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史詩與中國南方民族史詩研討會”在北京大學召開
史詩作為一宗重要的人類文化遺產,以風格崇高、結構宏偉、卷帙浩繁的長篇敘事傳統對人類文化發展史形成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2021年7月10日,由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主辦,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東南亞系、《百色學院學報》編輯部承辦的“東南亞史詩與中國南方民族史詩研討會”在北京大學以線下、線上同步進行的方式召開。本次會議得到中國社會科學院登峰戰略優勢學科“中國史詩學”項目組、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專項課題《菲律賓馬拉瑙族英雄史詩<達冉根>翻譯與研究》項目組的大力支持。來自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云南社會科學院、《百色學院學報》的專家、學者們匯聚一堂,就東南亞史詩與中國南方民族史詩的諸多問題展開了深入討論和交流,北京大學東方文學暑期學校學員也積極在線觀摩,實時在線人數達260余人。
研討會開幕式由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東南亞系主任史陽副教授主持。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主任陳明教授在致辭中說到,東南亞史詩與中國南方民族史詩關系密切,一同構成了東方民間文學研究的重要部分,對此展開研究不僅更能在現實意義上推動東方民間文學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更呼應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下文化傳承“以史為鑒,開創未來”的文明互鑒觀。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副所長斯欽巴圖研究員在致辭中指出,本次會議規模不大、意義重大,在東南亞史詩與中國南方民族史詩層面開展對話與交流,將切實推動中國史詩學發展,促進各民族史詩搶救保護工作深入進行,加深跨境民族史詩研究在更廣泛語境中開展。《百色學院學報》編輯部黃玲主編遠程在線發表致辭,她認為,研討會論文既有史料鉤沉,又有田野實證,深入地闡述了東南亞和中國南方各民族史詩的文化內涵、發展歷程和時代價值,《百色學院學報》將堅持“專業化、特色化和國際化”的高校學報創新發展道路,助力本次研討會的成果產出工作,精準呈現與會專家們的精深研思。
本次研討會共設置了三個階段進行討論,分別圍繞東南亞史詩與中國南方民族史詩的活態傳承比較研究,史詩的文化認同、儀式功能比較研究,史詩內部諸要素的比較研究等問題展開。
史詩的活態傳承形式是其永葆生機、歷久彌新的原動力,中外史詩傳承語境也有共性和差別。中國社會科學院吳曉東研究員的主題發言圍繞越南、老撾苗族指路經的儀式功能,具體闡述了經文內容敘述與儀式相關習俗、物具的歷史關聯性;北京大學夏露副教授以埃德史詩《達姆傘之歌》為例,介紹了越南中部西原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大量活形態史詩文本內部特征、流傳分布形式和傳承保護對策;北京大學史陽副教授以菲律賓馬拉瑙人《達冉根》為中心,探討了菲律賓英雄史詩核心特點,對菲律賓史詩和中國南方少數民族史詩的活態傳統、篇章內容等要素進行了比較;中國社會科學院屈永仙研究員分享了傣族的“史詩歌手”章哈的師承、演述與發展興衰,從活態史詩傳承人的角度對比分析中外史詩傳承語境的差異;云南社會科學院劉鏡凈研究員則以本土分類體系、族群記憶、演述與演述人等關鍵概念切入點,對中國哈尼族與老撾阿卡人的史詩演述傳統進行了比較;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吳小紅以活態史詩的田野調查資料為核心,分析了馬來婆羅洲砂勞越伊班史詩《阿勇史詩》中的主題特征、敘事結構、故事范型、原始生態面貌。北京大學陳崗龍教授、吳杰偉教授、金勇副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高荷紅研究員、玉蘭副研究員在討論部分結合自身研究經驗和廣闊地域內的史詩文本樣例,充分探討了上述主題發言中涉及的史詩比較研究視野,并認為活態史詩傳承的語境和傳承的載體都是推動史詩流傳至今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語境、傳承人的觀察與對比能幫助人們深入地認識了這些史詩活態文本的廣布性和傳播活力。
史詩是構建不同國家和地區民族認同的根基,是多元民族文化的“百科全書”。中國社會科學院楊杰宏研究員詳述了20世紀上半葉基督教傳入境內傈僳族地區以來對傈僳族社會文化的諸多影響,并對在該影響下口頭史詩出現的邊緣化、斷層、失落等情況和保護傳承傈僳族史詩的現實問題進行了反思;中國社會科學院李斯穎研究員比較研究了中越跨境臺語民族民間活態創世史詩的“尋日”母題,從歷史文化淵源關系、文本內容、演述形態等方面比較研究了他們的諸多共性,探尋了其背后臺語民族歷史文化傳統及其演變規律;北京大學郄莉莎博士以馬來文學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史詩作品《杭·杜亞傳》為研究對象,著重分析了該文本以重構民族歷史和塑造英雄形象這兩種途徑增進民族認同感強、凝聚力的功能;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鄭友洋對不同歌手演唱的菲律賓史詩《呼德呼德》的程式化主題進行了歸納與分析,探討了特定程式傳遞出的菲律賓傳統社會生活習俗、價值觀與信仰;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程露解析了泰國經典口頭說唱文學作品《社帕昆昌昆平》的集體性創作特質,并對該文本代表并傳達的泰國傳統社會主流價值觀和 “君—臣”秩序觀念作出解析;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范宗朔以菲律賓群島中部蘇洛德民族英雄史詩《西尼拉烏德》的英雄人物形象為研究對象,重點探討了英雄拉保東公作為被集體拯救的獨特史詩英雄在史詩傳唱過程中可能發生的轉變歷程;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烏哈娜主要分析了菲律賓活形態史詩《呼德呼德——阿里古榮之歌》中“稻田”作為傳承語境和史詩戰斗空間的雙重意義,并對其個人記憶到文化記憶的生成過程、伊富高人群體認同的建構過程作出梳理。中國社會科學院毛巧暉研究員、北京大學陳崗龍教授、史陽副教授、夏露副教授在評議和討論中結合史詩的認同功能、史詩的文化承載力等特質,點評了上述發言,將其亮點歸納為“注重民族文化溝通史、契合民間文化地方性知識譜系”,同時,他們還認為史詩的內部文本研究要和史詩外部語境研究結合起來,這樣才能一同推動對不同地區史詩文本的深入理解。
在閉幕式中,中國社會科學院吳曉東研究員與北京大學陳崗龍教授就被本次會議的目的、意義做出評價。他們認為,本次研討會是東南亞史詩與中國南方民族史詩的首度對話與碰撞,與會專家們不僅在史詩研究的比較視野上下足了功夫,更在實際行動上證明了兩者之間開展比較研究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本次會議的開展將會對東方民間文學和中國史詩學的前沿話題提供學術熱點,也將對從事本領域的青年學者帶來啟發和借鑒。
本次會議為期一天,高效而充實,取得了圓滿成功,對于中國史詩學更多地關注東南亞地區史詩研究大有裨益,也對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與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增進學術交流有積極作用,還對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針對東南亞地區史詩進一步開展研究有推動作用。(撰稿:烏哈娜、史陽,攝影:徐馳、鄭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