船下廣陵去,月明征虜亭;山花如繡頰,江火似流螢。”征虜亭是晉朝建立的,建在金陵石頭塢。在月光下,詩人駕小舟去揚州,在舟上仰望征虜亭。月光下的征虜亭,清晰可辨,征虜亭旁邊山花爛漫猶如少女露出笑臉,江上有不少行舟,行舟上的燈火猶如流螢。月光、山花、小亭、行舟、燈火、江水等物景鮮明真切,其中的情景歡快深沉,此情此景構成了一幅朦朧而美麗的畫卷。

  《清溪夜半聞笛》:“羌笛梅花引,吳溪隴水情;寒山秋浦月,腸斷玉關聲。”渭水與崖水合成隴水,《隴頭歌》:“隴頭流水,鳴聲幽咽”,可見隴水之情乃是悲愁之情。李白《秋浦十七首》之第二首有“清溪非隴水,翻作斷腸流”之句,可見這里的“清溪隴水情”乃是斷腸之情。詩人夜半聞笛聲,或許笛子所奏的是梅花引之曲調,或許根本不是悲愁的曲調,但是詩人卻就聯想到了悲愁的身世和處境,從而引發了悲愁之情。此處的寒山當在秋浦。玉關聲應該是使人腸斷的悲聲,因為“春風不度玉門關”。月光、流水、笛聲、斷腸人是構成這幅畫圖的基本元素。月光下的情,月光下的景,總是朦朧的美。

四、平實敘事情景在,不事雕飾境界開

  李白的五絕中有不少是敘事詩,李白的五言敘事詩語言樸素平實,不事雕飾,而然卻更顯得情真意切,自有境界。

  《相逢行》:“相逢紅塵內,高揖黃金鞭;萬戶垂楊里,君家阿那邊。”在繁華的都市相逢,帶著黃金鞭高高作揖,在垂楊里的萬戶人家中,你的家在哪里?這應該是老朋友不期而遇,欣喜之情躍然紙上。詞句平淡,意味深長。有物景有情景,當然也寓有“人生何處不相逢”的意景,所以自有境界。

  《對雪獻從兄虞城宰》:“昨夜梁園里,弟寒兄不知;庭前看玉樹,腸斷憶連枝。”這里的梁園當在河南開封。李白與宗氏結合,寄居梁園。昨夜下了大雪,梁園里很寒冷,兄可能不會知道弟的寒冷。就在寒冷入骨的時候,我對著庭前的玉樹傷感。在愁腸欲斷的時候,我想起了連枝的從兄。此時天氣寒冷,李白的心境也是寒冷的,因為宗氏失勢,李白的處境也很凄涼。用詞造句平白直露而情感卻很真切。“腸斷憶連枝”乃是人之常情,用詩來道出人間的常情就是一種境界。

  《聞謝楊兒吟猛虎詞因此有贈》:“同州隔秋浦,聞吟猛虎詞;晨朝來借問,知是謝楊兒。”這是一首平平實實的記事詩。夜晚,從隔著秋浦的遠處傳來了朗誦《猛虎詞》的聲音,第二天早晨就打聽是誰在朗誦,原來是謝楊兒。《猛虎詞》為唐代與王維齊名的儲光羲所作,李白很欣賞《猛虎詞》。詞寫得好,而且朗誦得也好,所以一早就要打聽是誰在朗誦。這里自然地流露出李白的愛憎和喜好,以及被詞的內容所激起的情感。

  《別東山寺僧》:“東林送客處,日出白猿啼;笑別廬山遠,何須過虎溪”東林寺在江西廬山北面,東林山南麓。進出東林寺須過虎溪橋,寺僧送客一般不送過虎溪橋,否則會引來山上猛虎的吼叫。在東林寺送詩人出發時,正是日出白猿啼的時候,詩人含笑離別東林寺,離別廬山,行向遠方,而且離開廬山會越來越遠。送君千里終有別,又何須非得送過虎溪橋呢?在這幅圖景里,有僧人、有詩人、有白猿、有日出、有溪橋和流水、當然還有廬山上的景物和東林寺的一切,這是物境。僧人送客之情意,使人聞白猿啼的悲情,乃是情境。“笑別廬山遠,何須過虎溪?”實質如此,何須拘于形式?乃是意境。所以說此詩自有境界。

  《答友人贈烏紗帽》:“領得烏紗帽,全勝白接[罒離];山人不照鏡,稚子道相宜。”有人贈給他烏紗帽,他覺得烏紗帽比白頭巾要好得多,就把烏紗帽帶起來。他自己不照鏡看不到自己戴上烏紗帽的樣子,但小孩子們看到了,覺得很相宜。隨手寫來,非常真切,這就是生活,是活生生的人的生活。這里同樣寓有自己不能全面認識自己,別人才能看清自己的一切,這就是意境。

  《陪從祖濟南太守泛鵲山湖三首》之第一首:“初謂鵲山近,寧知湖水遙;此行殊訪戴,自可遠歸橈。”鵲山湖在山東省歷城縣鵲山南麓,現濟南市北面。當初聽說鵲山很近,哪知湖水卻浩渺無邊,反正這次不是去拜訪友人,那就隨意行舟吧!一種怡然自得自由放任的心情躍然紙上。此時,李白正被賜金還山,所以沒有任何羈絆和約束,因而也就有了這種悠然的情懷。

