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作品中對皇帝“三呼萬歲”淺析
摘 要:現在在銀屏上,宮廷題材電視劇令人目不暇接,姑且不論插科打諢,歪曲歷史的戲說,其劇作中的典章制度,住行服飾,特別是稱謂言談,也都是隨心所欲,大多與歷史不符。在高呼求同存異的時代口號中,一些知名的資深編劇導演面對那些有待商榷的影視細節問題,也都“姑且之”“有待之”人云亦云,奉行著“見了皇帝喊萬歲——老規矩”敷衍觀眾,一句“若有雷同,純屬虛構”,好聰明!在信息傳媒大行其道的時代,影視作品承擔著傳播知識,構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歷史使命,這要求在影視作品中盡量做到合史、合實。
關鍵詞:稱謂;皇帝;萬歲;語音流變
作者單位: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古人曰“名不正,則言不順。”可見古人對“名”之重視與講究。稱謂即稱呼。在言語交際中,發話者把雙方的關系以及在關系中所處的位置用語言表達出來,這就叫作稱謂。稱謂的依據是人際關系,因此有時稱謂與被稱謂者之間的對應是不固定的,由于說話者的角度不同,對話雙方的身份地位不同,以及交際場合的影響,同一對象可能有多種不同的稱呼。
“皇帝”這一稱謂,在中國幾千年封建專制時代相沿不變,但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皇帝還有特定的稱謂。當下,有關宮廷題材電視劇令人目不暇接,姑且不論插科打諢,歪曲歷史的戲說,其劇作中的典章制度,住行服飾,特別是稱謂言談,也都是隨心所欲,大多與歷史不符。考慮到影視傳媒對大眾精神文化的沖擊和影響,對影視作品中出現的常識訛誤,必須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單以古代君王的稱謂為例,雖然種類很多,但在大多宮廷題材的影視劇作中仍是訛誤不斷,以訛傳訛,時間久了竟至三人成虎了。“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僅此一語,大凡相關影視劇作無不套用,竟是婦孺皆知,但其中的來龍去脈我們都有必要來探討一下。
一、古代君王稱謂舉隅
作為掌管軍國大權的君王,其稱謂合乎歷史的正式稱謂有許多種,根據不同場合使用對皇帝的不同稱謂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是自稱;一類是臣稱或民稱;一類是書或詩文中稱。每種稱謂又有其來歷。
首先是自稱,人們熟知的有“朕”“寡人”“孤”等幾種:
朕:在古代,原為大家通用的第一人稱代詞,相當于“我”。如愛國詩人屈原在《離騷》首句中云:“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朕”便成為帝王自稱的專用詞,不準別人再用,以后的歷代皇帝也就承襲下來。
孤、寡人:亦為君王用于自稱。意思是自己不能得眾;“寡人”即“寡(少)德之人”。顯然,在“自謙”的背后,隱藏著籠絡人心,以求統治的目的。
其次是臣稱或民稱,習慣上臣稱皇帝為“陛下”的多。
陛下:“陛”是丹陛,即宮殿的臺階。“陛下”本指侍衛在宮殿臺階下的君王的近臣或侍衛人員。群臣與皇帝說話不敢直呼其名,恐有瀆圣顏,所以呼其身旁侍衛轉達。“陛下”遂成為對君王的尊稱。還有“皇上”“萬歲”等,也有以年號作為皇帝的別稱,如“康熙”“同治”等。
再次是書、詩、文中對皇帝的稱謂:
天子:“天子”一詞的出現,早于皇帝制度的產生,君天下者以天子自居,故稱天子。皇帝制度產生后,皇帝也稱天子,但為他稱。董仲舒《春秋繁露》云:“德侔天地者稱皇帝,天佑而子之,號稱天子。”
人牧:牧,放養牲畜,古代把統治百姓的君王稱為人牧。《孟子·梁惠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
此外,還有“天家”“縣官”“國家”“大行”等等,足見古代對皇帝的正式稱謂十分豐富。
二、“三呼萬歲”考辨
何謂“三呼萬歲”?就是在舞臺上我們常聽到的“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在眾多的影視劇作中,上起秦皇漢武,下至同治宣統,凡是與皇帝相關的影視劇中大臣上朝覲見動輒稱“萬歲,萬歲,萬萬歲”。稍微具備文學常識的同志都會發現其中是有欠商榷的。
