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漢學類學術會議信息(2011年11月)
11、2011年性別與人類學知識研討會
時間:2011年11月18至19日
地點: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會議內容:
11月18日(周五)
9:30-10:30
情感互動中的田野技法、存在與知識:人類學家做為有性別的人,如何成為掌握當代社會性的測度(鄭瑋寧)
評論人:宋錦秀
10:50-11:50
回娘家∕黑道兄弟:民間信仰的性別書寫(張珣)
評論人:呂玫鍰
13:30-14:30
從瑪格麗特.米德說起:看見田野中的多元性/別(林文玲)
評論人:蔡麗玲
14:30-15:30
從Writing Culture 到Women Writing Culture:「發現」田野中的婦女組織(羅素玫)
宣讀人:吳福蓮(發表人參加琉球會議)
評論人:葉淑綾
15:50-16:50
嬤嬤娘娘與我:廣西壯族眼中的臺灣女性田野工作者(高雅寧)
評論人:何兆華
16:50-17:50
新加坡先天道坤堂研究初探(戚常惠)
評論人:林美容
11月19日(周六)
9:00-10:00
人類學與性別平等教育的推動(吳天泰)
評論人:張慧端
10:00-11:00
言語道斷?——佛教女性研究的反思(盧蕙馨)
評論人:李玉珍
11:20-12:20
考古資料中的女性身影!?(陳玉美)
評論人: 陳伯楨
13:40-14:40
媽祖信仰與女性的賦權(呂玫鍰)
評論人:張珣
14:40-15:40
「只戴母親的發,只穿母親染的布」布與貴州東部高地苗族的當家女人(簡美玲)
評論人:高雅寧
16:00-17:00
女性主義人類學視野下的乳癌女性身體與性別關系(王世麗)
評論人:顏芳姿
17:00-18:00
綜合討論
主持人:張珣
12、第一屆區域社會史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1年11月18日
地點:淡江大學工學院E680會議室
主辦單位:淡江大學歷史學系
會議內容:
11月18日
9:10-10:10
主持兼引言人:朱書剛
唐代墓志銘中所見的黃帝意象(何永成)
南宋荒政與地方官府運作(鄭銘德)
10:20-11:40
主持兼引言人:黃繁光
宋朝荒政檢放相關問題(楊宇勛)
從《西山文集》看救荒物資的籌措(劉川豪)
從建寧社倉法的施行考察南宋金華潘氏家族的發展(邱佳慧)
13:00-14:00
主持兼引言人:羅運治
武漢何以成為辛亥革命的「首義之區」(朱書剛)
明清時期兩湖移民鄉村社會秩序的建構(吳雪梅)
14:10-15:40
主持兼引言人:周宗賢
日本統治初期における總督府の地方行政システムの形成(佐藤正廣)
口譯人:富田哲
日據時期臺灣共產黨與共產國際的關系探析(宋幫強)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獸液血清制造所建立之歷史考察——以組織變遷與人事系譜為中心(吳明勇)
15:50-16:50
主持兼引言人:鄭欽模
美國「幸福的腦文化」的挑戰:耶穌基督在美國孕育「心」文化(唐耀棕)
希臘遷入時代與海外殖民活動(劉增泉)?
13、2011年度國際研討會「文化中的身體論述」
時間:2011年11月19日
地點:輔仁大學圣言樓1樓
主辦單位: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系
會議內容:
9:10-10:00
【基調講演】
主持人:賴振南(輔仁大學日文系教授)
日本人の身體観(大嶋仁,福岡大學人文學部教授)
10:10-11:10
第一會場
座長:陳明姿(臺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科教授)
相田満(國文學研究資料館研究部.総合大學院大學準教授):人間観察から生まれた観相のもたらした文化と言說
申基東(江原大學校人文社會大學日本語學科教授):芥川龍之介における身體——「鼻」を中心として
第二會場
座長:賴錦雀(東呉大學日本語文學科教授)
小針浩樹(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科助理教授):言語行為の諸相
陳姿菁(開南大學応用日本語.デジタル応用中國語學科助理教授):身體感覚を言語化するTAE理論の実踐——「自分の話したいことを言語で表現する」會話授業の試み
第三會場
座長:邱若山(靜宜大學日本語文學科副教授)
石川隆男(臺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科非常勤講師):異國情調文學に見る身體が生み出した傾向
橫路啟子(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科助理教授):操られる身體――1940年代臺灣の體操と文學
11:10-12:10
第一會場
座長:黃錦容(政治大學日本語文學科教授)
范淑文(臺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科副教授):田能村竹田の文人畫にみる個と社會の關系――身體論の視點による試み
加藤孝男(東海學園大學人文學部教授):日本人の身體観——シンボルとしての柳、桜
第二會場
座長:楊錦昌(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科副教授)
三田明弘(日本女子大學人間社會學部文化學科準教授):「法苑珠林」說話にみる仏教的身體観
蔡明興(國立臺北大學応用外國語學科副教授):日本人の目とロシア人の目——比較文化言語學から見た身體語匯慣用句
第三會場
座長:齋藤正志(中國文化大學日本語文學科副教授)
張龍妹(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和泉式部の和歌における身體表現
中村祥子(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科副教授):面影の「聲」と孤獨の「手枕の袖」——「和泉式部日記」における「聲」と「手枕」
13:10-14:10
第一會場
座長:曽秋桂(淡江大學日本語文學科教授)
