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魏紹章與揚州清曲

  作者簡介:張風雷,亦名張鳳雷。網名踏雪無跡。男。江蘇省鎮江市人,生于1967年6月。祖籍江蘇丹徒。大學本科文化。

  國務院公布了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江蘇省有37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列入國家級名錄,揚州清曲名列其中。說到揚州清曲,人們一定不會忘記一個名字:“魏紹章”。

  從2009年4月,一個非常偶然的機會,讓筆者有幸同魏紹章的鎮江后人毛川相識。從而引起對魏紹章和揚州清曲的一些關注和思考。這些問題通常并不引起鎮江市民的關注,鎮江文化學者們涉及也不多。20世紀初胡適、周作人、阿英和盧前等人作過相關的研究工作,然而這些大師們的研究又過去了一個世紀。21世紀初,筆者踏著這些大師們足跡再來研究這一個領域,也實在有些惶恐。

  2009年5月3日筆者與記者鞠永平、周本林一起在鎮江本地新聞媒體《京江晚報》以《鎮江民間藝人聚會三陽巷,唱揚州清曲懷念魏紹章》為題,向鎮江人民介紹魏紹章。2009年5月8日筆者與記者王榮榮一起在中國新聞網鎮江新聞以《揚州清曲有了鎮江版,西洋鋼琴融入東方文化》報道過魏紹章。2009年7月,筆者又在《現代家庭報·城市生活》發表《魏紹章與揚州清曲在鎮江地方的傳播》一文,此文一度引國家文化部非物質文化網站的關注。但因為版權和稿費之爭議,筆者對江曉雯編輯明確表示網站可以不給稿費,但必須注明作者姓名,可國家文化部非物質文化網站還是刪除了,這實在是令人遺憾的一件事件。

  目前關于魏紹章的許多方面可能還是需要我們文化工作者,來進一步厘清一些問題。例如,魏紹章的青少年時代的生活,早年的社會活動,南京教書活動,魏紹章的清曲作品等。

  筆者姑且從他的生平介紹等四個方面,進行一個大膽的學術假想,力圖再現清曲大師魏紹章的藝術人生,且供揚州清曲研究者們參考,以期拋磚引玉。

一、魏紹章的生平介紹

  清曲藝人魏紹章(1883-1963)生于揚州。又叫魏士。其祖籍湖南邵陽。從此語中,我們可窺測到魏紹章的祖父在清代道光和咸豐時期,已經從湖南邵陽到達了江蘇揚州,生活在揚州城較為繁華熱鬧的古旗亭一帶。到咸豐或同治年間,魏紹章的父親或許也成為地道的揚州人。

  生于光緒年間童年魏紹章隨父母居住生活揚州,遂入籍揚州。我們可以想見宣統年間青少年時代魏紹章在揚州古旗亭一帶交友、求學。束冠之前的魏紹章(16歲)平日的日常生活環境或者是上學、放學途中,都有可能聽到諸如《王道士拿妖》、《千里送京娘》、《烏龍院》等這樣的清末揚州小曲,并為其成年以后藝術創作生涯來進一步地創作和改編《王道士拿妖》、《趙玉娘》、《西廂記·拷紅》等伏下了伏筆。

  魏紹章早年在洋行學徒,業余時間廣泛涉及各種新知,廣泛交友。由于興趣使之然,他極有可能結交一些揚州小曲歌人朋友,加之工作的需要,使他精通外文。

  加冠之后的魏紹章(20歲之后)應當在揚州小曲和小調上表現出了深厚的興趣和愛好,特別是在進入洋行學徒之后,有一定經濟收入,業余時間充足,他的對揚州地方小曲和小調的業余愛好極可能會顯現出來,并有可能這一領域內已經初出茅廬和初露鋒芒。