  第二首:“湖潤數千里,湖光搖碧山,湖西正有月,獨送李膺還。”第一首詩說“湖水遙”,那是概括性地描寫水面之浩渺,這一首的前兩句則具體寫湖水的情狀。“湖潤數千里”可見湖水之遙,“湖光搖碧山”引人聯想湖水環繞著鵲山的情景:紅日當空,水面波光粼粼,微風吹拂,鵲山在水中微微搖蕩。詩人一行在湖中蕩舟直至夜晚月明,明月護送李膺歸來。李膺是東漢時人,氣節高昂,與宦官作斗爭,受到迫害而不屈。李白以李膺自喻,表現出了李白不畏權貴,不阿附權貴的高貴氣節。

  第三首:“水入北湖去,舟從南湖回;遙看鵲山轉,卻似送人來。”李白一行駕舟從北湖去,從南湖回,繞著鵲山蕩舟。在舟上的人看來,船未動而水在流山在轉,這就是運動的相對性,參照系不同運動的狀態也不同。

  《杜陵絕句》:“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間;秋水明落日,流光滅遠山。”杜陵在今西安市東南的杜陵原上,是西漢后期宣帝劉詢的陵墓。五陵是漢代長安城外五個漢代皇帝陵墓所在地,分別是高祖的長陵.惠帝的安陵.景帝的陽陵.武帝的茂陵.昭帝的平陵。李白登杜陵望五陵能望到嗎?不能。這就留給我們許多想像的空間,登高望遠,就有一種透視的效果,遠遠望去,迷蒙一片,什么都隱在在朦朧中,落日的余暉照在秋水上仍然是明朗的,那是想像,是虛的,而遠山卻被落日的流光湮滅了,這是可見的,是實寫。五陵被湮滅了,寓意是什么?那就是時間和空間能夠改變一切。對于李白來說,此地不留人,自有留人處,他可以浪跡天涯,四海為家,這是空間對人的檢驗。李白的詩句千古不朽,而帝王的豪華的陵墓卻被時間所淹沒,這就是時間對人的檢驗。

  《望木瓜山》:“早起見日出,暮見棲鳥還;客心自酸楚,況對木瓜山。”木瓜山在安徽青陽。李白流放夜郎時經過此地,可想而知,詩人此時的心境。早上看日出,晚上見歸鳥,那是物境;李白的心理是酸楚的,何況整日面對著這木瓜山,那是情境;木瓜山以產木瓜而得名,木瓜有香氣,成熟的果子可以入藥,也可以饋贈友人。面對木瓜山自然會使人想起各種人情世故,更增一份凄楚。李白的心理是矛盾的,他看透了現實世界的混沌,他想要過神仙那樣的無拘無束的生活,然而真當他處于寂寞境地的時候,又難免生出許多憂傷和悲愁。這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人的感情世界,沒有人的內心世界是不矛盾的,沒有人的思想是不多元的。李白日日面對木瓜山所產生的凄楚之情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

  《夏日山中》:“嬾搖白羽扇,裸體青林中;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李白描繪了一幅普通人夏日生活的圖景。不愿意搖扇,就脫去衣服脫去頭巾取涼,把頭巾掛在墻上,使自己光脫的頭頂吹吹松風。何其樸質,何其平白,毫無雕飾。

  《高句驪》:“金花折風帽,白馬小遲回;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這是一首描寫舞蹈的詩。據《舊唐書》卷二十九載:“《高麗樂》,工人紫羅帽,飾以鳥羽,黃大袖,紫羅帶,大口袴,赤皮靴,五色絳繩。舞者四人,椎髻于后,以絳抹額,飾以金珰。二人黃裙襦,赤黃袴,極長其袖,烏皮靴,雙雙并立而舞。”高句驪本是居于我國東北和朝鮮半島的古老民族,其舞樂傳入唐宮廷,唐廷才有《高麗樂》。李白對舞蹈的描寫是素描,如實寫出,沒有雕飾。

  《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唐代重陽節有各種交誼和游樂活動,往往一天內完成不了諸多事項,所以會在重陽的前一日或后一日舉行活動,這就成了兩重陽。詩里所記的是九月十日的事,是九月九日重陽節的后一天,又稱小重陽。詩人認為“遭此兩重陽”是“菊花太苦”,賦菊花以人性。反襯出詩人在熱熱鬧鬧的活動中內心的苦悶。

  《送侄良攜二妓赴會稽戲有此贈》:“攜妓東山去,春光半道催;遙看若桃李,雙入鏡中開。”李白的侄子帶著兩個妓女到會稽的東山去,李白有何感慨呢?李白認為,一路上由兩妓相伴,處處春光明媚,動人心弦。遠遠看去就像桃李花開嬌艷無比,李白眼看美人遠去,心情是很復雜的。對李白來說,這美人就存在于自己的鏡子中,是虛幻的,可望而不可及的,李白真有點垂涎欲滴了。李白顯然也很為侄子高興。攜妓而歸是唐代文人的風習,是值得引以為榮的。此時的李白難道不會聯想起謝安來嗎?要是他聯想起了謝安,那么他的內心一定是很憂郁的。

五、物景素描,筆筆傳情

  李白的五絕中有許多即景詩,李白五絕中的即景詩大多用素描的筆法,筆筆傳情。詩中景物的背景總是立體的,給人以想像的空間。而且情景交融,自有境界。

  《襄陽曲四首》之第一首:“襄陽行樂處,歌舞白銅鞮;江城回綠水,花月使人迷。”這里的“白銅鞮”當指漢水在襄陽段的堤壩。這是襄陽群體娛樂的地方。江城被綠水環抱,襄陽的花,襄陽的月,真是迷人。讀著這首詩,眼前就會浮現出一個場景,在月圓花好的夜晚,人們在江水邊的長堤上載歌載舞,多么熱鬧多么生動傳情。面對此情此景,詩人和讀者能不忘我地陶醉嗎?

