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斐斐素華 離離朱實——訪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白化文教授

  編者按

  白化文先生,1930年8月27日生,北京人。曾任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教授,中國佛學院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佛學研究中心和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約研究員、中國俗文學學會常務理事。兼任《文史知識》等多種刊物編委。擔任中華再造善本工程編纂出版委員會委員、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工程委員會委員等。多年從事佛教、敦煌學、目錄學等研究工作。2017年出版十卷本《白化文文集》(資料和圖片來源于網絡)。

  2021年7月6日,白化文先生逝世。

  今將《山東圖書館學刊》編輯韓淑舉《斐斐素華 離離朱實——訪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白化文教授》(刊于《山東圖書館學刊》2011年第3期第1-7頁)一文推送,以志紀念!
 
 

斐斐素華 離離朱實

——訪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白化文教授    

本刊編輯 韓淑舉

  韓淑舉(以下簡稱韓):白老,您好!謝謝您能接受我們的采訪。和圖書館界許多專家不同,您的研究領域涵蓋佛學、敦煌學、目錄學等學科范圍,這使得包括我在內的業界同仁在敬仰您的同時,很想了解您的求學經歷和治學生涯。我們知道,青少年時期是人一生中學習的關鍵時期,您能否給我們介紹一下您的家庭和您在這一時期的生活和學習情況。

  白化文教授(以下簡稱白):我姥姥家是北京的較為殷實的大商家,但在民國初年已經敗落了。先外祖母近二十歲就守寡,在家族內部相當受欺凌。先慈沈時敏女史是獨生女,曾留學法國,學習西畫和室內裝飾等造型藝術。先慈會吟詩填詞,有稿本《珠雨集》,文革時焚稿。先父在抗戰勝利前就離開北京他往,并把我們兄弟扔在外家,不甚過問。他與先慈處于事實上但非法律上的離異狀態。可以說,我家上兩代母女精神上都是很苦的,她們把希望寄托在我們兄弟身上。先慈朦朧地知道一點一位美國教育家道爾頓的教育思想,即引導青少年就性之所近自由發展的思想,所以指引我們兄弟按愛好行事。但希望都能上北大或清華,一個學文,一個學理。畢業后最好能留在大學里教書,或在某種研究單位進行研究。鑒于先父的前車之鑒,堅決反對入政界、金融界。我們兄弟果真先后入北大,一個學中文,一個學化學,畢業后的工作,今日也都勉強符合先慈的心愿??墒?,由于眾所周知的社會原因,她逝世時完全看不到這樣的前景。曷其罔極!

  韓:您1950年上的北京大學,當時為什么會報考北大中文系呢?

  白:抗戰勝利時,日本僑民撤離,北京城里空下招租的房子不少。我們有一次搬家的機會。先慈力主搬到翠花胡同8號,與北大文科研究所斜對門,距離北大紅樓約有二百米。當時北大仍執行蔡元培老校長的方針,開門辦學,容許各界人士隨便旁聽。先慈意在讓我受北大熏陶(舍弟小我十歲,還不到熏習年齡)。高中時期,我就經常出入北大紅樓、北樓,聽蹭課與講座。如,斷續聽過梁思成先生的中國建筑講座,戴望舒先生講座“《李娃傳》研究”,俞平伯先生講的幾堂課“清真詞”,等等。我還經常在中學逃課,上當時的國立北平圖書館看課外書。這也是受中學老師王蔚然先生思想指導的影響,他說,上高中,就是為考大學作準備。能達到考上大學的目的就夠了。要緊的是,上大學后一定要出人頭地。所以,上高中時要想好上哪個大學何種科系,多讀與該系有關的課外書,早作準備。這一指導思想,與先慈不謀而合,我便堅決執行。結果逃課太多,偏科過甚,沒考上北大,上了南開大學中文系。第二年,以轉學生資格才轉入北大中文系。奉勸青年學子,務必以我為反面教員,好好讀完高中吧。北大不是那么好考的!

  韓:當時的北大中文系有哪些名師,他們對您以后的治學有什么影響?