  到辛亥革命(1911年)魏紹章(28歲)已經接近人到中年的一個思想成熟的成年人了,至少他的主要思想觀、人生觀和藝術觀也已初具雛形,表現出其高超的民間藝術才華,并可能魏紹章人生的第一個創作高峰期。據研究表明,一個藝術家創作的第一個高峰,一般都出現在一個人的30歲到40歲之間。我們相信,魏紹章的第一個人生創作高峰期也一定是在而立之年到不惑之年期間。他在這一期間完全有理由蜚聲揚州城,并進一步成名成家。

  1912年揚州小曲入局玩友首次從私家廳堂、庭院移至揚州小東山茶館和教場正陽樓茶館等處演唱。我們研究認為,在1912年前后,魏紹章(29歲)已經成為了揚州小曲正式玩家和票友了。他一定會經常性地出現揚州小東山茶館和教場正陽樓茶館等處,時人可以尋覓到他行蹤并魏也樂此不疲。

  2009年5月2日下午,筆者在三陽巷采訪毛川的姐姐毛蓮珍(注,鎮江蘇福馬退休職工),據她介紹,她小的時候,外公魏紹章還經常帶她坐揚州的三輪車出入于這樣的娛樂場所。僅僅是54歲的毛蓮珍(生于1955年)彼時年紀尚幼,至今也不能記憶清楚究竟是到的揚州的什么地方,但與外公魏紹章一起出去聽戲是可以肯定的,外公魏紹章是不是也會即興上臺表演一下,唱上一段,這樣的細節也不甚了然了。

  1919年發生了五四新文化運動,國內各種思想和思潮空前活躍,各種各樣的文藝作品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而年富力強,此時正值盛年的魏紹章(36歲)與魯迅先生(生于1881年)一樣,屬于同時代的同輩人,正在經受著時代風雷的激蕩和洗禮。魯迅在五四就迎來人生創作的一個重要豐收期。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37歲)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后,參加《新青年》雜志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杰作。

  而與魏紹章同時代的人物,還有193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曾經在中國鎮江生活過著名作家賽珍珠(生于1892年),她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作品《東風·西風》是在1926年。1929年創作《大地》,1934年獲得美國普利策文學獎,賽珍珠(40歲)才是不惑之年的作家。

  在五四運動的時代感召下,1919年前后的魏紹章,一方面從事洋行生意,或兼職一些揚州清曲方面的教職,另一方面他也正以火熱的熱情,投身于揚州清曲藝術創造,正沉醉于他的創作和改編之中,也迎來了他中年揚州清曲創作和改編的事業頂峰期和人生之輝煌期。估計他的民國時期的一些重要的代表清曲曲目,如《伯牙摔琴》、《千里送京娘》、《烏龍院》、《貂嬋》等,都應當誕生在這個期間,更何況于魏紹章是揚州清曲方面的一個極高產作家呢?

  1940 年揚州小曲名家在揚州教場老龍泉茶社首次以“揚州清曲”的名稱掛牌公演。估計在這種地方,找到魏紹章(57歲)的可能性也是極大的,試想一下,民國時期的揚州清曲,他魏某人如何不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角色呢?

  2009年5月2日下午,毛川先生將87歲的卞學良(生于1922年蠟月12日)用三輪車接自己三陽巷20號的家(原為鎮江市文控單位,現已經拆遷無存,筆者留有照片資料)中,筆者在三陽巷采訪魏紹章鎮江傳人卞學良,他回憶說,自己曾在鎮江第一泉浴室,后更名為健康浴室工作,他的師傅(魏紹章)經常到浴室來泡澡,故彼此之間熟識。后來魏成為了他的清曲師傅。筆者考證,這應該是1952年以后的事情。卞老還說,解放之前,他的師傅(魏紹章)經常出現在揚州教場老龍泉茶社。此也可以證實筆者之猜測。在進入民國以后,中年以后的魏紹章在揚州城究竟還從事過什么職業,有待考證。但不管從事什么職業,他的一生都始終會與清曲相伴隨,無論何時何地,也無論他走到天涯海角。