  《襄陽曲四首》之第三首:“峴山臨漢江,水綠沙如雪;上有墮淚碑,青苔久磨滅。”峴山、漢江、水色、沙色、山上的墮淚碑以及碑上的青苔,碑上被磨滅了的碑文等等物景,平實道來,沒有雕飾,其中自有詩人對世事滄桑的感慨。山依舊,水仍綠,碑尚在,唯有碑石上生了青苔,碑文已被磨滅,其寓意就是時間的長河能淹沒一切。

  《秋浦歌十七首》之第八首:“秋浦千重嶺,水車嶺[山取]]奇;天傾欲墮石,水拂寄生枝。”秋浦河兩岸群山連綿,山嶺重重,水車嶺就是其中之一,水車嶺上巖石相對而立顯得很奇妙。有些巖石就好像要墮下來一樣,所以叫“欲墮石”。天好像就要傾壓在欲墮石上,而秋浦河的流水卻拂動著寄生在河邊樹木上的花的藤的枝條。這是一幅用廣角相機拍攝的物景的素描,高遠之景呈現在眼前,甚為樸素自然,具有遠離塵囂的清凈。這就是詩人所要追求的境界。

  第九首:“江祖一片石,青天掃畫屏;題詩留萬古,綠字錦苔生。”在秋浦河邊上有萬羅山,山上有江祖石,江祖石是一塊有一面很平整的石,正如畫屏,人們可以在石上題詩,以期留存千古,其實這些字都已經變成綠色的了,石上已經生滿了青苔。可見要想在石上留下保存千古的痕跡是很難的。人們都想著如何使自己能夠“留千古”,其實只是自欺欺人之舉。

  第十首:“邏人橫鳥道,江祖出魚梁;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萬羅山上有“邏人石”,萬羅山的對面有江祖潭。這里的“江祖”當指江祖潭,而不是江祖石。“魚梁”當是堤壩。水從江祖潭流出,水勢很急所以舟行猶疾。河兩岸山花盛開,人坐在舟中,常有山花拂面。這是何等美妙的情景啊!此時,人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人在這神仙境界里,還有什么凡塵俗事放不下呢?又何必需要去摧眉折腰事權貴呢?

  第十二首:“水如一匹練,此地即平天;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平天”指“平天湖”。平天湖的水清如白練,在這湖上,可以乘酒船賞月賞花。平天湖是多么明凈多么恬靜啊!在風景如畫的湖上,乘船賞花賞月又是何等舒心快意啊!

  第十四首:“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詩人在秋浦并不僅僅寫自然的情景,也寫轟轟烈烈的生產情景。這首詩就是當時貴池地區百姓煉銅煉銀生活的寫照。爐火燒得紅紅的,可以照亮天地。爐中不斷濺出火星,同時也冒出紫煙。工人們的臉是紅紅的,即被爐火映紅,也因為被快樂的勞動所陶醉而紅,那是健康的外現。在勞動之余,工人們還唱著歌,歌聲震響在山谷中。用詞造句毫無做作,很自然地描繪了美麗的勞動場景。這是詩人對勞動的贊美,使人與勞動者是相通的。

  《秋浦歌十七首》之第十六首:“秋浦田舍翁,採魚水中宿;妻子張白鷴,結罝映深竹。”丈夫在水中打魚,妻子在竹林深處結網捕鳥,百姓生活恬靜自得,詩人描寫了一種自給自足與世無爭的神仙般的生活情景,字里行間蘊含著詩人對自在生活的一種羨慕。

  《舍利弗》:“金繩界寶地,珍木蔭瑤池;云間妙音奏,天際法蠡吹。”法蠡就是法螺。舍利弗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有“智慧第一”的美譽。他出身婆羅門家庭,父親是有名的論師,母親懷胎時顯現出異于常人的智慧,據說這是受胎兒影響的結果。舍利弗八歲的時候便升上論師寶座,語驚四座,受到諸大論師的佩服及國王的贊嘆歡喜。舍利弗從聽聞“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的緣起道理,間接知道了佛陀,因此與好友目犍連相約,共同率領二百五十名弟子,一同到竹林精舍皈投佛陀座下。佛教經典中有以下句子:“時彼琉璃,金光世界,寶地平正。多諸寶樹,行列道側。金繩界道,寶網交絡。微風吹動,互相掁觸。出微妙音聲。”經典中所描繪的佛所處的奇妙境界,李白用五絕表現出來。李白此時的內心傾向是向佛的,這是在仕途失敗后的大多數人會產生的一種內心寄托,李白也不例外。

六、隨手拈典故,妙用出化裁

  李白的五絕中不乏化用典故的例子。這些典故有些是歷史上存在的事實,有些則是神話傳說的故事。李白很善于借歷史來抒發自己的感慨。歷史事件往往是硬蹦蹦的,要用詩的語言來表達就要巧妙地化裁功夫。

  《襄陽曲四首》中有二首寫酒后神態的。其中的第二首:“山公醉酒時,酩酊高陽下;頭上白接[罒離],倒著還騎馬。”這是描寫一個歷史人物的醉態,這個人叫山簡。山簡是晉大將,性情豪放,酒醉后常反戴帽子倒騎馬。酒醉后的人物神態生動活現,在陽光下,系著白頭巾,倒著騎馬,難道不很有趣嗎?