  白:1950年,我進入北大中文系。正課選修了周燕孫(祖謨)先生的“工具書使用法”,此課對我一生影響極大,我似乎從中找到了學習的門徑。旁聽過羅莘田(常培)先生的“現代漢語”,一起始講的是劉(師培)、黃(侃)兩位大師的“文心雕龍之學”,從而知道了大學者講課有隨心所欲之處,與后來的蘇聯式全國嚴格按教學大綱行事極不相同。聽過唐立庵(蘭)先生的“文字學”,很為唐先生的縝密思維與推理所折服。聽過俞平伯先生的“歷代韻文選”。這些課都只上了半年,因抗美援朝宣傳和翌年的三五反運動而停止。1952年后羅、唐、俞三先生均調離,我趕上坐了幾站末班車。1952年院系大調整,北大名師薈萃。我先后聽過的,按順序是:周燕孫先生的“現代漢語”,游澤承(國恩)先生的“中國文學史先秦兩漢部分”,王昭?。ì帲┫壬摹爸袊膶W史現當代部分”,高名凱先生的“語音與語法理論”,鄧恭三(廣銘)先生的“中國通史”,吳組緗先生的“現代文學”,林靜希(庚)先生的“中國文學史魏晉南北朝隋唐部分”,浦江清先生的“中國文學史宋元明清部分”(吳小如先生為助手,也講課),王了一(力)先生的“漢語史”,李賦寧先生的“西方文學”,等等。我還旁聽過王有三(重民)先生的“目錄學”(主要講《漢書·藝文志》)。合校前,聽過魏天行(建功)先生的“中國語文概論”,楊慧修(晦)先生的“文藝學”等課。但是,我不是哪一位老師的及門弟子,更談不到入室了。我總覺得,北大和各位師長給我的,主要是熏陶。至于求學,那就靠自己摸索了。毛主席說:“要自學,靠自己學!”實為至理名言!

  韓:先生多年從事佛學研究,對佛寺藏書分類和編目有獨到的見解,請先生談一下這方面的研究好嗎?

  白:我在“文革”末期,因寫稿,從學于周紹良先生。慢慢地,追隨周先生出入佛寺,逐漸增加了對漢化佛教的了解。但我從來不敢與出身哲學系與宗教學系的諸位比肩。特別對禪宗根本不了解。我只是知道一點明清以來漢化佛教寺院的事而已。我絕不是佛學家。

  二十世紀末,趙樸初老居士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時,指示為中國佛學院開設僧人實用的“圖書館學”課程。我承乏了一段時期。當時寫成講義,課堂上分發。我還就佛寺藏書之事,寫過幾篇文章。當時,佛寺藏書的整理編目,在各個大寺院提上日程。大陸上沒有適用的專門的佛教圖書分類法。臺灣的李世杰先生以畢生之力,編成一部相當實用的佛教圖書分類法,臺灣香光尼眾佛學院釋自衍法師等位繼承并完善了此法。我稱之為“香光法”。香光法有在政治上和分類上與大陸不適合之處。可是,當時大陸的一些寺院已經采用。我在取得釋自衍法師等位同意后,將其“詳表”做了一些必要的改動。必須說明,我改動的只有香光法的百分之一二。此表依然是香光法的表。這個詳表構成了署名為“白化文編著”的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佛教圖書分類法》的重要基礎。此書為什么由我署名呢?一則,求得釋自衍法師等位的諒解,在大陸上需如此署名。而且我也改動了一些地方,是為“編”。二則,書中的專文三篇,講稿十篇,都是拙作,占篇幅之百分之八十以上,是為“著”。

  韓:長達幾十年的治學生涯,先生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想請先生談談自己的讀書、治學經驗和體會,供后學效法。

  白:慚愧之至,我沒有什么“豐碩的研究成果”,更談不到“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也沒有什么“治學經驗”。我是個無能無趣的人,不吸煙,不飲酒,不會下圍棋(象棋、跳棋等等已有四十多年沒下了),不會玩任何賭博,如打麻將、打撲克之類全都不會也沒有興趣。琴棋書畫一樣也拿不起來。只是從小養成讀書習慣,每天非得找點書刊看看不可。我養成了記日記的習慣,每日必動筆。我的讀書和學習體會,拉雜說來,大致有:

  讀書興趣應盡可能地廣泛些。只要是讀得懂的,手邊能找到的,就找來讀吧。所以,有人說我是“雜家”。雜,確實是雜,可不夠什么“家”。鞏固學習成績的辦法之一,似乎是能寫就寫。

  馮沅君先生說:“功夫要死,心思要活?!?/p>

  趙元任先生說:“說有易,說無難?!眲e說過頭的話。

  韓:先生退休以后,仍勤學不舍、論述不輟,每年都有重要論文發表。想請先生就您退休后的生活、研究情況給關心您的圖書館同仁簡略談談。

  白:我向來是按著時代需要去工作。因此,一輩子教過二十多門課,寫過許多單位叫我寫的各種文字資料,出過四十來本書。退休后,找我干事的仍然絡繹不絕,只要能干的,咱就去干吧。2005年至今,我的主要工作是,奉任又之(繼愈)先生之命,承乏《中華大典·民俗典》的工作,可能還得兩三年才能結束。臨時性的差使也不少。退休不退休,除了自由點,別的毫無變化。

  韓:您對新一代的圖書館學人有什么樣的希望?