  新中國成立(1949年)以后到1952年應聘到南京,在南京江蘇省戲劇學校工作,晚年從南京退職后年事漸高(69歲)的魏紹章,在揚州生活多有不便,則隨獨女魏玉華僑居鎮江10年左右,直至過世。魏紹章一生酷愛清曲藝術,常往來于揚州、南京、鎮江三地,晚年與鎮江地方民間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

  但魏紹章究竟卒于何年?相隔40多年的時間,人們的記憶已經模糊了。目前,揚州和鎮江兩地關于魏紹章的卒年有不同的聲音。作為一個嚴肅的生平史料問題,筆者目前不敢斷定二人孰是孰非?有待揚州清曲研究者們進一步核實。

  其一是1961年說。始作俑者揚州揚州文化研究會會員朱祥生同志認為,魏紹章卒于1961年。此可見其輯錄的《揚州清曲大事年表》。朱祥生同志依據什么樣的事實來認定,《揚州清曲大事年表》并未能作交代,我們不便妄加評論。不過,《揚州清曲大事年表》對保護和研究清曲曲目的價值仍然是巨大的。

  其二是1963年說。魏紹章的鎮江外孫毛川同志認為,他的外祖父魏紹章是1963年去世。魏紹章的獨女魏玉華,即是毛川之母。魏玉華嫁給了在鎮江大照電器公司工作的毛世才先生,此即毛川之父。魏紹章膝下無子,僅此一女。

  毛川認為,朱祥生輯錄的《揚州清曲大事年表》的關于魏紹章卒年有誤。其據有如下二點:

  其一是他們的家人說外公是80歲去世的,至于是80周歲,還是虛齡80歲,則不太清楚。諸位可以計算一下,魏紹章生于1883年,那么,其卒年應該是1963年。

  其二是1963年魏紹章有作品《學雷鋒》發表。這為響應1963年3月5日,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為雷鋒同志題詞而發表的一個作品。

  相關背景資料如下:

  1963年3月5日,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為雷鋒同志題詞。雷鋒,中國人民解放軍沈陽部隊工程兵某部部長,五好戰士。1939年12月30日出生于湖南省望城縣(今長沙縣)安慶鄉的一個貧農家庭。1960年參軍,同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2年8月不幸因公殉職。1963年1月7日,國防部批準授予沈陽部隊工程兵某部雷鋒生前所在班為“雷鋒班”。1月23日,共青團中央發布決定,追認雷鋒為全國優秀少先隊鋪導員。3月5日,《人民日報》發表毛澤東的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隨后,又發表了劉少奇、周思來、朱德、鄧小平的題詞。劉少奇的題詞是:“學習雷鋒同志平凡而偉大的共產主義精神”。周恩來的題詞是:一向雷鋒同志學習愛憎分明的階級立場,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產主義風格,奮不顧身的無產階級斗志。”朱德的題詞是:“學習雷鋒,做毛主席的好戰士。”鄧小平的題詞是:“誰愿當一個真正的共產主義者,就應該向雷鋒同志的品德和風格學習。”同日,《人民日報》還發表了羅瑞卿寫給《中國青年》的文章《學習雷鋒》。解放軍總政治部、團中央和全國總工會也分別發出通知,號召廣泛開展學習雷鋒的活動。從此,在全國迅速掀起了一個學習雷鋒先進事跡的熱潮。

  此外,我們還有一個重要證據是,1962年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研究所章鳴先生到揚州來對揚州清曲當時健在的清曲藝人進行歷三個月的采訪,并寫《揚州清曲采訪報告》。報告認為,“從第一代到第五代至今,可稱為清曲創作家僅有4人:鐘培賢、朱紹臣、魏紹章和周錫候,以藝術成就曲目數量首數魏紹章,他是集清大成之人……”如果這個報告能證明魏紹章當時尚健在,并且錄音了。筆者認為,如果說1963年魏紹章有作品《學雷鋒》發表,加上章鳴的錄音,1961年說,則必然不攻自破了。