  其中的第四首:“且醉習家池,莫看墮淚碑;山公欲上馬,笑殺襄陽兒。”習家池又名高陽池,位于湖北襄陽城南約五公里的鳳凰山(又名白馬山)南麓,建于東漢建武年間。池邊舊有鳳泉館、芙蓉臺、習郁墓,群山環抱,蒼松古柏,一水涓涓,亭臺掩映,花香鳥語,風景清幽,自古常有騷人墨客來此詠詩作賦。西晉永嘉年間鎮南將軍山簡鎮守襄陽時,常來此飲酒,醉后自呼“高陽酒陡”,唐代孟浩然曾感嘆:“當昔襄陽雄盛時,山公常醉習家池。”墮淚碑是為了紀念西晉羊祜而立的。羊祜生前都督荊州諸軍事,駐襄陽。羊祜死后,其部屬與當地百姓在峴山羊祜生前游息之地建碑立廟,每年祭祀。見碑者莫不流淚,杜預因而稱此碑為墮淚碑。酒醉了,墮淚碑也不去看了,欲上馬而又上不了馬,襄陽的小孩子們看著笑了。酒醉以后,人還會有什么愁苦嗎?

  《秋浦歌十七首》之七首:“醉上山公馬,寒歌寧戚牛;空吟白石爛,淚滿黑貂裘。”這里用了好幾個典故。一是山公馬,前已述及。二是寧戚牛。寧戚出身微賤,早年懷才不遇,曾為人挽車喂牛。直到有一天,得知齊桓公帶著管仲出行,于是就抓住機會,叩牛角而歌“白石爛”。齊桓公慧眼識英才、不拘一格選人才,于是就舉火授爵,拜寧戚為大夫,后又官授寧戚為大司田,分管齊國農業,從而寧戚成為齊桓公的股肱之臣,與管仲、鮑叔牙等一起輔佐齊桓公建立了“九和諸侯,一匡天下”的赫赫霸業,使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三是黑貂裘,黑貂裘就是紫貂皮做的衣服。戰國時蘇秦到秦國游說,多次上書均未被秦廷采納,他的黑貂裘都穿破了,只好失意回家。詩人聯想起自己,得不到朝廷的任用,心中的悲憤陡然生出,難免會淚滿黑貂裘。那一涌而出的是理想不能實現的憤懣。詩人又沒有希望自己也能夠像寧戚和蘇軾那樣有美好的前景呢?

  《系尋陽上崔相渙三首》之第一首:“邯鄲四十萬,同日陷長平;能回造化筆,或冀一人生。”這里用的是長平之戰的故事。秦昭襄王時期發生的秦國與趙國之間的長平之戰,白起指揮這場戰爭,并贏得了這場戰爭,趙國四十萬兵卒投降了秦國,最后全部被坑殺。李白認為,如果有人能夠采取外交手段正確處理此事,或許能夠挽回一些人的生命。當時正是李白參與永王李璘的叛逆事件失敗被囚的時候,他很希望崔相“能回造化筆”,挽救一些兵士的生命。李白自己被囚,而心里想得卻是兵士的生死,可見李白的胸懷是多么博大。

  《奔亡道中五首:之第一首:“蘇武天山上,田橫海島邊;萬里關塞斷,何日是歸年。”這里用的是蘇武和田橫的故事。蘇武是漢武帝派到匈奴去的使者,被匈奴扣留。在匈奴期間受盡折磨,但堅貞不屈,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于是匈奴就把蘇武流放到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一帶,讓他去牧羊。田橫是齊國君主田氏族人,與從兄田儋、兄田榮一起反秦。后來,韓信破齊,田橫自立為齊王,歸附彭越。彭越歸漢后,田橫就率領其賓客和部屬伍佰人逃至海島。后來劉邦先許以封侯安撫田橫,未成,就威逼田橫歸漢。田橫從大局出發,同意去洛陽議事,至洛陽附近三十里處自刎,以頭獻劉邦,劉邦以王禮葬田橫。蘇武后來歸漢了,而李白什么時候能夠回歸長安呢?這是詩人所困惑的。詩人以蘇武、田橫自況,表現其不屈的氣節。

  第二首:“亭伯去安在,李陵降未歸;愁容變海色,短服改胡衣。”這里化用了崔骃(字亭伯)和李凌的故事。崔骃為幽州從事時,諫刺史不要與燕刺王通,后來刺王失敗了,崔骃被提拔為侍御史。后來竇太后臨朝,他與竇憲不合,被竇憲排擠,讓他“出為長岑長”,他認為太遠了,就不去就任。這就是李白所說的“亭伯去安在”。李陵是漢將,與匈奴戰,失敗了,投降匈奴。李白寫這兩個人的故事,反映了李白內心的復雜性。亭伯是逃避的,李陵是投降的。李白是想逃避呢,還是想投降?只能留給人們去思考。

  第三首:“談笑三軍卻,交游七貴疎;仍留一只箭,未射魯連書。”這里用的是魯仲連的故事。魯仲連,亦稱魯連,戰國時名士,多謀略,善言辯。趙孝王九年(前257),秦軍圍困趙國國都邯鄲。迫于壓力,魏王派使臣勸趙王尊秦為帝,趙王猶豫不決。魯仲連以利害說趙、魏兩國聯合抗秦。兩國接受其主張,秦軍以此撤軍。20余年后,燕將攻占齊國的聊城。齊派田單收復聊城卻久攻不下,雙方損兵折將,死傷嚴重。魯仲連聞之趕來,寫了一封義正辭嚴的書信,射入城中,燕將讀后,憂慮、懼怕,遂拔劍自刎,于是齊軍輕而易舉攻下聊城。趙、齊諸國大臣皆欲奏上為其封官嘉賞。他都一一推辭,退而隱居。看來,李白是以魯仲連自況,魯仲連能夠成就功業而隱居,而李白呢?他始終認為自己的才華和謀略不能被采用而心中忿忿。

