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史上的“三曹”
漢魏時期,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的并稱。因他們政治上的重要地位、文學上的巨大成就居于建安文學的領袖地位。三曹都生活于漢末動亂年代,不同程度參與了頻繁、激烈的政治、軍事斗爭。在寫作手法上,繼承了漢樂府和《古詩十九首》等現實主義傳統。但由于他們的經歷等的差別,文學的成就的不同,風格也有差異。
劉勰在《文心雕龍·時序》中評論到:“魏武以相王之尊,雅愛詩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辭賦;陳思以公子之毫,下筆琳瑯。并體貌英逸,故俊才云蒸。 ”曹操是開時代風氣的帶頭人,曹操一生戎馬,“御軍三十余年,手不舍卷,橫槊賦詩”(劉履《詩選補注》卷二)。其詩作成就最高的是四言詩,《短歌行》《觀滄海》奮發進取、積極向上的精神和悲涼慷慨、深沉雄壯的情調,是建安風骨的最好詮釋。
曹丕沒有其父蒼涼雄渾的霸氣,但是在抒寫相思之情時別有新意,以委婉細致見長,七言詩《燕歌行》最為著名。此詩成功地描寫了一位婦女在不眠的秋夜思念淹留他鄉丈夫的情態,情思委曲,深婉感人。《燕歌行》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詩,對后世詩的發展影響很大。
文章分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