  白:“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主要著述書目

  一、專著

1.負笈北京大學.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

2.參天臺五臺山記.花山文藝出版社,2008

3.周紹良先生紀念文集.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

4.閑談寫對聯.中華書局,2006

5.楹聯叢話(附:新話)(合著).中華書局,2006

6.漢化佛教參訪錄.中華書局,2005

7.人海棲遲.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8.三生石上舊精魂.北京出版社,2005

9.《行歷抄》校注.白化文、李鼎霞校注.花山文藝出版社,2004

10.漢化佛教與佛寺.北京出版社,2003

11.承澤副墨.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

12.佛教圖書分類法(改定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1

13.退士閑文.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

14.佛教造像手?。ㄔ鲅a本)(合著).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15.富連成三十年史.唐伯弢編著,白化文修訂.同心出版社,2000

16.漢化佛教法器服飾略說.商務印書館,1999

17.學習寫對聯(合著).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

18.三生石上.北京出版社,1998

19.漢化佛教法器服飾略說.商務印書館,1998

20.寺院與僧人.河南教育出版社,1997

21.中學古文全編(合著).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

22.周紹良先生欣開九秩慶壽文集(主編).中華書局,1997

23.稽神錄·括異志(點校).中華書局,1996(2006年9月再版)

24.楹聯叢話全編.北京出版社,1996

25.中國佛寺志叢刊(主編).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6

26.敦煌文物目錄導論.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92

27.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校注(合著).花山文藝出版社,1992

28.古代漢語常識二十講(合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

29.古代小說與宗教(合著).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

30.敦煌變文集補編(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31.漢化佛教與寺院生活.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

32.佛光的折射.香港:中華書局,1988

33.楹聯叢話(合著).中華書局,1987

34.佛陀菩薩羅漢天王.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35.經律異相(合著).佛光出版社,1996

36.佛寺漫游.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

37.短篇文言文譯注.北京出版社,1982

38.阮籍·嵇康(歷史人物傳記譯注)(合著).中華書局,1983

39.楚辭補注(點校本)(合著).中華書局,1983

40.短篇文言文譯注(合著).北京出版社,1982

41.敦煌變文論文錄.周紹良、白化文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二、論文(按論文發表時間為序)

1.漫談鼎.文物,1976(5):88-89

2.關于青銅劍.文物,1976(11):62-64

3.略談李善注《文選》的尤刻本(與程毅中合著).文物,1976.11

4.唐代的告身.文物,1977(11):77-80(與倪平合作)

5.我國古代竹木簡的發現和出土情況.文物,1978(1):44(署名“舒學”)

6.《世說新語》的日本注本.文史,1979(6):245-249(與李明辰合作)

7.日本類書簡述.社會科學戰線,1981(3):346-348(與李鼎霞合作)

8.《世說新語》札記.學林漫錄,1981(4):110-118

9.什么是變文.敦煌變文論文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429-445

10.時間流水心潮——一個傳統性的比喻手法.思維與智慧,1984.(4)

11.《高麗大藏經》簡述.大學圖書館通訊,1985(5):14-19

12.對可補入《敦煌變文集》中的幾則錄文的討論.敦煌學輯刊,1986(1):41-50

13.王重民先生的敦煌遺書研究工作.圖書情報研究,1986(1):77-80

14.什么是變文.古典文學知識,1986(5):50-55

15.中國存世第二部最古書目——敦煌寫本《眾經別錄》殘卷校釋.敦煌資料,1986

16.麈尾與魏晉名士清談.古代禮制風俗漫談.中華書局,1986:216-220

17.敦煌漢文遺書中雕版印刷資料綜述.大學圖書館通訊,1987(3):44-51

18.敦煌漢文遺書中有關圖書文獻資料札記.青海圖書館,1987(3):30-33

19.敦煌寫本《眾經別錄》殘卷校釋.敦煌學輯刊,1987(1):14-25

20.解講和解講辭.俗文學論.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139-148

21.變文和榜題——京洪字62號等幾個卷子中“榜題”的錄文及相關問題的討論.敦煌研究,1988(1)

22.變文和榜題(續)——京洪字62號等幾個卷子中“榜題”的錄文及相關問題的討論.敦煌研究,1988(3)