  《田園言懷》:“賈誼三年謫,班超萬里侯;何如牽白犢,引水對清流。”這里用的是賈誼、班超、許由和曹父的故事。李白認為賈誼被貶,班超封侯,都沒有意思,還是許由不愿出任“九州長”為好,其實最好的應該是巢父,他連有關功名的話聽都不愿聽。許由聽了去洗耳,巢父覺得已經臟了,就牽著白犢到上游去飲水。看來李白最欣賞的應該是許由了。

  《洛陽陌》:“白玉誰家郎,回車渡天津;看花東陌上,驚動洛陽人。”用的西晉文人潘岳的故事。這里的“天津”指洛陽的天津橋。潘岳貌美才豐,只要潘岳在洛陽出現就會引來許多女子的追捧。潘岳駕車出游,會有許多女子向他的車里扔果子,所以他出來一次,總會載回滿滿的一車果子。正如現在的各類明星,出來一趟,總會載回整麻袋整麻袋的人民幣。李白貌不差,才學也豐,可是他沒有潘岳這樣的好運。他的心里是什么樣的呢?他一定在自我感嘆,那是肯定的。

  《見京兆韋參軍量移東陽二首》之第一首:“湖水還歸海,流人卻到吳;相逢問愁苦,淚盡日南珠。”“日南珠”是神話故事中的事物。《洞冥記》里說,離長安九千里的日南之地,“人長七尺,披發至踵,乘犀象之車。乘象入海底取寶,宿于鮫人之舍,得淚珠,則鮫所泣之珠也,亦曰泣珠。”日南珠是神話中的淚珠,很難得,當然很寶貴。由此可見詩人與韋參軍的情誼之深。

  《王昭君二首》之第二首:“昭君拂玉鞍,上馬啼紅頰;今日漢宮人,明朝胡地妾。”

  王昭君出塞和親,是自己不能把握自己命運的典型。李白借此也在抒發自己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之感慨。王昭君是民族大團結的使者,是中華民族女性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優秀品德的典范。從詩的內容看,李白對王昭君更多的是惋惜之情。

《寄上吳王三首》之第二首:“坐嘯廬江靜,閑聞進玉觴;去時無一物,東壁掛胡床。”這是稱贊廬江太守廉潔的詩。化用了三國時裴潛的典故。裴潛曾在曹操帳下參預軍事謀劃,后出任兗州刺史;曹丕時又任過散騎常侍、荊州刺史,賜爵“關內侯”;曹睿時升到尚書令,被封為“清陽亭侯”。但就是這樣一位“三朝元老”,為官卻清廉過人。他在任兗州刺史時,曾經做了一個可折疊的輕便坐具,起名叫“胡床”。他離任時,將胡床掛在柱子上。這件事為人們所傳頌,“掛胡床”也成為清廉正直的象征。詩人化用古人的事跡目的在于贊頌吳王的品質。這是李白懷古詩的常用手法,或者說這是古為今用。

  《鄒衍谷》:“燕谷無暖氣,窮巖閉嚴陰;鄒子一吹律,能回天地心。”《列子·湯問第五》載,“鄒子吹律。”張湛注說:“北方有地,美而寒,不生五谷。鄒于吹律暖之,而禾黍滋也。”這就是“鄒子一吹律,能回天地心。”的出處。“北方有地,美而寒,不勝五谷。”這顯然就是“燕國無暖氣”的寫照。這就是傳說中的古時黍谷山地區的氣候和地理特點,鄒衍曾于此地吹律。鄒衍谷、燕谷指的就是這個地區。這個地區的四周被高高的巖石山圍著,陰氣被閉于內,所以很寒冷。李白是否希望有一個鄒衍式的人物出現,使整個形勢逆轉呢?要是能夠使唐皇的心回轉,那對李白或許很有利,如果是這樣,李白的功名心換沒有銷盡。或許李白希望自己能像鄒子那樣,改變大局。

七、萬物皆有靈,物性通人情

  《秋浦歌十七首》之第三首:“秋浦錦駝鳥,人間天上稀;山雞羞綠水,不敢照毛衣。”金駝鳥是稀少的珍禽,很美麗,美麗到什么程度?連美麗的山雞都害怕照鏡子,只怕與金駝鳥相形見拙。這是反襯的手法。山雞很有靈性,他知道比較,知道比較結果的高低。李白在寫動物,其實他在以金駝鳥自喻,這就是人情。

  第五首:“秋浦多白猿,超騰若飛雪;牽引條上兒,飲弄水中月。”白猿多么可愛!白猿在樹上超騰,就好像在飛雪,毛色之白,動作之靈巧快捷可想而知。除了在樹上自個兒超騰,白猿還要牽引小猿,到溪邊飲水,而且還要玩玩水中的月亮。這是一幅白猿圖,把白猿寫得活靈活現。其中透出了李白熱愛大自然中生靈的情懷。

  《初出金門尋王侍郎不遇詠壁上鸚鵡》:“落羽辭金殿,孤鳴咤繡衣;能言終見棄,還向隴西飛。”這鸚鵡不是一般的鸚鵡,而是從金殿里來的,金殿里的鸚鵡為什么來到此地?因為這鸚鵡有兩大問題,一是敗羽了,二是能言。正因為這樣,所以只能孤鳴在野,而且嘆息自己失去了錦繡衣裝。因為能言而見棄,所以只能獨自飛向隴西。其實這是詩人以鸚鵡自比,寫鸚鵡的遭遇,其實就是抒發自己的情懷,李白不就是那敗羽而多言的鸚鵡嗎?