  另,據毛川反映,魏紹章故去之后,韋人同志曾經參與魏紹章后事的料理工作。他也可以作為一個重要的人證。

二、魏紹章的社會背景

  目前我們僅知道魏紹章在祖籍湖南邵陽,至于他的祖父和父親的一些情況,一無所知。他的家族從何時遷徙江蘇揚州,又從事什么生計,也不清楚。筆者關于魏氏不妨做一個大致的梳理,試圖從中發現一些魏紹章祖輩和家族生活的社會軌跡和歷史印痕。

  國內魏姓出自姬姓,為周文王裔孫畢萬之后,以邑為氏或以國名為氏。據《元和姓纂》、《史記·魏世家》、《通志·氏族略》等有關資料所載,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受封于畢,其孫畢萬在畢國被西戎攻滅后,投奔到晉國,成為大夫。因功,被賜魏地為邑,其后子孫以邑為氏,稱為魏氏。

  公元前445年畢萬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國,公元前225年被秦所滅后,亡國的魏國王族以國名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稱魏姓正宗。

  不過,要論湖南邵陽清代湖南邵陽最有名的魏姓人物,可能當數清代思想家、史學家魏源(1794年-1857年)。

  魏源,字默深,湖南邵陽人。道光進士。研究經術頗深,和龔自珍同屬“通經致用”的今文學派。主張“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即自建船廠,炮艦,練軍經武,以加強海防,抵御外國侵略。魏紹章的祖上會不會與魏源之家族之后裔有涉,有待史學家作進一步考證。

  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從湖南邵陽遷徙到江蘇揚州的魏紹章這一支,我們認為,可能是在政治、經濟或文化藝術方面比較活躍一個魏氏派系,家族的人或周圍環境中的人可能有較高的文化和藝術修養。魏紹章的童年和青少年時代極有可能生活在一個家底殷實富裕和文化素養較高的家庭之中。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時代可能是比較幸福的,接受過良好教育和藝術薰陶,且童年和青少年時代的魏紹章應當是一個十分聰明能干和勤奮好學的孩子。

  我們還知道魏紹章成年后,迫于謀生的需要曾在洋行學過買辦,從而精通外文,又見識廣博。再加上魏紹章早年天份極高,具有藝術才華,也可能在揚州結識一些同時代的民間藝術名流,并同這些藝術家們保持著一種密切聯系。

  揚州清曲歷史久遠,元代小唱、散曲是其淵藪,明代的許多小曲風韻至今仍有保留。演唱者分“闊口”和“窄口”,均以字行腔,注重腔韻和發聲。每個演唱曲目有一至數人參加,至今保持傳統坐唱形式,除演唱者本人均操一件樂器外,還有人員不等的小型樂隊伴奏,樂器為絲竹管弦和打擊樂。我們從清代揚州,特別是清代康乾時期的揚州地方戲曲發展可以管窺一斑。

  清代康乾時期的揚州,既是我國東南經濟重鎮,也是文化中心。當時許多地方戲曲剛剛興起,為汲取營養,謀求發展,擴大影響,都要來到揚州這個大舞臺上一展風采。揚州一度時間百戲雜呈,爭奇斗艷,成為地方戲曲藝術競爭的場所和哺育成長的溫床。

  清末是一個多事之秋,封建社會和封建統治雖然在政治上腐朽沒落,岌岌可危,但是它在思想、文化和藝術等各方面卻達到整個封建社會的前所未的巔峰。戊戌變法時(1898年)的魏紹章是生活在揚州城的一個風華正茂的15歲的少年,到辛亥革命(1911年)前夕的魏紹章也才不過28歲。

