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國學理論研討會在京舉辦
2021年12月1日,由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國學研究中心聯合主辦“首屆家庭國學理論論壇:家庭國學理論研討會”在北京市社會科學院舉行。研討會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頒布,從理論上探討家庭教育與國學教育的結合,通過總結9年來由家庭國學創始人、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國學研究中心主任劉偉見教授及其教育團隊在北京市的中小學及京外開展的家庭國學的系列探索實踐,從各方面探討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在家庭傳承,以期為提升家庭教育的品質提供參考。研討會由劉偉見教授主持,并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進行研討。
一、家庭國學的提出與研討意義
研討會分兩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是家庭國學的理論研討。由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孫偉,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韓星,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國學研究中心主任劉偉見教授、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中心研究員、國防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朱康有,北清經管高等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原領導力中心副主任高賢峰教授,北京郵電大學自然辯證法教研室主任楊艷萍教授分別從家學、家庭國學理論建構、家庭國學教育、家庭文化建設等方面進行了主題闡述。第二個環節由來自江西蓮花、北京、天津寶坻、無錫江陰的教師、教育機構代表及家長,分別從實踐角度暢談了推行和參與家庭國學中的心得體會。國學網代表全程參與此研討會議。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孫偉強調,古今中外對于家庭的概念都非常重視。古人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對于整個社會倫理德行的影響非常大,把家庭和國學聯系起來,提出家庭國學,是一個新名詞,但切合并凸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家庭教育、倫理教化的重要作用。國學是文化中心建設的一個核心要義。習總書記最近提到的馬克思主義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觀點,把家庭和國學聯系起來,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在回應習總書記這一具有指向標意義的議題。
二、主旨演講:家庭國學的理論架構與模式建立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中國實學研究會副會長韓星先生在《中國古代家學與國學傳承》的主旨發言中,梳理了中國傳統的家學發展脈絡,以及往外延展如何處理好家學與私學的關系。他認為,盡管中國社會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傳統家庭不再,家族松散,甚至家庭解體、重組的頻率加快,比率增大,但是頂層領導倡導家風家教,民間國學熱中很多是家庭親子學國學,極大地改變了家長自身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養,同時開發孩子智慧,提升孩子品格,增強家庭和睦,因此通過家學傳承國學,仍具有現代意義,值得提倡。同時,韓星教授認為劉偉見教授深入社會提倡的家庭國學很有價值,是將學問與社會實踐結合的典范,并對9年以來家庭國學在各地的實踐表示了贊賞。
劉偉見教授在《家庭國學建立與實踐的理論思考》的主旨發言中首先闡述了家庭國學的理論來源。他通過對儒家教育內在規律的梳理,發掘了中國傳統教育的基本的修養理路。他認為以此為理論基礎,即使不具備孔子、程朱這樣的家學條件,只要結合這種通貫的教育方式,結合現代家庭的特點,仍然可以在新時代傳承這種優良的家庭國學教育,將古今之意匯于一爐。基于此創立家庭國學。家庭國學主要關注父母對孩子的精神發育到底應給予什么,父母如何陪伴孩子成長,如何與孩子共同參與內涵較深的家庭文化活動以及如何開展家庭國學教育?劉偉見教授將這些問題帶入到對女兒的培養中,并根據與妻女多年的實踐,將這種家庭國學素養培養模式向社會推廣,逐漸完善成家庭國學教育11條。其中包括讓父母和孩子一起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詩書禮樂,易子而教,平等、自由的討論,四書加六藝的內外交養,情景式立體化的學習實踐,在“終身學習”中連接融入親情等,充分體現了親自養育,共同參與,相機而教,潛移默化,嚴慈相濟,尊重差異,相互促進等教育理念。