23.變文與俗講.敦煌資料,1988

24.變文和榜題.敦煌研究,1988(1):41-51(上).敦煌研究,1988(4):98-105(下).敦煌語言文學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113-149

25.敦煌遺書中《文選》殘卷綜述.昭明文選研究論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217-223

26.《首羅比丘見五百仙人并見月光童子經》校錄.法音:學術版第二輯,1988:2-90(簡化字本).敦煌學(臺灣)第十六輯,1990:47-59(繁體字本)

27.變文與俗講.文史知識,1988(8):18-22

28.佛光的折射.敦煌資料,1989

29.《諸文要集》殘卷校錄.中國文化,1990(2):20-26

30.《須大拿太子本生因緣》殘卷校錄并解說.敦煌吐魯番學研究論文集.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288-295

31.《五百羅漢》前言.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4

32.《中國禪詩鑒賞詞典》序.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4

33.《北京的胡同》序.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4

34.《冷廬文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6

35.《敦煌文書學》與《敦煌學導論叢刊》簡介.書品,1992(1):12-17

36.龍女報恩故事的來龍去脈.文學遺產,1992(3):78-84

37.從“一角仙人”到“月明和尚”.中國文化,1992(6):81-87

38.上海圖書館藏敦煌卷子812531號《黃仕強傳》錄文校注(與楊寶玉合作).敦煌學第二十輯,第23-30頁

39.本世紀關于摩尼教遺跡遺物的第三次重大發現.中國文化,1993(1)

40.深柳堂與楊仁山居士墓塔——金陵刻經處巡禮記之一.佛教文化,1993(2)·3·總第125期山東圖書館學刊2011年6月

41.絕喜舊聞來日下,儼同使者自天邊——讀《北京傳統文化便覽》.光明日報,1993年3月12日第5版

42.橫通國器渺他山——讀《楊聯升論文集》.中國史研究動態,1993(4):29-31

43.誰愛風流高格調——讀《唐詩三百首新譯》.博覽群書,1993(9):14-15.

44.評《現代成語巨典》.博覽群書,1994(2):5

45.讀《新編金山志》.佛教文化,1994(4):35

46.金針度人,后學津梁——評介《敦煌文學概論》.文史知識,1994(8):126-127

47.瑟瑟金風天外至——從臧克家《古典詩文欣賞集》說起.博覽群書,1994(10):8-9

48.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史料的首卷.光明日報,1994年11月25日第5版“讀書與出版”專欄.

49.漢化佛教僧人的拄杖、禪杖和錫杖.中國典籍與文化,1994(4)

50.叡山新月冷,臺嶠古風清——讀《風藻餞言集》.東南文化,1994(2)

51.七寶與八吉祥.佛教文化,1994(2)

52.《英國圖書館藏敦煌漢文非佛教文獻殘卷目錄(S.6981-S.13624)》評介.敦煌學輯刊,1995(1)

53.此間有什么歇不得處——《佛教大詞典》評介.中國圖書商報,1995年5月1日第490期第7版

54.研究宗教學的活資料——《今日中國宗教》評介.中國圖書商報,1995年7月10日第500期第7版

55.讓官制不再成為閱讀障礙(《中國歷代官制大辭典》評介).北京日報,1995年8月2日第7版

56.績學力作與不負故人——《清人詩集敘錄》的編著與出版.中國典籍與文化,1995(3):57-58

57.《英國圖書館藏敦煌漢文非佛教文獻殘卷目錄(S.6981-S.13624)》評介.敦煌學輯刊,1995(1):114-115

58.《清代內府刻書目錄解題》評介.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1995(11):16-18

59.《古人稱謂》評介.中國圖書商報,1995年4月3日第486期第6版

60.《中外交通史籍叢刊》《中外關系史名著譯叢》及其主編謝方.書品,1995(3):31-37

61.《中華對聯大典》序.對聯,1995(1):6

62.《燕都古籍考》序.京華出版社,1995年8月

63.《鏢行述史》序.現代出版社,1995年6月

64.周燕孫老師二三事.文教資料,1995(3)

65.新出版的優秀索引著作——《宋人傳記資料索引補編》.中國典籍與文化,1995(1)

66.嵌字春聯.北京觀察,1995(1)

67.績學力作與不負故人——《清人詩集敘錄》的編著與出版.中國典籍與文化,1995(3)

68.《中華對聯大典》序.對聯·民間對聯故事,1995(1)

69.聯話之祖——梁氏《楹聯叢話》系列著作總匯《楹聯叢話全編》簡介.對聯·民間對聯故事,1995(5)