據《漢書》記載,漢元封元年春正月(公元前110年)武帝行幸緱氏,詔曰:“朕用事華山,至于中岳……翌日親登嵩高,御史乘屬,在廟堂吏卒咸聞呼萬歲者三,登禮罔不管。”荀悅注說:“萬歲,山神稱之也。”就是說神靈也向皇帝高呼“萬歲”。后來人們向皇帝“三呼(山呼)萬歲”。
1、“萬歲”歷朝歷代不通用
其實,“萬歲”一詞出現較早,一開始也并非是皇帝的專用詞,宋人高承就曾指出:“萬歲,考古逮周,未有此禮,戰國以降。”“萬歲”一詞本是人們與喜慶時的歡呼語。如《戰國策·齊策》記馮諼替孟嘗君燒掉債券,“民稱萬歲”。然則此后,伴隨著專制皇權的確立與進一步加強,這樣一個普通的名詞卻逐漸成為最高統治者的代名詞。
那么“萬歲”一詞何時被賦予神圣的尊嚴,成為皇帝的代稱而歸帝王專用呢?考之史實,遲至在北宋前,“萬歲”雖“已屬君上之稱”并有了“禮無人臣稱萬歲之制”的約束。據《寇準傳》載:一日,寇準騎馬出行,“道逢狂人迎馬呼萬歲”,結果此事為寇準政敵張遜所知而告發,寇準被罷相,降至青州任職。但它還不完全是皇帝的專利,在皇帝之外使用“萬歲”的情況還屢見史書。
由此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在有關漢唐宮廷題材的歷史劇中,使用“萬歲”是不準確的,更不用說“三呼萬歲”了。不能一以貫之。
2、從語音流變角度,“三呼萬歲”不能為歷代通用
我們知道,漢語的語音不是一成不變的,在音韻學中,就有上古音,中古音,普通話的區別。在漢語發展演變中,詞語的讀音絕非機械拼讀,而是依音變而讀。
有人認為“萬萬歲”此稱號始于唐代。相傳武則天稱帝后,喜歡別人吹捧她,借以抬高自己的地位,但她又不好意思直言。一天,她在金鑾殿召集翰林院眾學士出題答對。她出了上題:“玉女河邊敲叭梆,叭梆!叭梆!叭叭梆!”眾學士搜腸刮肚,對答了十幾句,武則天都不滿意,甚覺掃興。這時,一位學士看出她的心思,忙吟答道:“金鑾殿前呼萬歲,萬歲!萬歲!萬萬歲!”武則天聽了十分高興,推為佳作。從此,“萬萬歲”一詞就流傳于朝野,被用來稱呼皇帝。
但這畢竟是傳說,而且是在對對游戲中的戲語,多是為符合對仗的語言規則而強為之,不可以此就斷言在正式的覲見儀式上就一定是這么說的。
在旗的滿人有時稱皇帝為“主子”,但也不會稱“萬歲”。大臣的口中是根本不會這樣稱呼皇帝的。在雍正朝,不要說口頭稱“萬歲”,就是在奏折中出現“萬壽無疆”、“萬歲”字樣,也會受到痛斥,因為雍正是最討厭這種阿諛奉承的虛文。清中期以后,皇帝的近侍太監、宮女開始稱“萬歲爺”,對死去的皇帝在“爺”字前加年號,如“康熙爺”“乾隆爺”。太監和內務府記錄的有關皇帝的檔案也標以《萬歲爺檔》之類。但這也僅是局限于一小部分太監,大臣們是不會這樣稱呼的。
“萬歲,萬歲,萬萬歲”之類應該是戲劇舞臺上的稱呼,即運用語言的“回環美”營造戲劇的藝術效果。
此外,運用語境分析法也可以斷定此說不能為歷朝歷代沿用。古代都有一段時期通行的官話,即我們現在說的普通話。與此同時不同地方還有自己的方言存在。例如,據有關學者考證,在北宋,通行的官話與今天開封地區的方言接近,我們比較一下,用我們今天的普通話和開封話或河南方言來“三呼萬歲”,會是什么效果?再用其他地方的方言依次呼讀,想必是要鬧笑話的。試想,在朝堂莊嚴之地,“三呼萬歲”歷代沿用,將會是怎樣的情景?
所以說,在影視劇作中,如此冠冕堂皇將“三呼萬歲”搬至朝堂之上,實在是貽笑大方,不倫不類了。
另外,還應指出的是,在古裝歷史劇作中很多服飾,禮儀等也有許多值得我們去商榷,斟酌的。比如,清代題材影視劇中召見場面,皇帝與大臣往往便服、光頭,這在清代是絕對不允許的。衣冠而進,大臣覲見須著常服補褂朝珠,逮紅纓官帽。皇帝也是常服袍褂著冠。因此,無論是行住禮儀,“三呼萬歲”都應據史據實而談。
參考文獻:
[1]《歷代帝王廟謚年諱譜》
[2]南山:正說清代宮廷稱謂與禮儀,《海內與海外》
[3]王雛:中國古代君主稱謂研究,《蘭臺世界》2009/07
[4]閆廷亮:古代人名中的“萬歲”,《文史天地》2009/02
[5]薛鋒,郭鵬群:清帝王影視的歷史敘述策略及其意義[J].《電影評介》2008,(17)
[6]李真瑜:明永樂朝的宮廷戲劇,《紫禁城》2009/02