  揚州清曲在這樣社會背景之下應運而生,在清代康乾時期達到藝術的鼎盛巔峰是毫不奇怪的。而生于1883年(清光緒九年)的魏紹章如在揚州生活,他可能早已受到揚州民間小調或小曲歌人的浸染。在他出生前后出生的人,如有“琵琶圣手”之譽,精音律、通樂理揚州小曲歌人施元銘(生于1882年)和有“鋼喉”之譽,擅唱“闊口”,揚州小曲歌人周錫候生(生于1884年)。他們與魏紹章生活在同一個揚州城。魏紹章極有可能與施、周有過藝術交往,甚至于有可能受到揚州小曲歌人鐘培賢(生于1850年)、黎子云(生于1859年)的影響。

  宣統三年( 1911年 )揚州小曲玩友主要聚于城南小盤谷,遂成固定場所。后又在該園南邊童氏家中聚會更多,故習稱“南局”。直至民國后期,人員星散,“南局”解體。是時的魏紹章已經近是30中年人,他是揚州小曲的一個重要的和活躍票友和玩家,一定會同許多揚州小曲玩友出入于上述場所,并積極和熱情參與到揚州清曲的創作和改編之中。因為只有經常性“參加這樣的堂會的人,才能是入局的正式票友和玩家,而入局后相約演出三次不到的人,就算出局”了。(《中國曲藝志·江蘇卷》第87頁)

  鎮江賽珍珠研究學者劉龍先生與筆者開玩笑說,幼年時期的賽珍珠(生于1892年)會不會也聽過魏紹章的戲呢?

  筆者認為,這個可能性不太大。賽珍珠雖然這比魏紹章小9歲。不過,魏紹章早年的清曲活動,主要是自娛自樂的性質,活動在揚州城的私家堂所。目前并未能有資料表明,魏紹章在民國26年(1937年)之前到鎮江來表演過。而賽珍珠在民國24年(1935年)已經離開了中國。就是1900年賽珍珠(8歲)時在鎮江城所觀之戲班之戲,如果與揚州清曲有涉,至多也是一些走街賣唱的藝人,而不可能是魏紹章唱的戲。她更有可能聽到的是產于鎮江本土的花鼓戲和香火戲。

  1920年,鎮江的花鼓戲和香火戲后來與清曲一起成為揚劇滋生的重要藝術土壤,而且鎮江和揚州同屬于江淮方言區,歷史二者之間相互交流和融合,所以說,鎮江也是清曲和揚劇的發祥地和發源地之一。清曲和揚劇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許多唱揚劇的演員也是清曲的表演者。清曲的眾多曲目和詞牌名依然保留在揚劇之中。

  但中年以后的魏紹章在民國26年(1937年)以前,就一定已經在清曲票友和玩家中是一個知名極高角兒了,至少在清曲票友和玩家中,一些重大活動估計也是少不了魏紹章的參與。他與民國時期眾多清曲名家,如王萬青、周錫候、尤慶樂、朱祥富、尤德祥、蘆國才、陳淦卿、馬福如等一起,相互配合、相互砥勵、相互配合,又相互競爭中,不斷地提高自己創作和表演技藝,并在揚州清曲的創作和改編上此時已經取得了不菲的藝術成就。因為到了1937年,魏紹章已經是一個54歲的中年人,其世界觀、人生觀和藝術創作,應該說是已經完全成熟了。

  我們相信到1949年解放之前,筆者研究認為,在民國26年(1937年)之前,魏紹章已經奠定了他在揚州清曲的藝術家和藝術大師的地位。

三、魏紹章的藝術成就

  不過,揚州城畢竟是揚州城。它是長江以北,京杭運河段上,最為重要的商業城市,是蘇中地區重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之一,各種各樣演出活動仍然不斷。