  《觀放白鷹二首》之第一首:“八月邊風高,胡鷹白錦毛;孤飛一片雪,百里見秋毫。”秋風正勁的時候,白鷹高飛。詩人很喜歡白色,于是就非常突出鷹之白。“孤飛一片雪,百里見秋毫。”就是反襯鷹之白的。百世純潔的色澤,李白就像是純潔的白鷹,孤飛在太空,給這個世界帶來了一片潔白。

  《白鷺鷥》:“白鷺下秋水,孤飛如墜霜;心閑且未去,獨立沙洲傍。”用“孤飛如墜霜”來反襯白鷺之白,這白鷺之心閑得很,它不急于飛向遠處,就是悠哉游哉地獨立在沙洲旁。整個世界很空靈,沒有別的事物的干擾,只有白鷺獨立在沙洲旁悠閑自得。詩中透露出了李白以潔白無瑕之心追求那種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生活的閑適情懷。

  《詠山樽兩首》之第二首:“擁腫寒山木,嵌空成酒樽;愧無江海量,偃蹇在君門。”這酒樽是臃腫的寒山木鏤空做成的。只因為其量不夠大,所以不能登大雅之堂,只能在山中人家派用場。這里透露出的信信息是:李白認為自己不能被重用的原因是沒有能夠容納難容之事的度量。李白太高潔了,他容不得楊國忠之流的驕橫跋扈,所以被排擠出長安。

  《紫藤樹》:“紫藤掛云木,花蔓宜陽春;密葉隱歌鳥,香風留美人。”紫藤樹正好啊!它掛在高高的樹上生長,藤蔓和葉子都很宜于在陽春時節。紫藤的葉子密密的,可以隱蔽唱歌的鳥兒不遭敵害,其花的香氣隨風飄逸,能夠使美人留戀不舍。這里,應該是李白在贊美紫藤,贊美大自然的美妙吧!

  《勞勞亭》:“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楊柳青。”勞勞亭建于漢朝,在南京的東南邊。這是供人們送別友人的亭子。人間最困苦的是別情,離別是最令人傷心的事。古時由于交通不便,道路上安全得不到保障,所以離別后很難保證什么時候能夠再相逢。不像現在,交通便利,人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指日可到。所以離別時就是最令人傷心的時候。李白題詩的時候,楊柳還沒有發芽轉青,對此李白用了神奇化的手法,把楊柳沒有發青說成是春風知道離別之苦而特意不讓楊柳發青。這就寫出了萬物的靈性,萬物有靈性所以通人情。

八、詩仙筆下的美女

  《怨情》:“美人卷珠簾,深坐顰蛾眉;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那是在大白天,美人卷起了珠簾,她沒有看窗外的風景,也沒有站在窗口吸吸新鮮的空氣,而是坐在室內,緊鎖著眉頭,而且還在流淚,他為什么如此悲傷呢?顯然她是在怨恨和思念。這一首詩所描寫的是悲切的美女,具體形象,用“深坐顰蛾眉”、“淚痕濕”反襯美人的憂思和悲傷。用“不知心恨誰”來激發讀者的想像。

  《越女詞五首》之一:“長干吳兒女,眉目艷新月;屐上足如霜,不著鴉頭襪。”“鴉頭襪”是當時吳越地區流行的一種襪子,可能是把大拇指和其它四指分開的一種襪,適合于穿木屐時穿的襪子。抓住眉和足一上一下這兩點來描寫越女。“眉艷如新月”中一艷字,就襯出了越女臉色的紅暈嬌艷。足白如霜,襯出了越女肌膚之白皙。從眉和足,可以想像其整體之美貌。

  之二:“吳兒多白皙,好為蕩舟劇;賣眼擲春心,折花調行客。”越女是白皙的,水鄉的女子好蕩船娛樂。在游船上,越女飛一個眉眼就像擲出春心,使人心旌搖蕩。使一個折花的動作,可以使行客神魂顛倒。這樣的女子美不美?從行客的表現中我們很快能夠找到答案。這是用反襯的手法來表現越女之美。

  之三:“耶溪采蓮女,見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來。”越女是害羞的,比如采蓮女,一旦發現棹歌回來的行客,馬上“笑入荷花去”,裝作害羞而不出來。這幅風景畫很美,蓮塘里長滿了荷花,水面上蕩著兩小舟,一舟回歸了,另一舟卻入了荷花深處,因為越女羞見行客,那么這行客到底是誰?看來應該是越女的情郎,所以她“佯羞不出來”,那是一種嬉鬧。活潑潑的越女,有血有肉,有靈有性。

  之四:“東陽素足女,會稽素舸郎;相看月未墮,白地斷肝腸。”東陽的女子赤著腳,可見她是一個窮人家的女子。會稽的小伙子駕著沒有裝飾的小船,可見他也是窮苦人家的小伙子。東陽在耶溪的上游,會稽是耶溪的下游。小伙子駕船到東陽與姑娘相會。他(她)們兩人在月光下相對而坐,相互注視著對方,真有點相看兩不厭的意思,情感之深由此可見。月光照耀著的大地,如銀如霜,很是浪漫。但是他(她)們卻不能如愿以償,所以“白地斷肝腸”。他(她)們為什么不能如愿以償呢?或許是窮吧!

