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朝崩潰,其實沒那么簡單
1911年,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是極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革命黨人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策劃,在全國各地舉行了幾次或大或小的暴動、起義。其中以武昌起義影響最為深遠。在隨后短短41天內,湖南、陜西、江西、山西、云南等14個省市先后宣布“獨立”。這種“一夫呼而山河應”的歷史推力,使清朝的統治在瞬間土崩瓦解。
清朝的崩潰給我們的感覺是那么迅速、那么突然,其實其過程絕非像以往教科書上所說的那么簡單抽象。與很多講述辛亥革命的圖書不同,《辛亥往事》一書開篇不提革命,卻從清政府改革派力量首先切題。”
書中這樣分析當時的社會政治力量格局:“現代與傳統,內部和外部,共同導致了辛亥革命的歷史走向。對于革命黨人來說:他們左手走向共和,右手驅除韃虜,但在革命實施過程中發現,還是右手更給力;對于體制內的改革陣營來說,他們已經認識到‘世界是平的’,專制無出路,憲政能強國;而帝國政府,從慈禧太后到攝政王,搞改革是真的,攬權也是真,抓緊槍桿子更是真;而對廣大底層民眾來說,君憲與共和,差不多都沒聽說過,對于他們,‘活著’才是硬道理;至于西方列強,本就沒有幫助中國往好處發展的義務,卻有亂中獲利的原始沖動,中國革命與否,對他們來說不重要,永恒的利益才是行動基本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