  漢代的百戲、隋代的歌舞、唐代的參軍戲和木偶戲,均曾在揚州流行。元代的揚州,是雜劇南移和興盛的重要基地。到了明代,余姚腔和昆腔相繼傳入了揚州劇壇。清代的揚州,因為經濟繁盛、城市繁華、康乾二帝多次南巡,釀成了戲曲藝術的空前繁榮,昆腔、秦腔、京腔、弋陽腔、梆子腔、徽劇等全國各大劇種都薈萃于此,登臺競藝,相互借鑒交融,使揚州與北京并列成為全國兩大戲曲中心。揚州四大徽班進京,對京劇的誕生起到了重要作用。上世紀三十年代形成的揚劇,融匯了在揚州地區流行的花鼓戲、香火戲,并吸收揚州清曲、揚州民歌發展而成,一度有戲班30多個,劇目近500種,形成了高(秀英)派、華(素琴)派、金(云貴)派等多個流派。

  1937年是中國歷史上不平靜的一年,此年的7月,日本侵略者侵略中國,爆發了著名的抗日戰爭,但偏安于一角的揚州也并不風平浪靜。1937年(民國26年)日本軍侵占揚州,制造了震驚中外的揚州萬福橋慘案,四百多名青年被殺死在萬福橋上。

  “1937年,揚州小曲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短暫的專業演出隊伍。成員主要有王萬青、周錫候、尤慶樂、朱祥富、魏紹章、尤德祥、蘆國才、陳淦卿、馬福如等名家。活動地點在滬寧線及揚州等地。”它非常明確告訴世人,魏紹章(54歲)已經成為民國時期揚州清曲的一個重要清曲藝術家和揚州小曲歌人,他已經和王萬青、周錫候等揚州清曲的大師們一起同臺獻藝,他的影響力已經初步走出揚州,逐漸地沿著鎮江、南京等滬寧線上城市在向全國進一步地幅射。

  對于從民國26年(1937年)以后,揚州小曲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短暫的專業演出隊伍之問題,筆者是這樣認為,時值抗日戰爭期間,揚州淪陷,揚州清曲的玩家們出現謀生困難。1940年,揚州一批名家如周錫侯、魏紹章、王萬青等首次在揚州教場老龍泉茶社對外公演,正式掛牌“揚州清曲”。不久,一些玩友、曲友下海成為職業藝人和專職演員。(《中國曲藝志·江蘇卷》第87頁)

  可見,這一次“揚州小曲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短暫的專業演出隊伍”的形成是一種迫不得已的謀生手段。它使得一些本來是自娛自樂的清曲票友和玩家也加入到專職演出的隊伍。魏紹章等人加入,不僅壯大了揚州清曲的專業隊伍,而且為揚州清曲的進一步發展注入活力。

  為了避免演唱的雷同,周錫侯、魏紹章、王萬青等人編創了不少大型及短篇曲目,如《烏龍院》、《梁山伯與祝英臺》、《秦瓊賣馬》、《蘇三起解》、《闖昭關》,并到泰州、仙女廟(今江都)、鎮江、上海、南京等地演出。(《中國曲藝志·江蘇卷》第87頁)

  我們研究魏紹章,他的早期清曲活動是不同于街頭賣藝的藝人,即不是營業性的參與者,而出于對清曲藝術的喜愛或熱愛,他完全是一種自發的熱愛到后來的自覺的參與,他基本上是屬于自娛自樂的清曲票友和玩家。但他又不同于一般的自娛自樂的清曲票友和玩家,他最大特色是,精工各種樂器,能拉擅唱,能創新和改編曲目,文字功底深厚,就是王萬青、馬福如(注,朱祥生輯錄的《揚州清曲大事年表》認為,馬福如生于1905年。2009年10月筆者再次登門采訪卞學良,他認為,馬福如生于1910年,舊居鎮江小碼頭大悲庵。解放后的1950年,他與馬福如一起在鎮江大市口表演《雙滿意》,觀者近100-200人,好評如潮。因為馬福如比他大12歲,卞學良現87歲。)這樣的名家和揚州清曲的代表人物,在曲目的創新和改編上,也公開承認稱魏紹章是他們的師傅。但民國到建國以來,王萬青的表演實際影響要比魏紹章大得多。不過,這二者已經無法比較了,因為魏紹章在1963年已經故去。