金城ふみ子(東京國際大學経済學部教授):有島武郎の作品における身體表現の計量分析——初期の短編作品「An Incident」
黃翠娥(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科教授):戦前の中國旅行記における身體
第二會場
座長:范淑文(臺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科副教授)
李征(復旦大學外文學院副教授):斑點之輕與婚姻之重:谷崎潤一郎《細雪》中的身體表現
王繡線(明道大學応用日本語學科講師):芥川「河童」における身體と空間
第三會場
座長:岡部明日香(慈済大學東方語文學科助理教授)
佐藤敬子(元橫浜市立大學看護短期大學非常勤講師):歌物語の身體性——伊勢物語の女性美像、二段の女と空蟬、花散里
陳文瑤(大葉大學応用日本語學科助理教授):藤原教通が冬の束帯に半臂を著る逸話に隠された意味——「今鏡」と中世說話集に語られた様相から
14:10-15:10
第一會場
座長:太田登(臺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科教授)
橫路明夫(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科副教授):金井美恵子「兎」論——二重感覚のイリンクス(めまい)
中村三春(北海道大學言語文學専攻映像.表現文化論講座教授):1950年代日本文蕓映畫における身體
第二會場
座長:劉慶瑞(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系副教授)
張榮富、吳秀娟、彭湘婷(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副教授及兩位碩士生):比較臺灣與日本男女大學生對女性完美體形的偏好差異
許孟蓉(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科副教授):日本如何提升學童體力——以日本小學體育課為例
第三會場
座長:坂元さおり(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科助理教授)
沈美雪(中國文化大學日本語文學科助理教授):俳人渡辺美鳥女の句境——「身體」「病」「障害」を手掛かりに
落合由治(淡江大學日本語文學科教授):「臺灣日日新報」の掲載広告に見る身體性
15:30-16:30
第一會場
座長:中村三春(北海道大學言語文學専攻映像.表現文化論講座教授)
齋藤正志(中國文化大學日本語文學科副教授):生命の創造と身體——川上弘美「物語が、始まる」と竹取物語、そしてゴーレム
曽秋桂(淡江大學日本語文學科教授):村上春樹「1Q84」における天吾と青豆の身體的渇求——プラトンのアンドロギュノスをべースに
第二會場
座長:陳炳昆(世新大學日本語文學系教授)
鄧名韻(元智大學応用外語學科副教授):異境中的身體異化——《神隱少女》與《艾麗斯漫游奇境》的比較
鄭印君(輔仁大學宗教學科助理教授):擬像/鏡像與癥狀:《攻殼機動隊2-Innocence》的身體論述與后主體倫理性
第三會場
座長:中村祥子(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科副教授)
頼振南(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科教授):日本平安時代物語文學における求婚の変奏曲——女性の身體の自由を奪う「略奪婚」譚について
岡部明日香(慈済大學東方語文學科助理教授):秋好中宮の存在と身體——源氏物語の后妃の描寫からの考察
16:30-17:30
第一會場
座長:黃翠娥(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科教授)
坂元さおり(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科助理教授):桐野夏生「メタボラ」論──「非.男性ジェンダー化」された語り手の身體、記憶、そして家族
坪井秀人(名古屋大學文學研究科教授):食べる身體/食べられない身體――摂食障害とマンガ.文學
第二會場
座長:何思慎(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系教授)
施建軍(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教授):關于漢、日語「手」復合詞中「手」的語義擴展差異的考察——以具有方位、物含義的二字漢字詞為中心
楊瑞松(政治大學歴史學科副教授):身體與國族:日本做為近代中國集體身體加害者的論述與想象
第三會場
座長:橫路明夫(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科副教授)
王盈文(中華大學応用日本語學科助理教授):身體をめぐる見る/見られる——太宰治「美少女」論
廖秀娟(元智大學応用外國語學科助理教授):太宰治「佳日」論──〈禿げ〉を一視點として
14、清華.京都2011年聯合漢學工作坊
時間:2011年11月24日
地點: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新竹市光復路二段101號)
主辦單位: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清華大學「漢學的典范轉移」兩岸清華合作研究計劃
會議內容:
10:00-12:30
【工作坊一】
試探唐代園林中的「以小觀大」(二宮美那子,日本學術振興會)
中日古典詩歌圍繞「島嶼」的聯想(楊昆鵬,京都大學文學研究科)
陶淵明的詩空――「桃花源」和「田園」(渡邊登紀,京都大學人間環境學研究科)
「杏雨書屋」藏幾件書札研讀札記(山本孝子,京都大學文學研究科)
《谷梁》與災異小考(木村亮太,京都大學文學研究科)《血經》的淵源以及意義(村田澪,京都大學文學研究科)
顏之推與《冤魂志》(池田恭哉,京都大學文學研究科)
14:30-15:15
【工作坊二】
「山西鎮邊垣布陣圖」研究(田中和子,京都大學文學研究科)、(木津佑子,京都大學文學研究科)、(宇佐美文理,京都大學文學研究科)
15:30-17:00
【工作坊三】
