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學家白化文逝世,享年91歲
敦煌學家據(jù)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消息,著名學者、敦煌學家白化文因病醫(yī)治無效,于2021年7月6日6時2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白化文出生于1930年8月27日,原名白迺楨,號承澤退士、頤和退士,北京人。其祖父白寶山為民國將領,曾外祖父為外館沈家家主沈仁山,外祖母沈李幼培則為李連英之孫女(其嗣子之女)。
白化文生于天津,幼時在海州(連云港)生活。中學時期起定居于母籍北京市,就讀于北京私立育英中學。1950年肄業(yè)于天津南開大學中文系。1950年9月至1955年7月在北京大學中文系讀書,畢業(yè)后在北京市教育界擔任教師工作。他曾任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教授,中國佛學院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佛學研究中心和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約研究員、中國俗文學學會常務理事。他還兼任北京中華書局《文史知識》雜志編委、蘭州大學《敦煌學輯刊》編委、《敦煌學大辭典》編委、中國楹聯(lián)學會顧問、中國俗文學學會常務理事和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語言文學研究分會副秘書長。此外,他曾擔任中華再造善本工程編纂出版委員會委員、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工程委員會委員,也曾任北京市新聞出版局專家組專家、中國書店出版社顧問、同心出版社顧問、北京燕山出版社顧問和國家圖書館出版社顧問。
作為一名“老北大”,白化文從青年時代就跟北大深深地結緣。在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白化文就住在北京翠花胡同8號,斜對門就是當時的北大文科研究所。白化文的母親從南鑼鼓巷板廠胡同遷居來此,就是希望她的孩子們能親近北大,接受熏陶。白化文的母親還鼓勵他讀文科。由于當時北大依然貫徹蔡元培校長的辦學思想,門戶無阻,白化文在青年時代經(jīng)常去北大的文科研究所、紅樓和北樓聽課聽講座,最終也如愿以償進入北大讀書。
白化文曾在《負笈北京大學》中回憶道,在他當年上學時,他曾買過北大售書處出售的北大自印的講義。有釘成一本出售的,也有散頁出售的。印刷這些講義也是當年北大出版部的正經(jīng)活計之一。許多后來出版的名著,其初稿都以此種方式在北大印刷過,如魯迅的名著《中國小說史略》就曾在北大以講義《中國小說史》出版過。白化文認為,這是北大出版部的光榮,因為這為學術做出了巨大貢獻。這些講義以及許多其他參考書的印影本,成為了滋養(yǎng)包括白化文在內(nèi)的老北大好幾代學生的知識養(yǎng)料。而如今,這些“書”存留下來得極少,白化文認為,這些初稿的文物與版本價值超過其閱讀價值,他呼吁出版史學家該多關注老北大出版部的歷史。
在進入學術界后,白化文多年從事佛教、敦煌學、目錄學等學科的研究工作,對有關佛經(jīng)、佛寺與佛像的問題、敦煌遺書目錄和敦煌變文的問題及文學目錄和宗教目錄的問題的研究有著極其深厚的造詣。他曾出版過相關著作30余種,發(fā)表文章60余篇。他的代表專著有《敦煌文物目錄導論》、《佛光的折射》、《漢化佛教法器服飾略說》、《漢化佛教與佛寺》、《漢化佛教參訪錄》等。
其中,白化文的《佛教圖書分類法》獲北京大學第八屆人文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富連成三十年史》獲北京市新聞出版局2000年度優(yōu)秀圖書三等獎,《漢化佛教法器服飾略說》獲北京市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白化文還獲得了改革開放三十年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百項精品成果獎”提名獎。
對于敦煌學領域的研究造詣,白化文自己非常謙虛,他曾說他涉足的只是俗文學、版本目錄學這兩小部分中的各一小部分。而且,他曾還“告誡”學子論文題目“慎選”敦煌學,因為與百年前敦煌學發(fā)軔時相比,敦煌學的領域越來越廣袤,大部分領地已經(jīng)被開墾,而且挖掘地很深入,或許很多年后學子才有出頭之日。而且,學習敦煌學并不簡單,因為這需要好幾門外文基礎、佛學基礎,也需要強大的經(jīng)濟后盾。此外,研究敦煌學經(jīng)常要跑野外,所以研究者身體必須要好,禁得住折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