70.漢代佛教僧人禮則.中國典籍與文化,1995(4)

71.漢化佛教七眾飲食.中國典籍與文化,1995(2)

72.三天竺——地是佛國土,人非俗交親.北京觀察,1995(3)

73.隨喜訪聯錄.對聯·民間對聯故事,1995(3)

74.隨喜訪聯錄(下).對聯·民間對聯故事,1995(5)

75.隨喜訪聯錄(續).對聯·民間對聯故事,1995(4)

76.隨喜訪談錄(再續).對聯·民間對聯故事,1996(2)

77.探查《永樂大典》正本的倡議.北京觀察,1996(6)

78.試釋如意.中國文化,1996(1)

79.“電腦大俠”——吳越.北京觀察,1996(1)

80.京味文化和北京的對聯.北京觀察,1996(2)

81.《中華詩鐘集萃》序.對聯·民間對聯故事,1996(3)

82.講“莊嚴”.中國典籍與文化,1996(4)

83.魯殿靈光在梵天壽量高.北京觀察,1996(8)

84.評聯窺豹.中國典籍與文化,1996(3)

85.中國佛學界域外佛教研究的最新成就──評楊曾文著《日本佛教史》.佛教文化,1996(4)

86.《紅光鳥》前言.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

87.試釋如意.《中國文化》第十三輯(1996年6月)第84-93頁

88.《唐海東故真鑒禪師碑》引見.少林寺建寺1500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416-423頁

89.《燕都古籍考》出版.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1996(1):23-24

90.中國古代文學專科辭書的新成果——評《中國詩話辭典》.北京日報,1996年8月1日7版

91.中國佛學界域外佛教研究的最新成就——評楊曾文著《日本佛教史》.佛教文化,1996(4):43

92.走近古代老百姓的世界——評商務印書館新出版的《中國古代生活叢書》.北京日報,1996年10月19日4版.

93.王邦維教授及其“校注”著作.書與人,1996(6):37-42

94.寓提高于普及中的讀物——《中國古典韻文精選文庫》讀后·中國圖書評論,1996(10):44-45

95.有膽有識者的出版物——評《北京名匾》.北京書訊,1996年第11-12期合刊(總第142期)第3版

96.才學識并茂——評《宗喀巴評傳》.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動態信息(90)

97.兩代人的心血積聚——評介《骨董瑣記全編》.市場導刊,1997(2):45

98.新版《歷代題畫詩》述評.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1997(5):27-30

99.從《春明舊事》談起.書與人,1997(5):140-142

100.周紹良先生欣開九秩慶壽文集.敦煌資料,1997

101.有膽有識者的出版物——評《北京名匾》.民主,1997.08

102.王重民先生的敦煌遺書研究工作.國家圖書館學刊,1997(3)

103.對一次考試答卷的懺悔——回憶魏建功先生.語文建設,1997(2)

104.驪珠串串話詩鐘.民主,1997(3)

105.隨喜訪聯錄(續)——杭州市南屏山凈慈寺聯.對聯·民間對聯故事,1997(2)

106.詩鐘與對聯.文教資料,1997(2)

107.更上一層樓——評介谷向陽主編的《中國對聯大典》.對聯·民間對聯故事,1998(5)

108.京劇富連成科班的東家──外館沈家.中國京劇,1998(2)

109.新版《歷代題畫詩》述評.民主,1998.11

110.熏陶——從沙灘到未名湖.北京觀察,1998(5)

111.一首諷喻性的題畫詩——說黃庭堅《題伯時畫揩癢虎》.紫禁城,1998(2)

112.比丘六物.中國典籍與文化,1998(1):101-107(上);1998(2):87-91

113.唐五代以后麈尾的演化——與拂塵基本上合二而一.文史知識,1998(4):47-49

114.對佛教寺院藏書編目的建議.北京圖書館館刊,1998(3):21-24

115.梵音貝葉大林深泉——佛經寓言故事選讀(動物篇).中華活頁文選,1998(27)

116.獅子與“獅子吼”.文史知識,1998(12):37-42

117.中國古代版畫溯源(上).中國典籍與文化,1998(4):105-111

118.“誰把江郎傳恨筆,為儂傳遍竹枝詞”——評介《中華竹枝詞》.書品,1998(2):35-38

119.蹤跡在炎涼而外,風流似魏晉之間——評《春游社瑣談》.書品,1998(5):32-34

120.奇特樸實的《中華對聯大典》(龔聯壽編著).讀者導報,778期(1998.06.20)第四版.對聯,1999(1):18

121.更上一層樓——評谷向陽《中國對聯大典》.對聯,1998(5):17

122.北京市地方志資料工作的一項新成就——評介新版《北京市志稿》.北京社科信息,1998(10)