三、專家發言:從多角度對家庭國學的研討
《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中明確指出,要發揚中華民族重視家庭教育的優良傳統,引導全社會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增進家庭幸福與社會和諧,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家庭國學的理論研討,正是發揚中華民族重視家庭教育的優良傳統,貫徹習總書記提出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朱康有教授在《家庭國學教育中的德性成長》的主題發言中指出,把家庭教育納入法制的軌道,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相配合,對于完善現代教育體系具有重要的意義。《家庭教育促進法》把“立德樹人”作為與學校教育一致的宗旨,尤其難得可貴。近年來,優秀傳統文化慢慢進入社會教育、系統體制教育,還融入到家庭教育,正在逐步改變德性教育上存在的問題。在此方面,劉偉見教授探索的“偉見家庭國學模式”突破時下國學教育中被還原為知識傳授的方法,體現了對孩子教育規律的一種把握。他在這些年探索出了很多方法,我覺得很好,具有一種普世性。
高賢峰教授探討了在日常家庭中實踐家庭國學的功夫論。從自身在家庭小事中對“意之所在”的覺察體悟,以及對“格物致知”路徑的領悟。用自身的體證,印證了王陽明在修行上關于前意和后意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功夫、路徑,強調劉偉見教授創立的家庭學問上身的切己的功夫。
楊艷萍教授認為,中國正處于富起來、強起來的時代進程中,作為社會的穩定器,家庭文化需要重建。在中國哲學、西方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可以直接有助于進行家庭文化建設的毫無疑問是中國哲學即國學。發展自己、成就對方,在家庭文化建設中尤為重要,當今社會,更需要家庭國學的形而上引導,即家庭成員共同學習,在國學的精神引領下回歸生命本身,更有助于生命發展。
四、家庭國學在各地的探索實踐
自2013年至今,家庭國學教育模式已經走過9個年頭。劉偉見教授將經典分為初階過文字關、中階禮樂詩教、高階四書義理關,以及儒釋道三家通貫的深造階段,至今劉偉見教授已講完近二十部適合于家庭國學教育的經典。在經典研習之外還配合五習六藝的學習體認。在推廣實踐中,家庭國學從標準模式,即在中小學的公益班中,父母與孩子,老師(父母) 經典教育,輔之以五習六藝,逐漸由很多志愿者在全國各地實踐產生了很多變通模式,包括夏令營模式(爸爸式老師),電教和現場結合模式(看視頻,志愿老師串講,家長、孩子共同參與),留守兒童模式(老師為父母),以及孤兒模式(結對子的親人),使數千個家庭受益。
研討會上,來自江西省蓮花城廂中學校長黃梅玉,分享了《少兒國學教育模式的實踐與反思》。自2017年以來,她一直堅守著對劉偉見家鄉江西蓮花縣留守兒童的國學教育,對家庭國學教育模式因地制宜,進行了很多變通和創新,把優秀的傳統文化設計到整個教學中,滋養鄉村留守兒童和他們的家庭。
北京澤智教育學校校長張雪梅,結合自身家庭實踐,分享了五習六藝在其家庭國學中如何落實并產生“逆生長”的積極效果。同時作為一個集團公司的負責人,如何借助國學有條不紊地協調好事業和家庭。
作為推動天津孤子國學教育的主要推動人之一,天津市寶坻區方家莊鎮大角甸小學劉寶明老師,以《與孤子同沐春光,為孩子補齊人生教育》為題,分享了偉見家庭國學在天津寶坻的一種特殊模式,這也是劉偉見教授團隊“春饗孤子秋饗老”公益活動的主要內容,即孤子跟老人們結成一體,同時看視頻,由志愿老師串講并以家庭國學形式引導學習經典。
江陰市青陽中學教師陳小剛作為家庭國學的受益者和家庭國學的推廣人,分享了《淺談偉見家庭國學的三個“新”》。他在推廣實踐中,為家庭國學教育模式注入了新的內涵。
天津儒學研習院副秘書長郭毅,其家庭是第一批家庭國學公益班學員,他分享了一個國際生家長對家庭國學的感悟,其家庭都在志愿推廣家庭國學理念實踐。
天津儒學研習院副秘書長李稚在分享中談到,我就覺得孩子這么幾年下來,確實我們家庭是最大的一個受益者。當然我學的,我們自己在做改變的時候,其實潛移默化的也在工作中發生著很大的一些變化。家庭國學確實讓我與孩子一起成長。
作為家庭國學里面講經典講的最多的老師之一,江陰職業技術學院中國傳統服裝中心主任陶穎彥,選擇一個環節,管中窺豹,分享了家庭國學情景劇設計的意義。
江陰職業技術學院講師潘紅梅,根據劉偉見教授視頻來講解經典,形成了很多教學相長的經驗。主講老師根據自己獨特的體會,在義理不跑偏的情況下,講出自己新體認出來的義理。
巨贊國學院負責人劉星潔以《家庭國學:新時代家風心向標》為題,在家庭國學推廣中做了很多新的探索。尤其是不同宗教的人,能夠因為家庭國學而共學,共同在一起生活,總結了很多有價值的經驗。
蓮花縣偉見國學展示館館長朱琴在《特殊的家庭國學教育:留守兒童國學班的探索》主題發言中,分享了在工作之余推動留守兒童國學的做法。
研討會還吸引了多年的參與、受益的家長前來觀摩。與會者在研討會還集體觀看了劉偉見教授及其團隊在9年來的家庭國學教育實踐回顧視頻。大家普遍認為,家庭國學對培養家國情懷,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成才觀,促進身心健康發展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