  于此可見,魏紹章在民國揚州清曲票友和玩家中享有的崇高地位和聲譽。我們說,民國時期的魏紹章,在揚州清曲界,稱之為大師或泰斗級人物,是一點也不過份的。

  此外,解放后,魏紹章定居鎮江,揚州清曲界演唱的作品也多出于其手,代表性的曲目如《劉胡蘭》、《三女夸夫》(又名《工農兵》)、《鄉城會》、《學雷鋒》等優秀作品。

  但目前的揚州清曲研究和學術界并未能給魏紹章以大師的稱號,也并沒有給以充分的重視,甚至于將魏紹章排在較次的位置,這是極不公正的。

  中國人民經過艱難困苦的八年抗戰,在1945年終于贏得了抗日戰爭勝利,此時的魏紹章(62歲),雖然進入了晚年,但他藝術表演和藝術創作活動,還遠沒有終結。

  相反在新中國成立(1949年)以后,魏紹章(66歲)憑借著扎實的理論水平和豐富的藝術實踐活動,被聘到省城南京,在江蘇省戲劇學校工作,以教書為業。1952年魏紹章(69歲)離開南京。筆者研究認為,他在南京戲校工作估計搭首帶尾也就三年的時間,但為國家培養了清曲的人才。

  魏紹章具有較高的文化和理論水平主要表現在精工各種樂器,能拉擅唱潑口,功底深厚,懂得工尺譜。

  關于工尺譜。在我國古代,記譜的方式是工尺譜。在古代,無論是詞、曲、戲曲等音樂,都是用工尺譜記譜的。工尺譜是什么呢?它是一種以音高符號為“工、尺”等字而得名的一種記譜形式。聶峰回憶,工尺譜只是一種輔助性手段,【南調】《晴和天氣》及其他兩部古譜的發現,并不能動搖揚州清曲傳承中口傳心授的主導地位。聶峰認為,這主要取決于清曲藝人的文化程度參差不齊,在他所有的清曲老師中,也只有魏紹章懂得工尺譜。(《揚州日報》2008年2月25日)

  “從晚清到民國,由于戰爭頻仍,經濟蕭條,清曲藝術的處境相當困難,但在一些清曲藝術家的艱苦努力下,還是將清曲藝術保存了下來。這期間的重要藝術家有作詞家施元銘、魏紹章,演唱家黎子云、鐘培賢、裴福康、王萬青、尤慶樂等。”

  它說明民國時期的魏紹章已經成為可以同揚州清曲的一個重要作詞家施元銘相比肩的人物。同時,魏紹章創作和改編的傳統清曲,特別對一些大型清曲曲目的創作和改編,其水平之高、數量之多和影響力之大,可能是無人能出其右的。

  魏紹章對揚州清曲的重大貢獻主要體現是在創作和改編了一批大型曲目,其中有全部《貂蟬》,全部《賣油郎獨占花魁》,全部《千里送京娘》,《伯牙摔琴》,《西廂記·拷紅》及全本《連環計》全本《烏龍院》等。有與王萬青合作的全部《趙玉娘》等長篇清曲。有與馬福如合作的有《王道士拿妖》,《赤壁鏖兵》《貨郎子》等。《美女憎須》,《祝壽歌》,【梳妝臺】,【滿江紅】單曲也出自魏紹章之手。