  之五:“鏡湖水如月,耶溪女似雪;新妝蕩新波,光景兩奇絕。”月光瀉在紹興鏡湖的水面上,水月交融,所以說“水如月”。耶溪女的肌膚白如雪。如此之水、如此之月、如此之女,多么和諧,多么溫柔,多么嫻靜。美女新妝,在月光下蕩舟,蕩起了新奇的水波,如此光景能不說是奇美的嗎?以美景襯托美女,簡直就是一幅畫。

  《浣紗石上女》:“玉面耶溪女,青娥紅粉妝;一雙金菡屐,兩足白如霜。”耶溪女子的面色如玉質之潔白,眉毛經過了紅粉的裝飾,穿著金菡屐,兩足白如霜,始終所突出的是膚色之白。總之是越女天下白乃是越女的特質,也是美女必備素質,李白寫越女的詩首首突出這個特質。

  《巴女詞》:“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飛;十月三千里,郎行幾歲歸。”這是一首寫巴女思念丈夫(情郎)的詩。丈夫(情郎)乘上巴船東去了,長江上有風浪暗礁有險惡,丈夫(情郎)乘船東下,巴女在家難免提心吊膽地思念著。十個月過去了,丈夫(情郎)是否已經平安到達目的地?如果已經平安到達,那么在三千里之外的丈夫(情郎)什么時候才會想到回家呢?這首詩既寫出了巴女的內心之苦,也寫出了巴人的生活情景。在李白看來,越女是美的,是恬靜幸福的,而巴女則是愁苦的。

九、李白的情感世界

  李白是一個情感很豐富的人,在他的五絕里既表現了友情的真摯,也表現了男歡女愛的真誠。

  《估客行》:“海客乘天風,將船遠行欲;譬如云中鳥,一去無蹤跡。”古典歌舞中有“君似天上云,儂是云中鳥”的歌詞,云中鳥是隨著天上云的,那是表達男女相依相戀情懷的。這首詩表達的是友情。海客乘著順風的船遠行了,正好向云中鳥飛向遠方,一去就沒有了消息。這里有一種不盡的思念。李白是珍惜友情的。

  〈秋浦歌十七首〉之第十七首:“桃波一步地,了了語聲聞;闇與山僧別,低頭禮白云。”桃波即桃坡,在今池州桃坡鄉,桃坡舊有白云寺。桃坡這地方不大,東邊的人說話西邊的人就能清清楚楚地聽到。李白此時暗暗地與白云寺里的山僧道別,低頭向白云寺致禮。山僧不在眼前,李白仍然很真誠地道別這是一種很真摯的友情。

  《口號》(口號留別金陵諸公):“食出野田美,酒臨遠水傾;東流若未盡,應見別離情。”李白在留別金陵諸公時回憶他與諸公相處時的情景。外出郊游,盡醉而歸。美食野田出,美酒如水傾。江水東流流不盡,正如離別之時無限情。

  《送陸判官往琵琶峽》:“水國秋風夜,殊非遠別時;長安如夢里,何日是歸期。”琵琶峽是地名,有多處。史書上有“太仆卿楊義臣東屯琵琶峽”的記載,這個琵琶峽在今甘肅張掖西南。另有“俯瞰琵琶峽,平眺云雨臺”之句,這個琵琶峽在巫山,長江邊上。這首詩所說的琵琶峽當是張掖。陸判官一別長安去了琵琶峽,長安就只能在夢中相見了,回歸的時日那是遙遙無期的。李白人在江南,在一個秋風肅殺的夜晚,得知陸判官被派往琵琶峽,浮想聯翩,此時的景象根本不是他與陸判官離別時那樣,對他們來說,長安都只能存在于夢里了。其中的傷感之深可想而知。

  《重憶一首》:“欲向江東山,定將誰舉杯;稽山無賀老,卻櫂酒船回。”賀老當指賀知章。李白回憶當年在稽山時與賀知章交游的情景。那時他們在鏡湖上蕩舟飲酒,盡興而歸。現在即使去那里,能與誰一起舉杯飲酒呢?因為賀知章已經去了長安。當年李白之所以能夠被詔入長安,與賀知章的舉薦不無關系,李白內心是非常感激賀知章,同時也很懷念賀知章的。

  《哭宣城善釀紀叟》:“紀叟黃泉里,還應釀老春;夜臺無曉日,沽酒與何人。”“老春”是紀叟所釀的美酒。紀叟去世后,李白深深地懷念這位善釀的朋友,其真摯的情感浸透在字里行間。

  《出妓金陵子呈盧六四首》之第二首:“南國新豐酒,東山小妓歌;對君君不樂,花月奈愁何?”金陵子是一個歌妓,盧六不喜歡金陵子而離開了,李白寫詩送給他。李白寫出了金陵子向盧六獻酒獻歌而討盧六歡心的種種作為,但都不能討得盧六的歡心,盧六總是郁郁不樂,即使有好花有好月也不能動盧六之心。看來,李白很同情這位金陵子。可見李白是一個很講情義的人。

  第三首:“東道煙霞主,西江詩酒筵;相逢不覺醉,日墮歷陽川。”盧六作為風景勝地的東道主曾經設宴款待李白,宴間飲酒吟詩,當然有金陵子相陪。情投意合,不覺酒醉,直至太陽從歷陽川落下。歷陽川應該是南京的一個景點。詩中蘊含了李白與盧六的深情厚誼。

  《贈內》:“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雖為李白婦,何異太常妻。》據《后漢書·儒林傳下·周澤》載:周澤為太常,虔敬宗廟,常臥疾齋宮,其妻哀其老病,窺問疾苦。澤大怒,以妻干犯齋禁,收送詔獄,時人譏之曰:“生世不諧,作太常妻。一歲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齋。”李白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與周澤日日臥疾沒有區別,兩人都很不不近人情,難為其妻。這是李白所表達的一種悔疚之情。

  《謝令妻》(題目是筆者所擬):“白微時募縣小吏入令臥內,嘗驅牛經堂下,令妻怒,將加詰責白,亟以詩謝云:‘素面倚欄鉤,嬌聲出外頭;若非是織女,何得問牽牛。’”李白用“素面”、“嬌聲”來描寫縣令妻子的美貌,并把她比作“織女”,并以此來解釋為什么要“驅牛經堂下”。其實這是李白對美女的一種惡作劇。李白是喜歡這位縣令妻的,所以他要與她開個玩笑而取樂。

