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德,拿什么來詮釋?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對于教師,我們總是懷著崇敬和感恩之心。“人梯”、“紅燭”、“園丁”、“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些稱呼飽含著一代代人對教師的景仰和尊重。而自從2008年以來,“范跑跑”不僅一跑成名,更在此后頻頻亮相媒體,現身說法,以自由主義的冠冕為自己缺失的責任感辯護。此后,“楊不管”、北師大的“粗口門”、中山大學博導的“虐博門”頻現,今年新登場的“董錢錢”和“ipad老師”更是讓師德的大廈在人們心中動搖。何為“師德”?在教師節來臨之際,重申師德,意味悠長。
課堂教學:最直觀的呈現
三尺講臺,兩尺教鞭,一種信念,千千萬萬教師就是在這一方講臺上將書本的知識和做人的道理傳授給學生。課堂,也就成了呈現“師德”的最直觀的平臺。
首屆“全國教書育人楷模”獲得者、北京大學教授姜伯駒院士的課堂就讓他的學生們終生難忘,57年來他以“學生是我們的衣食父母”的信念,一直堅持在本科講壇上。一個“同調論”,他講了20年,講義也修改了20年,學生從中感受到的一絲不茍、嚴謹治學的科學家精神和道德力量,深深地影響著他們的學術道路和人生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