123.朱國禎及其《涌幢小品》.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8月10頁(單起)

124.《中國實用對聯大全》序.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4~6

125.僧人姓“釋”.文史知識,1998(2):112-113

126.唐代文學簡述.中華活頁文選初中版,1998(2):23-27

127.一首諷刺性的題畫詩——說黃庭堅的《題伯時畫揩癢虎》.紫禁城,1998(2):2-3

128.從“東方維納斯”談起.文史知識,1999(4):96-97

129.孔子及其弟子.文史知識,1999(9):116~119

130.創業艱難百戰多——讀《彝文經籍文化辭典》.北京日報,1999.3.28第4版

131.人間更有癡于我——《湯顯祖全集》和《中國科學技術史·化學卷》讀后感.書品,1999(2):46-50

132.欣見一部中國民間文學巨著翻譯出版——《中國民間故事類型》評介.書品,1999(4):49-51

133.足證傷心史堪稱爭氣書——《法藏敦煌藏文文獻解題目錄》簡介.書品,1999(6):31~34

134.中國古代版畫溯源(下).中國典籍與文化,1999(1):62-72

135.瓔珞、華鬘與數珠.紫禁城,1999(1):30-34

136.敦煌遺書中的類書簡述.中國典籍與文化,1999(4):50~59

137.三生石上舊精魂——漢文學對通過佛教經典傳來的古代南亞次大陸文學素材的使用與揚棄.文學遺產,1999(5):1~8

138.話“法輪”.文史知識,1999(10):103~108

139.學習劉國鈞先生有關道教、佛教著作書后.一代宗師——紀念劉國鈞先生百年誕辰學術論文集,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269~273頁

140.佛經故事三篇.中華活頁文選,1999(26)

141.一個鄰居小青年在北大文科研究所的見聞.家居北京五十年.京華出版社,1999年9月

142.《首羅比丘見五百仙人并見月光童子經》校錄.敦煌資料,1999

143.《中華對聯大典》讀后.對聯·民間對聯故事,1999(1)

144.秋雨梧桐成絕唱春風桃李有余哀——回憶浦江清先生.文教資料,1999(4)

145.這一指影響了我的后半生.世界宗教文化,2000(3)

146.對佛教寺院藏書編目的建議.法音,2000(4)

147.漢化佛教寺院與鼓.敦煌資料,2000

148.王了一老師應《文史知識》編輯部之邀參與的三次春節評聯活動.文史知識,2000(8):90~94

149.敦煌學原材料與研究書刊的圖書館編目問題.中國典籍與文化,2000(3):69~75

150.中國學術界對敦煌文獻所作的圖書館編目與整理工作——中國敦煌學目錄和目錄工作的創立與發展.文化的饋贈——漢學研究國際會議論文集考古學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24~32

151.佛教“名相”與“附佛外道”.文史知識,2000(2):110~112

152.從《新編全本季木藏陶》的出版談起.文物天地,2000(5):37-39

153.關于《李清照評傳》的對話.書與人,2000(1):126~129

154.《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古籍善本書目》閱后感言.書品,2000(1):90~95

155.讀《錦灰堆》.書品,2000(5):37~41

156.“寶卷”研究的最新成果——《中國寶卷總目》.炎黃文化研究,第7期254-256頁

157.深切懷念劉銘恕先輩——環繞著《敦煌遺書總目索引》及其《補編》,以及《敦煌學大辭典》的編纂.書品,2000(6):75~81

158.一部研究清代文人的書與人的工具書力作——讀《清人別集總目》.書與人,2000(6):60~63

159.《聯話叢編》序.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

160.《北京士大夫》序.京華出版社,2000年8月

161.《宋元版刻圖釋》序.學苑出版社,2000年12月

162.《中國圖書出版印刷史論》弁言.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5月

163.《古籍整理淺談》[程毅中文集之一]弁言.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7月

164.空前絕后的“藏書年譜”力作——讀《弢翁藏書年譜》書后.書品,2001(2):10~12

165.全面·豐富·切實——讀《中國古版畫通史》.書品,2001(3):45~48

166.讀方廣锠《敦煌佛教經錄輯?!?敦煌吐魯番研究第五卷360~361頁.