十、詩人的嘆息

  《秋浦十七首》之第四首:“兩鬢入秋浦,一朝颯已衰;猿聲催白發,長短盡成絲。”一入秋浦,李白的兩鬢一夜之間全變白了。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是這里的猿聲催促的。猿啼之聲悲切,所以在古詩文中,猿聲是激發人愁思的。在秋浦猿聲陣陣,所以無論是長絲還是短絲全都變白了。這是李白內心抑郁的反應。李白滿懷報國之志,一身才華洋溢,可是得不到應有的重用,離長安已經十年了,長安如在夢中,前程已經渺茫,所以自然會有不平之感慨,有不平而愁苦抑郁,怎能不滿頭白發呢?盡管李白很浪漫,但是失去為國盡職的機會其心境仍然不能釋然。

  第六首:“愁作秋浦客,強看秋浦花;山川如剡縣,風日似長沙。”李白是在天寶三載(公元744年)離開長安的。離開長安后,他便云游天下,四海為家,北上燕、趙,南下江、淮。大概在天寶十二年前后李白來到秋浦,所以到秋浦時他就是一個悲愁之人。到秋浦后,他只能是強打精神看秋浦的花月。他覺得秋浦這個地方地形就像浙江紹興的剡溪那樣,秋浦這地方的風景卻像長沙。

  第十五首:“白發三千丈,離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白發三千丈”這是極度的夸張,然而人們并不覺得離譜。因為白發確實可以不斷地增長。尤其使人們覺得自然的是這白發只是離愁的化身,離愁有多長那是誰都無法丈量的,所以說用“三千丈”來形容就很自然。這是一種藝術。

  《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敬亭山在安徽宣城。眾鳥全都已經高飛遠去了,本來這天空還飄著一片白云,現在這白云也已經孤獨地離去了。在這茫茫的天宇下,就只剩下詩人和敬亭山了。詩人唯一可以憑借的就是這敬亭山,所以他對敬亭山很珍惜,他對著敬亭山看,敬亭山也對著他看,相看兩不厭,就表明詩人的心已經與著大自然融合為一體了。李白此時的心境乃是處于神仙的境界。他好像沒有一點悲愁之感,其實乃是悲愁到了極點的一種自我解脫。

  《憶東山兩首》之第一首:“不向東山久,薔薇幾度花;白云還自散,明月落誰家。”這里的東山在浙江上虞縣的西南,山上有薔薇洞。東晉的謝安曾經隱居于此,并建有白云堂和明月堂。謝安從東山出發建功立業,李白應詔從東山出發去長安,能夠建功立業嗎?李白來到長安已經數年了,然而功業未成,他自然會想起這個籠罩著祥云的地方。薔薇已經開了幾度了,白云依舊自聚自散,明月將照耀誰家呢?這是李白的一種期盼。李白一向敬慕謝安,他極希望自己能像謝安一樣,可是命運總是跟他作對,他始終未能如愿。

  第二首:“我今攜謝妓,長嘯絕人群;欲報東山客,開關掃白云。”李白很羨慕謝安。謝安當年常帶著心愛的女人(妓)到東山,所以李白也要像謝安那樣帶著心愛的女人到東山去,并且長嘯著離開人群,離開俗世。他要報告謝安,他就打算隱居在白云堂了。可以想見,帶著美女,隱居白云堂,朝看紅日升,暮看明月生,是何等的悠閑自得。然而,面對東流去的曹娥江水,詩人能夠和美女相看兩不厭嗎?

  《流夜郎題葵葉》:“慙君能衛足,嘆我遠移根;白日如分照,還歸守故園。”向日葵的葉子始終護衛著它的根,李白由此產生慚愧的心理,從而嘆息自己卻移根走他鄉為異客。他期待著白日能夠分一點光來照耀他,使他能夠返回故鄉守護故園。盡管后來他遇赦了,一點點白日之光已經照到了他的身上,然而他仍然未能“還歸守故園”。真是可嘆可悲。

  《題情深樹寄象公》:“腸斷枝上猿,淚添山下樽;白云見我去,亦為我飛翻。”“情深樹”一般是指兩顆連理的高大古樹。古時的庭院中常有,有母子情深樹,或兄弟情深樹。這里所寫的情深樹看來并不在庭院里,而是在山上,有猿猴出沒的地方。情深樹上有猿在啼,猿為何而啼?是由于母子失散?還是因為兄弟失散?猿啼之淚居然是山下的酒樽滿起來。聽到這猿啼,促景生情,詩人的內心也在悲切。其實這是詩人見樹而傷情,以猿喻己。詩人到了山上,白云也因為動情而飛翻。在這里,樹、猿、云、酒、人構成了一幅和諧的圖景,這幅圖景是悲傷的,人有靈性,云、樹、猿也有靈性,天人融為一體。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勒泰市| 亳州市| 宜兰市| 中卫市| 贵南县| 关岭| 桃园县| 内江市| 柘城县| 松溪县| 新和县| 文水县| 织金县| 榆树市| 浮山县| 雷波县| 巴青县| 蓬安县| 新疆| 凭祥市| 普宁市| 米泉市| 铜鼓县| 安阳市| 弥渡县| 涞水县| 宁化县| 新津县| 徐水县| 苗栗县| 长兴县| 沾化县| 临西县| 临汾市| 玉环县| 独山县| 东海县| 南江县| 库车县| 元氏县| 库尔勒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