關于王勃〈滕王閣序〉的幾個問題——并論正倉院《王勃詩序》和《王勃集注》的文字差異(道阪昭廣,人間環境學研究科)
日本舊寫本《老子》河上公注的學術價値(古勝隆一,人文科學研究所)
17:00-17:30
工作坊學術總講評
講評人:蔡英俊(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15、2011明清研究前瞻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1年11月24至25日
地點: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
會議內容:
11月24日(周四)
9:20-10:20
【Keynote speech (I)】
主持人:王泛森(中研院副院長)
What Sort of Regime was the Qing?(R. Kent Guy, Department of History,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U.S.A.)
10:40-12:10
【場次一:清代宮廷與帝國治理】
主持人:嵇若昕(故宮登錄保存處處長)
清代宗族的社會屬性——反思二十世紀的宗族批判論(馮爾康,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
康熙時期官用陶瓷的管理、發展與影響(蔡玫芬,故宮博物院器物處處長)
清宮廷藏傳佛教的研究前瞻與回顧(賴惠敏,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
評論人:余佩瑾(故宮器物處副處長)
13:30-15:00
【場次二:明清學術思想的轉型】
主持人:張壽安(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
試論王引之語言學研究與古典人文知識的增長(吳根友,中國武漢大學哲學院院長)
近世中國思想的地域性:以十八世紀中國的《周髀算經》研究為中心展開的討論(胡明輝,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Histo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 U.S.A.)
從禮儀化到鄉約教化——朝鮮地方管治與中國古禮的播遷(盧鳴東,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評論人:張壽安
15:20-14:50
【場次三:動亂時期的文人】
主持人:黃克武(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兼所長)
嘉靖朝的抗倭戰爭和清傳奇中的王翠翹故事(華瑋,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
「雖名傳奇,卻實是一段有聲有色明史」——論董榕《芝龕記》傳奇中之歷史書寫與倫理意識(王璦玲,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
病人絮語:晚明張大復的疾病與書寫(楊玉成,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
評論人:黃克武(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兼所長)
11月25日(周五)
9:20-10:20
【Keynote speech (I)】
主持人:李焯然(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教授)
晚明關于人性的辯論(鍾彩鈞,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兼所長)
10:30-12:00
【場次四:明清文人研究】
主持人:嚴志雄(中研院文哲所副研究員)
錢謙益研究之反思(嚴志雄)
明清士人的異性情緣與情色意識的發展(王鴻泰,中研院史語所副研究員)
文章關乎經術——譚獻筆下的駢散之爭(蔡長林,中研院文哲所副研究員)
評論人:胡曉真(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13:30-15:00
【場次五:再探物質文化:由「我」觀物,由「物」觀我】
主持人:邱澎生(中研院史語所副研究員)
知識與品味:從《朱砂魚譜》看明代江南的消閑文化(李焯然,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教授)
消費與性別:明清士商的休閑消費與男性特質(巫仁恕,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
所謂「物質性」的一些文化史思考——「蔘」、「蟋蟀」及其它(熊秉真,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院長)
評論人:邱澎生(中研院史語所副研究員)
15:20-16:50
【場次五:清代臺灣經濟史的新議題】
主持人:詹素娟(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林爽文事件前的臺灣邊區圖像:以乾隆49年的臺灣番界紫線圖為中心(林玉茹,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金衛東,北京故宮博物院古書畫部副研究員)
清代與近代早期英國市場經濟的性質比較:以土地所有權體制為焦點的分析(林文凱,中研院臺史所助研究員)
塭與塘:清代臺灣養殖漁業的生態環境與經濟(曾品滄,中研院臺史所助研究員)(林文凱,中研院臺史所助研究員)
評論人:李文良(臺灣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16:50-17:50
【圓桌論壇】
主持人:鍾彩鈞所長、熊秉真院長
引言人:Professor R. Kent Guy、熊秉真院長、李焯然教授、吳根友教授、鍾彩鈞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