  1952年魏紹章(69歲)從南京退休后,在鎮江定居十年多。其間共創作和改編了十多首清曲目,如《孫夫人祭江》、《劉胡蘭》、《趙五娘》、《三女夸夫》(又名《工農兵》)、《鄉城會》、《武松殺嫂》、《水漫金山》、《董小宛》,《學雷鋒》等。同時他對培養后繼人才,也作出了杰出貢獻。鎮江籍著名曲家馬福如,卞學良。揚州籍著名曲家王萬青、聶峰都是他的得意門生。其演唱的代表性曲目有《伯牙摔琴》、《千里送京娘》、《烏龍院》、《貂嬋》等。兼擅長于揚州小曲曲目的改編和整理,主要有《趙玉娘》、《西廂記·拷紅》及全本《連環記》等。

  從1961年到1963年,時年八十有四的韋人在《揚州清曲序》中說,國內的一些政治形勢發展發生了風云變幻。1963年極左思想干擾,但在這樣的形勢下,據卞學良介紹,魏紹章仍積極創作《劉胡蘭》、《三女夸夫》(又名《工農兵》)、《鄉城會》、《學雷鋒》等優秀作品。魏紹章的這些清曲,也肯定是解放以來和建國以后的作品,其內容主要謳歌新社會、新時代和新人新事之作品。特別是《劉胡蘭》、《三女夸夫》,它們已經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編演的魏紹章遺世的新曲目之最后絕響。1963年魏紹章去世之后,中國的揚州清曲從此以后就再沒有誕生過更加經典的代表曲目。

四、魏紹章的最后歸屬

  中國的三年自然災害一般認為1961年-1963年。從1960年開始,中國實際上進入三年自然災害。1963年正值中國三年自然災害最為困難的時期之一。

  1963年,為清曲辛勤耕耘一生,創作了大量清曲經典之作的揚州清曲藝人魏紹章(80歲)平日從不打針吃藥,一日忽然“病”臥鎮江三陽巷。他自覺大限將到,天壽即盡,但三陽巷畢竟是魏紹章在鎮江的僑寓之所,姑婿之門,病重之際的魏紹章一直不忘生他、養他和哺育他清曲藝術成長的揚州故鄉,敦促家人盡快將他送至揚州古旗亭自己的家中,堅決要求做到葉落歸根。

  在抵達揚州古旗亭約一周之后,一代揚州清曲藝術大師魏紹章悄然謝世,無疾而終。享年80歲。魏紹章生前(60歲時)曾立下遺囑:“死后火化,不燒紙錢,骨灰灑入江海,愿清曲琴遠流長。”魏紹章去世之后,家人遵照清曲大師生前遺囑,將之骨灰灑入滔滔不絕的揚子江中。此舉表現出了一代揚州清曲藝術大師的高風亮節和一代揚州清曲藝術驍雄之偉人風范。

  魏紹章的悄然離世應當是揚州、南京、鎮江三地清曲藝術的共同的巨大損失,而這樣的損失也是人們所無法估計的。值得欣慰的是,揚州人民并沒有忘記揚州清曲藝人魏紹章,我們在《揚州清曲大事記》、《揚州清曲》等一些清曲史料中,依然可以尋找到揚州清曲藝人魏紹章的名字。我們同樣相信,鎮江人民和鎮江文化(包括南京人民和鎮南京文化)也一定不會遺忘揚州清曲藝人魏紹章的名字。

二〇〇九年十月二十三日星期五寫于鎮江花園寓所
二〇〇九年十月二十六日星期一第八稿

  注:此文尚未正式發表,版權所有,請勿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垫江县| 淮滨县| 松滋市| 喀喇| 从江县| 缙云县| 鸡泽县| 南和县| 甘孜县| 尚义县| 葫芦岛市| 永川市| 合水县| 德兴市| 长治市| 沾化县| 新余市| 木里| 唐山市| 连城县| 拉孜县| 桑日县| 新化县| 富蕴县| 花莲市| 四川省| 曲麻莱县| 民县| 宣恩县| 建湖县| 河间市| 兴义市| 定南县| 北京市| 孟州市| 安仁县| 雷州市| 三都| 旬阳县| 徐水县| 三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