167.前人栽樹——評《北京古籍叢書》.光明日報書評版,2001年8月9日第2版

168.據原卷逐號詳細簿錄的力作——方廣锠編《英國圖書館藏敦煌遺書目錄(斯6981~8400號)》評介.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2001(7):14~16

169.異書入手意凄迷——讀《老饕漫筆》.中華讀書報,2001年9月5日(總第366期)第7版

170.全面總結與介紹當代敦煌學最新成就的力作——《敦煌學十八講》.文化藝術報,2001年9月28日(979期)第15版

171.值得注意的系列“書影”著作陸續出版.書品,2001(6):31~33

172.推薦十種引人入勝的中文經典著作.我最喜愛的書.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3~77

173.一封送遲一步的信件——為紀念周一良先生而作.文史知識,2001(12):83~85

174.信息時代的藏經供養與內外典學習.佛教文化,2001(1)

175.《聯話叢編》序.對聯·民間對聯故事,2002(1)

176.一以貫之地培養作者——一面,一指,一種雜志.我與中華書局.中華書局,2002:91~96

177.話“題簽”.開卷,2002(5)

178.《風藻餞言集》校注.華林,第2卷15~26頁

179.了一老師論“對偶”與“對仗”——為紀念王了一(力)老師誕辰一百周年而作.清華大學學報,2002(2):9~13

180.對敦煌俗文學中講唱文學作品的一些思考.國學研究第九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187~211

181.恭讀《平凡而偉大的學者——于道泉》.書品,2002(6):19~20

182.大家氣魄·開卷有益——讀《大家小書第一輯》.中華讀書報,2002年6月19日第11版

183.唐人傳奇研究的新的里程碑——讀《唐傳奇箋證》.書品,2002(4):24

184.古籍研究的集成型必備資料.光明日報,2003年6月19日2版

185.《佛教大辭典》出版有感.法音,2003(6):37~38

186.讀書人的藏書記録大觀——讀《影印〈玉函山房藏書簿錄〉》.古籍新書報,2003第11期(總第167期)

187.《中國版本文化叢書·佛經版本》述評.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科版),2003(4):131~132

188.中國民俗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推介《中國民俗研究史》.書品,2003(5):46~47

189.從圓珍述及俗講的兩段文字談起——紀念周太初(一良)先生.敦煌吐魯番研究第六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4~7

190.再論敦煌學原材料與研究書刊的圖書館編目(提綱).文傳論叢.《文傳論壇》雜志社,2004:233~238

191.讀《永樂大典考》.《永樂大典》編纂600周年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23~29

192.解放前中華書局古籍整理出版工作中的兩大項目——《四部備要》和影印本《古今圖書集成》.“中國傳統文化與二十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書局,2003:20~26

193.中國敦煌學目錄和目錄工作的創立與發展簡述(講演稿).敦煌與絲路文化講座第一輯:21~37

194.讀王有三(重民)先生的《中國善本書提要》.王重民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51~56

195.讀《伯希和劫經録》.文津流觴,2003(11):12~14

196.寓普及于提高的“佛藏版本研究”新作——評《中國版本文化叢書·佛經版本》.中國典籍與文化,2003(4)

197.王有三(重民)先生百年祭.文史知識,2003(9):90~93

198.侍坐話“毛邊”.文史知識,2003(3):96~98

199.想念陰少曾(法魯)先生.文史知識,2003(11):71~75

200.朱季黃(家溍)先生與《文史知識》.文史知識,2003(12):98~101

201.抗戰時期北大學生存在圖書館的書.藏書家第8期:55~58頁

202.我的馬氏書情結.書品,2004(4):9~14

203.北大圖書館與馬廉.出版史料,2004(1)

204.話“蜂臺”.文獻,2004(2):70~74

205.北大圖書館與李盛鐸.出版史料,2004(2)

206.舍利與佛舍利.文史知識,2004(7):102~106

207.《敦煌變文匯錄》出版權授受契約.出版史料,2004(3)

208.佛門弟子.文史知識,2004(2):121~127

209.《漢語人名文化放談》序(該書作者:楊揚).新華出版社,2004年5月

210.敦煌俗文學.現代學術史上的俗文學.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219~243

211.中國敦煌學目錄和目錄工作的創立與發展簡述.敦煌吐魯番研究,2004第7卷:156~173

212.成尋參拜五臺山.文殊智慧之光.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401~408

213.藏書家身后蓋印.藏書家第九期,2004:53~56

214.阿英與周紹良的學術往來.出版史料,2005(1)

