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李根蟠研究員關于參與建設《國學寶典》的證明信
我上世紀末開始使用《國學寶典》,而且一直使用至今。據我了解,《國學寶典》電子數據,包括二十四史,是不斷改進的,而不是凝固不變的。2006—2009年,我擔任《中華大典·農業典》主編時,與國學公司合作建立農業典數字化編纂平臺,該平臺包含一個數據庫,一部分是新錄入的資料,另一部分是國學公司提供的電子文本,包括二十四史在內,由編纂人員和國學公司共同加工修改,以期達到《大典》編纂的質量要求。數字化編纂平臺中設有報錯的機制,編纂人員閱讀和使用二十四史等數據時,若發現錯誤,可通過報錯機制把信息和意見反饋到國學公司,由國學公司斟酌修改。我本人就曾通過這一機制提出過對二十四史等數據的修改意見。可見,包括二十四史在內的《國學寶典》數據,是長期積累的集體創造。現在的《國學寶典》數據,與上世紀末我剛接觸時已有很大不同,質量顯著提高。說《國學寶典》二十四史數據是從某書抄襲而來,是不符合實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