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寶典》是文史工作者的良師益友
我與古代典籍數據的結緣應該始于1980年代末期,當時微軟個人電腦視窗系統還沒有問世,我所在的單位最好的電腦就是Intel公司的386微機,一臺售價3萬多元,是我三年的工資。雖然個人電腦還是奢侈品,但我從職業和興趣的角度,已經敏銳地感覺到其應用前景無限廣闊。因為經常檢索古籍,感到哈佛燕京學社所編引得冊數很多,檢索很不方便,就萌生了利用微機處理中華傳統文化典籍,建立可供檢索的數據庫。當時也提出具體操作的方案,可惜一個在今天看來十分簡單的問題就讓我望而卻步了,那就是漢字處理問題。當時要實現古籍繁體打印,微機沒有自帶的字庫,要用硬件的形式裝在針式打印機上。而繁體字庫要從香港臺灣購買,一套就要6萬元人民幣。一晃到了2000年,古籍數據零零星星出現,由于種種原因,良莠不齊。直到偶然了解了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單機版《國學寶典》的書目,我為之心動,即刻郵寄購買了一套,從此就和《國學寶典》結下不解之緣,《國學寶典》也成了我學習工作的一個好幫手。
《國學寶典》吸引我的首先是它海量的數據。一開始就有一二千種古籍數據,達3、4億漢字,后來增加到超過十億漢字,而且還在增加。可貴的是它收入很多《四庫全書》沒有收入的和之后的古籍,為文史研究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我曾寫過一篇地方文化的論文《試論何氏九仙信仰的文化構成》,因為是地方性的文化問題,正史和傳統的典籍較少涉及。但我在《國學寶典》檢索到幾十條有關的記載,這對我梳理該問題的源流提供很大幫助。
其次,《國學寶典》的智能化檢索功能。可以自定義關聯檢索,查詢研究者所關注的相關問題。也可以自選書目,確定研究范圍的檢索,這對于研究漢語史或斷代語料研究者相當重要,節省很多時間,提高了效益。市場上很多數據庫缺乏這一功能,一檢索,全庫所有符合條件的詞條全部出現,有些檢索結果本身就是海量的數據,根本無力處理。同時《國學寶典》還可以把需要的資料做成具有一定語境的卡片,等于幫助研究者整理篩選有用的資料節約大量寶貴時間。
還有一個方面就是很便捷的字頻統計功能,這也是使我對《國學寶典》刮目相待的原因之一。在漢語史的研究方面,我們經常需要統計字頻,有時是單本書的字頻,有時是一個時代典籍的字頻,通過不同書不同時代的字頻的對比,以此了解作者的用字習慣和不同時代漢字使用量的差異。
《國學寶典》還有一個功能也很人性化,就是提供漢字字典和人名字典即時查詢。雖然只是一個輔助功能,但卻為使用者提供了很便捷的服務,這也體現《國學寶典》研究者的用心。
最使我感動的是,《國學寶典》的主要研究者尹小林先生不管互聯網事業經歷怎樣的寒冬,他都能始終如一、矢志不移地堅守中華典籍數據的整理與研究陣地,并以此為契機,聯絡國內一大批古籍研究專家和研究單位,共同為中華文化的研究投入資金和精力,客觀上也保證了《國學寶典》質量,傳播了中華傳統文化,是當值無愧的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功臣。
隨著文化產業的發展,且不說《國學寶典》對文史研究能夠提供很多便捷,對傳統文化產品的開發同樣有其用武之地,如編撰各種工具書。也可以直接通過網絡,服務于大中小學的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展現中華文明的魅力,樹立民族自信心。我相信,通過更多人的參與和使用,《國學寶典》的價值將會越來越為更多人所認同,在文化產業界中的占有其重要一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