215.學習中國古代文獻檢索的經歷與體會.文史知識,2005(1):110~113

216.東岳廟與東岳.文史知識,2005(4):105~110

217.司馬相如種種——退士閑談(之一).文史知識,2005(5):103~112

218.退士閑談之二:李將軍.文史知識,2005(5):96~101

219.退士閑談之三:信陵君.文史知識,2005(8):93~98

220.退士閑談之四:留侯張良.文史知識,2005(9):104~108

221.深切悼念周紹良先生.中國文物報,2005年9月7日3版.文史知識,2005(12):97~101(較前文增加一倍,異文同題)

222.退士閑談之五:今上本紀.文史知識,2005(10):96~99

223.文史資料:我在抗戰中的一些經歷.連云港論壇,2005(5):16~21

224.讀《張政烺文集》中有關《封神演義》的論述志感.書品,2005(2):51~53

225.讀孟昭晉的書:《書目與書評》.舊書信息報,2005年第25期

226.中國舊書業的回顧與前瞻:書評:《中國舊書業百年》.中國圖書評論,2005(7):49~50

227.獨具慧心,獨辟蹊徑——讀《古詩文名物新證》.書品,2005(5):45~47

228.淡淡的哀愁——評《逝去的大學》.北京日報,2005年10月18日第15版

229.書影與藏書印.光明日報,2005年11月7日

230.評介《文物物語》.書品,2006(6):46~48

231.游澤承(國恩)先生《中國文學史講義》讀后.中國圖書評論,2006(5):48~51

232.《古今圖書集成》影印出版說開來.人民日報·海外版,2006年1月19日

233.周紹良先生的敦煌學研究.敦煌吐魯番研究,2006(9):461~467

234.中國書店與我的書友.北京日報,2006年8月29日第15版

235.中國俗文學研究的兩位先驅者.文史知識,2006(11):95~106

236.與褚斌杰學長相處的日子.文史知識,2006(12):84~86

237.王力先生與《文史知識》評聯.書摘,2006(2)

238.浦江清先生著《中國文學史講義(宋元部分)》讀后.中國讀書商報·閱讀周刊,2007年5月1日

239.當代考古學家筆下的永存風韻——讀《逝去的風韻》.中國讀書報,2007年10月10日

240.鍥而不舍,有志者事竟成——讀《日藏漢籍善本書錄》.光明日報,2007年11月8日

241.中國硬筆書法史的開創性著作——讀李正宇《敦煌古代硬筆書法》.敦煌研究,2008(3):109~110

242.料泡、琉璃喇叭.萬象,2008(2):40~44

243.漢文佛教圖書的分類編目問題.北京大學學報(社科版),2008(1):142~145

244.紙鳶與風箏.文史知識,2008(4)

245.追憶王紹曾先生.書脈,2008(1):35~36

246.類書.文史知識,2008(2):137~144

247.竹夫人與湯婆子.中國文化,2008(27):49~53

248.從大眾書店到北京出版社.出版史料,2008(2):64~66

249.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中華書局與中華人片段印象.出版史料,2008(2):66~69頁

250.鏡聽·響卜·懷杓·打瓢(瓢卦).萬象,2008(7):74~83

251.唐代士子與櫻桃.文史,2008(2):129~134

252.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我與《文物》雜志、中華書局.出版史料,2008(3)

253.上海辭書出版社與楊蓉蓉女史、劉銘恕先生.出版史料,2008(3)

254.筆床茶灶雨笠煙蓑.中國文化,2008年(28):78~82

255.也說說“升官圖”與“彩選”.萬象,2009(1):38~48

256.閑談“卦影”.萬象,2009(6):148~158

257.屈原和賈誼——退士閑談.文史知識,2009(8):110~114

258.《文獻》必應更上一層樓.文獻,2009(3):3~4  

  (采訪后記:對白老的熟悉是因為拜讀過他的不少論著,其中最感興趣的是他對漢化佛教的闡釋,深入淺出、自然流淌。這給我心目中的白老增加了一絲神秘,直到我見到他,他的謙遜幽默,他的直言不諱,他身上自然散發的清圣之氣,不由地讓我心生敬仰,而他對后學的期望也必將銘刻在心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沙市| 抚州市| 禹州市| 东安县| 西安市| 惠安县| 浮山县| 西青区| 孟连| 比如县| 河池市| 乌鲁木齐市| 富源县| 自治县| 鲁山县| 库车县| 英吉沙县| 安新县| 吉首市| 渭源县| 阳曲县| 山西省| 七台河市| 望奎县| 新野县| 钦州市| 邯郸县| 电白县| 仙游县| 信宜市| 长治县| 五指山市| 忻州市| 诸城市| 永春县| 平武县| 呼图壁县| 雅江县| 白玉县| 浮山县| 宣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